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红色故事 传承革命精神

<p class="ql-block">我的党史学习感悟</p><p class="ql-block">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我们不能忘记我们是从哪里走来的,永远都要从革命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抗战时期,129师在涉县战斗生活长达6年之久,书写了“九千将士涉县,三十万大军出太行”的壮丽篇章;129师司令部、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等多达130多个党、政、军、财、文等重要机关相继进驻或成立于涉县,并在此长期驻扎。作为革命老区,涉县孕育出了许许多多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我们青年党员要学会将世代相传的革命故事化作宝贵精神财富,时刻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铁心跟党走,九死而不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青年党员要崇尚对党忠诚的大德,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忠于党、忠于党的事业,做到铁心跟党走、九死而不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以身殉国的左权将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清秀幽静的涉县辽城石门村莲花山下,坐落着一座晋冀鲁豫抗战殉国烈士公墓,公墓现存原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故墓、左权将军纪念塔。1942年5月,日军出动大兵团突袭八路军前敌指挥部,左权将军奋勇承担总直机关突围指挥的重任,坚守在涉县石门村北的十字岭,利用有力地形掩护战友顺利突围,却在战斗中被弹片击中头部,壮烈殉国,年仅37岁。事后彭德怀司令员回忆到“左权一定知道,十字岭上敌人打的第一颗炮弹是试探性的,第二颗准会跟着来,但是他没有躲避,因为当时十字岭上还集合着无数同志和马匹,他不可能丢下部队自己冲出去。左权是死于自己的职守,死于自己的岗位,死于对革命队伍的无限忠诚。”对党忠诚,对革命理想的坚定,是左权将军一生的写照。他在给母亲写的信中提到“母亲,我虽回国,但恐十年不能还家。老母赡养,托于长兄,我将全力贡献革命。”日军扫荡之时,疼爱妻女的左权以决绝的口吻写信交代妻子“我虽如此爱太北,但时局有变,你可处置太北。”左权将军自走上革命道路的那一刻,就把自己交给了党,舍小家,为国尽忠,心理装的只有国家和民族。周恩来总理评价左权“足以为党的模范”。青年党员要时刻将左权将军作为人生道路上的模范,坚定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心,勇于担当、敬业奉献,坚决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的重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八路军母亲”李才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年秋天,从全国各地赶来的游人都会登上涉县庄子岭,观赏漫山遍野的红叶。火红的叶子既展现了大自然的瑰丽壮美,又无声诉说着抗战时期八路军将士和根据人民为胜利抛洒的英雄热血。1942年5月,部队突破合围圈后,决定将伤病员和老弱妇幼交当地群众隐蔽,银票物资就近隐蔽。庄子岭堡垒户李才清一家人负责将32驮钞票、8箱银器和一大批被服、机器等物资掩埋。转移中,又有50多名伤病员来庄子岭寻求掩护。为了抗日将士的安危,李才清一家将伤病员分散隐藏在了附近的18处山洞里。期间,李才清充分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白天躲藏,晚上抽空给伤员用大锅熬好小米,一盆盆一罐罐,绑好绳子送往各个山洞,掩护救助了50多名伤病员。日寇扫荡的20多天里,她慷慨贡献了400多斤小米、200多斤玉米面等所有存粮,不惜一切代价,不讲一点回报,将士们亲切的称她为“八路军母亲”。由于当时领导托付任务时要求她保守秘密,老人一瞒就是40年,从未有过邀功求赏之念,因为在她心里,八路军队伍胜过亲人,革命任务胜过一切。“位卑未敢忘忧国”,不管我们身处何种岗位,承担何种任务,都要以党和国家的利益为重,要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用实际行动把“八路军母亲”式的红色基因一代代传承下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倾尽所有的老区人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哪怕剩下最后一升粮也要留给共产党,哪怕剩下最后一个好男儿也要送上战场打东洋。”抗战时期,这句顺口溜在涉县广为流传。抗战时期,涉县广大人民群众积极配合前线作战,做军衣、做军鞋、运粮支前,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涉县在抗战时期是一个仅有14万人口的小县,但先后有多达16000多人参军,占全县总人口的十分之一还要多;先后有9万多人参加了百团大战、上党战役、平汉战役、淮海战役等战役战斗;从1940年到1947年,涉县牺牲在战场上的烈士就达1735位。在那个粮食短缺、物资匮乏的年代,涉县仅1941年到1947年,7年间交公粮1.13亿斤,平均每年要拿出1400多万斤,占当时全县年粮食总收入的15%以上。哪怕是到严重的灾荒年,老百姓仍然会口中省、肚里捡,征集130多万斤公粮支援抗日,保证了军需民用。还有,做军鞋10余万双,腾出了三分之一的房子,供部队、机关、学校吃住使用等等。可以说,人民群众为了抗战胜利倾尽了所有、贡献了一切,他们是我们党最坚实的靠山。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饱受屈辱磨难,中国人民受尽压迫剥削。中国人民在各种政权势力的更迭中,逐渐明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历史的进程证明了人民群众的选择是无比正确的。如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更加坚定不移的跟党走,一条心、一股劲,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道上大步向前。</p><p class="ql-block">二、坚守为民心,厚植为民情</p><p class="ql-block">青年党员要崇尚造福人民的公德,坚守为民宗旨,始终同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切实把造福人民作为最根本的职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兴修漳南大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129师司令部旧址将军岭上,有一道沿山开凿的大渠——漳南大渠,缓缓流淌的渠水几十年间滋养着附近的人民群众。1942年,涉县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旱灾,土地干涸,庄稼颗粒无收,人民生活极度困苦。当时,中共太行分局、一二九师、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等领导机关共议如何利用清漳河为民造福的良策,随即组成了开渠筹备委员会,决定采取以工代赈的办法兴建漳南大渠,要把漳河水引上太行山,把旱地变成水浇地。工程历时一年,花费166万元(冀钞),开凿山洞4个,劈石崖八处,建渡槽十四座,打石洞七个,全长30华里,受益村庄八个,使两千多户的3500多亩旱地变为水浇田,年增产粮食达70万斤以上。人民群众为感恩共产党、八路军义举,将漳南大渠亲切称为“将军渠”、“救命渠”、“幸福渠”。至今在涉县还流传着这样一首顺口溜:“水流南山头,吃饭不用愁,没有八路军,这水怎能流。”我们共产党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的位置,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解人民之所需,这也是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千难万险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终极法宝。我们青年党员要继承党的光荣传统,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带着一颗真心、怀揣一份真情,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在为民排忧解难中自觉践行初心使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自给自足的“小平菜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红色记忆小镇”里,专门开辟出了一块儿菜地,命名为“小平菜园”,这不是为了拍领导人的马屁,而是在抗战时期的真实写照。为了减轻边区负担,当时129师首长都有自己的责任田,用以发展生产,自给自足。在涉县常乐村驻扎时,邓小平带领战士们栽种大白菜,半年之后要从常乐村迁驻到赤岸村,于是将栽种的上万斤的大白菜全都捐给了当地的老百姓,老乡们都说:“自古兵匪是一家,不是抢来就是抓,自从八路进咱家,一不抢来二不抓,还把白菜送咱家,真是没见过的好军队啊!”在赤岸村时,小平同志让129师生产部从外地引进了美国金皇后玉米,西红柿,并且亲自在菜园里试种,试种成功后大面积推广,取得了大丰收,解决了当时的困难局面。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自古兵匪是一家”,但共产党八路军是真正的“人民子弟兵”,不扰民、不惊民,还要回馈于民、造福于民,也正是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改革创新的滕杨方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1941年起,日军开始对太行山根据地进行大小扫荡,此时国民党也发动了第二次反共高潮,日军的暴行和国民党的封锁,给太行根据地军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八路军吃、穿、用方面的物资匮乏到了极点。为调动战士们生产节约积极性,改善困难的条件,在一系列实践基础上,1944年4月1日由滕代远和杨立三制定公布了《腾参谋长杨副参谋长手订总部伙食单位生产节约方案》,史称《腾杨方案》。方案明确规定“准许私有”,规定了集体生产和节约所得的“二八分红”的原则,即集体生产和节约所得的八成归公,两成归自己;同时规定业余时间所得的七成归自己,三成充公;手工业和养殖业收入完全归自己。这个方案得到了党中央的认可,《新华日报》又以头版头条刊登响应了《滕杨方案》,号召太行区所有机关、单位、学校学习,当地的大生产运动也由此推向高潮,太行山军民也由此摆脱了困境。这个方案是在邓小平大力支持下应运而生的,也部分体现出了太行山是邓小平经济思想的发源地。事物是在创新中发展的,从腾杨方案到改革开放,无一不是突破禁锢、突破历史的壮举,它们的最终归宿点都是党和国家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福祉的增加。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把人民满意不满意、支持不支持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把发展成果体现在群众的笑脸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律己做表率,廉洁扬清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青年党员要崇尚严于律己的品德,坚持清正廉洁,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不搞特殊的“公平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司令部旧址有一个雕像叫“公平秤”。当时战事频繁,首长的孩子们,往往都是一出生就交到了奶娘手里边,由奶娘来抚养,很多129师首长的孩子们的奶娘都是我们太行山的妇女,据不完全统计当时我们涉县抚养过八路军孩子的奶娘就有100多人。当时129师司务长每个月都会为奶娘们发放奶儿米,有一次发奶儿米的时候轮到小平政委孩子奶娘的时候就多给了一点,这秤杆高了一点,工作人员把秤砣往后挪了一下,这个动作被邓小平发现了之后就严厉制止了,他说129师应该官兵平等,谁也不能搞特殊。当时,根据地几乎家家户户住有战士,但是他们从不拿百姓一针一线。一些门上直接写着:老乡不在家,开门就犯法,这是因为当时首长们包括战士们都住在老百姓家里,老百姓不在家,他们不能随便开门进去,只能在门洞里和衣而睡,反映出当时八路军纪律严明,正是有了这些严明的纪律,军队才能发展,革命才会胜利。随着不断成长,我们青年手中的权力可能越来越大,但不管走到哪个岗位,都要不搞特殊、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廉洁自律,把“公平秤”装在脑子里,放在心头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做饸饹饭的司令部伙房</p><p class="ql-block">在旱、煌自然灾害时期,住在赤岸村的129师司令部的首长们,将一日三餐减做成两餐,并且要粮食合锅混作,带头节粮减食,与根据地人民共度灾荒。一天中午,刘伯承师长在赤岸村大街上,看到群众端着一碗饸饹饭,碗里放着少许辣椒,这引起了刘师长的注意。于是,他走到老人跟前问道:“老人家你也喜欢吃辣椒呀?”老人笑笑说:“粗粮细做的饭,放些干辣椒出味。”刘师长问:“这饭好做吗?”老人说:“好做得很,只要有饸饹床子就行。”回到司令部后,他向大家介绍饸饹饭,觉得这不仅是粗粮细做,而且对一日两餐,粮菜合锅也挺适合。不久之后,炊事员就到村上找木工做了一架崭新结实的饸饹床子。从此,饸饹拌野菜便成了首长们常吃的家常便饭,而每次吃饸饹,刘师长又总忘不了放些干辣椒,并亲切地称之为“家乡风味”。守得住清贫是每一位革命前辈都有的优良品质。现如今,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我们还要坚守勤劳俭朴、吃苦耐劳,克己奉公的优良风尚,不比吃穿比担当,不图享乐图奉献,多在艰苦环境中磨练意志、成长进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清正廉洁的刘伯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2年秋天,刘伯承师长的房东给他送来了一个大西瓜,他随即叫警卫员送了回去,但房东又把西瓜送了回来,他又派参谋给房东送去,说明灾荒年群众生活苦,要留着自己吃,可是房东又送了过来。刘师长很纳闷觉得这里面有问题,就打发参谋去做调查。原来,村里正在搞减租减息,也搞到了房东头上。于是刘师长把房东请来,谢过他的好意后,让他坐下聊天说:听说政府颁布了减租减息法令,这是个好法令,谁也要遵守,我们八路军也赞成这个法令。房东一听,觉得不对头,赶快拿着西瓜走了。刘师长对周围的指战员说:房东的这一套办法是腊月二十三请灶王爷吃糖瓜的办法,灶王爷吃了人家的糖瓜,就得向玉皇大帝说好话,我可不当灶王爷啊!说得大家都笑了。古人讲:“君子为政之道,以修身为本。”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我们树立了廉洁奉公、勤政为民好榜样。作为青年党员,要向他们学习,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植根于思想行动中,坚决同一切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