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丈母娘

薛文义

<p class="ql-block">我的丈母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岁月催人老,人生易蹉跎。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丈母娘八十岁了。</p><p class="ql-block"> 以前每年过生日都是我和妻到家里看看老人家,中午和妻兄一家子在外面聚一聚,吃顿祝寿宴,简单而热闹。</p><p class="ql-block"> 今年是丈母娘八十大寿。几天前老人说到时把娘家兄弟和子侄都叫上,热闹热闹。此事也和妻想到一块儿了,我想妻兄也有这样的想法吧。只是让老人提前想到了。</p><p class="ql-block"> 于是妻早早的就开始忙活了,给老人添置衣服,定制寿馍。几天来总是萦绕心间,不敢怠慢。这不,还有几天哩,一切都置办停当了,只等寿诞来临。</p><p class="ql-block"> 其实,丈母娘是个及其简单的人,特别是对自己。这次的热闹实是出人意料之外。当然,也在情理之中。</p><p class="ql-block"> 说丈母娘简单,是因为八十年来,老人家对自己非常苛刻,不讲究吃穿,能将就就将就,能对付就对付。多少年来,这样的习惯是出了名的,远近皆知。</p><p class="ql-block"> 丈母娘的节俭是家境苦焦吗?不是的。老人家娘家曾是富户人家,而且是家中老大,后面有两个悬殊十几岁的弟弟。作为掌上明珠,小时候应该是没有受过多少委屈和煎熬。以后出嫁结婚生子,老丈人多年在大队和县上工作,虽工资不高,但对于只有妻兄妹两人的家庭在那个贫苦的年代,家境也应该算不错。至于我们儿女以后长大结婚后生活条件应该更不错了,不论从哪方面说老人家都不应该对自己苛刻到这种程度。归根结底还是性格使然,是一种深入骨髓朴实的良善作风。这也是中华民族赖以生生不息的传统美德。</p> <p class="ql-block">  老人家节俭的出奇,常常让人不可理喻。穿衣服很不讲究,一件衣服非要穿的不能穿了才不上身,但不是扔掉,而是剪成小块儿做成鞋底。家里常年没有买过碳,院子灶房棚子底下总是有一大堆从地里捡拾的柴火和干枯的树枝,总也烧不完。可以想见大风起兮院子里是个什么状况。</p><p class="ql-block"> 对于吃喝老人家细发的也是让人难以想象。为了节省炭火,常常是一次做的很多,吃不完下次再吃。每次我们到家里看望老人家赶上饭点的时候,总是看到两位老人吃的饭碗里既有面条又有泡馍,既有剩菜又有剩饭,总是陈陈拉陈陈,没有一顿是吃新鲜的饭食。为此妻没少说过,但丝毫不起作用,依然如此。只是两位老人几十年都是这样过来的,但身体很好,肠胃消化也很好,没有说因常年日久吃变味的食物而肠胃不适,消化不良。老人年轻时就便秘,三五天不上厕所实属正常,但几十年也过来了,真是奇迹。</p> <p class="ql-block">  老人家还有一点曾经让人难以适应但已经适应的做法,就是喜欢捡拾废旧东西。只要看见塑料瓶、废纸张,旧衣物、破玩具等东西都要拾回去,不管有人没人,也不分场合。出去走在路上,老人家的眼睛里看到的就是这些东西。远远看见一个瓶子或是一张纸片,就马上走过去总要捡起来。特别是看到路边的垃圾回收箱,也总要走过去看一看,翻一翻,看有没有能捡的东西。刚开始让人很不适,时间长了也习惯了,适应了。有时看见一个瓶子后,也会主动捡起来给丈母娘。</p><p class="ql-block"> 老人家头脑很好使,思路很清晰。买卖什么东西时,常常是脱口而出,一门清,毫不含糊。算法很精细,很少有吃亏的。而且对物品的利用程度也是极尽精致,没有丝毫的浪费,有时让我们很是不可思议。如果谁认为老人家是个农村老太婆可以欺瞒,那就是打错算盘,特错大错了。</p> <p class="ql-block">  丈母娘这些性格的形成与老人家的固执劲儿是分不开的,只要认准了的事,别人是怎么也改变不了的,百头牛也拉不回来。有好几次妻给买的衣服,老人家死活不要,非要穿自己的旧衣服,有时甚至是捡来的旧衣服。因为丈母娘穿衣服不是按照季节或是年龄身份穿,而是有什么穿什么。有时捡到一件年轻人的红衣服或花衣服,就穿红衣服或花衣服,让人感觉到不类不论,但老人家全然不顾,依然如此。一件事情如果不按老人意图来,要纠结很长时间,有时要大光其火。</p><p class="ql-block"> 多年来养成的这些习惯,老人家很辛苦、很勤劳,从没有停歇的时候,也从来不知道劳累,直到现在。老丈人因腿疾不能过多活动,丈母娘每天把老丈人安顿好了后,总是要外出干点儿活,始终闲不下来。不是到沟边上捡拾酸枣核,药材,或是到村里给人家打短工捡生地或是柴胡,每天三十五十地挣着。每次到了家里,老人总是说,人家谁谁谁一天挣多少钱,谁谁谁给出多少钱,自己挣多少钱。从没把自己当成一个年逾古稀的八十岁老人,始终认为自己还年轻着呢。</p><p class="ql-block"> 老人家有很强的容忍性,一个是心理的容忍,一个是身体的容忍。首先是心理性的容忍性,只要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其他什么都能忍受。因为长期以来不注意穿戴吃喝,特别是不注意形象不分场合的捡拾东西,常常遭到儿女或是关心的人的善意指说,或者是遭到外人的侧目,但都充耳不闻,视而不见。独持己见,一意孤行。</p><p class="ql-block"> 其次是身体上的容忍性,人吃五谷哪有不生病的。特别是老人家一直以来对自己吃喝的苛刻性,生活无规律,劳动不停歇,身体不舒服很正常。一旦哪里出现问题就要及时治疗,防患于未然。可老人家倒好,遇到不舒服就是一个字——“抗”,顶过去。多少年来,老人家很少吃药打针,输液就更不用说了。前段时间说腿痛,疼痛难忍。妻说让住院看看,输输液,打打针,疗养疗养。平时补充一些维生素。但老人家就是没有配合治疗,硬是顶过去了。现在也不说痛了,不知是真的不痛了还是抗过去了。其实能不痛吗?只是老人自己默默忍受不说罢了。</p> <p class="ql-block">  人老了爱操心,爱唠叨。丈母娘也是一样,喜欢唠叨。不管你爱听不爱听,该说的还是说。每次我们到了家里后,不是说说村里的新鲜事,就是说说家里的烦心事。特别是操心里外孙子的学习婚姻等大事。一个一个操心,一个一个问,等这个孙子、孙女完成学业,成双入对了,又操下一个的心。学习好不好,对象有了没有。等有了对象,又操心什么时候结婚。结了婚操心怎么还没有小孩。一个小孩还不行,还唠叨说趁年轻再生一个。可年轻人就是不听老人家的话,若得老人生气不快。那个孙子没有好的工作又要唠叨、操心。特别是妻兄的儿子更是上心。常常说看没有工作以后怎么能养活一大家子。我们每次去了都说,可见还是和自己的孙子亲。其实老人说的话孙辈们只是敷衍,没有几个能听进去的。唠叨的唠叨,不听的不听,这就是隔代的代沟吧。</p><p class="ql-block"> 每次年节或寿诞聚会,老人都要欣喜的向大家“汇报”又在什么地方领什么了,又买下什么便宜东西了。于是拿出一些专门到乡村为吸引老年人参加老年保健或是外出旅游等发给老年人的小恩小惠。如:鸡蛋、塑料盆、免费老人照等等物品,向大家展示。并格外大方的让我们大家把有用的拿回去。其实这些东西都是商家的一种促销手段,发放的东西质量可想而知。但老人却乐此不疲,只领取东西,不参加活动。</p><p class="ql-block"> 丈母娘对待儿女很关爱,每当口挪肚攒,省吃俭用节省一点东西,或是免费领取一些物品时,就会趁大家相聚时毫不吝啬地,很公道地分成几份给儿女子孙,毫不偏颇,偏谁向谁,公道公平,生怕儿女之间因一些小问题产生大矛盾。</p> <p class="ql-block">  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了。以后妻兄一家子住到了城里,老人两口子苦守着家里的老宅。为节省能源,也为了取暖,老两口住到了可以生火做饭的南房。虽然狭小,但后墙背临大路开了窗户,南北通透,还算亮堂。特别是晚上路灯可以透过窗户照到屋里,老人家就可以不开灯节省用电了。</p><p class="ql-block"> 不论是细发还是节俭,也不论是吃剩饭和捡旧衣,或者不论是忍受和唠叨。归根结底一个字,就是“省”。作为一个既没有门路又没有手艺的农村妇女,挣不下钱,但可以省。一分钱可以掰开做一毛钱花,老人孩子不能亏欠,自己可以忍受,可以受累。就是这一个“省”字,翻越了一个农村女人一生的沟沟坎坎,完成了一个农村女人所有的人生大事。这一个“省”字好生了得,让老人家受了大苦了。但老人为此而欣慰、而快乐!这可能就是一种幸福吧!</p><p class="ql-block"> 这何尝又不是种幸福呢?这种幸福可能就是老人的初心使命!有了这样的初心使命老人的生活才会惬意、心底才会踏实。我想,老人家娘家的富裕生活也是一个“省”字得来的吧,这可能也是一种朴素的传承接续。既如此,那不论现在生活条件的好坏优劣,我们又在老人身上学到了什么呢?这种精神又给我们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呢?真值得我们后辈们深思啊!</p><p class="ql-block"> 精打细算,勤劳持家。几十年来在这个小院里老人家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就是在这个小院里,儿女孙辈们一个个都成家立业,有了各自的小家庭。曾经欢乐的小院只剩下走进老暮的老人,守护着心中的一份清净,一份喜悦。老人家还在不服老地不分昼夜的劳动着,忙活着。</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我的丈母娘,一个富裕家庭走来的女儿,一个不知辛劳对自己无限苛刻的母亲,一个为孙辈操不完心的奶奶,一个身躯佝偻白发苍苍的老人。</p><p class="ql-block"> 丈母娘八十岁了,还在关心着我们的一切,唯独忽视了自己。</p><p class="ql-block"> 在丈母娘八十寿诞即将来临之际,祝老人家快乐吉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