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里的武康路

何高剑

<p class="ql-block">武康路</p><p class="ql-block">电影《色戒》的片尾,放走易先生的王佳芝装得若无其事地招了黄包车说“到福开森路去!”。</p><p class="ql-block">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前身)“监院”(相当于如今的总教务长)福开森上任后,为方便师生出行,用自己的薪水修建了这条马路。开始并无确切名称,为答谢福开森,当地民众把这条马路冠名福开森路。</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福开森路就是现在的武康路,</span>长1183米,宽12米到16米。</p> <p class="ql-block">武康大楼(诺曼底公寓)</p><p class="ql-block">武康大楼屹立在武康路、兴国路、淮海路、天平路、余庆路口五街交汇处,外形犹如一艘巨型航船。</p> <p class="ql-block">武康大楼是上海第一座外廊式公寓大楼,始建于1924年,由万国储蓄会出资兴建,由旅居上海的匈牙利建筑设计师邬达克设计。当时建业地产在上海的公寓或住宅区一般都以法国地名作为名称,因此大楼落成后便以法国西北部的半岛诺曼底而命名。</p> <p class="ql-block">诺曼底公寓是上海最早的一批现代化高层公寓,当时入住公寓的一般都以上层侨民为主。</p> <p class="ql-block">1953年,诺曼底公寓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并更名为武康大楼,其后一些文化演艺界名流均入住此间,包括赵丹、王人美、秦怡、孙道临、郑君里、王文娟等。</p> <p class="ql-block">405号</p> <p class="ql-block">395号上影演员剧团</p><p class="ql-block">建于1926年,是一幢巴洛克风格花园住宅。在建筑的两翼,各有一条从花园直通二层客厅的台阶式柱廊。<span style="font-size:18px;">建筑师及最初的房主至今尚无资料可查。到上</span>世纪20年代,住宅为叶恭绰所有。1927年,当听说国民党中央决定设立国立中央研究院,并设立一个地方性的北平研究院时,他慨然捐出自己的这处住宅。</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叶恭绰先生早年毕业于京师大学堂仕学馆(后更名“北京大学”),其后留学日本,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1920年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民国后担任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长并兼理交通银行、交通大学。</span></p> <p class="ql-block">1927年9月9日,国立北平研究院宣告成立。1936年,药物研究所和镭学研究所先后迁入。1950年北平国立研究院被中国科学院接管。1953年武康路395号被华东文教委员会接管,是年10月上海电影演员剧团入驻武康路395号。该剧团后又迁出,并于2018年10月29日回归该处。</p> <p class="ql-block">北立面朝向武康路,上下左右多个阳台,讲究对称,这在上海欧式建筑中比较少见。底廊立柱撑起一楼阳台,而上面两层的弧形阳台以均以宽腿支撑,凭空跳出,栏杆用一个个宝葫芦形状的支柱组成,状如镂花。</p> <p class="ql-block">这幢别墅的引人注目,不仅是其富于变化的外立面及南北对称的优美弧形阳台,还有那与众不同的屋顶屋面。其屋面有好几个,错落有致,不仅开有多个老虎窗,还在东西屋檐上立起椭圆形装饰窗,下面的窗洞呈拱券,拱顶下部装饰精美,繁复却不失流畅,整幢建筑的凹凸感及立体感非常突出,有着极为特殊的美学风格和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p> <p class="ql-block">北侧楼梯</p> <p class="ql-block">393号黄兴故居</p><p class="ql-block">1916年7月,辛亥革命元勋黄兴(1874-1916年)应挚友孙中山之邀,从美国经日本辗转回国,住进了这座刚修建完工的西式住宅。此时黄兴已身患严重胃疾,但仍以极大的热忱投入到革命事业中,日夜操劳。同年10月31日晚10时,黄兴病重,终因医治无效与世长辞。</p> <p class="ql-block">南幢为美国乡村式,1912年建造,陡坡瓦顶,山墙露木构架。北幢临街,30年代建造,装饰艺术派风格,立面以深褐色的面砖衬托出浅色的横竖线条,有较多的浮雕和装饰线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29号</p><p class="ql-block">原为外国侨民德利那齐住宅,建成于1930年。</p> <p class="ql-block">曾为网红的粉红蝴蝶结🎀阳台又恢复了平静。</p> <p class="ql-block">115号密丹公寓</p><p class="ql-block">钢筋混凝土结构,1931年建造。现代派风格。</p><p class="ql-block">密丹公寓为贲安洋行设计,五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平面为三角形,深灰色水泥拉毛外墙面。方形窗,局部窗台层层挑出,纵向窗间墙饰有几何图案。该公寓立面造型与大象形体颇为相似,右侧为象首;自四层起,卷涡纹饰弧线逐级跌落,遂成为象颈;窗户为象眼;倒置三角形突出墙面为象牙;圆形壁柱为象鼻;左侧以突出墙体作腹;一梯一户,配备保姆房。旋转别致楼梯。整幢建筑是一座颇具趣味性的仿生建筑。</p> <p class="ql-block">113号巴金故居由一栋主楼和两座副楼组成,主楼建于19世纪20年代,1955年7月22日巴金一家迁入并定居于此。在这里,巴金写下了《团圆》等反映抗美援朝的小说,《倾吐不尽的感情》、《赞歌集》等多本散文集,还翻译了《往事与随想》等文学名著,尤其是《随想录》也完成于此。</p> <p class="ql-block">111号</p> <p class="ql-block">109号</p><p class="ql-block">曾是顾祝同的上海公馆。</p> <p class="ql-block">住宅至今保留着旧时的“收件口”。</p> <p class="ql-block">顾祝同去台湾后任“国防部”代部长,“总统府”战略顾问等职。</p> <p class="ql-block">一对年轻人</p> <p class="ql-block">99号</p><p class="ql-block">原为英商正广和洋行大班住宅。砖木结构,1928年建造。英国乡村别墅式花园住宅。解放后,潘汉年、魏文伯、王震都曾在此住过。</p> <p class="ql-block">高墙内的“大班”猫</p> <p class="ql-block">97号</p> <p class="ql-block">75号</p> <p class="ql-block">4号</p> <p class="ql-block">12号</p> <p class="ql-block">40弄</p><p class="ql-block">弄堂里都是西班牙风格的独立式花园住宅,弄堂内的1号建筑曾是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的住所,并在此被谋杀,成为当时震惊中外的政治谋杀案,也让这个老弄堂蒙上了神秘色彩。</p> <p class="ql-block">由董大酉建筑师事务所设计建设,具有典型西班牙风格。其建筑面积为376平方米,建筑为3层砖木结构,建筑物南面有花园。整栋房屋横向展开,在平面布局上采取了内外两个面的处理,沿街三折围合形成了建筑的对外“门面”。真正的入口在两侧,既私秘又相对宽敞。宽敞的入口处可停放来往轿车。</p> <p class="ql-block">1号唐绍仪故居</p><p class="ql-block">主入口装饰采用螺旋柱与复合柱式的结合,两柱之间券门上的贝壳、卷涡和卷草图案都具有巴洛克艺术之风。</p><p class="ql-block">唐绍仪留过美,担任过清末高官;辛亥革命后,又成为袁世凯麾下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后来又担当过孙中山的财务总长。</p><p class="ql-block">1937年,两广事变后,唐绍仪决定隐居,携家人来到这栋他女婿居住的花园洋房深居简出,平时也就在家赏玩古董,不问政事。从政经历如此丰富的唐绍仪,很快被日方盯上,三番两次意欲拉拢他充当傀儡,巩固在华的地位。另一方面,蒋介石也想请他出山帮忙。唐两边婉拒,谁也不愿意得罪。但也让蒋疑虑,唐是否有变节之心。女婿劝他搬离,怕此地不安全。唐绍仪却并不愿意,依旧赏玩古董。谁知1938年9月30日,一位被买通了的唐家熟人送来一批罕见的古玩,趁着唐专心细看之时,掏出藏在古玩中的利斧,一下砍在了唐绍仪的脑袋上。刺客逃之夭夭,而唐绍仪也不治身亡。</p> <p class="ql-block">3号</p> <p class="ql-block">4号颜福庆旧居</p><p class="ql-block">颜福庆,出生在江湾镇。1906年,考取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插班到二年级,并于1909年以优秀生毕业,是第一个受完美国专业医学训练的亚洲医师。</p><p class="ql-block">1910年,直接进入耶鲁大学在湖南创办的湘雅医学院,担任院长;1927年,因才华出众、成绩出色,又被具有国际水准的北平协和医院聘为院长。1928年,他回到上海专心从事医学建设,一手创办了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上海医学院前身)。</p> <p class="ql-block">5号</p> <p class="ql-block">100弄</p><p class="ql-block">100弄建于1918年,是美商德士古石油公司为其高级职员建造的公寓,建筑为欧陆风格的花园住宅。弄内共4幢三层英式乡村别墅式住宅,其中1号与2号联立,3号与4号联立。</p><p class="ql-block">目前为隐居繁华酒店。</p> <p class="ql-block">我国著名学者、思想家、文艺理论家王元化于1951年至1955曾住弄内1号(图右一)。</p> <p class="ql-block">酒店的北立面。</p> <p class="ql-block">1号、2号楼。</p> <p class="ql-block">3号、4号楼。</p> <p class="ql-block">酒店花园。</p> <p class="ql-block">木质楼梯。</p> <p class="ql-block">酒店房间内部。</p> <p class="ql-block">阳台。</p> <p class="ql-block">188号</p> <p class="ql-block">204号</p> <p class="ql-block">210号罗密欧阳台</p><p class="ql-block">建于1923年,西班牙式花园住宅。住宅紧贴路边,建筑主体三层,局部二层,从整体到细节都有典型的西班牙式花园住宅特征:红瓦屋顶,屋面出檐小,檐口一圈券齿带饰,墙上另有绿釉构件装饰的小窗洞。细长的矩形和半圆券门窗洞散布建筑各立面。最有趣味的一处就是沿街的弧形入口,只一层,二楼像是阳台,迎着路人,隐约好像那主人的身影刚刚闪回屋中。</p><p class="ql-block">上海著名作家陈丹燕也很欣赏这幢欧式情调的小楼,她在《上海的风花雪月》中以细腻生动的文笔描述了这个充满爱情的阳台:“不知道哪个朋友曾经点着它说,那是罗密欧要爬的阳台,从此,大家都叫它罗密欧阳台”。</p> <p class="ql-block">墙上水墨</p> <p class="ql-block">240号开普敦公寓</p><p class="ql-block">建于1940年,英国公和洋行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西方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公寓住宅。建筑为四层砖混结构,建筑面积429平方米。建筑因地制宜而有独特造型,平面近似三角形,公寓楼西南侧锐角转角的弧形处理,以细小的转角窗点缀、又与沿街立面的窗形走势连贯,使整幢建筑看似正在行走的船只。开设在转角端部的小窗还能产生风洞效果,可以将气流引入室内起到流通空气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390号</p><p class="ql-block">原意大利驻沪领事官邸。1932年建造,地中海式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平缓四坡红瓦顶,一层东、西、南三面均有敞窗,墙角设扶壁柱。南立面中部三开间半圆券门廊稍前出,两边设弧形环抱台阶;檐顶为盔形山墙,设落地窗和阳台。红顶白墙,外廊环绕,平拱和圆拱的开窗和山墙上的老虎窗,雅致新颖,风格独特。</p> <p class="ql-block">官邸主入口。</p> <p class="ql-block">目前是全球500强企业上海汽车集团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214号</p> <p class="ql-block">376号武康庭</p><p class="ql-block">有条大巷子,越往里走,场面越大,形似“七字”型,提供早、晚餐,下午茶,各种饮料,人气爆满 ……</p> <p class="ql-block">394、396号</p><p class="ql-block">波浪形外墙</p> <p class="ql-block">人在画中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