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经 风 雅,~养笺楼藏近现代书画篆刻、金石学名家尺牍集锦

养笺楼

<p class="ql-block">  中国书画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代表着传统文人艺术的最高成就,历代优秀的书画作品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生命和艺术的深刻认识。笔墨纸砚,简单的工具和材料创造了风雅独具的中国绘画和书法,书与画亦是一本同源,理法一贯。写字难于画画,这是古来共同的认识。 “书至画为高度,画至书为极则”这是现代国画大师李苦禅先生自书的一幅书房联,此联含意极深。 </p> <p class="ql-block"> 吴道子少年时曾从张旭学草书,学草书的经验毕竟会产生影响,形成他的线描意识,成就了他的绘画艺术。历史上书画兼善的画家不多,所传唐代郑虔三绝诗、书、画,由于真迹已绝,无从知晓。最早而具代表性的文人画家是唐王维,苏东坡云:味摩诘诗,诗中有画,观摩诘画,画中有诗。苏轼提出尚意书风,文人画在宋也有很大发展。元以后文人画发展,画家的书法方可一观,从赵孟頫、倪瓒至明代沈周、文征明、唐寅等人成就不低。最具代表性的是朱耷和傅山,八大山人书法高古有魏晋人气象,傅青主于森严法度下汪洋恣肆而厚重雄浑,难得的是处乱世而人品艺品皆高,米襄阳后一人而已。</p> <p class="ql-block"> 画家书法往往笔墨活脱、结体自然,有不同寻常的趣味与境界。是因为画家把作画的立意、用笔引进书法,丰富和打破书家常规的用笔方法,使书法作品增添了新的内容。中国画讲“骨法用笔”,赞扬“笔力扛鼎”,画家往往把这一概念引入到书法中,使他们为了追求独到的风格而乐于对用笔提出更高的要求。一些书画家在运用这种技巧时,就开始对传统的用笔方式作适合自己表现需要的新的阐释,苏东坡的“偃笔”,“虽其病处,而自成媚”,米芾“刷字”笔毫的“振迅天真”。黄宾虹提倡以圆、留、平、重、变的用笔方法,作为表现型的书法技巧,自然能打破常规的笔法惯式,以己之个性决定对“法”的取舍和创造。他的书法用笔老辣,很多笔画有意回收,以取蓄势,以静待动,小变化中显现大效果,极大地丰富了笔画的内涵。赵之谦、吴昌硕、吴湖帆、徐悲鸿、潘天寿、丰子恺、张大千也都是打破常规的笔法惯式,以自己之个性决定对“法”的取舍和创造。经过画家“改造”过后的用笔形态,导致了笔法技巧的丰富和发展。其中有些用笔虽不一定合乎古法,但其所造成的意外之趣,达到了“兼众妙”、“不失度”的境地。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书法意境。</p> <p class="ql-block"> 值此喜迎党的百年华诞之际,特从鄙斋藏品中择出从1818年至1915年出生的五十位以书画篆刻家、金石学家为主题的尺牍来集中呈现给大家。有清代金石学家钱松、杨岘、胡钁、端方、罗振玉、褚德彝,近现代书画艺术大家张伯英、陈树人、高剑父、于右任、叶恭绰、吴湖帆、徐悲鸿、丰子恺、吴玉如、张大千等。岁月尘埃,掩不住先贤书迹的流光溢彩,笔墨如新。作品所蕴含的浓厚文人气息成为这一时期书法的重要特质。它既是中国近现代书法史的真实再现,也成为文人书法在二十世纪初的最后一抹余晖。希冀唤醒当代观众内心深处被时光封存的文化记忆,让那些渐行渐远的风雅身影活化在我们的文化艺术创造的队伍前列,带给我们汲古求新的精神启迪和审美愉悦。辑此小集,既是钩沉文史,向党的生日献礼,更是作为中华民族一文化爱好和传播者的文化使命感与担当意识,助力祖国文化发展与繁荣所奉献的一份力量。望此小集能让观者品鉴传统书法艺术,藉此追索古人的意境与情趣,蒙养艺术之精神,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陶铸!</p><p class="ql-block"> 春 水 </p><p class="ql-block"> 辛丑夏至于古牧野养笺楼 </p> <p class="ql-block">1.钱松:(1818~1860年),清代时期篆刻家、书画家。初名松如,字叔盖,号耐青、铁庐、耐清、老盖、古泉叟、未道士、云和山人、西郊、秦大夫、云居山人、云居山民、铁床觉者、见闻随喜侍者,晚号西郭外史。浙江钱唐(今浙江杭州)人,流寓上海。工书善画,嗜金石文字,尤精篆刻。</p><p class="ql-block">钱松篆刻造诣甚高,为历代印人所推崇,并将其推为浙派“西泠八家”之一。晚清至今,其篆刻艺术也一直被 归为浙派范畴讨论。然而,钱松的篆刻艺术是否真正属于浙派,钱松本人是否应该归为“西泠八家”之一,有不少学者提出此类疑问。如韩天衡先生在《豆庐印话》 中云:“钱松虽八子之末,而取径敬身,又有摹汉印二千钮之功力,天资高、功力厚,故所出已非浙派可囿,惜其籍西泠,故被推上了“西泠八家”的“交 椅”。而以吾之见,钱松足以超过六家,而与丁敬比肩。”</p> <p class="ql-block">2.杨岘:(1819-1896),字庸斋、见山,号季仇,晚号藐翁,自署迟鸿残叟,浙江归安(今湖州)人,清朝书法家、金石学家、诗人。杨岘咸丰五年(1855)举人,应会试不中,曾入曾国藩、李鸿章幕中,参佐军务。50岁以后负责海道漕运事务,官至盐运使,其间曾任江苏松江知府,因得罪上僚被劾罢官。此后即寓居苏州,读书著述,以卖字为生。</p><p class="ql-block"> 杨岘书法之余,还攻古诗文辞,著有《庸斋文集》、《迟鸿轩诗钞》等。其《安吉施氏遗著序》一文,入吴兴王义儒编著的《续古文观止》,颇受传诵。 据载吴昌硕曾随俞樾(曲园)在姑苏结识杨岘,从其学艺,情在亦师亦友之间。可谓同声相应,同心相知,这在艺术史上不多见。吴昌硕曾将旧藏《彝器款识册》请杨岘题辞,二人各抒己见,颇有玩味。</p> <p class="ql-block"> 3. 胡 钁:(1840—1910),一名孟安,字菊邻(菊—作匊),号老鞠、废鞠、不枯,又号晚翠亭长、竹外外史,晚年又号南湖寄渔,别署不波生,石门(今桐乡)洲泉屠家坝人。清同治八年(1869)中秀才。清代金石书画家、篆刻家,工诗词。书法初学虞世南、柳公权,后致力于汉魏碑版,古拙遒劲,颇见功力。山水峰峦浑厚,笔墨苍茫;兰菊亦娟逸有致。治印与吴昌硕相媲美,虽苍老不及而秀雅过之。50年代初,上海宣和印社曾出版《晚清四大家印谱》,选集吴熙载、赵之谦、吴昌硕、胡鑊4家作品。又善刻竹木,曾缩刻古代书法《大唐圣教序》、《九成宫醴泉铭》、《 仙坛记》于黄杨木上,均具体而微,不失神韵。曾刻扇骨多种,中有吴伯滔所作《晚翠亭图》,旁为蒋幼节题诗,集名人诗画篆刻于一扇,堪称三绝。亦擅石刻,曾为鉴湖女侠秋瑾墓刻碑,辛亥革命前后,秋瑾墓虽经毁建,而碑至今仍存杭州西泠桥畔秋瑾女侠塑像背面。又为江南古刹福严寺刻《绉云石护石记》。晚年,以子胡传湘案牵累,避居嘉兴南门莲花桥畔,客死于此。胡钁诗词清雅绝俗,著有《晚翠亭诗稿》、《不波小泊吟草》。又有《晚翠亭印存》(吴昌硕题签)及《晚翠亭藏印》等。</p> <p class="ql-block">4.何维朴:(1842年-1922年),字诗孙,号秋华居士、晚遂老人,晚号盘止、盘叟,湖南道县人,何绍基之孙,清末书画家、收藏家、金石学家。</p><p class="ql-block">何维朴以山水画著称,是宗娄东派画家。其书法模仿其祖何绍基,亦得其形似。其历任江苏候补知府、上海浚浦局总办。其收藏的古印甚多,有《颐素斋印存》传世。</p> <p class="ql-block">5.陶濬宣:(1846—1912),原名祖望,字文冲,号心云,别号东湖居士,又号稷山居士,绍兴陶堰人,陶渊明第45代孙。清末著名书法家。著有百首论书诗和稷庐文集。不仅善书魏体,亦精篆隶真草。清相翁同苏非常佩服他的书法,梁启超对他的魏碑书法特别推崇。</p><p class="ql-block">陶濬宣魏碑书法《张曜神道碑》,系其精心之作,由仁和谭廷献撰文,仁和叶铭(著名金石家、西泠印社创始人)刻石。长达两千余字,公之书法自始至终,一笔不苟,而叶铭之刀法,从头到尾,毫发不爽,二者相得益彰,实为我国不可多得的书法文化之瑰宝。</p><p class="ql-block">陶濬宣魏碑书法以张猛龙为主要特征,旁搜博揽,自成一体,笔力雄劲,笔法庄严,自其以后,无有能出其右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6.费念慈:(1855—1905),清</span><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9%A6%E6%B3%95%E5%AE%B6/1242244"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8, 127, 222);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书法家</a><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span><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8%97%8F%E4%B9%A6%E5%AE%B6/7538133"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8, 127, 222);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藏书家</a><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字屺怀,一署峐怀,号西蠡,晚号艺风老人。江苏武进人。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会试后任馆阁职,授翰林院编修。因论及朝廷之事被撤职遣归,旋即回到吴中,与常熟翁同龢、钱塘汪鸣銮等为师友,以诗文、书画、藏书为业。与</span><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6%87%E5%BB%B7%E5%BC%8F/1454015"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8, 127, 222);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文廷式</a><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江标年相若,才相伯仲,皆有声词馆。著有《归牧集》。</span></p> <p class="ql-block">7.托忒克·端方:(1861年—1911年),字午桥,号陶斋,清末大臣,金石学家,鉴藏家,书法家。满洲正白旗人,官至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端方幼年时被过继给伯父桂清为嗣子,1889年,28岁的端方才正式受命做官,因其工作勤勉,仕途也还算顺利。1898年3月,在翁同龢与刚毅的保荐之下,端方第一次被光绪帝召见,由此获得了年轻皇帝的青睐。</p><p class="ql-block">戊戌变法中,朝廷下诏筹办农工商总局,端方被任命为督办。对当时“志大心切”的端方来说,这既是一个重大机遇,但同时也是一个厄运的开始。戊戌变法期间,端方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筹办的部门当中,他曾一天连上三折,其工作热情与效率,可见一斑。但是,戊戌变法很快被慈禧太后推翻,除京师大学堂予以保留之外,其他新政措施包括农工商总局一律撤销,端方本人也被革职。</p><p class="ql-block">宣统三年起为川汉、粤汉铁路督办,入川镇压保路运动,为起义新军所杀。谥忠敏。著有《陶斋吉金录》、《端忠敏公奏稿》等。</p> <p class="ql-block">8.秦树声(1861―1926年),字宥横,一字晦鸣,号乖庵,出生于河南固始南乡乐道村耕读家庭,曾两中进士。秦树声是清末民初有名的书法家,诗词家。其墨迹收入《民国书法》,北京颐和园亦有收藏。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官工部主事,不久充会典馆绘图处《地理钧稽图志》总纂,后晋秩郎中、外务部传补御史。光绪二十九年(1903)再中经济科进士,后任云南曲靖知府、云南按察使、云南提法使,又调任广东提学使。辛亥革命起,秦树声避居上海。民国元年(1912),国民政府拟任其为河南提学使,秦树声不应,移居北京,清史馆聘为《地理志》总纂,直到成书。家乡有关其逸闻颇多,唯有他在全国最先引进两部印刷机,最值得一提,一部交商务印书馆,另一部则赠送家乡固始。著有《南北史》、《唐书》、《刑法会要》、《乖庵文录》、《清地理志》、《西洋史》、《续修河南新志》等。</p> <p class="ql-block">9.吴观岱:(1862―1929)名宗泰,又字念康,40岁改字观岱;号觚庐、洁翁,别号有小 梅花庵主、鱼陆散人、溪山画隐、觚饮道人等,江苏无锡人。工书善画,山水人物兼妙,尤擅画梅。为“江南四吴”之一。 </p><p class="ql-block">吴观岱壮年得同乡廉泉的帮助,偕去北京,结识京华名家,饱览历代名画,悉心揣摩,技艺大进。后由廉泉荐入清宫如意馆当供奉,临摹历代名人手笔,并为光绪帝绘课本故事,声誉鹊起。常救济穷困画友,为人称道。曾在北京大学讲授画学,他告诫学生,习画时先观旧迹,别其真伪, “不然,则入手必差矣”。回无锡后,求画者纷至沓来,但他惜墨如金,不肯轻易下笔。得其画者,视为珍宝。人多以“江南老画师”称之。锡城名画家诸健秋、秦古柳均出自他的门下。他工花卉,兼擅山水、人物。初师潘昼堂,继学恽寿平,得其秀雅之气。山水作品意境开阔,苍健浑朴,人物画生动。又精研书法。作水墨梅竹,以书体入画,别有意趣,曾被真赏斋印为信笺。</p><p class="ql-block">有《烟波罢钓图》《仿宋人夏木山居图》《江帆图》《虹桥遗事图》《松壑鸣泉图》《寒梅冷月图》《采莲图》等。宣统三年(1911)文明书局出版《吴观岱南湖诗意画册》,并著有《觚庐画草》行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0.赵世骏: (1863-1927),字声伯,号山木,江西南丰人,久居在北京,为陈宝琛弟子,与清书法家鲁琪光齐名。</p><p class="ql-block">清光绪十一年(1885)拔贡,官内阁中书,擅长书法,工寸楷,亦善画花卉,初学钟,王,晚学褚遂良,所书几可乱真。曾为袁世凯幕僚、邮传部尚书杨士琦写墓志铭,孙荫亭见之谓“睹此君书,几疑河南尚在人间”,可见得诸法之深。后因近视不能悬腕作书,乃钟情于金石碑帖鉴赏达30余年,书肆所印古碑贴能得其评鉴者为时人所重,与翁方纲同称为金石名家。居北京琉璃厂北柳卷南丰会馆数十年,四方求书碑铭者络绎不绝,声名远播。</p> <p class="ql-block">11.叶尔恺:生于1864年。字悌君,又字伯高、柏皋。浙江杭州府仁和县(今杭州市)人。清代书法家,善章草。光绪十八年(1892年)壬辰科第二甲第四十三名进士出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二十三年(1897年),充陕西学政。二十六年(1900年)丁忧离任。三十二年(1906年)服阙,仍授编修,署理云南提学使。宣统二年(1910年)七月,实授云南提学使。在云南时,时常监视革命党人的行动,陈报云贵总督李经羲。民国后迁居上海,学佛,卖字为生。北洋政府聘其修《清史》,撰《宗教志》,其中喇嘛教、基督教、回教各一卷。</p> <p class="ql-block"> 12. 吴稚晖:(1865年~1953年),原名脁,后改名敬恒,学名吴纪灵(又称寄蛉),字稚晖。联合国“世界百年文化学术伟人”荣誉称号获得者。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中央研究院院士,出生在江苏武进的雪堰桥一带。1902年加入上海爱国学社,曾参与《苏报》工作。1905年在法国参加中国同盟会,出版《新世纪》报,鼓吹无政府主义。1924年起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国民政府委员等职。1927年支持蒋介石反共清党活动,1953年卒于台湾。他一生追随国民党革命却一生不入官门。1950年代他位于台北市敦化北路跟南京东路交叉口的铜像,为台北市的地标。与蔡元培、张静江、李石曾同为国民党四大元老。谭延闿善于楷书,胡汉民工于隶书,吴稚晖精于篆书,于右任长于草书。他们四位在当时可谓各领风骚,被誉为“民国四大书家”,也称“真草篆隶四大家”。主要著作编入《吴稚晖先生合集》、《吴稚晖先生选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13.罗振玉:(1866年8月8日—1940年5月14日),初名宝钰(振钰[1]),字式如、叔蕴、叔言,号雪堂,永丰乡人,晚号贞松老人、松翁。祖籍浙江省上虞县永丰乡,出生于江苏省淮安。中国近代农学家、书法家、考古学家、金石学家、敦煌学家、目录学家、校勘学家、古文字学家。</p><p class="ql-block">罗振玉于清末奉召入京,任学部二等谘议官,后补参事官,兼京师大学堂农科监督。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与王国维等避居日本,从事学术研究。民国十三年(1924年)奉溥仪之召,入值南书房。九·一八事变后,参与策划成立满洲国,并任多种伪职。</p><p class="ql-block">罗振玉对中国的科学、文化、学术颇有贡献,他参与开拓中国的现代农学、保存内阁大库明清档案、从事甲骨文字的研究与传播、整理敦煌文卷、开展汉晋木简的考究、倡导古明器研究。书法善篆、隶、楷、行,是创以甲骨文入书者之一。所作小行楷题跋精严工稳。曾搜集和整理甲骨,铜器、简牍、明器、佚书等考古资料,均有专集刊行。他以学术的眼光发现挖掘中国传统文献,并以科学的方法进行整理,刊布流传,其功大焉。先后出版了《敦煌石室遗书》(1909年)、《鸣沙石室佚书》(1913年)、《敦煌古写本周易王注校勘记》(1916年)、《鸣沙石室古籍丛残》(1917年)等。[4]</p><p class="ql-block">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5月14日,罗振玉在旅顺逝世,终年74岁。罗振玉一生著作达189种,校刊书籍642种。编著有《贞松堂历代名人法书》,《高昌壁画精华》《殷墟书契》《殷墟书契菁华》《三代吉金文存》等。</p> <p class="ql-block">14.庄蕴宽:(1866—1932),字思缄,号抱闳,晚年称无碍居士,常州人。中国近代政治家、书法家。1890年中副贡,光绪间历任浔阳书院主讲,百色厅同知,梧州府知府、太平思顺兵备道兼广西龙州边防督办等职。并先后在平南设武城学堂,广州设武备学堂、创梧州中学堂,龙州设女学和图书社等,并邀钮永建,蔡锷赴桂林协办陆军干部学堂。</p><p class="ql-block">辛亥革命后,曾出任江苏都督,后上京任审计院院长十二年之久,期间又是故宫博物院早期领导人之一,对阻止军阀窃盗文物有着卓越贡献。北伐后,回里任《江苏通志》总编纂直至1932年病逝。</p><p class="ql-block">庄蕴宽是近代中国转型时期一位特殊的历史人物,其一生经历了二个时代,四个时期;晚清政府(1891年中副贡,主讲浔州书院,后任浔州书山院长,1895年以同知分发广西,百色司知、平南知县、广东武备学堂总办(黄浦军校前身)、广东常备军统领、梧州知府、太平思顺兵备道、龙州边防督办。正二品衔。上海商船学校监督,斋务长)、南京临时政府(浦口商埠督办、江苏都督)、北洋政府(都肃政史、审计院院长)、南京国民政府(故宫博物院董事会董事、理事、图书馆馆长维持会副会长、早期故宫博物院卓越领导人之一)尤其在辛亥革命前后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p><p class="ql-block">清末民初官吏,书画家,能诗擅联。不但与人为官,而且字画也非同凡响。书法独特别致,既无康有为的虚张声势,又无李瑞清那样的故作抖擞,更无张裕钊那样的迂腐馆阁。书法沉潜北魏,参以汉隶,尤善草书,痛快潇洒、豪放纵横,以书写心的个性艺术表现。作为文人墨戏,完全是写心,是“心运”而成,所以有着不凡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15.李瑞清:(1867年-1920年),字仲麟,号梅庵、梅痴、阿梅,自称梅花庵道人,喜食蟹,自号李百蟹,入民国署清道人,谥号文洁。江西省临川县温圳杨溪村(今属进贤县温圳)人。清末民初诗人、教育家、书画家、文物鉴赏家。著名画家张大千的恩师。书画界名声显赫,书法自称北宗,与曾熙的南宗颉颃,世有“北李南曾”之说。与吴昌硕、曾熙、黄宾虹并称“海上四妖”,中国近现代教育的重要奠基人和改革者,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先驱,中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开拓者。</p><p class="ql-block">1891年,李瑞清在湖南参加乡试,因不合乡籍被注销。1893年回原籍参加江西乡试中举,1894年中进士(另说是光绪二十一年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1905年分发江苏候补道,署江宁提学使,1905—1911年任两江师范学堂(1949年更名南京16大学[3] )监督,即校长,1906年正式上任。李瑞清上任后,大力改革,使两江师范成东南一大学府。针对东南地区急需任课师资的实际,在学堂增设选科、补习科,附设中小学校。创办短期的留学预备学堂,输送了一批青年学生去美国深造。提倡国学、科学、艺术不遗余力。改博物科为农业博物科,购置农田耕牛供学生实习之用。亲赴东瀛,聘请日本教习传授西方科学和近代工艺。创设图画手工科,设立画室及有关工场,并亲自讲授国画课,增设音乐科,培养了中国最早的近代美术师资和艺术人才。国画大师张大千、著名书法家胡小石、李仲乾、黄鸿图皆出门下。,著名学者如王伯沆、柳诒徵、刘师培、夏敬观、姚明辉、雷恒、萧俊贤、钟钟山、松本孝次郎皆执教于此。培养出了许多著名的学者和专家,如生物学家秉志、教育学家廖世承、戏曲史家陈中凡、艺术教育家吕凤子。自勉“视教育若生命,学校若家庭,学生若子弟”,以“嚼得菜根,做得大事”为校训,“俭朴、勤奋、诚笃”为校风,倡导“匡时而振俗”,主张融会贯通中西之学以造就“中国之培根、笛卡尔”,为近代南京大学大学品风之雏形。</p><p class="ql-block">1912年,两江师范学堂蒸蒸日上之时,辛亥革命爆发,李瑞清辞去两江师范学堂监督职务。两江师范陷于停办,直到1914年,原两江优级师范学堂改建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15年开学,才复续学;再后1921年改建国立东南大学,1928年更名中央大学,1949年易名南京大学,学脉循时承传。南京高师(今南京大学)校长江谦在校园西北角六朝松旁(现为东南大学本部校园内),建茅屋三间,取名“梅庵”,以志怀念。梅庵处,以“梅庵琴派”闻名海内外。遗著有《围城记》;经门人整理遗稿,1939年中华书局出版了《清道人遗卷》,共计文、诗、跋、书论四卷。</p> <p class="ql-block">16.潘龄皋:(1867~1954),字锡九,号葛城居士,河北省保定市安新县安州(古称葛城)镇西北村人,1867年2月6日(清同治六年正月初九日)生于书香门第,光绪二十一年翰林。是爱国人士,清末、民国年间著名的书法家。 潘龄皋书法造诣颇高,擅楷、行书,小字尤精。结体平正匀称,用笔圆润流畅,风格秀美典雅,深受书家好评,可谓“轻柔中饱含刚劲,简朴中蕴蓄深沉”。成为民国时期北方著名的书法家。当时与谭延闿齐名,有“南谭北潘”之说。时津京冀等地商号铺面,皆以延请潘氏题匾为荣。坊间亦有“草书三原于右任;榜书天津华世奎;核桃楷北京潘龄皋”之语。时人称其书为“潘体”。他的字在冀中、平津颇有名气,影响甚深,效法者甚多。许多商号店铺有他书写的匾额,颐和园和团城尚存其书写的碑文和楹联。北平、天津出过他的十余种行书字帖,其中《胡大川幻想诗》、《南濠诗话》、《又一村诗话》等最为著名,流传最广。他的楷书《千字文》、《百家姓》、《阴骘文》、《朱子治家格言》、《楷书古文四篇》等,结构分明,当时习楷书的人多以他的字帖为摹本。著有《哇鸣集》等。</p> <p class="ql-block">17.张伯英:(1871~1949),谱名启讓,字勺圃,一字少溥,号云龙山民,又号东涯老人。铜山县三堡榆庄人。近代书法家,金石鉴赏家,诗人。光绪十四年(1888年)中举。尔后,为了家庭生计,先后在彭城、南京、萧县等地开馆授业。民国3年(1914年),当年同窗好友、北洋军阀政府的陆军部次长徐树铮推荐其为秘书。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又受徐之荐就职于段祺瑞执政府秘书厅,任副秘书长。民国15年,段祺瑞制造“三一八”惨案,被国民军赶下台。张伯英引退,从此再未涉足政坛,开始了鬻字治印的书画金石生涯。他定居北平神武门烟袋斜街北官坊口,书斋号曰“小来禽馆”。日军侵占北平后,他隐居不出,保持民族气节。日本人以10万银元购买其收藏的王羲之《十七帖》,他坚决拒绝。他的书法造诣精深,民国初年,与赵声伯并称南北二家,同时与王书衡、傅增湘、华世奎、郑孝胥齐名。张伯英以行楷最有成就,亦擅篆隶。楷书结构紧敛而不拘谨,字体规整端严、方圆兼备,既宽博雄放又紧凑严密,内多劲力。行书朴实秀逸,古拙自然。张伯英用笔万毫齐力,0峻发,点画所到之处,极具朝揖相让之法。笔笔中实,字字气满,凝重含蓄,不泥于古,不媚于今,富于创新精神。用笔能任情挥洒,意度自为高远。张伯英极擅书写碑志,数百字大楷不用画线,从头到尾一气呵成,而分行布白、范围大小莫不恰到好处。他博古通今,其诗清新俊逸。卷帙浩繁的《黑龙江志稿》就是他主纂编成的。他还留心搜集乡邑文献。曾编缀刊刻《徐州续诗征》。北平沦陷后,他屡次致书当时任徐州伪市长的叔父张云生莫做伪事。张伯英与清末遗老康有为、梁启超、罗振玉、郑孝胥等过从甚密,但却力主共和,反对复辟。他晚年怀着改良主义的理想而不得伸展。此外,他还与于右任先生、张学良将军及齐白石等私交皆厚。张伯英尤为奖掖后学,书画界不少人都曾受其教益。晚年贫病交加,生活清苦,犹醉心于书画金石,节操高尚清雅。他还与海内名家林琴南、容庚等交往密切,且以精于品鉴金石书画闻名于平津。同时,他还精于帖学,富收藏又精品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8:褚德彝:(1871~1942年),原名德仪,避宣统讳,更名德彝,字松窗,号礼堂,别号舟枕山民。余杭人,清末贡生,曾客居北京,入直隶总督端方幕府,宣统三年(1911),褚德彝被清廷拣选为知县,分发福建。未久,清亡,遂迁居上海。</p><p class="ql-block">褚德彝嗜古好学,富收藏,精鉴赏,以石画楼、角荼轩作为书斋,收藏大量金石书画,其收藏印鉴有:“褚德彝”、“褚德仪印”、“褚德彝印”、“褚礼堂”、“德彝”、“德仪”、“礼堂得来”、“松窗”、“馀杭褚德彝”等。与清末著名篆刻家、书法家黄士陵、吴昌硕等为友,相互探讨金石之学。</p><p class="ql-block">褚德彝一生嗜古,著述宏富。有《松窗遗印》《金石学录续补》《竹人续录》《楹帖大观》《壬寅消夏记》《武梁祠画像补考》《龙门山古验方校证》《松窗金石文跋尾》《香篆楼脞录》《角茶轩金石谈》《弄玉丛话》《松斋书画编年录》《散氏盘文集释》《云峰山郑氏摩厓考》《审定故宫金石书画日记》《石师录》《续古玉图考》《元破临安所得书画目校证》《汉刻甄微》《学隶浅说》等约二十种,多数未曾刊印行世。</p><p class="ql-block">褚德彝隶书章法整饬森严,挺秀端庄;篆书字形修长优美,含飘逸之致;行楷师法褚遂良,面目酷肖,风骨清朗,娴静幽远,足可令人流连。郑逸梅曾为文赞赏:“近代以言碑版之学,当以褚礼堂为巨擘。”对其推崇备至。沈尹默夫人褚保权,为褚德彝族中侄女。沙孟海亦曾向褚德彝问业,并称其为“金石名家”。</p><p class="ql-block">吴昌硕《缶庐诗》卷八《褚礼堂松窗释篆图》诗:篆室且躬入,邻松德不孤。阳冰分籀史,和仲代耕夫。鬼哭天惊粟,文藐国吊芜。乾坤供目笑,谁与话之无。</p> <p class="ql-block">19:罗复堪:(1872年-1955年),名惇㬊,字孝瑴,又字子燮、季孺,号照岩、敷庵、复庵、复闇、复堪(一作复戡),别署悉檀居士、羯蒙老人、凤岭诗人,作画署名曼渊,室号三山簃,广东顺德人,中国书法家、画家、诗人,中华民国时期北京“四大书家”之一(其他三位是宝熙、邵章、张伯英)。他是罗瘿公的从弟,康有为的弟子。</p><p class="ql-block">早年与堂兄罗瘿公从康有为受业,后肄业于京师译学馆。民国初年在财政部泉币司供职,铸有袁世凯头像的银币“壹圆”二字即出其手笔。后长期在北京艺专和北京大学文学院讲授书法。新中国成立后为中央文史馆馆员。擅长章草。著有《三山簃诗存》《三山簃学诗浅说》《书法论略》等。</p><p class="ql-block">北京大学书画协会会长张辛认为:“北大历史上的名书法家只有章梫、金息侯、罗复堪、沈尹默等寥寥几人而已,李志敏先生是改革开放新时代第一人。”</p> <p class="ql-block">20.邵 章:(1872—1953)近现代藏书家、版本目录学家、书法家。字伯炯、伯絅,一作伯褧,号倬盦、倬安。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邵懿辰长孙,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奉天提学使。曾毕业于日本政法大学速成科。历任翰林院编修、杭州府学堂,湖北法政学堂及江三省法政学堂监督,奉天提学使,北京法政专门学校校长,北京政府评政院评事兼庭长、院长等职。富收藏,精研碑帖,工书法。擅长行楷书、榜书、行草。</p> <p class="ql-block">21.方地山:(1873—1936),原名方尔谦,字地山,江苏省江都(今扬州市)人。出生于书香世家(父方沛森为清朝同治丁卯科举人,多年来在地方上执掌教谕)。擅长书法和楹联,清末民初著名学者、金石书法家、楹联家,时被称之为民国“联圣”。</p><p class="ql-block">晚清时期,幼年失恃,与小他3岁的弟弟方泽山全倚仗长姊抚养长大成人。其父方沛森见这一双小兄弟聪颖多慧,故摒弃杂务,悉心课读,使他们小小年纪在当地颇有才名,齐名文坛,时称“二方”。初治经学,娴于辞章,擅长书法,对金石书画和古籍版本诸学多所精通,书法挺峭,有山林气。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13岁时考中秀才,后在北洋武备学堂教书,常在天津《大公报》上发表文章,文名渐著,被天津直隶总督袁世凯看中,重金聘为家馆西席(家庭教师),教授袁氏几个儿子诗词作文,并和袁世凯次子袁克文成为莫逆之交和儿女亲家。与画家张大千成为忘年之交。善制联语,尤擅撰嵌名联、趣联,和明代解缙、清代纪昀一脉相承,尚智巧。为人撰制的嵌名字联,全为即兴,从不起草,浑然天成,词意极工,往往将典故自然融入,不留斧凿之痕,堪称一绝,故有“近代联圣”之称。在考古、诗文方面亦有所长。居天津20年,唯泉币是好,晚年以精研泉学著称于世。一生无论是嘻笑怒骂,佯狂放荡,抑或是轻佻诙谐,不修边幅,仍不失为一个磊落方正的诚笃君子。1936年12月14日因病在天津逝世,终年63岁。周一良教授为其辑有《大方联语辑存》存世。</p> <p class="ql-block">22.易大厂:(1874-1941)原名廷熹,旋易名孺,号季复,魏斋、韦斋、孺斋、屯公、念公等,广东鹤山人。精研书画、篆刻、碑版音韵、文字源流、乐理等,为陈兰甫嫡传弟子。曾任暨南大学、国立音乐院等教授,印铸局技师等。生平自诩:词第一,印次之,音韵又次之。诗文,下笔即成,从不起稿。著述宏丰。</p><p class="ql-block">前论印人之幸与不幸,若较之易大厂以次十人,<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C%B1%E5%A4%8D%E6%88%A1"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58, 127, 222);">朱复戡</a>又是幸运者矣。以下十人篆刻,迁想妙得,依傍少,自创多,而造化弄人,皆未能成就最上第一。</p><p class="ql-block">为<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9%BB%84%E7%89%A7%E7%94%AB"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58, 127, 222);">黄牧甫</a>入室弟子,早年之作无不严谨精细,出规入矩,功夫在<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D%8E%E5%B0%B9%E6%A1%91"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58, 127, 222);">李尹桑</a>、<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9%82%93%E5%B0%94%E9%9B%85"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58, 127, 222);">邓尔雅</a>之上,晚年则一改和平印风,“以汉将军印之刀法,造封泥瓦当之意象”(<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C%B1%E4%BA%AC%E7%94%9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58, 127, 222);">朱京生</a>语),取法古玺之残烂者,不衫不履,其白文尤具奇趣,最善留红,朱白对比强烈,震世骇俗。《沙?印话》以吴昌硕、<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8%B5%B5%E5%8F%94%E5%AD%BA"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58, 127, 222);">赵叔孺</a>、易大厂、<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9%BB%84%E7%89%A7%E7%94%AB"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58, 127, 222);">黄牧甫</a>为近代印坛四象,其中大厂散朗,喻为少阳。侄女易蕴端为民国广州市长<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6%AC%A7%E9%98%B3%E9%A9%B9/67397"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58, 127, 222);">欧阳驹</a>之妻。</p><p class="ql-block">大厂印款亦极别致,阴刻单刀款逸笔草草,颇近六朝砖文,阳刻造像,古拙天真,皆有情趣。</p><p class="ql-block">大厂才艺广博,篆刻以外,举凡书画、诗文、音乐、声韵、训诂、佛学造诣均深,其学问广,故识见洽,宜其叛出师门,别创新体,斯亦大厂之幸而黟山之不幸也。已刊印谱有《玦亭印存》、《魏斋玺印存稿》、《魏斋印集》、《鄦斋印稿》、《孺斋自刻印存》,及梁效钧辑《古谿书屋印集》、屈向邦辑《诵清芬室藏印》、陈蒙盦辑《证常印藏》,与李尹桑合作有《秦斋魏斋玺印合集》。</p> <p class="ql-block">23.童大年:(1874~1955),原名暠,字醒盦,又字心安,一作心龛,号性涵、松君五子,又号金鳌十二峰松下第五童子,所居曰安居、依古庐、雪峰片石草庐,上海崇明人。近代书画家,篆刻家。幼时学印,师从赵穆。精研六书,尤善篆隶。流寓杭州,后居上海。西泠印社元老。平生刻印极多,出版有《依古庐篆痕》《童子雕篆》等。另有未出版的流传本《瓦当印谱》《无双印谱》《抚古印谱》《古人名印存》《肖形图像印存》等。1904年西泠印社出版《现代篆刻》第八集《童心龛印存》为童大年一人之作,其时童氏刚过三十岁,足见其成名之早,影响之大。其书法四体皆能,篆书功力最深。作花卉,以书法行之。</p> <p class="ql-block">24:萧退庵:(1876-1958),江苏常熟人,字中孚,别署退盦、听松庵者、南园老人,号寒蝉,早年加入南社,是艺术大师李叔同的挚友。萧退庵博通经史,潜心医术,以书法名世,最擅长篆隶,风格遒劲深秀、古拙朴茂,声名不仅遍及大江南北,而且远播日本和朝鲜。</p><p class="ql-block">吴昌硕大师的篆书凝重古雅,是我国书法史上的一座奇峰,但萧退庵自信地认为,他的篆书写得比吴昌硕更好,他曾这样说道:“篆书必须写得方,写得扁,方是好手。吴大澄写得是方了,可是不够圆转,不够流丽。杨沂孙呢,又嫌圆而无骨,结构松弛。吴昌硕则刚有余而柔不足,尤其是缩项耸肩的样子实在太怪了。”</p><p class="ql-block">萧退庵的篆书,初学邓石如,以后又上窥周朝、秦朝和汉朝的金石文,能融大小篆为一体,化传统的长篆为方篆,但方之后能保持圆劲的用笔与体势,形成独特风貌,正所谓“疏可走马、密不容针”,确实克服了吴昌硕、吴大澄和杨沂孙等人的不足,成为篆书的超一流高手。</p><p class="ql-block">当时,上海书法界的郑孝胥、朱祖谋等名家,都承认萧退庵的书法艺术远高于自己。国学大师钱仲联称萧退庵为“书法圣手”,学者郭绍虞也认为萧退庵的书法最是纯真自然,著名金石家赵古泥则对萧退庵最为钦佩,曾为他刻有一方“海内第一书家”的印章,萧退庵不肯用,其谦虚至此,更让人可敬,但他作为“江南第一书家”的名声还是传开了。</p> <p class="ql-block">25.靳 志:(1877-1969.2.12)字仲云,号居易斋。河南 开封市人,生于清 光绪三年(1877),工词章、精书法、擅章草,名闻全国。但要说起他的书法,还有一段有趣的插曲:靳志自幼聪敏、勤奋好学,文章也写得极好,光绪二十三年(1897)即以第五名举于乡,中了举人。次年(戊戌年)赴京师应礼闱(参加会试)出入贡院号舍,凡九昼夜,一战告捷。旋以“添注涂改,不符磨勘”罚停殿试一科。又遇庚子之变,两宫(慈禧、光绪)西狩,至癸卯始补廷对,用工部主事(事见靳志遗稿《京师贡院行》序),这就是说他本来在光绪二十四年会试就考中了,只因为字写得不好,试卷上多处涂改添注,被罚停一科,偏巧又赶上八国联军进北京,庚子一科停办,直到癸卯年(1903)也就是科举的最后一科,才算中了进士。</p><p class="ql-block">靳志先生出生于封建社会的科举时代,由于科举的需要,先学欧阳询,和当时一般应试学子的字一样,笔画匀整,馆阁气息较浓。癸卯廷对用工部主事后,入京师大学堂译学馆学习法语、英语,次年即以中国第一批公费留学生的资格赴法留学,学习工业及政治经济。在此期间,他参加了孙中山先生发起的同盟会,一面学习,一面从事推翻清朝、推行共和的革命活动。历时7年,直到1912年民国成立后,始回国,在北京大总统府任礼官,一年后被派赴欧洲,任驻荷兰使馆一等秘书。因反对洪宪复辟,联名电促袁世凯退位,被袁世凯撤职电令回国,几遭杀害。幸得袁乃宽、陈世昌等从中斡旋,始免于难。后称病脱离北洋政府的羁绊,加入国民党政府外交部工作,民国八年(1919年)任驻比利时大使馆秘书。从此他一直在外交部门工作,游历英、法、德、意、荷、比等十几个国家。他的文章、诗词、书法都很为外国朋友所欣赏,曾荣获法兰西文学艺术佩绶奖章。</p><p class="ql-block"> 时代的前进,以及靳志先生所处环境的变化和缄函往来的需要,在书法的传习过程中靳志先生对刻板的馆阁书体逐渐产生厌倦,改习王羲之的《兰亭》、《圣教》、《十七帖》等,兼学褚遂良、李北海,一洗馆阁旧体书风,有了很大改变。其字简淡、清隽,功力内含,纯以意取,不求形似。但用笔提捺转换则恪守法度,从不苟且,更不补笔描摹,终成一代名家。在这里还要提出的是靳志先生不但字写得好,有晋唐风骨,对所书写的内容也十分慎重,他说:“字写得再好,如果内容泛泛,或是糟粕,让人读了无益,文章不合语法,诗词不合格律,让行家看了贻笑大方,让文字根底浅的人看了更会谬种流传,误人子弟。”所以他从不写文章不合语法、诗词不合格律的作品。书写前人诗文必见诸原籍,书写今人诗文,不论是什么人的,只要内容好,体例合,就会欣然命笔,反之则遭拒绝。故其书品、人品之高尚,极为时人所重。</p><p class="ql-block">靳志先生的书法最为人称道的是章草,按通常惯例,学章草者多从隶书入手,而靳志先生则从魏碑入手获得成功,实为首辟蹊径。他是如何获得成功的?还必须从书法艺术如何继承和创新说起。民国初期书法艺术如何向前发展?必须走不断创新之路是书界同仁的共识,但怎样创新?意见并不一致,靳志先生主张从研究唐代书家的师承、变化、发展的脉络着手,然后再在唐代书家的基础上提高。他还认为学书不能单求形似,应体会前贤的笔势笔意,唯如此,才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写出新意,使书法艺术进一步发展。对于自己的这个认识和看法,靳志先生身体力行,他早年写北碑,尤精《张猛龙碑》,他把雄健的北碑横势注入阁帖的二王行草形体之中,一洗宋明以来书法中的柔媚,开辟了学习草书的新途径。从笔势看靳书笔势主断而“内敛”,近王羲之风格。更具体地说,为了探讨草书结体的需要,靳志先生曾从王世镗(鲁生)学章草。深得其意。这王世镗性朴讷,屡试不中,穷困潦倒,闭门研究草书数十年,他以羊毫笔写章草,古拙苍浑,几类古人。但在以功名利禄为重的旧时代,当时的书坛根本不知王氏其人,而靳志先生不以功名成败论英雄,从其学书,并帮助王氏完成《稿诀集字》(一部讲解草书结体的专著)刻石于关中。实属慧眼识珠、遗泽后世,令人可敬可佩。后王世镗作品面世,还闹了一场哄动一时的“章草案”。事情原委是这样的:王世镗作品面世后,竟被当时的章草名家罗复戡断为古人作品。靳志先生乃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并推出王世镗本人,使罗大跌眼镜。后经于右任先生出面打圆场,才算了结。于氏《标准草书》完稿时,靳志先生赋诗以贺。于右任对先生的诗词和书法都极为推重。</p> <p class="ql-block">26.高振霄:(1877—1956),字云麓,别署闲云<span style="color: rgb(136, 136, 136);">[1]</span>,又号顽头陀、洞天真逸,70岁后署学者学庵、四明一个古稀翁、耄年励学。学室名云在堂、静远斋、洗心室,鄞县(今浙江宁波)人。近代著名书画家。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恩科二甲四十七名进士官编修。民国以后高振霄寓沪教授生徒,以鬻书自给,并坚持常年临碑,至老不辍,影响很大,间画墨梅。</p> <p class="ql-block">27.吴徵:(1878—1949)字待秋,名徵,以字行。别号抱鋗(xuán)居士、疏林仲子、春晖外史、鹭丝湾人、栝苍亭长、晚署老鋗。浙江崇德(今桐乡)人。吴徵为吴伯滔之次子。后居上海。山水初传家学,终日作画。花卉师吴俊卿早年笔墨,又学李(鱼单),后窥元、明诸家,较山水为佳。书法则学王觉斯、倪元璐。亦能治印。</p><p class="ql-block">十八岁应童子试名列前茅。1903 年只身来到杭州,求学于求是书院。1904年丁辅之、吴隐等人在孤山创办西泠印社,吴待秋也曾参与其事。1906 年吴待秋赴北京预备就任京兆伊,因陈叔通的劝说,而未上任,仍以鬻画为生。1946 年任上海美术会监事。 1947 年与颜文梁、张大千、吴湖帆等参与指导上海市美术馆的筹建工作。吴徵与吴昌硕、王一亭为世交。与吴湖帆、吴子深、冯超然合称“三吴一冯”,因年长,列“三吴一冯”之首。与吴子深、吴湖帆、吴观岱称为“江南四吴”。吴待秋一生凭藉顽强的意志,恒久的艺术追求,获得了绘画上的成就,成为民国时期影响海内外的著名山水、花卉画家,又与赵叔孺、吴湖帆、冯超然同誉为“海上四大家”。曾任职于上海商务印书馆,编审《古今名人书画集》。出版有《吴待秋山水画集》《吴待秋花卉画集》《吴待秋画集》《古今名人书画集》等。</p> <p class="ql-block">28.高剑父:(1879年10月12日—1951年6月22日),名仑,字剑父,后以字行,汉族广府人,生于广东省广州府番禺县(现广州市番禺南村员岗乡),杰出的中国近现代国画家、美术教育家、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中国传统美术的革新者和中国现代美术的先驱者。[1]</p><p class="ql-block">1906年赴日本留学,加入中国同盟会。1908年致力尝试折衷中西画法,同年在广州举办“折衷”“新国画展”。1911年参加黄花岗起义,1914年流亡日本,加入中华革命党,参护法运动,支持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孙中山逝世后,全力倡导新国画运动,1924年在广州创办春睡画院。曾任中山大学、南京中央大学教授。抗战期间移居澳门,继续主持春睡画院,并组织师生举办抗战画展。1946年返广州,创办南中美术院。</p><p class="ql-block">高剑父与陈树人、高奇峰一起致力于中国画改革,创建岭南画派。高剑父是近现代中国画从古典向现代转型进程中的先驱者之一,也是近现代岭南文化史上为中国美术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第一人。辛亥革命后,他在中国画坛逐渐崛起,最终成为引人瞩目的“画坛盟主”和“一代宗师”。他所创立的“岭南画派”也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绘画流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9.于右任:(1879—1964),原名伯循,字诱人,尔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别署“骚心”“髯翁”,晚年自号“太平老人”。陕西三原人,祖籍泾阳斗口于村。</p><p class="ql-block">中国近现代书法大家、教育家、政治家,民国四大书法家之一,与书法大家郑孝胥有着“北于南郑”之称,被誉为“当代草圣”、“近代书圣”、“旷代草圣”。与王羲之、颜真卿并称为中国书法史三个里程碑。爱国诗作《望大陆》(又名《国殇》)著有《右任文存》《右任诗书》《故山别母》。</p> <p class="ql-block"> 30.叶恭绰:(1881年~1968年9月16日)字裕甫,又字誉虎、玉父,号遐翁、遐庵,晚年别署矩园,广州番禺人,祖籍浙江余姚,其五世祖游幕广东。祖父叶衍兰,字南雪,以金石、书画、文艺名世,父佩玱,字仲鸾,诗文、篆、隶靡不精究。家学渊源,毕业于京师大学堂仕学馆。早年以交通事业为己任,力行交通救国。 中年以后于诗文、考古、书画、鉴赏无不精湛。搜藏历代文物,品类颇广,至为丰富,为保存国宝不遗余力。文献古籍,经其整理,保存者尤多。文字改革,尽心尽力。书法用笔运腕,独有心得,精楷、行、草体,尤擅大字榜书,雄健豪放,绰约多姿,融会碑帖,自成一家。画则松石梅兰,尤喜画竹,多取元人神韵,秀劲隽上,直写胸臆。</p><p class="ql-block"> 年登八秩,先后将所藏书画、典籍、文物重器尽数捐献于北京、上海、广州、苏州、成都等市有关机构,以垂永远,令人敬佩。叶恭绰致力艺术运动五十余年,至老不倦,是中国现代书画大师,20世纪著名文人、收藏家,重要的美术活动家和组织者。其著作甚丰,主要有《遐庵诗稿》、《遐庵清秘录》、《遐庵词》、《遐庵谈艺录》、《遐庵汇稿》、《矩园馀墨》、《历代藏经考略》、《梁代陵墓考》、《交通救国论》、《叶恭绰书画选集》、《叶恭绰画集》等。另编有《全清词钞》、《五代十国文》、《广东丛书》、《清代学者像传合集》等。</p> <p class="ql-block">31.余绍宋:(1883-1949)字越园,早年曾用觉庵、觉道人、映碧主人、粤来等号,47岁后更号寒柯,至终未变。浙江衢州龙游县人。余绍宋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学者和书画家,是民国少有的通才,他在文学、史学、法学、方志学、书画理论与实践等方面均有建树且造诣堪深。余绍宋生于仕宦之家,祖辈皆善诗文书画。曾祖父余恩鑅(字镜波),曾任广东连州(广东清远西北部)知州。祖父余福溥(字滋泉)曾任江西知府。父余延秋(字庆椿)曾任龙游凤梧书院山长。余绍宋幼承家学,聪颖过人,5岁识字,7岁入家塾学习,9岁读说文,16岁便考中秀才,21岁被聘为凤梧书院山长,24岁讲学于国立江山中学堂,与马叙伦(字夷初)结为挚友。1906年因“慈禧画像案”远赴日本,与马叙伦等一批同道进入日本法政大学法律科学习,1909年学成归国,清政府以法律科举人授外务部主事,后返杭州任浙江法政专门学校教务主任。1912年至北京任众议院秘书,历任司法部检事、参事、北京法政专门学校和北京美术专门学校校长,1921年就任司法部次长,4年后“金佛朗案”余绍宋愤然而起主持正义,然面对时局,深感无力,不久罢官而去,结束16年宦海生涯。1928年定居杭州潜心书画,并担任刊物《金石书画》主编。抗战爆发后移居家乡龙游沐尘村,潜心著述,其间完成《龙游县志》《画法要录》《书画书录解题》《寒柯堂诗集》等诸多著作,影响广泛。1943年浙江省政府命其出任浙江通志馆馆长、浙江省征集史料委员会主任委员,余绍宋欣然应允并积极工作,在当时的战争年代,任何条件都十分艰苦,然先生四方筹措,日夜伏案而书,1949年初基本完成《浙江省通志》的编撰工作。</p> <p class="ql-block">32.张宗祥:(1882年-1965年),谱名思曾,后慕文天祥为人,改名宗祥,字阆声,号冷僧,别署铁如意馆主。浙江海宁硖石镇人。[1]现代著名学者、书画家,曾任西冷印社第三届社长。</p><p class="ql-block">少时与蒋百里一起勤奋苦读,俱文采斐然,齐名乡里。长大成才各有贡献,硖石镇上流传“文有张冷僧,武有蒋百里”之说。清光绪二十五年( 1899 )中秀才,二十八年中举人。先后任教于硖石开智学堂、桐乡桐溪学堂、嘉兴府中学堂和秀水学堂,以讲授地理出名。三十三年应聘至浙江高等学堂任教,又兼教于两级师范学堂和杭州府中学。建国后任西泠印社社长、浙江图书馆馆长等职。[1]</p><p class="ql-block">张宗祥治学勤奋谨严,经他精心校勘的古籍有 300 多种,已出版的有《说郛》《国榷》《罪惟录》《越绝书》等。生平抄书成癖,边抄边校,往往夜以继日;运笔如飞,一昼夜能抄二万四五千字。一生抄校 9 千余卷,前无古人。其书法学李北海,兼融汉魏碑法,雄浑洒脱,一气呵成,流传颇广。亦善画,印有《冷僧书画集》。工诗能文,精鉴赏,通晓医药、戏曲、文学、史地等。昆曲《十五贯》解放后演出剧本,亦由其改定。他重视乡邦文献,海宁学者著作经他校订的有 500 多卷。 1957 年,将藏书 2000 余册捐赠给海宁县图书馆张宗祥精于书法,善绘画,并擅长校勘古籍,他治学勤奋谨严,经他精心校勘的古籍有300多种,已出版的有《说郛》《国榷》《罪惟录》《越绝书》等10余种。生平抄书成癖,边抄边校,往往夜以继日;运笔如飞,一昼夜能抄二万四五千字。一生抄校9千余卷,前无古人。其书法学李北海,兼融汉魏碑法,雄浑洒脱,一气呵成,流传颇广。亦善画,印有《冷僧书画集》。工诗能文,精鉴赏,通晓医药、戏曲、文学、史地等,详见本志《著作目录》篇。昆曲《十五贯》解放后演出剧本亦由其改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33.李 健:(1881—1956年),江西临川人,字仲乾,号鹤然居士。民国上海书法大家李瑞清之侄,亦是梅庵得意弟子。毕业于两江师范,毕业后在湖南、上海、南洋各师范学校和美专任教,晚年寓居天津仍以书法教人。民国著名书画家,篆刻家,书法教育家,著有《中国书法史》、《书法通论》、《金石篆刻研究》等带有教材形制的书法专著,影响深远。其治印全从金石碑版而来,刀法刚韧不拔,运刀如笔,有笔有墨。不为某一流派所拘限。尝言:『治玺印者,当游心三代,涵泳秦汉,乃得佳耳。』恒谓人曰:『今人不会写篆字,容易谈印,白文小印尚可描补,稍大即不能至,朱文更出丑矣。按篆刻者而不能写篆,此至滑稽之事也。作印文而至于描,乌可哉,乌可哉。』又云:『余尝见有自命为篆刻家者,每治一印,斤斤于某种刀法,舍篆以求刀,削足以适履,而犹自矜,以合乎法,实则天趣既亡,徒呈俗恶,此真刻舟求剑者也。』对流派之师法,亦尝论曰:『赵(之谦)吴(昌硕)二家之印,余所服膺。……惟自来书画家既开宗派,则亦步亦趋,实繁有徒,如是学赵者有赵之习,学吴者有吴之习,习成而弊生矣。即赵之隐秀之处,而习成纤巧焉;吴之苍莽处,而习成粗犷焉。此为不善学者言之也。善学者决不如是。羲献父子不相袭,然献之不能谓非王派也;南宫父子不相袭,而大小米齐名;推之率更兰台,一宗内史,一宗太傅,而宗风益阐,此所谓善学者也。善夫。侯官张幼珊氏之言曰:—印之有派,如文之有派,创者无心,师者有意,于是名立派传,贤者变之而益工,末流放荡乃见劣。」斯诚会心之语也。』语语珠玑,发人深省。</p><p class="ql-block">一九三二年,曾辑所刻印为《时惕庐印景》。晚年奏刀,多取两周彝铭文字,尤饶古趣。印学著作有《金石篆刻研讨篇》(即商务印书馆刊行未署名之《金石篆刻研究》),分三篇,二十四章,条分缕析,力陈治印必须博通金石学之理,津梁後学。沈禹钟穴印人杂咏锣咏仲乾一首云:『藉甚人传小阮名,道人(指李瑞清)绪论早亲承。一门北魏摹书体,金石还看刻画能。』此仅着笔其渊源所自,尚未道及其个人创获也。为人谦和纯挚,蔼然长者。上海中国画院筹办之际,即聘为画师,未几即谢世。</p> <p class="ql-block">34.陈树人:(1884—1948),广东广州府番禺县人,中华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画家。早年随其岳父居廉学画。东渡日本求学,先后毕业于京都市立美术工艺学校、京都美术学校绘画科及东京国立大学文学系。归国后与高剑父、高奇峰开创岭南画派,被称为 “岭南三杰”。1917年受孙中山委任为中华革命党美洲加拿大总支部部长,回国后历任中国国民党党务部长、广东省政务厅长、侨务委员会委员长、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等要职。从政之余,仍不忘绘画,以其山水、花鸟、走兽,著称于时。1948年因病逝世。一生创作有《陈树人画集》《陈树人近作》《陈树人中国画选集》,诗集有《寒绿呤草》《自然美讴歌集》《战尘集》《专爱集》和《春光堂诗集》等。</p> <p class="ql-block">35.谭泽闿:(1889—1948)湖南茶陵人。近代书法家。字祖同,号瓶斋,室名天随阁,谭延闿之弟。善书法,工行楷,师法翁同龢、何绍基、钱沣,上溯颜真卿。气格雄伟壮健,力度刚强,善榜书。 取法颜真卿,兼工汉隶。又善诗,能画。民国时南京“国民政府”牌匾即为其所书。上海、香港两家《文汇报》的报头即其所书,至今沿用。泽闿少孤,能自振拔,早年就读于长沙明德学堂,曾书明德中学“乐诚堂”额。清末授巡守道,分发湖北,刚刚上任,即逢武昌起义爆发,遂折返长沙。从此绝意仕进。以书法为乐,渐自成一家,风格近翁同龢,雄浑腴美,尤工“擘窠书”,较其兄谭延闿更加伟劲开张。后迁居上海,一直以卖字谋生。寓沪与黄蔼农、金息侯、程仰坡相从过密,以八法相切磋。泽闿作书,取润低廉,求者甚众,但仍不订高润例;有求书市招,亦不自高身价,乐意应之,为艺林所推重。</p><p class="ql-block">平生以诗酒、书画、收藏自娱,淡于仕进,以书法为长。喜集藏,搜集清代书家真迹甚丰,尤以钱沣、刘墉、何绍基、翁同龢四家书法最富,曾影印行世。其他金石墨本之属,亦收藏至富。善作诗,师法谢灵运,曾从学王闿运之门。平素以诗书会友,不与权贵交,与其兄谭延闿热衷政事形成鲜明对照。搜集前贤真迹不遗余力,曾专力购藏钱沣、刘墉、何绍基、翁同龢四家法书。数十年间,收集各家法书千余轴,为海内收藏四家墨迹最富者。曾与道州何绍基之孙何维朴、临川李梅魔、衡阳曾次髯同居上海,以鬻书自给。</p><p class="ql-block">1950年初期,谭氏后人将其藏书楼“天随阁”中所遗文物全部捐献给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后转交给湖南省博物馆珍藏。著有诗、文、题、跋若干卷,编次藏于家。有《止义斋集》行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36.马公愚:(1890—1969),浙江永嘉城区(今温州鹿城区)百里坊人。寄籍上海。本名范,字公禺,后以禺字较僻,遂于禺下加心为愚。郑逸梅先生尝戏之云:公真有心人也。以字行。晚号冷翁,因其斋名“畊石簃”,故又署畊石簃主。</p><p class="ql-block">永嘉马氏,自清以来,以诗文、金石、书画传家凡二百年。曾祖昱中(解元出身)、祖父兰生(名元熙),均工诗文书画。公愚幼承家学,稍长曾师承瑞安孙诒让、究心周鼎秦权、石刻奇字。后与兄孟容就读温州府中学堂。晚年,<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8A%E6%B5%B7%E4%B8%AD%E5%9B%BD%E7%94%BB%E9%99%A2/8892521"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58, 127, 222);">上海中国画院</a>聘为画师、及上海金石篆刻研究社社务。著有《书法讲话》《书法史》《公愚印谱》《畊石簃杂著》《畊石簃墨痕》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37.吴湖帆:(1894年农历七月初二—1968年8月11日)江苏扬州人,初名翼燕,字遹骏,后更名万,字东庄,又名倩,别署丑簃,号倩庵,书画署名湖帆。[1]三四十年代与吴待秋、吴子深、冯超然并称为“三吴一冯”。建国后任上海中国画院筹备委员、画师,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上海市文史馆馆员、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收藏宏富,善鉴别、填词。山水从“四王”、董其昌上溯宋元各家,冲破南北宗壁障,以雅腴灵秀、缜丽清逸的复合画风独树一帜,尤以熔水墨烘染与青绿设色于一炉并多烟云者最具代表性。并工写竹、兰、荷花。二十世纪中国画坛一位重要的画家,他在中国绘画史上的意义其实已远超出他作为一名山水画家的意义。</p><p class="ql-block">吴湖帆,著有《联珠集》《梅景画笈》《梅景书屋全集》《吴氏书画集》《吴湖帆山水集锦》及多种《吴湖帆画集》行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38.容庚:(1894年9月5日-1983年3月6日),原名容肇庚,字希白,号颂斋,广东省广州府东莞县人(今属广东东莞市)。现代著名学者、古文字学家、书法家、篆刻家,出身于清末书宦世家。[1]因古代“容”“颂”相通而取斋名为“颂斋”。在书宦之家良好的家庭环境熏陶下,他幼年时即熟读《说文解字》和吴大澄的《说文古籀补》。1922年,经罗振玉介绍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读研究生,毕业后历任燕京大学教授、《燕京学报》主编兼北平古物陈列所鉴定委员、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岭南学报》主编、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等。著有《甲骨文概况》《殷周青铜器通论》《清代吉金书籍述评》。等。后来由于南方有关青铜器铭文的资料匮乏,《商周彝器通考》的改编工作遇到许多困难,不得不中途停辍,于是他的研究兴趣便转移到书画法帖上来,主要著作有《记竹谱十四种》《倪瓒画之著录及其伪作》等。20世纪60年代以后,更把主要精力集中到《丛帖目》《历代名画著录目》和《颂斋所藏所见书画小记》这三部大型工具书的辑述上面。</p> <p class="ql-block">39.董作宾:(1895年-1963年),原名作仁,字彦堂,又作雁堂,号平庐。祖籍河南<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8%A9%E5%8E%BF/127947"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58, 127, 222);">温县</a>董杨门,出生于河南<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D%97%E9%98%B3/135168"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58, 127, 222);">南阳</a>。<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7%94%B2%E9%AA%A8/749555"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58, 127, 222);">甲骨</a>学家、书法家、古史学家、“<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7%94%B2%E9%AA%A8%E5%9B%9B%E5%A0%82/2437594"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58, 127, 222);">甲骨四堂</a>”之一。</p><p class="ql-block">1923年-1924年,董作宾在<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5%A4%A7%E5%AD%A6"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58, 127, 222);">北京大学</a>研究所国学门读研究生。1925年-1927年,先后在<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7%A6%8F%E5%BB%BA%E5%8D%8F%E5%92%8C%E5%A4%A7%E5%AD%A6"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58, 127, 222);">福建协和大学</a>、河南<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AD%E5%B7%9E%E5%A4%A7%E5%AD%A6/7088099"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58, 127, 222);">中州大学</a>和<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9%BF%E5%B7%9E%E4%B8%AD%E5%B1%B1%E5%A4%A7%E5%AD%A6/976968"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58, 127, 222);">广州中山大学</a>任讲师、副教授和教授。1928年-1946年在<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AD%E5%A4%AE%E7%A0%94%E7%A9%B6%E9%99%A2"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58, 127, 222);">中央研究院</a>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1948年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7年-1948年任美国<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8%8A%9D%E5%8A%A0%E5%93%A5%E5%A4%A7%E5%AD%A6"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58, 127, 222);">芝加哥大学</a>客座教授,1949年以后兼任台湾大学教授,1956年-1958年任<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9%A6%99%E6%B8%AF%E5%A4%A7%E5%AD%A6/233635"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58, 127, 222);">香港大学</a>、崇基书院、<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6%B0%E4%BA%9A%E4%B9%A6%E9%99%A2/2790878"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58, 127, 222);">新亚书院</a>和珠海书院研究员或教授。1963年病逝于台湾。董作宾对中国甲骨文的研究有卓然贡献,并显赭于国际间,学界把他与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及郭沫若(鼎堂)合称“甲骨四堂”。他对甲骨学与殷商史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包含:大龟四版与贞人的发现;十个断代标准的提出;殷历的建构,着有《殷历谱》;甲骨文字的考释与解读;殷代地理的推测及制度的研究等。从比较么些文字与埃及文字中,他证明甲骨不是造字的开始,而有更遥远的源头,这除了对文字学的影响外,也开拓了古代文化研究的另一途径。甲骨学外,涉及商代历史的许多方面。台北世界书局和艺文印书馆出版有《董作宾学术论著》和《平庐文存》。1978年艺文印书馆出版有《董作宾先生全集》,分甲、乙编,共12册。[1] 董作宾书法及篆刻作品今存《平庐印存》一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40.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汉族,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县屺亭镇人,中国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中国艺术巨匠。 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进入现代之时,徐悲鸿无疑是艺术界举足轻重的人物,为了扭转中国画抄袭、模仿、缺乏生活气息的萎靡颓风而大声疾呼;他学贯中西,将西方精湛的写实技巧融汇到中国绘画之中,为传统艺术的革新与发展开拓了新的广阔天地。由于在绘画理论和实践上的卓越成就以及在美术教育方面所做的巨大贡献,他被国际评论誉为“中国近代绘画之父”。1917年徐悲鸿任北大画法研究会导师,最高学府先后成就了画坛大师徐悲鸿和北大书法史两巨匠沈尹默、李志敏等。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p><p class="ql-block">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与张书旗、柳子谷三人被称为画坛的“金陵三杰”。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徐悲鸿被尊称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他主张发展“传统中国画”的改良,立足中国现代写实主义美术,提出了近代国画之颓废背景下的《中国画改良论》。</p><p class="ql-block">1953年9月26日,徐悲鸿因脑溢血病逝,享年58岁。按照徐悲鸿的遗愿,夫人廖静文女士将他的作品1200余件,他一生节衣缩食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著名书画家的作品1200余件,图书、画册、碑帖等1万余件, 全部捐献给国家。</p> <p class="ql-block">41.彭醇士:(1896年-1976年)江西高安人。字素庵,号素翁,谱名康祺,易名粹中,近代书画家。因摹戴醇士而改取字醇士,并以行。早年就读於北平中国大学商科。历任正志中学教习、哈尔滨畜牧局局长、南昌教育图书馆馆长、心远大学教授、江西省政府参事、南昌行营秘书、立法委员。1949年随国民党去台湾后仍任立法委员,兼任大专院校教授及中文系主任。工书,擅画,精词章,画由宋元入手。(《中国近现代书画家辞典》389、《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42.丰子恺:(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原名丰润,字仁。浙江桐乡石门镇人,名仁,又名婴行。中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早年曾从李叔同学习绘画、音乐,深受其佛学思想影响。五四后,开始进行漫画创作。早期漫画作品多取自现实题材,带有“温情的讽刺”,解放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美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被国际友人誉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丰子恺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作品内涵深刻,耐人寻味。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 《缘缘堂再笔》 《随笔二十篇》 《甘美的回忆》 《艺术趣味》 《率真集》等。</p> <p class="ql-block">43.吴玉如:(1898-1982),当代著名学者、书法大师。字家琭,后以字行。1898年生于南京。原籍安徽泾县茂林村,故早年号茂林居士,晚年自署迂叟。汉族。曾在天津南开中学就读,与周恩来同班,因娴熟古文,受校长张伯苓赏识。后入北京大学预科,又转入朝阳大学,因丁先祖忧而辍学。1916年,曾远赴吉林、哈尔滨一带谋生。1921年以后历任黑龙江交涉局秘书、中东铁路局监事会秘书、北京烟酒督办公署秘书、南开大学文学院讲师兼经济研究所秘书、重庆国民党参政会秘书等职。抗战胜利后,吴玉如曾在志达中学、达仁学院、工商学院等校任教,工商学院改为津沽大学后,任中文系主任,直迄天津解放。其间从不涉足政界。“文化大革命”以前,始终在北京以教书、鬻字、注释古籍、编撰《辞源》、《辞海》条目为生。1968年文革期间,全部藏书被抄一空。建国后,曾任天津市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天津市文联委员、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员。</p><p class="ql-block">吴玉如自幼酷嗜书法,5岁时学写字,到十二三岁时,写小楷、行书已具有相当功力。后经几十年博览勤习专研,能熔合诸家风格,取唐、宋、元、清各朝名家之长,而又以二王(羲之、献之)为依归。形成了他端丽秀劲、遒健豪放、空灵飘逸的独特书风。隶、楷、行、草、篆无不精能。其小楷,放大后可作为大字帖临摹,可见功力精湛。他的行书、草书,在四体书法中造诣最高,集历代名家之长。在穿好扇骨的凹凸不平的扇面上悬腕写大草而无一败笔。</p><p class="ql-block">吴玉如在古文、诗词、文字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曾多次在国内和日本举办个人书法展览会,受到国内外的推重赞赏。并有《吴玉如书法集》、《迂叟魏书千字文》、《迂叟自书诗稿》、《吴玉如行书千字文》等传世。而他最受人崇敬的不仅限于在文学、书法上的成就,主要是由于他那刚直不阿,一辈子不肯随波逐流的品格。他对后学,一生都是循循善诱,门人弟子以至私淑者,遍及南北,远至新疆力境尼克勒县,云南昆明、大理,广东、广西等地。1982年8月8日吴玉如在津病逝。他生病期间为天津市政协和天津市民革书写的两幅中堂,成为最后遗作。</p> <p class="ql-block">44.张大千:(Chang Dai-Chien,1899年5月10日—1983年4月2日),原名正权,后改名爰,字季爰,号大千,别号大千居士、下里港人,斋名大风堂。四川内江人,祖籍广东省番禺,1899年5月10日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市中区城郊安良里(现市中区公园湾半坡井“芭蕉井”[1])的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中国泼墨画家,书法家。20 世纪50年代,张大千游历世界,获得巨大的国际声誉,被西方艺坛赞为“东方之笔”。</p><p class="ql-block">他与二哥张善孖昆仲创立“大风堂派”,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泼墨画工。其画风犹如于右任、李志敏的草书飘逸出尘、意蕴无穷。[3]特别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后旅居海外,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与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因其诗、书、画与齐白石、溥心畲齐名,故又并称为“南张北齐”和“南张北溥”,名号多如牛毛。与黄君璧、溥心畲以“渡海三家”齐名。二十多岁便蓄著一把大胡子,成为张大千日后的特有标志。1983年4月2日逝世。[4]他曾与齐白石、徐悲鸿、黄君璧、黄宾虹、溥儒、郎静山等及西班牙抽象派画家毕加索交流切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张大千晚年,仍孜孜不倦从事中国画的开拓与创新,在全面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基础上,开创了泼墨、泼彩、泼写兼施等新貌,给中国画注入了新的活力,影响广泛而深远。张大干长期旅居海外,爱国怀乡之心浓烈。1976年,返回台北定居,完成巨作《庐山图》后,不幸于1983年4月2日病逝,享年85岁。</span></p> <p class="ql-block">45.谢觐虞:(1899--1935年4月20日):民国词人兼书画家。初名子楠,又名觐虞,字玉岑,后号孤鸾。江苏常州人,谢稚柳兄。受教于钱振鍠,并娶钱氏长女素蕖为妻,后执教于温州十中、上海南沣中学、商学院等校。与词学家朱祖谋、叶恭绰交往,与学者夏承焘、画家张善孖、大千兄弟交谊深笃。工辞赋,善书画,中年以后特以词名世。未几病卒。词名大于书名,书名大于画名。书法尤以篆、隶为工,所书钟鼎金文,论者以为“可胜缶翁”(吴昌硕)。在上海执教期间,与张大千、张善孖、汤定之、谢公展、符铁年、王师子、郑午昌、陆丹林结成“九社”。特别是他与张大千、张善 兄弟诗词书画相联,常常是张氏兄弟作画,他赋诗,在当时文坛传为佳话。谢玉岑又与贺天健、郑曼青等人组成“蜜蜂画社”、又加入“寒之友”、“秋英会”诸会,谢玉岑的学问、书画为当时同道所称颂,名噪一时,即所谓“海内名公大夫,无不知江东有谢玉岑矣。”只是可惜天妒英才,中年早逝,于1935年因病逝于常州。葬于常州市东郊政成桥东老松坟,好友张大千题其墓碑为“江南词人谢玉岑之墓”。今碑已佚,仅存墓址。著有《孤鸾词》、《白菡萏香室词》。</p> <p class="ql-block">46.武慕姚:(1900-1982),名福鼎,字慕姚,自号拙叟、瓶翁,斋号贞默。河北永年人,久居河南省开封市。通晓文字学、版本学、金石学及诗词,为当代著名的书法家、鉴赏家、诗人,曾任河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一九二八年,于中国大学国学系受教于梁启超、陈寅恪、范文澜、黄侃、邵瑞彭等。著有《淯水觚谭》、《毡椎闲话》,诗集有《枣香梦影》、《安陵游草》、《适斋题跋》、《书法韵语三十六首》、《春草轩小稿》、《河南省金石目》等。其书法成就尤为突出,擅多种书体,在国内外颇有影响。</p> <p class="ql-block">47.谢瑞阶:(1902—2000)曾用名谢宝树,号就简老人,笔名黄河老人;河南省巩义市焦湾村人;中国现代著名国画家、书法家、教育家;1921年入河南开封师范专科学校学绘画;1924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曾任开封艺术学校校长、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全国政协委员等;书法以章草见长,早期清雅洒脱,晚期较仓劲厚重;谢瑞阶创作的《大河上下浩浩长春》陈列于人民大会堂,被公认为是黄河画的杰作,是现代山水画发展的里程碑。著有《人物画简述》、《三门峡写生集》、《谢瑞阶画选》等;代表作品还有《大河上下 浩浩长春》、《植物能手石玉殿》、《朗吟飞过洞庭湖》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48.顾廷龙(1904年11月10日~1998年8月21日),现当著名古籍版本学家、目录学家和书法家,上海图书馆原馆长。 长期致力于古典文献学、版本学和目录学的研究。曾任燕京大学图书馆中文采访主任。1939年与人共同创办上海合众图书馆,任总干事。后兼任暨南大学、光华大学教授。建国后,历任上海历史文献图书馆馆长,上海图书馆馆长,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主编,文化部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著有《说文废字废义考》《四当斋书目》《顾廷龙书法选集》等。</p> <p class="ql-block">49.赵朴初:(1907—2000),著名佛教居士、书法家、诗人、社会活动家、杰出爱国宗教领袖。赵朴初出身于安徽太湖县四世翰林世家,幼年学习书法,底蕴深厚。1981年,任中国书协副主席,1993年任西泠印社第五任社长。生前还曾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院长等。赵朴初习书方法正统且有主见。他早年学习书法时正处于碑学昌盛的阶段,但是他并未随波逐流,最喜爱的还是晋唐宋元名家法书,后期才又学魏碑,加之一生浸染佛教日深,诗词修养深厚,书法风格虽然受苏东坡书风影响明显,但是又形成了俊逸神秀、静穆内蕴的独特个性风格。</p><p class="ql-block">著有《佛教常识答问》等,有诗集《滴水集》、《片石集》出版,题写寺额、楹联、碑文、书名等不计其数。</p> <p class="ql-block">50.赖少其:(1915年—2000年),斋号木石斋,广东省普宁市人,中国当代画坛领袖之一,有“艺坛圣哲”之称,在日本被称为“中国画伯”。他独创的“以白压黑”技法,使其成为新徽派版画的主要创始人。</p><p class="ql-block">解放后,历任华东美术家协会党组书记,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板画家协会副主席,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美术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安徽省政协副主席等。赖少其先生是杰出的革命文艺战士,更是中国当代著名书画艺术大师。他长期兼任省美协、省书协主席,并为历届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美协和书协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1996年被授予鲁迅版画奖。赖少其的全面修养和多才多艺在当代画坛是公认的,在诗文、版画、书法、篆刻甚至油画等方面皆极有成就。然而,今天看来,这些只不过是赖少其艺术道路上渐行渐远、渐登渐高的一个个台阶。而最能代表其成就的,无疑是他在中国画领域的非凡创造。</p><p class="ql-block">出版了《赖少其山水画集》、《赖少其自书诗》、《花卉册》、《赖少其作品选集》、《楚游》、《赖少其画集》、《赖少其书画展》、《创作法》等散文、诗词、剧本、文集及书画作品集十余册,在国内外举办了20余次大型书画展,为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残疾人基金会等创作50多件精湛的大幅山水画作品。促进了美术交流,弘扬了中华文化,成为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誉的书画艺术大家。 </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