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一场旅行,最后我们遇见了自己,正如我遇见了合山,像一场艳遇......<div> 在这场艳遇里,有欢乐,有悲伤,有挣扎,有对抗,有惆怅,有坚持,有担忧,最终变成了乡愁。在这样的乡愁里,我病了!</div> <div> 一座山孕育了一个城,一个城滋养了一方人。奔流不息的红水河从云贵高原不远千里来到这里,拐了一个大湾,张开它温柔的怀抱用情地呵护着合山这个小城。城区街道绿树成荫,房屋坐落有趣,老矿区破旧的泥房、砖瓦房和新城区的“洋楼”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刻下了“百年煤都”鲜明的烙印。正如作家凡一平说的那样:“初到合山,感觉像是到了北欧”。它没有北上广的繁华,没有桂林甲天下的美景,但我却被它深深地迷住了,喜欢它什么呢?那感觉,就像是一个离家出走的孩子在想念母亲,更像是一个中年男人娶了一个心仪的老婆,虽然她没有沉鱼落雁的容颜,但却让你在尝尽山珍海味之后一想到家中的萝卜酸依然口水直流那样。是的,喜欢合山,源于习惯,源于热爱,习惯它安静祥和温馨的人间烟火味,喜欢那一张张迎面而来熟悉的笑脸和擦肩而过互致的喇叭声,热爱“百年煤都”那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有那早已融进血液里淳朴的乡村爱情、亲情和友情。</div><div> 这就是我热爱着的合山......<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合山是一座“记忆之城”</div><div> </div></div></div> 光阴似箭,岁月如歌,合山这片热土他们曾经来过,从历史风流人物到今朝的平民百姓,他们都是合山的创建者。 打开记忆的匣子,我们一起来看看合山的前世今生。“合山”名字来源于1905年武宣县人刘炳宇用土法开采煤炭的一座山岭”合岭山“并沿用至今。 合山历史源远流长。秦属桂林郡地,汉为领方县地,唐属羁糜思刚州辖地,宋至民国属迁江县。解放后,1954年迁江县并入来宾县。1981年6月30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合山市(县级),以来宾县北泗公社为其行政区域。位于桂中腹地,高速路距南宁市165公里,湘桂铁路和红水河航运通达全国。这是一座因煤而生,因煤而兴,由矿区变成城区的工业城市,城区最初由里兰矿、东矿、溯河矿、柳花岭矿和石村矿等几大矿区组成。这是一座充满记忆的城市,而记忆合山,必须从合山煤矿开始。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合岭山“开采煤炭的第一口井,这是梦开始的地方。</h3> 时间倒流至1905年,民国陆军中将刘炳宇在”合岭山“开采煤炭的第一口井,后来,龚政、姚宝之、伍廷飏等人先后弃军弃政到合山从事煤炭开发。到1932年10月,吕春琯和李楚凡分别组建同福和同德公司,向广西省政府申请开采合岭山煤炭矿权,次年5月,联合成立“合山煤矿股份有限公司”。为扩大投资,黄宗儒向广西军政领导请示,并得到李宗仁等人士的大力支持。省政府入股投资80万元,资本增至200万元。此后,考虑到省内国防交通和工业发展需要,政府增加资本至360万元,并于1936年11月将公司改为官商合办”合山煤矿股份两合公司“。抗日战争爆发后,为解决燃料自给,李宗仁与宋子文协商,由广西省政府和中国银行总管理处合资接办,投资440万元建设矿井、铁路、公路、水路等,于1938年7月将”合山煤矿股份两合公司“重新改组为”合山煤矿股份有限公司“,合山煤炭事业取得了很大发展,合山矿由原有的一个矿场发展到五个矿场,月均产煤约8000吨,成为当时西南最大的煤矿。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那年他们正青春----1948年合山煤矿股份公司集体照</h3> 但天有不测风云,1944年11月13日,合山煤矿被日军占领,公司现款被掠夺一空,矿山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勇敢的矿工矿警们不怕流血牺牲,机智地与日军斗争,通过破坏铁路,伏击来合铁路列车等,有效阻断了日军的运煤通道,并组成自卫队,成功袭击驻巴加岭矿场日军,迫使日军于1945年5月18日离开合山矿场。受抗日和内战的影响,合山煤矿公司难以为继,濒临矿产。1950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桂林军管委接管了合山煤矿公司,从此,合山煤炭事业迎来了新的春天。1958年“大跃进”开始,全国上下掀起生产发展的高潮,合山煤矿提出“贯彻总路线,苦干实干加巧干实现大跃进的口号”,全体职工加班加点,不求回报,职工家属主动义务支援生产,充分发扬革命的忘我精神,全年产煤60.87万吨。是建国前15年总产量的1.5倍,到1960年底,设计生产能力由1957年的31万吨增至86万吨,矿井实际产能提前实现翻番目标,合山矿建进入第二个迅猛发展的时期。 这轰鸣的列车满载着希望驶向全国各地,无私地贡献着合山力量。 前途虽然光明,但道路总是曲折的,1966年”文化大革命“给合山煤业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不屈不挠的合煤人不向困难低头,不等不靠,排除万难,抢抓时机,主动作为,改建和新建铁路97公里, 打开铁路、公路、水路运煤通道,扩建里兰、溯河、柳花岭三矿,新建石村矿、马鞍矿、大弯弓井等,到1976年,合山煤矿总设计年产能达231万吨,井下运输实现了机械化,改变了肩挑人拉的落后生产方式,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产量比1965年末多155万吨,连年突破广西产煤纪录。并建成了建材厂、煤矿机械厂等配套产业,合山煤矿公司的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1979年产煤量达215.84万吨,创合山煤矿年产量历史最高纪录。到1990年,合山矿区人口达47209人,合山煤矿已累计投资3亿多元,累计产煤5000多万吨,建成8个矿场、17对四煤井,年产能310万吨。同时还建成自配电厂、机械厂、水泥厂等产业,以及学校、医院、电影院、篮球场等一系列配套设施,职工月工资达200多元,差不多是合山市直部门工资的两倍,跟煤有关的工作岗位都成了香饽饽,能到合山矿务局工作简直是一个家族的荣耀。2000年后,合山矿务局进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管理机制改革,有效地提高了企业效益,并不断引进高级技术人才,推动企业健康发展。为响应国有企业改制政策号召,合山矿务局于2007年完成企业改制工作,并于元月1日成立广西合山煤业有限责任公司,企业资产总值13.78亿元,在册职工1万多人。到2015年,合煤公司投资大量资金完成了矿井机械化改造,合山煤炭开采进入了安全高效的机械化自动化生产时代。 如今,当你站在美丽的里兰国家地质矿山公园之上,在蓝天白云下面,“百年煤都”四个大字熠熠生辉。一幅幅厚重的浮雕刻画着皮肤黝黑肌肉健硕的矿工,让游客了解合山煤业的艰难岁月,铭记那些为民族兴亡、社会建设付出辛劳的矿山工人。 在“百年煤都”的背后,我们很难穿越历史去挖掘更多真相和细节,以上的只言片语只能重拾合山煤业百年兴衰一些脉络上的碎片,因为“百年煤都”的历史太沉重,太感人!在那政局动荡的年代,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百年创业,一代接着一代,继往开来,生生不息,这里面充满了勇敢、充满了坚毅、充满了斗争、充满了惆怅、充满了希望,这背后蕴藏的十万个为什么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我能表述的记忆,只能从在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那时的矿区,在我们农村仔的眼里就是令人仰慕的富人区,因为那里有我们童年时传说中的吉普车,有我们朝思暮想去偷捡的废铜烂铁,还有那穿着白色上衣碎花裙回眸一笑百媚生的矿妹,还有那些遥不可及的梦......<br> 事隔多年,时过境迁,但我还清楚地记得当年去矿上抢捡破烂的情节,因为那一块废铁和一根“加包线”(小电线)和同伴争得面红耳赤的样子至今还记忆犹新。是的,有时候不是我们不够大方,而是贫穷限制了我们的胸怀,让一个淳朴的农村小孩变得见“铁”眼开。而矿工子女则不同,在上世纪70、80年代,他们便可以和父母在矿区食堂吃上香喷喷的米饭,穿着令人眼馋的小白鞋,配上“的确凉”衬衣或是迷人的白色连衣裙,住着干净的砖瓦房或楼房了,最要命的是,他们久不久还可去电影院看电影。在那个落后的年代,矿区的衣食住行都引领着时代的潮流,在我年幼的心里,太阳总是照对他们,矿里的月亮都比农村的圆,这就是煤矿繁荣时期的真实写照。<div> </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八十年代的电影院演绎了合山人的精神文明</h3> 如今,英雄迟暮, 曾经广西最大的煤田、广西最大的煤炭企业、广西最大的机械化矿井、西南五省最大的机械化装卸煤仓等等数不清的荣耀正在逐步退出人们的视野,但矿区的那些百年老树依然在茂盛生长,那饱经风霜的煤台依然屹立在天地间,仿佛在依依不舍地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回忆总不免伤感,矿一代们已离开了人世,矿二代们也所剩无几,矿三代和矿四代们有些在坚守,有些在逃离,人们终将抵不过历史的洪流和生命的规律。如今,在矿区的小广场里,那些退休或下岗的老矿工们有的在下棋,有的在闲谈煤矿里的那些陈年旧事,有的在地摊上寻找治病的灵丹妙药。也许有一天,他们的身影变成了纸钱,像蒲公英一样飘零在风雨中,那些心酸的往事将永远埋葬在矿区的油毡棚 或泥冲房里,但百年煤都的故事将继续在上演,在那热火朝天的现代化机械化矿井里,在新时代的幸福生活中,在追忆者满含热泪的眼睛里......</h1> 夕阳西下,这些矿五代们嬉戏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他们的血液里流淌着百年煤矿的基因,他们是希望和未来。身后那些破壁残垣仿佛在给他们启示,如今的岁月静好,是前辈们一直在负重前行......<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合山是一座“英雄之城”</h3> 一座英雄烈士纪念碑傲立在合山新世纪广场山顶上,在这娱乐至上物欲横流的时代里显得有些冷清,散步经过的人们嘴里谈论的大都是一些家庭琐事和某某明星的桃色新闻,而对埋在地下的革命先烈慢慢地淡忘了。每每想到这些,心中不免莫名的忧伤,时势造就了英雄,而英雄推动了历史,在任何时代,我们都应该铭记和崇尚英雄,因为忘记和漠视英雄的社会是悲哀的。<div> 合山是一座英雄的城市,现年116岁的河里镇洛满村安塘屯的江德辉老战士就是典型的代表,他在抗日战争时期随白崇禧部队身经百战,英勇抗日。日军的残酷暴行激起了合山各族人民的抗日高潮,合山人根深蒂固的爱国情怀成为抗战的思想利器,大家众志成城,草木皆兵。在1944年11月至1945年5月期间,合山抗日自卫队共向日寇发动洛满保卫战、嘉岜岭矿等战斗34次,击毙日寇150人,缴获日寇机枪3挺,汽车四辆以及枪支弹药等军用品一大批,日军最终仓惶而逃。合山各族人民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抗战期间共造成伤亡307人,财产损失约33亿多元(国币)。</div><div> </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他们是黑暗世界里的采光者</h3> 他们没有英雄的称号,没有墓碑,甚至没有名字。但他们是黑暗世界里的采光者,是我们敬爱的平民英雄。在合山矿区周边的荒山野岭里,久不久又出现简易的新坟,这些坟基本是没人祭拜的,因为当年下煤矿一线工人大多都是来自周边都安、马山等地的青壮年,按当地的风俗,未满36岁又死于伤亡的坟墓是不用祭拜的。在我孩时的记忆里,有时晚上去找青蛙或要田水路过那乱坟岗时偶尔会碰见“鬼火”,那灵异的“鬼火”还会跟着你走动,那时刻,紧张得两腿抖风,手心冒汗,于是假装镇定,紧憋一口气,胡乱扯一根青草绑成一个“叉”字样(老人讲可以避邪),然后一溜烟地跑开了。直到长大后,我开始敬佩那些“鬼”了,那年我才15岁,因为没钱上学,我偷偷地跑到私人小煤窑上打工了。第一次下矿井,心理充满好奇、紧张和兴奋。紧张,是因为在黑暗的地底,那狭窄的过道和采掘面上,时不时有泥沙、石头或煤块跌落发出“沙沙”的声音,声音虽小但觉令人毛骨悚然,因为坍塌事故随时发生,你并不知道下一秒自己是否还活着。那些有经验的男人们则不屑一顾,争分夺秒地挖煤,甚至有些人拉尿都不用解开裤子,因为在那狭窄缺氧的空间里,大家都汗如雨下,人黑如煤,尿裤刚好给那“宝贝”洗了一凉。说到洗凉更加难忘,工友们出井后就在那带着黄泥和硫磺的矿井排水沟里冲凉,我们除了眼白和牙齿是白的以外,全身上下就跟煤一样黑,每次都必须擦上三次洗衣粉或肥皂才能勉强还原自己的肤色。兴奋的是出了矿井后自己又成了真正的活人,然后心里开花似的数着自己的日工资,每天约20元左右,在90年代,这对我来说已是天文数字了,怎能不兴奋呢?一个人经历了多少生活的苦难,就会感受到生活有多少甘甜!劳动的成就感夹杂着工资收入带来自豪感让我觉得自己在家里成了顶天立地的男人,井下的安危与艰苦早就抛到九宵云外,我稚嫩的肩膀终于可以为母亲分忧了。但7天之后,我便被母亲拎了回来,因为读书才是农村娃唯一的出路,没有哪个母亲愿意自己的小孩拿着生命去冒险。我非常幸运又回到了学校,一个多月后,噩耗传来,那带我下煤井的阿叔在矿难中离开了人世,离开了他眷恋的父母和深爱的妻儿。乱坟岗上又多了一名战友,他的坟墓朝着家的方向,但他们再也回不来了,是的回不来了。这个世界他们曾经来过,他们也是父母的儿子或者是儿子的父亲,他们也有自己的梦想,有的为了挣钱上学,有的为了尽孝养老,有的为了能娶上媳妇......这些梦想很朴实,很简单,但劳动是光荣的,因为心中有责,心中有爱,所以他们勇挑重担,无畏艰险,他们都曾经努力地活着,他们因梦想而伟大。<br><br> 逝者如斯,曾经那些可爱的音容笑貌和火一样的生命已经消失在杂草众生的荒野里,就像未曾绽放的花朵却已经凋谢。回忆总令人想哭,想想当年哪些“鬼火”,他们的人生,他们的家庭,一定在瘾瘾作痛,难以治愈,他们才是这座城市最可爱的人,是最可敬的平民英雄!也许他们已化身为那炽热的煤炭,以光的形式再次来到这令他们热恋的人世间。是的,他们是一道光,像流星一样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此刻,我想起作家陈洪健曾经问我的话题:“什么是合山精神?”我当时语塞,怕自己肤浅的认识亵渎了这美丽的合山。是的,站在光环之上,人们很容易飘得云里雾里,只有掘地三尺,你才会发现苍生,发现英雄塔下或乱坟岗上的英灵。是他们很拼命、很爱岗、很敬业、很创新、很贡献,以个体的血肉之躯,积沙成塔,凝聚了合山精神,铸就了“百年煤都”的辉煌。我们唯有继承和发扬他们这种不怕流血牺牲,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在建设大好合山的征程上实现他们未了的心愿,以优异的成绩告慰哪些为合山拼过命的人。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合山是一座“光热之城”</h3> 这是一座因煤而生,因电而荣的工业城市。至今,合山为国家的经济建设贡献了1亿多吨煤,输送了1000多亿度电。曾经,广西每亮着的4盏电灯,就有一盏是合山煤电能源的贡献,合山煤电对于广西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历史功勋永载广西史册。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合山是广西的“碳酸钙基地”</h3> 传承着工业城市的基因,展开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翅膀,合山经济高质量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乘着“东融”的春风,合山正积极准备承接“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产业转移,借广西打造千亿元碳酸钙产业之力,打好合山百亿元碳酸钙产业之基。充分利用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和自治区重点工业开发区的优惠政策,实现从地下“黑金”挖掘到地上“白银”开发的有效转型。这里有10亿多吨的优质碳酸钙矿山,有总规划7000多亩的碳酸钙产业园,有廉价的工业热气供应,有投资16亿元建成投产的虎鹰公司,计划投资10亿元建设的春旭环保新材料公司,华纳公司、科锐公司、华臻公司、昊天钙业等10多家碳酸钙企业成功入驻,碳酸钙产业链正在逐步延伸,合山成了碳酸钙创业者的乐园。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合山有“不出轨”的旅游</h3> 一只红色大手高举着黑得发亮的煤炭耸立在国家地质公园合山东矿园区的广场上,就像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在展示“百年煤都”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广场旁边的矿山博物馆里陈列着煤炭开采百年征程中用过的劳动工具和矿山设备器材等,那里有无限的追寻和讲不完的故事,就像那第一台蒸汽火车一样,带你穿越时光的遂道,从1905年慢慢走来,广场上矿山遗址和形态各异的雕塑成了摄影爱好者的天堂。合山人就这样化腐朽为神奇,将废弃矿山、工厂、铁路、矿区棚户区等改造成独一无二的工业旅游,让随风流逝的煤都往事插上特色工业旅游的翅膀重新焕发了生机。 合山没有追到天涯海角的爱情典故,却有着“不出轨”的爱情铁路,在爱情快餐盛行的当下,执子之手与子皆老的忠贞爱情已经成为人们的奢望。而合山这条古老的铁路变成了浪漫的爱情遂道,在紫色的忽忘我和红色玫瑰花的芳香里,牵着你爱人的手在这全国第一条骑行铁路上来一趟爱情之旅,享受甜蜜的幸福时光,保证你们的爱情“不出轨”。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合山有上帝遗落人间的调色盘</h3> 这里一年四季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优美的自然风光静静地等在那里,不管你来与不来。 这里的山不太高,但却沾了仙气,这里的水不太深,但却有着龙的图腾。在洛灵湖国家湿地公园的核心景区里,延续十几公里的山脉像一条巨龙戏水一样停留在红水河与怀集水库的交汇处。听说六祖寺大愿法师云游到此,便被这里的风水和优美的自然风光迷住,于是筹资上 亿打造灵岩湖生态民俗文化景区,由寺院园区、养生酒店和佛教文化博物馆等组成,是民俗文化旅游和修心养性的圣地。<div> 来到这里,枕梦合山,尽享自然。</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合山的文化有自信</h3> 休闲的茶余饭后,在广场公园或红水河边的绿荫处,或是私人的听音室里,爱好文艺的人们便开始了吹拉弹唱的娱乐生活,对文化的追求成为人们业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图为年近80高龄的“凌老”书法家、70后壮语原创歌手韦小刚韦再造和知名的80后壮族原创歌手尤克里里大师韦海洋一起演奏他们的乐章,正是这些无问东西,不分年龄的文化交流与传承构成了合山文化自信最美的一角。 在我们吃不饱穿不暖的60、70年代,合山的文化就开始繁荣,以合山矿务局和合山电厂两大龙头企业为主线,辐射和拉动城镇和农村文化的发展。两大企业从全国各地引进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丰厚的企业文化夯实了合山的文化底蕴,历年来全市也输送了一批考上清华、北大以及985高校的优秀学生。合山的教育文化、民间艺术和企业文化交融在一起,编织着合山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梦想。“壮师剧”“龙王武术”“龙王壮族婚嫁”“洛满抢花炮”等传统文化已列为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壮族婚嫁接新娘</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壮族婚嫁兴起于明太洪年间,是壮族男女从认识到成婚须经遣媒说亲、合八字、封门定亲、结婚典礼和回门的过程。其中:接迎亲最令人有趣,哭嫁最令人动容,吃饭敬酒最令人欢腾。接亲最原始的交通工具的“花轿”,由媒婆带领新郎和男方亲戚好友,带上彩礼,当时的标备是两床棉袄、两个枕头、两个木箱、两套新衣服和自制布鞋等,如果男方是个穷光蛋,这些彩礼也就“短斤少两”了。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哭嫁</h3> 接亲队伍吃饱喝足之后便开始拜天地,拜父母,然后进入哭嫁的环节。刚开始我以为哭嫁只是一个走个场的形式,没想到哭嫁的场面那么感人,记得当年我三姐出嫁的时候,临别父母的那一刻,三姐哭成了泪人,边哭边数着父母的生养之恩,舔犊之情,哭诉着出嫁后未能在父母身边尽孝的悲伤,因为哭得太久,哭得太过于伤心,三姐近乎晕倒,只能由两个扶持着才能勉强站稳,那难分难舍的场面感动着每一人,亲戚们也都哭成了一团,农村人那些淳朴而浓厚的亲情在那一刻爆发得淋漓尽致。农村的爱情总是令人费解,特别是我们父母那一代人的爱情,他们没有鲜花,没有钻戒,没有奔驰宝马,甚至一辈子没有说过一声“我爱你”,他们先结婚后谈恋爱,谈着谈着就谈了一辈子,吵着吵着就吵过了一生。农村人的爱情也许是落后或有些愚昧的,但相对于城市的爱情,他们是爱情是比较牢固的。人们总是在潜意识里认为,人的素质越高就越懂得爱情,所以城里人的爱情总比农村人的浪漫。但我们也不难发现,城里的离婚率远高于村里的离婚率,城里人愿坐在宝马车哭,而村里人更愿坐在牛车后笑。我个人愚见,爱情是一种本能和初心,婚姻是一种责任,当你去掉利益和虚荣心,你就会更清楚看见初心和责任,就像我们的父母一样,他们的思想也许比我们落后,但他们比我们坚守,他们的行动也许不比我们浪漫,但他们比我们朴实,他们把锅碗瓢盆当成了交响曲,而我们把盐油酱醋当成了导火索。就像莫言在《蛙》里说的那样:“所谓爱情,其实就是一场大病”。在这场大病里,农村人无钱求医,最终变成了自愈体,在吵闹中融合,在疼痛中快乐,这就是令人留恋的平淡朴实的乡村爱情,也是我们还没真正理解的落后里的文明。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合山有会唱歌的石头</h3> 经过红水河上亿年的孕育,合山奇石于1992年浮出水面,当时被统称为"彩陶石",因质地细腻,水洗度高,造型奇特,色彩艳丽,石皮有一层似古代彩色陶瓷的釉面而得名。二十多年来,合山奇石以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和气韵走出合山,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被广大奇石爱好者视为珍品级收藏对象。2008年7月29日,经中国观赏石协会组织的有关专家严格评审,合山市以90.7分的佳绩,成功获得了中国观赏石协会授予的"中国观赏石之乡"殊荣。其中绿彩陶石、黄彩陶石、葫芦石、鸳鸯石、包卷石被誉为"合山五大名石"。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合山有“舌尖上的狂欢”</h3> 合山是一座休闲的小城,正因为休闲,让美食有了滋生的空间,来到合山,一定要美美地尝尝那些美食,挑战你的味蕾,让舌尖留下这座城市的独特滋味。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油炸蚂蚱</h3> 这里先讲小菜,合山人喜欢吃粥,于是发明了酸笋擂辣椒,即拿新鲜的竹笋放入老酸坛渗泡,充分发酵后拿出和辣椒一起放入辣椒钵里捶烂,酸笋辣椒是味蕾的天敌,它会让你的舌尖不由自主地跳舞,在又酸又辣又爽中口水直流。还有芋檬酸,就是用芋檬杆腌制发酵而成,酸味浓郁,酸辣可口,十分开胃消食,也可以用来和肉类食材一同烹饪,风味独具,中和掉了肉里的油腻,让菜肴滋味更加悠长。河里镇的油炸馍和北泗镇的“小酥”是不得不提的特色小吃之一,即用米浆加入酸菜、韭菜、辣椒、红薯、芋头、五花肉等食材,油炸而成。刚出锅的油炸馍香味四溢,外皮金黄酥脆,里面馅料口感丰富,滋味鲜美,是一道有滋有味的街头小食。其次是硬菜”虫三宝“,”虫三宝“指的是蜂蛹、蚂蚱、竹节虫经过油炸而成的美食,色泽金黄,口感香脆,蛋白质含量极其丰富,且独具风味,是一道极具特色的下酒菜,让人回味无穷。还有宴席必上的”香芋扣肉“,选用上好的五花肉和香芋制作而成。扣肉香酥醇厚,入口即化,肥而不腻。香芋香味浓郁,口感软绵,与扣肉碰撞在一起,口感绝佳,让人唇齿留香,念念不忘。<div> <br><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芋檬酸</h3> 合山美食得益于原生态的食材,匠心的工艺制作,朴素的美食理念。每当炊烟袅袅,华灯初上,阿六的啤酒鱼、河里狗、北泗小炒、阿韦煲螺等美食便开始粉墨登场,勾引吃货们的味蕾,热情好客的人们便在杯觥交错中笑傲江湖了。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合山有“平凡”的文明</h3> 在这平凡的世界里有很多令人感动的东西。就如城市的保洁员,她们家里有着一本难念的经,有的因学致困,有的因病致困,但她们仍然笑对生活。她们领着微薄的工资却干着又脏又累的活,我们应该为她们写一首赞歌,是她们风雨兼程的身影打印了合山文明城市的名片,她们才是城市创卫 的功臣,她们清扫的不仅仅是垃圾,还有 人们的心灵。看一个城市的文明,不要只看它光鲜亮丽的外表,而更应该看看底层群众的精神面貌和角落里的垃圾,他们简单而平凡,而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他们才是城市最亮的底色。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合山也有诗和远方</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脚踏炽热的大地,我们走进了幸福的新时代,但不管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来时的路,让“百年煤都”的精神激励我们走上新的征程,就像那地下的煤炭,当它来到世间,就化为熊熊的火焰,尽情地燃烧自己。在这里,我想改用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的名言向建设合山的人们致敬:“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因为他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合山的建设事业“。</div><div> 透过这硕大的镜框,我们仿佛看到,在那坚定而睿智的眼神里带着”博士“的光芒,在山的那头,诗已成行......</div> 作者:蒙敏<div>编辑:蒙敏 </div><div>摄影:韦家玲、庞丽萍等</div> <br><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