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春风》歌曲分析与歌曲研究

siying

《望春风》歌曲分析<br> 大家好,今天我要讲解的曲目是《望春风》,《望春风》是一首深受听众欢迎和喜爱的闽南语抒情歌谣,有看“台湾”文化桂冠上闪亮明珠的美誉。<br>创作背景:闽南语歌曲《望春风》是由(1909-1979年)李临秋作词,邓雨贤(1906-1944年)作曲,于1933年创作出版。当时正值台湾“光复”之前,在这时期的闽南语歌曲创作受到政治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外来文化给台湾带来诸多的影响,日本音乐,西洋音乐等外来音乐也让传统,质朴的当地民谣得不到推广,更满足不了当时人们的精神追求。随着时间推移和台湾社会变迁,融合了台湾本土,大陆,日本,美国等多元音乐特点的风格曲调,逐步形成“台湾洞“这一新颖的音乐形态,在台湾当地开始流行。艺术特征:这首歌的歌词采用的是七字和五字句的结构,用语言与旋律表达出了情窦初开的少女独坐闺中,思念看一面之像的少年家,对爱情充满期待的情感。<br>旋律特征:整首作品在曲式结构上运用的是较为传统的启承转合的结构,并且是方整的四句体。第一句从徵音为开头,前半句级进上行落于A角上,紧接着向上散步,以高八度的徵音作为后半句的开始,后半句的旋律线条与前半句形成对比,采用的是级进下行的方式,最后一个音则是反向二度进行,停在G商上,该句的旋律线条呈现“拱形”的结构,而在旋律的进行中(第二小节,第三小节连接第四小节处)也采用了细微迂回的手法,含蓄而巧妙地将少女渴望爱情却又羞于表达的矛盾心理状态刻画得淋漓精致。<br>第二句为第一句的承接句,始于A角音,前半句的旋律进行变化较大,不再是怕平稳的进行,(第二局开头就是向上三度)而第一句尾与第二句开头采用纯五度迂回大跳的手法,总体的音乐线条趋于波浪起伏的走向,第三小节则是与第一句第三小节相似,只是起始音为低八度的徵音。从该句的旋律线条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跟第一句的平稳进行,该句在情绪上则是要激动许多,表现出了少女内心的情绪波动。<br>第三句从G商音开始,旋律开头先是向上大二度,然后迂回平稳地向下进行,前半句在F宫上做停顿,紧接着(在第二小节和第三小节的连接处)下行三度,在D羽音上开始后半句,旋律线条与前半句形成对比,采用跟进上行的手法,在C徵音上做三拍的延长。该句的旋律用上扬的音乐化表达句列出少女满怀爱慕的好奇心。<br>第四局的起始音作者采用的是“鱼咬尾”的激发进行发展,该句也体现出全曲最高音“D羽”音,紧接着又回到级进下行的走向,后半句则在向下平行缓行进中的方式,结束了全曲。<br>从谱列中我们可以看出这起,承,转,合四句的节奏型都相对类似,每一句都易答复点的节奏型作为开头,之后每一句的节奏发展都较为四平八稳,整首乐曲旋律进行和节奏带韵律与歌词的朗诵格律有很高的契合度,这也是这首歌曲唱起来令人感觉朗朗上口的原因所在。 《望春风》小组演唱 <h3><b style=""><font color="#39b54a">上面视频是最老的原声版本</font></b></h3><h1><font color="#333333"><b>《望春风》创作背景</b></font></h1>1930年代之前,台湾虽有唱片与流行歌曲的出版,但品质与普及化都不怎理想。究其因,无非是流行歌曲与民谣、南北管曲、歌仔戏调等台湾传统民间歌曲的难以划分,如1920年代的《雪梅思君》《五更思君》《乌猫行进曲》或《集英北管》、《共乐北管》或《李连生与白玉枝》歌仔戏调。《乌猫行进曲》是台湾第一首流行歌 。<br>1930年代,台湾电影与广播事业快速发展。因应这两项新兴媒体的产生,不同于传统歌谣与乐曲的台湾流行歌曲或唱片业不但随之出现,亦在短时间内有长足发展。<br>台湾最早开始流行歌曲就是搭配中国电影的《桃花泣血记》。1932年,由上海“联华影业公司”制作,<font color="#ed2308">阮玲玉</font>主演的电影《桃花泣血记》来台放映。片商为了招揽台湾观众,委由<font color="#ed2308">詹天马、王云峰</font>作成的同名宣传曲意外走红、担任主唱的是当时古伦美亚唱片会社当红的歌手<font color="#ed2308">纯纯(刘清香)</font>。不只此,该曲在随后的单曲黑胶唱片发行上,更有一定的唱片销售成绩。于是,台湾流行歌曲或“曲盘”(即台湾闽南语的唱片)借由电影的影像化而起步。<br>1933年,出版《桃花泣血记》唱片大发利市的古伦美亚唱片负责人柏野政次郎,决定继续朝台湾闽南语流行歌曲发展。于是委由邓雨贤作曲、李临秋作词的望春风问世。也因为柏野相当重视该曲,不仅将此曲交由新文学运动的陈君玉负责宣传,并商请旗下歌手,也是桃花泣血记的<font color="#ed2308">主唱者纯纯</font>(本名:刘清香(1914-1943))负责演唱录制该曲。<br><h1><b>歌曲鉴赏</b></h1>在歌词方面,该描写少女思春的歌曲,据作词者<font color="#ed2308">李临秋</font>晚年回忆与学者考据,应是源自《西厢记》中,“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而另外在歌曲方面,其歌曲七音程中忽略两音程的传统谱曲方法,不但与其他流行曲调比较起来,毫不逊色,且更加意境优美。也因此,曲调上<u>具有台湾闽南语特殊高平调</u>,高下调,低短调,等八音的望春风台湾小调常被外国音乐家视为台湾歌曲的最佳典范。<br>《望春风》自1933年出版后,就普遍为台湾民众传唱。而之后于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台湾总督府为了广征军夫,该曲由<font color="#ed2308">越路诗郎</font>改填为<font color="#ed2308">日语歌词《大地は招く(大地在召唤)》</font>、<a href="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Dg5NTQ3MDUyOA==.html?fromvsogou=1&amp;ctid=16be3949de72c4ed&amp;refer=pgy_operation.wulin.tl_00003189_1000_mymaia_19060400"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网页链接</a>由<font color="#ed2308">雾岛升主唱</font>。于是《大地在召唤(大地は招く)》就成为宣扬所谓伟大的“大东亚共荣圈”急就章日语版的纳粹德国装甲兵进行曲 。<div> 《望春风》是一首深受听众欢迎和喜爱的闽南语抒情歌谣,有着"台湾文化桂冠上闪亮明珠"的美誉.笔者作为闽南本土人士对这首作品情有独钟,在本人硕士独唱音乐会上特别挑选,演唱了这首歌曲.本文将从《望春风》的创作背景,曲式特征,音调及音乐旋律特征,闽南语演唱特点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希望能为喜爱这首作品或喜爱闽南歌谣的歌者和听众供参考的浅显资料<br></div><div> 《望春风》这一经典的台湾创作歌谣,被誉为台湾文化桂冠上一颗闪亮的明珠.该曲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众多创作者赋予它的新的诠释和演绎.笔者在多次的艺术实践表演活动中,多次演绎了 </div><div> 《望春风》这首独具艺术风格与魅力的作品,对该作品所蕴含的艺术之美有较为深入的理解.本文通过对《望春风》这一歌谣的产生的时代背景,旋律音调特征,歌词中流露出的地方方言之美等方面的探析,<br></div><div><div><h1><b>关于望春风的创作编辑</b></h1>上世纪二十年代,在日本的殖民统治下的台湾,为了因应民族运动与文化抗争的需要,台湾社会的知识菁英们发起新文化运动,以新文学、新戏剧、新歌谣与新美术等四大具体内涵,启蒙民众、唤醒民众、组织民众、训练民众。通过他们的组织和宣传,岛内民众的民族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民族抵抗运动形成了一个高潮。李临秋认为应该写一条反映当时社会妇女心声的歌。<br><br>《望春风》走红后,1937年,当时准备将这故事拍摄成电影,又请来李临秋将《望春风》编写成电影剧本。并将《望春风》名称,登录成“商标”,他人不能随意使用。<br><br>李临秋认为,写歌要“三分雅、七分俗”。在李临秋的歌词作品中,无论是《望春风》,还是《四季红》等,均内藏自由恋爱的观念。李临秋的创作常坐在“亭仔脚”喝着酒冥想,《补破网》是 1948年创作的,原版只有一段词,后两段歌词是为防止《补破网》成禁歌才加上的。李修鉴说,《望春风》“独夜无伴守灯下(e) 冷风对面吹 (chhe) 十七八岁未出嫁(ke) 见着少年家(ke),韵都对。另外,李临秋认为“见着”的发音,应用“遇见”而非许多人唱的“看见”。他说,男女在路上遇见,才有巧遇触电的感觉。 《望春风》词中“果然缥致面肉白”,“缥致”是文雅的古“台语”,用在女子形容“帅哥”身上。<br></div><div><br></div></div> <h1><b style=""><font color="#ed2308">作曲</font></b></h1><font color="#ed2308">邓雨贤</font>(1906年7月21日-1944年6月11日),得年39岁,台湾省桃园县龙潭客家人。曾写《雨夜花》、《望春风》等著名歌曲。1942年以<font color="#ed2308">唐崎夜雨</font>作为笔名,同年改日本姓氏为<font color="#ed2308">东田晓雨。</font><div><h1><b>个人经历编辑</b></h1>邓雨贤,1906年7月21日出生于台湾省桃园县龙潭乡,15岁时进入台湾总督府台北师范学校(今“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就学,1925年毕业;24岁时,远渡日本,学习作曲。1932年,邓雨贤27岁,江添寿在台北市大稻埕永乐町成立文声曲盘公司,邀请邓雨贤加入该公司;邓雨贤同意,创作了《大稻埕行进曲》。1933年,邓雨贤28岁,古伦美亚唱片第二任文艺部长陈君玉力邀邓雨贤加入该公司,邓雨贤同意;同年,邓雨贤创作了《望春风》、《月夜愁》等歌曲。日治时代末期,因实行皇民化运动所有汉语歌曲全遭禁唱。邓雨贤35岁时,辞去工作,回到老家芎林,在芎林国小任教。邓雨贤39岁时,因病去世。<br></div><div>作品编辑<br>1932年<br>《大稻埕行进曲》<br>古伦美亚唱片第二任文艺部长陈君玉曾在1955年出版的《台北文物》中首度提到邓雨贤作曲的歌曲《大稻埕行进曲》,却长年不见其录音数据存在,引起不少学者质疑。2007年6月,《大稻埕行进曲》黑胶唱片被台湾美术设计师林太崴在台北县三重市的跳蚤市场发现。该唱片是在1932年由大稻埕永乐町文声曲盘公司录制,日文歌词,作词者为文声曲盘公司文艺部,演唱者为江鹤龄(林太崴怀疑就是文声曲盘公司老板江添寿)。《大稻埕行进曲》乐风青春活泼,歌词描述大稻埕四季景物的变化,也提到当时著名酒家江山楼与当时流行的爵士乐。<br>《夜里思情郎》《十二步珠泪》《挽茶歌》《汝不识我我不识汝》<br>1933年<br>《雨夜花》 日语版:名誉的军夫(誉れの军夫)雨の夜の花 粤语版:四季歌<br>《月夜愁》日语版:军夫之妻(军夫の妻)<br>《望春风》日语版:大地在召唤(大地は招く)<br>《老青春》<br>《跳舞时代》《桥上美人》<br>1934年<br>《青春赞》《春宵吟》</div><div>《单思调》而后由周添旺重填歌词改名为『想欲弹同调』。<br>《闲花叹》《文明女》<br></div><div>《情炎的爱》《梅前小曲》<br>《碎心花》<br>1935年<br>《风中烟》《春宵吟》《碎心花》《不灭的情》《单思调》《一个红蛋》《梅前小曲》《对花》日语版:真昼の丘<br>《那着按呢》《和尚行进曲》《月下思恋》《你害我》</div><div>《我爱你》《月下思君》《春江曲》《三姊妹》《情春小曲》<br>《稻江夜曲》《碟花梦》《青春花鼓》《临海曲》<br>1936年<br>《异乡之月》《檐前雨》《闺女叹(怨)》《夜夜愁》</div><div>《姊妹心》《孤鸟叹》《女给哀歌》《白夜赏月》《叹环境》<br>《雨夜孤怨》<br>1937年<br>《南风谣》《新娘的感情》《愁人》<br>1938年<br>《广东夜曲》《四季红》<br>在戒严时期中曾被改名为『四季谣』,直至解严后才改回原名。<br>布袋戏版:大头和尚(六合三侠传)</div><div>《寄给一哥哥的封信》<br>1939年<br>《黄昏愁》<br>日语版:番社姑娘(番社の娘)<br>国语版:十八姑娘一朵花<br>《纯情夜曲》《满面春风》日语版:南海夜曲<br>《小雨夜恋》《密林的黄昏》<br>《菅芒花》《纯情夜曲》《天晴れ荒鹫》<br>《乡土部队的来信(郷土部队の勇士から)》<br>台语版:妈妈我也真勇健(在二战后由庄启胜改填而成)<br>1940年<br>《南国花谱》《粗体送君曲》<br>《来自南方之岛(南の岛から)》<br>《望乡之歌(望郷のつき)》<br>1941年<br>《不愿煞》《离别故乡》<br>年份不详<br>《瓶中花》《桥上美人》《孤雁悲月》《请你想看觅》</div><div>《再生缘》《自君别后》《空抱琵琶》《琴韵》<br>《对独枕》《五更谱》《安平小调》《更深深》《江上月影》<br>《慰问袋》《处女花》《断肠夜》《落霞孤鸠》《思春情》《秋月吟》《空房思君》《叹世经》《山歌小调》《昏心鸟》<br>《碎心花》《琴韵》《闻花叹》<br>《月升鼓浪屿(月のコロンス)》台语版:月光海边(在二战后由愁人改填而成)<br>《南海的花嫁》《秋夜吟》日语版:工厂进行曲<br>《黄昏恋》《山歇小调》《芎林小呗(调)》<br></div> <h1><font color="#ed2308"><b>作词</b></font></h1><div><font color="#ed2308">李临秋</font>(1909年-1979年),出生于中国台北牛埔庄,毕业于台北市大龙峒公学校,中国著名词作家。他最有名的歌曲为《望春风》。<br></div><h1><b>生平编辑</b></h1>祖籍福建安溪,清朝时渡海来台。<br>1909年出生于台北牛埔庄,即现在的双连附近。<br>李临秋的祖父早年卖油,常有农人拿米来跟他换油,后来就改开辗米厂,生意相当好,李临秋的父亲是家中独子,家境优渥,备受宠爱,饱读诗书。<br>1922年台北市大龙峒公学校毕业。父亲交游广阔,四处为人作保,最后,辗米厂因帮人作保被查封,财产也没了,那一年是大正十四年,李临秋十六岁。<br>1924年,李临秋受亲戚介绍进入永乐町永乐座戏院担任职员。<br>1932年,上海出品的电影《桃花泣血记》来台湾放映,才出现第一首“台语”电影宣传歌,那时候歌曲是歌手“<font color="#ed2308">纯纯</font>”主唱的,当年一唱就红遍台湾的大街小巷。他以闽南语为两部中国上海电影《忏悔》《倡门贤母》填了两首同名广告歌曲的词。虽然该歌词只是为了吸引民众前来观赏电影,不过如同性质的《桃花泣血记》相同,颇受欢迎。之后,他再接再厉,创作知名歌曲《望春风》,不但成为他的代表作,也成为台湾最受欢迎的歌谣之一,迄今仍为人传唱。<br>除了《望春风》之外,他替上海电影歌曲做的《一个红蛋》(描写清末太监),《人道》等广告歌曲亦相同极受欢迎。除此,他另外所做的《四季红》,《补破网》等均为知名歌曲。不过因为战后迁徙至台湾的中国台湾地区政府并不重视台语歌曲,这些歌曲的作词者常误列为“<font color="#ed2308">佚名</font>”。<br>1960年代,他就职的永乐戏院被拆后,他就退休在家不再创作。<br>1977年发表《相思海》。这首歌,也是他的最后知名遗作。<br>1979年病逝,享年69岁 <font color="#ed2308">主唱者:纯纯,</font>本名<font color="#ed2308">刘清香</font>,大正3年生,昭和18年1月8日去世(1914年-1943年1月8日),是一位出身台北的台语流行音乐歌手纯纯出生于民国3年(公元1914年)。出身清贫,父母经营面摊维生,13岁时未完成公学校教育,她加入了歌仔戏戏班学戏。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各家唱片公司重新调整内部人事与发片计划,纯纯也在同一年离开古伦美亚唱片【4】、转入日东唱片担任临时歌手。虽再度唱红姚赞福谱曲的〈送君曲〉,但是时局动荡不安、生活物资缺乏和工作不稳定,让她无法好好调理身体,加上肺痨第三期的煎熬,使她的歌声日渐走调。1943年1月8日,纯纯合上凹陷的双眼,结束璀璨却多舛的一生,得年仅29岁。 陶喆改编《望春风》<div>歌曲鉴赏<br>《望春风》歌词深刻人心,由陶喆演唱多了些陶式风格,这首歌把一个女性对爱情诠释得感人至深,让人无不陶醉在那唯美纯洁的爱情之中。而且该曲将“天下少女”的不平和与民间大众结合的追求,让人感受到这首歌几十年间在几代少女心中的流向 [3] 。<br>歌曲MV<br>1997年,陶喆演唱歌曲《望春风》MV全国首播。在一个破旧的小房子中,一位女孩在狭窄的厨灶间忙碌着;又或在梳妆镜前梳着头发,镜头一转就已成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坐在沙发上,慈祥地微笑着。整支MV道破了80年间女性只能默默承受工具的命运到老到死的事实 [4] 。</div> 《望春风》萨克斯演者 <font color="#ed2308">肯尼基(Kenny G)</font>1956年6月5日出生于美国西雅图, 是全球最著名的高音萨克斯风名家,出道以来,肯尼基(Kenny G)总计创造了九张称霸全美当代爵士榜冠军并打进流行专辑榜 TOP10 的专辑,拥有24首抒情榜 TOP40 单曲,历年的专辑、单曲、音乐录影带的累积销售也已冲破7500万张,他是流行音乐史上最畅销的演奏曲艺人,同时也是当代最畅销的爵士乐乐手。肯尼基(Kenny G)的非凡才华为他赢得了葛莱美奖、全美音乐奖、灵魂列车奖与世界音乐奖。<h1><b>早年经历</b></h1><div>1956年6月5日,凯丽·金出生于美国华盛顿州的西雅图。少年时代在福兰克林读书,10岁时观看了一部音乐剧,从而开始迷恋上萨克斯。上中学的时候曾试图进入一个爵士乐队,但没有如愿,可见他并不是一个音乐天才。根据他母亲的意愿,他学了金融专业,并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华盛顿大学财会系。凯丽·金在音乐上的成就,完全取决于他对萨克斯的热爱和长期不懈的刻苦努力。多年来,他坚持每天练习3--4小时。凯丽·金的音乐是让人身心皆醉的。他与妻子住在洛杉矶城,美满的家庭对他的音乐事业支持很大。应该说是凯丽·金改变了人们对萨克斯的认识,他也成为近10年来全球最受欢迎的萨克斯的演奏家。<br></div> <b>钢琴版望春风的作曲家:</b>萧泰然(1938年-2015年2月24日早上9时10分),台湾音乐家。台湾高雄市出生。集钢琴家、指挥家、作曲家于一身。一生致力于台湾本土音乐融入西方音乐的创作。被誉为"台湾拉赫曼尼诺夫-最后的浪漫主义钢琴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