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民俗(三)年三十

苍山如海

<p class="ql-block">  年三十也叫大年三十,是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这天的白天叫“岁除”,晚上叫“除夕”。</p><p class="ql-block"> 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p><p class="ql-block"> 这一天的民俗很多,随着时间的流逝,大部分已经消失,只有部分习俗还在沿用。</p> <p class="ql-block">一、卫生大扫除。这天就像一个分割点,打扫卫生,把家里的脏东西都扫除,寓意把晦气扫除,来年会有好运气;也有辞旧迎新、祛除疾病的寓意。在过年那几天忌打扫、洗衣服,也不能往外倒污水,恐将家中的财气扫掉。现在人们不再将就这些,卫生随时打扫,直到干净满意为止。</p> <p class="ql-block">二、挑水。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前没有自来水,这天人们将家里所有的水缸里都要挑满水,寓意年年有余。大年初一不能挑水,因出门挑空桶不吉利。</p> <p class="ql-block">三、贴窗花。过年贴窗花自是不能少的,那时候窗花都是家里手巧的人剪的,贴上红红的窗花,过年的气氛别提有多浓!现在人们生活条件好了,搬进了楼房,不再剪、贴窗花了。(现在会剪窗花的人很少了)</p> <p class="ql-block">三、写春联。这天人们到供销社买上两张红纸,找村里的先生去写(那时识字人很少)。门口写上春联,在水缸上写“福”字,在面柜上写“米面如山”,在牲口圈门口写“牛羊满圈”等等。贴对联这一习俗一直在沿用,但在其他地方不再贴了。</p> <p class="ql-block">上坟祭祖,回来后挂灯笼,然后吃年夜饭,这些民俗一直在沿续。</p> <p class="ql-block">四、守岁。这天晚上家人是不睡觉的,要熬夜到第二天,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相传,邪魔、瘟疫病毒怕灯光、火光,除夕夜通宵点燃灯火,放鞭炮,可以把这些对人们不利的邪魔瘟疫都吓跑驱赶走,在新的一年不至于危害人间。</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农村里没有电,更谈不上看春晚了,吃过年夜饭,放过鞭炮后,回到温暖的炕上,听老人们讲着遥远的故事,期盼着新的一年的到来。</p><p class="ql-block"> 而现在,除夕夜主要就是看春晚,随着晚会的结束而结束,也没有守岁一说。</p> <p class="ql-block">五、铺胡麻草。在临近午夜时分,家家户户都要在大房(主房)的地面上铺上胡麻草,直到初三早晨才取走。可能在春节磕头时,衣服上不粘土;据老人们讲这一习俗从元朝末期就有了,具体原因不得而知。这一习俗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就已经消失了。</p> <p class="ql-block">随着时代的变迁,农耕时代的年俗在信息时代有了大的变化,如祭祀等传统民俗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部分逝去,部分继承了下来,出现了一些新奇的现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