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前中学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重公式计算,轻思想渗透
2.重解题教学,轻思维训练
3.重模拟练习,轻内在研究
4.重教师讲解,轻学生发挥
5.重教学形式,轻实际效果
6.重考试大纲,轻课程标准
7.重表演作秀,轻生成智慧
8.重讲授知识,轻教化育人
二、成因分析
1.新课程标准理解与落实不到位
2.杜郎口教学模式的推广与媒体误导
3.大量导学案、学导案泛滥成灾
4.教师缺乏教学研究的意识与能力
5.教师缺乏生活阅历与经验性知识
6.教师对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知之甚少,更谈不上对其思想与方法加以研究与应用。
7.数学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的单一化,学科知识的严重失衡
8.数学教师人文素养的严重缺失,课堂趣味性和艺术无法实现。
三、建议与对策
1.培养数学教师的人文素养,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2.倡导数学教师深入生活,感悟生活的哲理,解读深奥的数学原理与数学思想。
3·大力推行课堂教学的“再湘鱼理论”,全面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吃鱼和上课》
——听数学特级教师李再湘解读他的“鱼论”
一条鱼,这样将它切三刀,变四节。第一节:鱼头;第二节:鱼前身;第三节:鱼后身第四节:鱼尾。
酱椒鱼头和青鱼尾巴,为湘菜里的两道好菜。为何?鱼头和鱼尾,最好吃。鱼头、鱼尾皆活肉,故吃鱼之精华,乃在于“头”和“尾”。
其实,上数学课,就像是吃鱼。教学过程也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问题引入;第二部分,建构学科问题;第三部分:破解学科问题;第四部分,寻求生活应用。
此四部分,正建对应上述“鱼”之四节。
提高数学课堂效率,核心在哪里呢?
首在“鱼头”——问题引入;关键在“鱼身”——“数学模型建构”和“数学模型解决”;而最终目的是“鱼尾”——寻求生活应用。
上课与吃鱼之关系,具体解说如次:
一、鱼头:问题引入。运用情境引入、激趣引入、诗歌引入、悬念引入等不同形式,激发学习兴趣。要知道,老师的功夫不在于你有多大的本领,而在于你能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其关键,在于从生活数学中寻找我们所需的教学资源,突出问题意识培养。
二、鱼前身:数学模型建构。模型建构,必须抓出问题核心,从生活数学中挖掘出数学元素,探求、建立数学的模型,并揭示模型建构的方法与途径、思维与策略。
三、鱼后身:数学模型破解。学科模型破解,必须抓住模型的结构特征,借助已学的学科知识,寻求破解问题途径与方法、技巧与策略。在这一环节中,可以适当增加训练,做到精讲精练。
四、鱼尾:寻求生活应用。必须有洞察问题实质的意识,以及知识的应用意识,求得生产、生活实际中相关问题的解决。同时,对此类型问题进行拓展与延伸。
此为我所说的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鱼论”。
【黄耀红博士编后寄语】
教育即生活。教育的智慧,亦生命的智慧。一个相信万物有灵者,其会心并在不远。同样,一个善于融会贯通者,学问无处不在。
欢迎各位博友关注李再湘微信公众号'嘉影书法'!
扫描二维码快速关注 在微信中搜索公众号'嘉影书法'或'JYSF99'
即可快速关注获取李再湘最新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