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味道

彦儿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法国电视台第六频道最近有个节目叫“我的甜点是法国最好的”,参赛人员是喜欢做甜点的普通百姓。每个大区为一个赛区,获得赛区的第一名选手将代表赛区参加全国的决赛,最终获胜者会获得</p><p class="ql-block">“我的甜点是法国最好的”称号,其甜点还会冠名陈列在著名甜点师的甜品店里。</p><p class="ql-block"> 周一到周五每天四十五分钟的节目里,会看到一个赛区的四、五个选手的作品,这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年龄从8岁到七十岁都有的参加。四位评委在品赏后会打出“是”(OUI)或“否”(NON)的牌子,获得三个“是”便会胜出参加复赛,到周五评委会选出本赛区的获胜者。</p><p class="ql-block"> 作品有创新的、有传统的,有的可以和专业甜点师媲美,有的也是不敢恭维。在评委评论时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评语:“你让我回到了童年”、“好像赏到了妈妈的味道”“好久没有吃到这个味道了”。也在参赛者介绍自己时常常听到:“我和妈妈学的”、“我们家的传家甜品”。往往这时候评委会打出“是”并说道“举‘是’并不是因为你的甜品是法国最好的,而是给我的感动”。</p><p class="ql-block"> 如果有蒙太奇,我们可以把镜头推向,大厨房、小厨房、乡下的别墅、城市的公寓、祖母或是母亲、祖父或是父亲、年幼的,年轻的女孩、男孩,和面、搅拌、烘烤、笑声、溅到脸上的面粉或是撒到地上的果酱……</p><p class="ql-block"> 传承就在这一幕幕中延续。</p><p class="ql-block"> 一次去朋友乡下的家玩,到离着她家不远的森林找蘑菇,蘑菇没找着,累得够呛,朋友说咱们的午餐只好简单了,只见她拿出两片鸭胸脯肉,放在烤盘里,淋了点酱油,加了点水,扔了一瓣八角,放进烤箱,十五分钟后关火,任烤出油泡的鸭肉啪啪响,这边也洗好了从菜地摘回的西红柿,黄瓜。又过了一会儿,取出鸭肉,汁里滴几滴醋,鸭肉切成薄片,有皮有油有肉,皮脆肉嫩多汁,好吃!这是朋友从她妈妈那得来的真传,她妈妈是不是从她姥姥那学来的呢?</p><p class="ql-block"> 母亲不会做饭,姥姥活着的时候是姥姥做,姥姥去世后,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父亲从农村调回城市,在家写剧本,就兼职做了饭。不会做饭的的母亲却会烙一种烫面饼,外脆内软,很好吃。</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我们生活在一个院子里,这个院子的前身是省艺术研究院,院子不大,房屋不多,整整齐齐,到过的人都说这里更像是单位,不像民宿,几户人家就像一个大家庭。吃过姥姥烙的饼的几个阿姨跟着姥姥学,可总也掌握不好,水太烫,烙出的饼发粘。水太凉,饼又发硬,那时候不知道要计量,都是凭经验,和反复的琢磨。阿姨们学会了,母亲也得到了真传。</p><p class="ql-block"> 外甥女到英国留学,到那后买的第一样东西竟是装油泼辣子的瓷罐,发回来的照片有炒面片,拉条子,烙饼,有模有样像是家里上传给她的,耳濡目染吧。过年了,问她要点什么寄过去,她点了擀面棍,要包饺子。</p><p class="ql-block"> 小儿子要去国外工作,要我教他几道他喜欢的菜,省的总是煮意面或叫外卖。我一边做一遍告诉他,他拿张纸做着记录,从食材到调料再到烹调过程,很是详细,我说其实是用不着的,现在都有网络,一查什么都有了,他说那不一样,这是妈妈的味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