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泰文庙 <p class="ql-block"> 长泰文庙始建于宋代(公元1133年),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2015年重建落成。</p> 五里亭 <p class="ql-block"> 五里亭因去县五里而得名。由“官亭”与“观音亭”组成。</p> 外武庙 <p class="ql-block"> 外武庙,建于宋真宗天禧五年。<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外武庙为硬山屋脊,如飞燕凌空;饰飞龙花鸟,牌楼人物,美轮美奂,金碧辉煌,璀灿夺目。</span></p> <p class="ql-block"> “大圣贤从人伦作起,真学问自麟笔传来。”外武庙大门的这副对联,书法精美,寓意深刻,揭示了做人做学问的真谛。</p> 城隍庙 <p class="ql-block"> 长泰县城隍庙,旧在县治东,元至正九年(1349年)迁于县治西。</p> 正顺庙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陈耸出身贫寒,父丧母寡,母亲常教他做人须忠厚勤劳,乐助人危。陈耸谨记心间,公务私交,均受亲友的好评。尤其是他遵循中华民族传统品德,尊老扶弱,对自己的母亲也备尽孝心。有一天,陈耸公差外出,很晚才办完事,只觉得饥肠辘辘,就在路旁买了一块煎饼。当他正张开口要吃饼时,却想起母亲此时一定在家等待他回去吃饭,便忍着饥饿,把煎饼带回去与母亲同享。其母看到那又香又酥的饼,虽然很想吃,但为了儿子,就说:“刚才邻人某某办喜事,请我去吃饭,现在肚子涨得一点也吃不下去。”陈耸知道母亲不会随便吃别人家的东西,就说:“这是县太爷赏赐的,有好几个,他大都吃了,就留这么一块回来。”母亲在他讲话时,故意靠上去拍打他肩上的灰尘,说:“你根本没有吃,你的口里一丝饼香都没有。”于是,煎饼瓣成两块,母子一齐分享。</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陈耸21岁那年,县里出了一起案件,因年龄和个头相仿,陈耸蒙冤下狱。母亲流着泪将家里养的一只母鸡杀了,煮好送到狱中,让陈耸补养身体。陈耸无法,只好将小锅接过。他背过身子,将鸡肉撕下来放在汤里,抓起鸡骨头啃咬,咬得津津有味。然后对母亲说:“鸡肉我吃了,汤不能喝太多,这里解手不方便。”母亲听了有理,便将小锅接过来。就在这时,陈耸被口中还在咬着的鸡骨头噎了一下,骨刺扎到喉咙口,顿时口吐鲜血倒栽下去。母亲一慌,扔掉小锅,呼叫狱卒开门救人。然而,没等大夫到来,陈耸已气绝身亡。此时,两名衙门差役跑来,说县老爷有令,真凶已经抓到,要传陈耸无罪释放。然而一切已经迟了,母亲望着泼在地上的鸡肉,才知道陈耸根本没有吃肉,只啃骨头。县老爷十分感动,深为内疚,即将陈耸一事上报朝庭。元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朝廷为陈耸颁赐“协顺至圣英烈侯郎”封号,乡人为之建庙祭祀。</p><p class="ql-block"><br></p> 武安牌坊群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4, 254, 254); color: rgb(136, 136, 136);"> 祖孙执法坊建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石仿木结构,通高9.2米,面阔8.1米。下横梁刻“都御史戴时宗监察御史戴燝 ”,中横梁上方石匾刻“祖孙执法”,上横梁刻“明万历二十三年岁次己未春吉旦立”,其上为“恩荣”青石匾额,两面皆同。系戴氏后裔为戴时宗及其曾孙戴燝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4, 254, 254); color: rgb(136, 136, 136);"> 春风桃李秋水鱼龙坊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石仿木结构,通高7.05米,面阔4.87米。横梁上方石匾南面刻“春风桃李”、北面刻“秋水鱼龙”,其上为“恩荣”青石匾额。系为历科进士、举人,戴耀、唐尧钦、戴燝等建。</span></p> <p class="ql-block"> 解元世科坊建于明嘉靖七年(1528年),石仿木结构,通高7.83米,面阔7.2米。横梁刻有薛春、薛炳的题名事迹,横梁下有青石鱼龙雀替,石匾南面刻“解元”、北面刻“世科”。系为举人薛春、解元薛炳所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4, 254, 254); color: rgb(136, 136, 136);"> 义泉井凿造于北宋大观四年(1110年),井壁为圆形,井栏直径2.5米,石条垒砌而成,井面密盖4条大石板,石板上开凿八眼圆形汲水井口,井盖缘阴刻“二月泉造井”,字迹清晰。</span></p> 杨海纪念馆 <p class="ql-block"> 长泰杨氏宗祠,俗称杨海纪念堂,位于长泰县武安镇城关村后庵,始建于唐代,原为杨海居住的一所简陋平房。明代,杨海的后裔杨复一在原址扩建为杨海纪念堂。杨海系唐文德元年(888年),朝廷诰封的武胜场大使。至南唐保大十四年(955年),“场”升为“县”,取名长泰,属泉州府管辖。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邑原任武胜场大使杨海等,以长泰距泉州三百余里,期会征输不便,请求舍远就近改隶漳州,泉州太守林金吾奏准朝廷,于是长泰县始属于漳州,一直延续至今。杨海为开县元勋,他关心百姓疾苦,为长泰人民的幸福做出应有的贡献,故民尊称其为“武胜公”。</p><p class="ql-block"> 杨海纪念堂,座西朝东,建筑面积570平方米,石、砖、木结构,单檐硬山式屋顶,外墙由青砖砌成。由门厅、天井、侧廊、正堂组成。正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梁架十三檩前廊式,阶石硕大,浮雕花卉图案。堂内悬挂有历代的“进士”、“武进士”、“举人”、“武举人”、“文魁”等扁额。正堂还悬有一副对联“武胜家声远,弘农世泽长”,横批“清白传家”等,反映了杨氏的家史、家风。</p> 戴时宗祠堂 <p class="ql-block"> 戴时宗祠堂,<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又名“瞻依堂”,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清代重修。建筑面积438平方米,坐西朝东,由前厅、天井、月台、两侧过水廊房和主堂组成,硬山顶。祠前有旷埕和泮池。前厅面阔五开间,进深两间。主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前厅、主堂均为抬梁穿斗混合式木构架,梁架、柱础雕刻精美细腻。</span></p> 王惟恕进士故居 <p class="ql-block"> 王惟恕(1520—?),字行甫,号近斋,福建省长泰县城人。王惟恕出身于书香门第,在其父王莹之严格教督下,温存忠厚,自幼勤奋读书,学业优良。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王惟恕年仅20岁,便中了举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又登进士。中了进士后,初授刑部主事,又升员外郎中。他在审理案件时,谨慎细致,判断明正,不徇私情。公堂上,总使原告、被告口服心服,从未冤屈一个人。时刑部办理的案件,大多案情复杂,有的案件是贪赃枉法或是权势相欺的府县冤狱。王惟恕办案时,认真分析判断,明察秋毫。或不耻下问,征求衙役的看法;或亲临案发地,实地密访,征询民情。从而,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疑难案件。其谦虚严谨、执法公正的作风,赢得朝野上下的赞扬。</p><p class="ql-block"> 后来,王惟恕升东粤宪副,又升广西参政。他执政勤廉,严明公正,口碑甚佳。在担任广西左布政使时,一些地方官员为巴结攀援王惟恕,送他“羡金”千余两。王惟恕认为,这“羡金”是地方官员敲榨民脂、克扣军饷,或非法经营所得,应予收缴,用之以民。因此,凡有“羡金”进献,他全部收纳,一概归公,用以救济贫苦百姓。起初,送“羡金”的官员不知内情,庆幸自己找对了门路。后来,知道了王惟恕的用意,官员都瞠目结舌,担惊受怕。</p><p class="ql-block"> 王惟恕巧纳“羡金”济民的事迹被朝廷所闻,皇上嘉其直道,颁旨调京,拟以擢用。由于王惟恕为政操劳过度,身体衰弱,病逝于回京途中。要就地埋葬又因官襄萧然,买不起棺具,随行的王夫人只好变卖衣钗,草草安葬丈夫。王惟恕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美德在朝野传闻,为人们世代赞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