话说中江两座镇江寺

古宝堂王长安

<h1>  <b>  中江镇江寺又叫“王爷庙"。因庙内大殿塑有镇水妖的王爷神像而得名。全县共计两座镇江寺,一座建于道光14年(1834年),位于中江县城凯河西岸边的盐市街头,另一座建于咸丰(1855年),就连中江本地人大多赵也不知中江有两座镇江寺!因南渡口码头是中江通往成都及南四区的唯一要道! </b></h1><h1><br></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位于县城五里的余家河下游的南渡口码头附近(解放后已毁)。盐市街的镇江寺是保存比较完整的,属于走马转角楼式样的清代穿斗式有古建筑群,1985年被中江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汶川大地震”以后,2011年按照原貌修复后,被列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b></p><h1><b> 镇江寺为什么又称“王爷庙”呢?寺与庙、观、庵肯定有不同之处。“庙”最先是供奉祖先的地方,后来成为供奉神灵的古建筑,如孔庙、张飞庙、关帝庙城隍庙等。“寺”最先是国家行政部门,如大理寺、太常寺,与现在的“教育部”一样,后来佛教传入中国,皇帝将大理寺交给和尚使用,以后就成为佛教活动的场地。“观”是从事道家活动的场地。“庵”是尼姑修行的地方。</b></h1><h1><b> 那么镇江寺到底是“寺庙”还是“神庙”?其实,当年修建的是镇江避鬼避灾的道教“神庙”。因解放前中江的交通十分不便,县城进出口商品都是靠船帮、马帮及挑夫运输商品。凯江河大西门到小西门就有很多码头。每年夏季凯江河经常洪水患难,庄稼被淹没,房屋被冲倒,经常发生船翻货沉及淹死人的悲惨事故。老百姓迷信鬼神,对洪水带来的灾难都说是水妖在作怪。</b></h1><h1><b> 为了祈求平安,老百姓认为“宝塔镇河妖”,还能够辟鬼邪。因此,在宋代嘉佑年间。县令勾士良创建了凯江河城西“护城堤”,在北塔山修了北塔,以保佑中江百姓万事平安,“北塔仙姑”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老百姓家喻户晓;明代时期,因那时东河没有与凯江河贯通,每年夏季,城东玄武观山下一片汪洋,洪水淹没了庄稼,房屋倒塌若干。官民仍然相信水妖在作怪,没有在疏通河道上下功夫。县令杨庭干又捐资修建了南塔及龙王阁。清代中期,东河南塔山与玄武山低洼处,终于被数千年的河水冲刷而贯通凯江河,东河发生水灾的事略有减少。</b></h1><h1><b> 清道光年间,因原来城西城墙垮塌,县令为了扩建县城,将城墙下的“护城河沟”填平,(红十字医院后至桥亭街一段,是古城墙的护城河)正是现在的街名“城濠”,扩建成新城。盐市街、顺河街及桥亭街就是那时候修建的。</b></h1><h1><b> 道光4年(1824年)重建了火神庙。道光14年(1834年),因每年仍然发生船翻货沉事故,由船帮、盐商及各商会修建了"王爷庙",大殿塑有镇水妖的王爷神像,庙里并无和尚,只有一个守庙为菩萨添油的龛护。从此,王爷庙内香火旺盛。咸丰乙卯年(1855年)在南渡口码头附近又修建一座镇江寺(已毁)。民国期间,因战争年代,常有遊僧到庙内居住。解放后王爷庙又被学校、骨粉厂、杂技团占用,因年久失修,破烂并改建。笔者因从事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为抢修王爷庙了解原貌,曾经走访过数十个高龄老人,老人们只知道它叫王爷庙,不知为啥现在又叫镇江寺?笔者认为,它与玄武观一样,佛教占用,它就是佛教的庙宇,道家占用,它就是道家的庙宇名称。读者看了以上介绍,就知道镇江寺最先属于“神庙”了吧? </b></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span></p> <h1>  <b>  镇江寺坐东朝西,中轴线对称,庙内的主体建筑有山门、戏楼、厢房、镇妖大殿及斋堂组成,占地面积4410平方米。庙宇的选址、布局及设计极为科学,属于穿斗,即美观又防震。</b></h1><h1><b> 山门为歇山式牌坊式样,山门与戏楼连为一体。三道大门雄伟气派,中间是一道长方形石柱双扇大木门,称为正门。大门两边是石拱形双扇木门,称为侧门。正门上方有“镇江寺”三个大字闪闪发光,两侧上方各塑青龙一条。侧门左上方刻有“河清”二字,右上方刻有“海晏”二字。“河清海晏”是指黄河的水也清了,大海也没有风浪了,天下太平的意思,这是老百姓祈求平安的愿望。</b></h1><h1><b> 跨进山门,抬头就是戏楼,戏楼全是木质穿斗梁架。正脊是黑色深浮雕卷草花纹,屋面素色筒瓦盖制,屋顶四角飞檐高高翘起,显得格外雄伟。戏台四根大圆柱笔直立在雕刻精美的石墩上。檐柱的撑栱雕龙刻凤,戏台柱上有一幅对联;“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象谁,谁装谁,谁象谁”。戏台平排共计有四间存放演戏的道具和化妆的厢房。左右是走马转角回廊木楼,两边共有十多个木楼雅间,雅间是供达官贵人饮酒的地方。转角楼的沿吊板全是精雕细刻的花鸟图案。</b></h1><h1><b> 穿过戏台,是一个宽敞平整的青石板院坝。院坝两边是楼下的雅间,以楼上的雅间相互对称。这是解放前富商、名人聊天、品茶的地方。镇江寺每年庙会接连不断,每年的农历五月五龙舟赛和六月初六镇江王爷生日,是镇江寺最闹热的时候,周边各县的船帮、马帮都要到中江安营扎寨,到镇江寺祈求镇江王爷,祈保平安。这期间,庙里要举办庙会、唱大戏、狮舞龙舞热闹非凡。消灾免难的斋饭最为火爆,锅灶几天不会熄火。盐帮、纸帮、酒帮、油帮是最怕沉船的行业,因这些货物入水就什么也没有了。每年四月,这些行业的帮主都会主动筹备办舟会。修补龙船、培训船手、祭拜龙头等事都在河边搭棚进行。镇江寺无疑是中江最繁华闹热的地方。</b></h1><h1><b> 跨进院坝,是别具一格的镇妖大殿。镇妖大殿是由两个大殿连为一体的主体建筑。这是中国古建筑设计师 最棘手的建筑,要使大殿容纳数百上信徒,大殿的进深和开间必须宽敞,房屋高度也必然增加,但房屋太高定会造成垮塌的危险,设计师只有将两殿连为一体。房屋的排水和采光是考验设计师的智慧。设计师巧妙的将前殿的后檐和后殿的前殿增设一个“天井”,天井既可以排水,又可以采光。两殿连为一体的镇妖大殿的设计在中国古进行是比较少见的,这是中江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b></h1><h1><b> 前殿也称为堂殿,比正殿略低,这是庙里举行盛大庙会的祭祀场地。屋面卷棚式样(正脊无装饰)。四条垂脊塑有人物,四条戗脊塑有仙人走兽。堂殿三个开间,无门无窗,宽敞明亮。大殿内四根二人合抱的圆木大柱笔直,屋面塑的人物神兽栩栩如生,四角飞檐高翘,显得十分壮观。</b></h1><h1><b> 从前殿穿过,就是镇妖大殿,也是本庙的主殿。正殿是整个庙里最高建筑。屋面全是素色筒瓦,共计九脊一宝鼎。正脊的中间塑有宝鼎,宝鼎既是装饰品,又起避雷作用。正脊两头是青龙吻兽。四条垂脊刻有人物,四条戗脊雕塑了五个神兽。屋面四角飞檐高高翘向天空,十分雄伟。正殿大堂有一神台,神台正中塑的镇江王爷手拿宝刀,脚踏蛟龙。王爷两边,各塑仙童一个。镇江寺的后殿是斋堂,是日常护庙管理人员就餐的地方。</b></h1><h1><b> 王爷庙里的王爷到底姓啥名谁?在中国各地都有王爷庙,但庙里供奉的王爷塑像都不一样。民间传说的王爷(千岁)很多,凡做过对老百姓有利益的被皇帝加封为王爷后,老百姓就建庙供奉。有的庙里供奉的是李冰,有的是张天师,有的是扬泗将军,有的是薛运龙。据《王爷庙碑记》描述:王爷者,镇江王爷也。能镇江中之水,使水不汹涌,而人民得以安靖,以故敕封为神灵,享祀于人间”。总之,任何地方的王爷庙都是建在江河的堤岸边,四川祭祀王爷的时间是农历六月六。</b></h1><h1><b> 中江</b><b style="color: inherit;">镇江寺的修复,得到老百姓的赞美,建筑精美,集宗教、旅游、商业、娱乐为一体的中国南方式样古建筑群雄伟壮丽,是中江劳动人民宝贵的历史遗产。</b></h1><h1><b> 20多年前,中江县旧城改造,镇江寺被开发商40万元买了,准备拆除新建商品房出售,如果没有笔者和李昌文在报上发表文章反对破坏文物的事;如果没有“5,12”大地震的发生,中江不可能拿出数亿资金修复十多座文物保护单位!并都升级为"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感谢县委、政府对文物的保护!现在这里古韵隆隆,灯火辉煌,成了文化、旅游、文艺。休闲等活动场地,希望每个公民加强防火意识,保护文物古迹人人有责! </b></h1><h1><b> 王长安撰稿</b></h1><h1><b> 2023年5月</b></h1> <h1></h1><h3></h3><h1></h1><h1> </h1> <h1><br><font color="#167efb"> </font><br></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