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城夜话:你能做到心静吗

张光友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你能做到心静吗</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喜欢一位哲人说过的那句话:生活的最高境界是理解,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心静。的确,人生最难是心静。</p><p class="ql-block"> 所谓心静,就是要“非丝非竹而自恬适,非烟非茗而自清芬。”不倾慕权势显赫,不奢求荣华富贵,来去无执,得失随缘。水流任急境常静,花落虽频意自闲。能以静心看世界,世界便是一片充满清幽安宁的绿洲,即使有鸟蝉噪,也会感受出“林愈静山更幽”的意境。心静如水,依物随心。</p><p class="ql-block"> 《菜根谭》上说:“此身常放在闲处,荣辱得失谁能够差遣我;此身常安在静中,是非利害谁能够瞒昧我。”仔细想来,人不就是这样吗?时常把自己放在安闲的环境里,世间的繁华,成败得失又怎么能左右我呢?时常把自己放在安宁的环境里,这人间的功名利禄,是是非非,又怎么能够蒙蔽我的双眼呢?读过才知,原来“静”是如此的豁达和洒脱,曲径通幽处,自当宠辱不惊也。</p><p class="ql-block"> 人往往只有心静了,才能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心浮气躁时,往往会做出错误的决定,而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只有心静神定,你才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有听不到外界的喧嚣和糟杂的时候,才能静赏花开花落,笑看人世浮沉。</p><p class="ql-block"> 心静要学会知止。中国的儒释道都有知止而达静之说,《大学》上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心静就要求我们知道行所当行止所当止。人生应该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勇往直前,但也应该有“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宽容与安静。人生在世界上奔跑,灵魂也有疲惫的时候,需要停下来慢下来,等等自己的灵魂。佛家认为你的心静与不静,烦恼就在那里,因为世界是痛苦的。他们不会因为你痛苦而增减。六祖慧能大师说,“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可见人若能沉心静气,不拘于名,不囿于利,不乱于情,不惑于心,心静则灵魂安稳,美梦悠长香甜。</p><p class="ql-block"> 心静要懂得时与位的关系。《易经》经常教人知止的智慧,这部中国最早最深邃的哲学经典认为,人生的最大的智慧是遵守时与位的规律,时机来时往前冲,时机不好且罢手。风起的时候,落叶的舞蹈是一种壮美,风住的时候,在满地落叶的花园小径寻找诗意,也是生命之静美。</p><p class="ql-block"> 心静就要少一点欲望。老子认为,少则得,多则惑。道家哲学是静心哲学,是减法哲学: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学习应该天天向上,但学道就应该清空自己,不让过多的欲望占据自己的心灵,有些时候多一点不一定好,少一点不一定坏。静的作用在于荡涤心灵,在于安顿灵魂,在于找回狼奔豕突的六神无主的内心。心回来了,身体就放松了,所以静可以“全真保性”,可以“养生”。庄子说“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心静则灵魂无纷扰,灵魂无纷扰则身体少疾病,所以庄子又说,“静默可以补病”。虚可以致,静需要坚守。“致虚极,守静笃”,是老子提出的静修养生的六字诀。“致虚极”就是努力让自己达到虚空的境界,唯有虚怀若谷,方不计得失,惟有虚怀若谷,方可宽宏大度,容人之过不责于人。</p><p class="ql-block"> 当你心静时,就能进入一种“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的妙处。以静心看世界,世界便是一片充满清幽安宁的绿洲,即使有鸟蝉噪,也会感受出“林愈静山更幽”的意境来。心之性之悠悠,全身心地沉浸到明月清风之中,便有通体爽快之感。心静如水,依物随心。 ​​​​</p><p class="ql-block"> 遗憾的是,多数时候我们难以心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