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第二初级中学开展“讲党史故事 弘扬红色精神”国旗下演讲活动(四)

婉静

<p class="ql-block">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从党的百年伟大奋斗历程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激励全校师生积极学习党史,牢记使命,漯河市第二初级中学开展“讲党史故事 弘扬红色精神”国旗下演讲活动,引导学生学党史、知党情、感党恩,争做时代新人。</p><p class="ql-block"> 6月21日升旗仪式</p><p class="ql-block"> 6月21日早上,漯河二中分东西两个校区举行升旗仪式,教师和学生宣讲员一起讲述了共产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的故事,《念母寄信与挚友,一腔热血为革命》。</p> <p class="ql-block"> 教师宣讲员</p> <p class="ql-block"> 团委委员孙婉静</p> <p class="ql-block"> 团委委员刘娟</p> <p class="ql-block">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史学习教育,正当其时,十分必要。今天,我和 八十一班陈星豪同学,七七班郭锦旗同学将共同向大家讲述共产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的故事,《念母寄信与挚友,一腔热血与革命》。</p><p class="ql-block"> 朱德曾在旧军队任职,那时候他一年能拿到两千大洋,相当于现在的年薪40万。但投身革命十多年以后,身为八路军总司令的他,却穷到连赡养母亲的钱都没有。当时他向也不算富裕的朋友寄去一封“借款信”,一个总司令竟然没钱,还写信给好友,直言要“借钱不还”,让我们看一下这个这封信,一探究竟。</p><p class="ql-block">与龄老弟:</p><p class="ql-block"> 我们抗战数月,颇有兴趣,日寇虽占领我们许多地方,但是我们又去收复了许多名城,一直深入到敌人后方北平区域去日夜不停的与日寇打仗,都天天得到大大小小的胜利,差堪告诉你们。昨邓辉林、许明扬、刘万方等随四十一军来晋,已到我处,谈及家乡好友,从此话中知道好友行迹,甚以为快,更述及我家中近况颇为寥落,亦破产时代之常事,我亦不能再顾及他们。惟家中有两位母亲,生我养我的均在,均已八十,尚康健。但因年荒,今岁乏食,恐不能度过此年,又不能告贷。我十数年实无一钱,即将来亦如是。我以好友关系向你募贰佰元中币速寄家中朱理书收。此款我亦不能还你,请作捐助吧。望你做到复我。</p><p class="ql-block"> 此候近安</p><p class="ql-block"> 朱德</p><p class="ql-block"> 十一月廿九日</p><p class="ql-block"> 于晋洪洞战地</p> <p class="ql-block"> 学生宣讲员</p> <p class="ql-block"> 七七班郭锦旗</p> <p class="ql-block"> 八十一班陈星豪</p> <p class="ql-block">  信中“与龄”是朱德的私塾同学——戴与龄,比朱德小两岁,曾一起参加了1905年的科举考试,通过了乡试和府试。两人年轻时一同参加革命,同生共死。在1916年护国战争,朱德进驻泸州时,邀请戴与龄任本团军需官,后一同参与护法运动,1922年朱德参与反对唐继尧失败后,戴与龄资助朱德2000元出国考察。1926年朱德回国,在川军杨森部队开展兵运工作,并到了泸州会晤戴与龄。1927年朱德离开杨森,戴与龄继续跟随朱德。1927年8月戴与龄参加南昌起义。部队南下时,戴与龄受伤,在朱德劝说下,隐瞒了自己参加南昌起义的事情,在泸州继续以开药店谋生。</p><p class="ql-block"> 从1927年以后的10年间,朱德成为国民党悬赏缉捕的“要犯”。国民党当局的封锁,使朱德与四川的亲友隔绝了书信联系。直到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朱德出任八路军总指挥,从此以后可以与四川亲友书信往来。得知家中的困难便向戴与龄写信借款相助。</p><p class="ql-block"> 虽然时隔多年消息不通,交流被阻断,但朱德依旧以“老弟”称呼戴与龄,既亲近又反映出朱德与戴与龄的不因为时间而消磨、冲淡的深厚友谊,纵使多年不见,但依旧能如初般谈笑风生。</p><p class="ql-block"> 信中朱德一开始就向戴与龄介绍了抗战的情况,“收复了许多名城”“深入到敌人后方”“天天得到大大小小的胜利”等话语中,难掩激动之情,不难看出朱德对中国抗战的信心。</p><p class="ql-block"> 信中提到的“两位母亲”指的是朱德的养母刘氏和生母钟氏。朱德在得知家中的困难(两位母亲遭遇荒年,又年高乏食、不能告贷、无以为生)后,朱德对两位母亲十分挂念,但“实无一钱,即将来亦如是”, 作为八路军的总司令,从来没有要过一文钱,以至于没钱赡养母亲。字里行间不仅反映出朱德的拮据和抗战的艰辛不易,更承载着二人友情的弥足珍贵。</p><p class="ql-block"> 从信的落款可知,此时朱德正在抗战的最前线,他的心,一头关注着瞬息万变的战场,一头牵挂着万里之外的母亲。这封承载着报国之志、孝母之心和勤廉之德的特殊信件,字里行间透出的恳切和无奈。</p><p class="ql-block"> 戴与龄接到信后立即给朱母寄去200元,使饥饿中的两位老人渡过了难关。此后,他勒紧裤带,节衣缩食,多次捐助朱德的亲属,并动员自己的亲属十几人投身陕北或华北抗日前线,因为他相信朱德要走的路和做的事是正确的,他毫不犹豫地支持和鼓励,他认为朱德的革命事业是值得他尽心竭力来支持的。“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朱德与戴与龄真挚的相互信任的革命知己情令人羡慕。</p><p class="ql-block"> 这封书信不仅仅是寄托了对朱德两位母亲的思念及对戴与龄的嘱托,更表现出他为国为民族求生存,抛弃一切的矢志不移的坚强信念以及对中国抗战和祖国未来光明前景的信心。</p>

朱德

戴与龄

党史

母亲

抗战

两位

家中

好友

革命

宣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