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临摹》</p><ul class="ql-block"><li>临摹的目的</li></ul><p class="ql-block">临谁的?为什么要临他?</p><ul class="ql-block"><li>临摹首先要有自己的主见,其次要善于思考,最后要尊重自己的感受。</li></ul><p class="ql-block">没有观点没有立场是很危险的,</p><ul class="ql-block"><li>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易经》</li><li>有些虽高但个性特别强的不能临,容易沾染上他的形式,</li><li>有些高端的东西属于无法而法,从心里出来的形象,你是不可学的,情感的东西是学不到的,教育家和批评家观点是不一样的。鲁迅说,不要相信那些批评家,批评家要求新生的婴儿吟诗,教育家则是一步一步让你进步,批评家点最高的那些要求。</li><li>先有法再无法,先规矩 先理性 再感性</li></ul><p class="ql-block">感性过强的不要临,理性的认知,人的成长过程,小孩子是感性的,中学偏向理性,最后又是感性的。在修身养性上,初期看山是山,中期看山不是山,最后看山还是山。中间的过程是规矩规范,找规律的过程,偏理性,用理性浇灌、培育我们的感知,程式化,中国画讲程式的,把现实世界提炼归纳成有规律的东西,这是我们民族的高明之处。</p><p class="ql-block">文革时期反对这种教学方法,强调个性,最后发现通过这种程式能培养出大家,芥子园里很多道理,观察万物得出的结论,画梅女字形,指开合的道理,三笔破凤眼,女字交叉有开有合,造型观念。</p><p class="ql-block">为什么要临他,为什么要学这种程式,里面是有内容的。</p><p class="ql-block">临习过程中,第一步要解决什么问题,要有程序,先解决什么?</p><ul class="ql-block"><li>入门白描—-写生—构图—笔墨—修养</li><li>笔墨要解决什么问题,什么样的笔墨是好笔墨,</li><li>有些是解决造型问题,有些是解决笔墨问题,有些是解决色彩问题,工笔画临摹先学会渲染、分染、碰染、罩染。</li><li>临摹的目的</li></ul><p class="ql-block">解决造型问题;</p><p class="ql-block">解决笔墨问题;</p><p class="ql-block">解决色彩问题;</p><p class="ql-block">解决构图问题;</p><p class="ql-block">解决技法问题;</p><ul class="ql-block"><li>临摹初期阶段着重要理解</li></ul><p class="ql-block">不要照葫芦画瓢,赵少昂,误笔,不明白道理,不动脑筋,这张画里你想学什么?要明确,是用笔还是用色。吴昌硕 力量,分析他为什么能画出这种线,首先分析他用什么笔画的、在什么纸上出这种效果、这种颜色怎么出来的,用的长峰还是短峰,是大笔还是小笔,笔的性能如何,材料要一样,什么水,什么墨,什么笔法,先解读,好像看到他怎么画的一样。</p><ul class="ql-block"><li>得其法而施其迹 得其艺而得其迹</li></ul><p class="ql-block">在临摹一起要先解读分析,不要死临,随感而发的情感是重复不了的,感情不能重复的。行笔是在表达什么,情绪表达出来了就够了,叫做得其迹而施其技,学到的方法是为了抒情和表达,学会的是一种语言。</p><p class="ql-block">通过临摹学到什么,学到前人的技巧,古人所用的技巧所表达的情绪,抒发自己的情感。</p><ul class="ql-block"><li>画画难画三,解决三的问题,三怎么摆,在造型、布局问题上认真思考,懂得三了就会懂的万,分三类一下就概括全了,再复杂都不过三类。</li></ul> <ul class="ql-block"><li>历代大家作品临摹分析</li></ul><p class="ql-block">解决用笔用线的问题,谁线用的好?用飞白用的好的:倪云林 (倪赞)</p><p class="ql-block">八大学倪云林,学一辈子,到老也不满意;</p><p class="ql-block">潘天寿喜欢八大,到老也没有达到八大用白的境界;</p><p class="ql-block">用虚上来说,倪云林是非常到位的,画树枝,怎么去获得那种虚,欲取之必予知,要想得到它必须要先给予他,你要想获得先付出,要想获得白,黑里面要有白,黑中有白白中有黑,画石头也是松着口的,画什么东西要有让白进来的机会,不能都封的死死的。潘天寿画的石头四周都是紧的,石头就没进到空间里去,笔痕要虚了,白才能进来,明快松动 不紧,我们在做事情或与人交往过程中,不要把事办死,不要把事情做绝,计划也不要太死要留有余地,在生活里善于用虚,跟任何人去交往的机会和可能性,这是在用白上获得的感受。</p><p class="ql-block"><br></p> <ul class="ql-block"><li>厚,临谁的?相比较,八大在用墨上面、造型上面取其圆,画荷花、石头,不见棱角,中锋用笔比较多。在众大画家里面,用笔上都是圆的,倪云林用侧锋比较多一点,略显薄,</li><li>吴镇,也出飞白,但与倪云林比他的飞白显得厚,显得滋润,含水量高,虚笔比较柔和,临一块石头就解决了一万块石头。</li><li>松树、用色,任伯年用色比较雅,用色不生。比他更高一点的恽南田,没骨,不火,还通透。</li><li>用笔的力量,学石涛,李鱓(shan),吴昌硕,黄宾虹初期的花鸟,线能杀进去,</li><li>勾线上,钱选;张其翼,奔放的灵动的勾线,神采飞扬,有神韵;陈之奋白描,苏葆桢,他们的线就稍微有点板;任伯年的线,学他的构图能力,经营位置,但是任伯年笔墨上不行,有低俗的一面,精真含量不行,清代收藏家认为任伯年的画还收藏?怎么停留在任伯年的层次上,乏味,不耐人寻味,经不住品,线薄。</li><li>人物画的线描,梁凯、牧溪、线的力度杀进去了,有份量,灵动而深沉,现在的人物画太表面了,集中力量在状物,线的质量没有,大部分画的都是速写线,不是书法的线,写好书法的人也很少,书法上也有俗书法,线的质量不够,</li><li>书法,崇尚二王,内涵博大,</li><li>齐白石,墨法上很大气,没什么小变化,很单纯朴素,</li><li>沈周,尤其是花鸟。</li><li>竹子,文同 比较好。他的学生里面有 柯久思,格调比较高 有书卷气,</li><li>勾线上比较好一些,陈淳(号白阳山人)灵动,不死,</li><li>叶子,布局上,沈周,</li><li>齐白石画叶子,打破了结构,基本上有那个意思但不严密,更自由,用色不薄。</li><li>入手适合教学的 石涛的可以临摹,足够我们所用,在笔墨里面是有内涵的。</li><li>金农,有文人气,但在造型上不是很讲究,很少有好东西,不够冷静不够深沉,不讲究,草草而就。</li><li>画梅花的高手,王冕,但稍微有点紧,空灵,再虚幻一些会更高。</li><li>泼墨好的,徐青藤(徐渭)用笔用墨,大面积用墨,八大的用墨清气还不够,但八大的笔触是点出来的有厚度,但略有燥气。</li><li>有些低俗的东西可以不学,并不是出了名的就是好东西。</li><li>岭南的受外来影响多一些。中原文化的内涵品相味道文人气差了一些,讲技巧,没有大境界,俗了一些,浅了一些。</li><li>工笔画,好的还是赵佶,张张都是经典。粘上点他的气息就高了。</li><li>于非闇的牡丹画的好,玉兰,其他的很少有好的,与宋画比起来还是差一些,那种文雅气不如宋画。</li></ul><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吴镇</p> <p class="ql-block">任伯年</p> <p class="ql-block">恽南田</p> <p class="ql-block">恽南田</p> <p class="ql-block">石涛</p> <p class="ql-block">李鱓(扬州八怪)</p> <p class="ql-block">吴昌硕</p> <p class="ql-block">钱选</p> <p class="ql-block">张其翼</p> <p class="ql-block">陈子奋</p> <p class="ql-block">任伯年</p> <p class="ql-block">齐白石</p> <p class="ql-block">沈周</p> <p class="ql-block">文同</p> <p class="ql-block">柯九思</p> <p class="ql-block">陈淳</p> <p class="ql-block">沈周 叶子 布局</p> <p class="ql-block">石涛</p> <p class="ql-block">金农 造型不讲究</p> <p class="ql-block">王冕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