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土灶燎人心

徐广刚

<p class="ql-block">  在岁月长河里,点燃人间香火的土灶,虽然难觅踪影,成了过眼烟云,但那粗糙不堪的形象,时刻印在我的脑海中。</p><p class="ql-block"> 旧时的乡间土灶有两种,一种是用稀泥拌上稻壳或者麻丝,象揉面一样,揉出筋道,整出形状,三条腿着地,前脸开个进草的门,后面整个出烟洞,灶堂中用钢筋横成漏灰的炉条。如果要配风箱,还要在炉条下留个通风筒,连在风箱 上。土灶的前脸有个凹窝,或者整个灶耳,用来放火柴。这种土灶可移动,渔船上都用这种灶。另一种土灶是固定的, 用土坯或砖垒成,有两个灶口,一个做饭,一个炒菜。烟囱砌在屋顶上。这种土灶不仅能烧煤炭,还能烧柴禾,进料口用铁皮做成门,把烟火隔在里面。灶也是两用的,即能用铁锅,又能放烙煎饼的鏊子。</p><p class="ql-block"> 拉风箱烧锅后,鼻孔都是黑黑的,偶尔脸上也会沾着灰,象演戏的抹了油彩。油瓶盐罐都放在灶台上。每当做饭时刻,家家烟囱都飘起灰白的烟。傍晚烟囱,火苗随烟窜出,象升起的星星渔火。谁家烧猪肉,路过的人都会吮吮鼻子,享受罕见的美味,回家会说,谁谁家熬肉了,引得小孩直呷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每年腊月二十四,"一碗清汤诗一篇,灶君今日上青天",各家都要祭灶,在灶台上摆着祭品,贴上灶王爷的画像,再烧上火纸,祈福灶王爷给全家带来温饱和幸福。这一天家家都要买肉或杀鸡,叫过小年。最兴奋的是孩子们,一年到头难得吃上肉,早早地围在灶台旁,争着帮大人拉风箱,灶膛中的火把脸映得红红的,更醄醉在肉香里。当大人揭开锅,品尝几分熟时,孩子们的眼便会巴巴盯着大人口中那块肉,争着对大人说,我也要尝。于是大人口中那块肉,又到了孩子嘴里。</p><p class="ql-block"> 土灶的胃口很大,生产队分的麦桔和稻草不够烧,夏秋季节家家户户要到地里去拾草,把田梗地头的青草连根挖回家晒干堆起来。也有用竹芭搂耕地中的草,壮劳力还会用肩拉的大笆子搂。秋天杨树落叶,会有很多的孩子用铁丝串起,拿回家烧灶,还会得到大人的几句夸奖。渔业队烧的是计划供应煤,远远不够用。每年秋末冬初,稻茬地里,梨出的稻根,被拣得干干净净。生产队渔场的盐蒿芦柴,按人口划分收割,家家门口都有一个贮备过冬的草堆。</p><p class="ql-block"> 土灶烧出的菜味道非常好,尤其是做米饭,小火炕出的锅巴,又焦又脆,嚼起来啪啪响,是小孩们最心动的零食,掰碎放在口袋里,也成了向其他小伙伴炫耀的资本。灶堂两边放上地瓜,芋头,或者咸鱼,味道很别致。冬天里,老人们会把火红的草灰,扒进瓦质的手炉里焐手,或放上一瓦罐稀饭暖着下顿吃。掏出的草灰积攒起来,沷上粪水沤成上地的基肥。过年时,也有调皮的孩子,把拣来的哑鞭扔进灶膛,炸得灰飞四起,甚至把锅炸出洞,引来大人责骂,许久不敢回家。铁锅土灶,还延生出锔锅的行业,锔锅匠挑着碳炉,摇着铜铃,走街串巷,高喊着“锔锅嘞巴锅喽。"匠人根据铁锅漏洞的大小,裁剪铁皮,涂上黄泥,铁皮上穿两个扁针,分叉砸实,锅便锔好了。有搪瓷盆漏了,匠人用炭炉熬成锡水,浇注漏洞。</p><p class="ql-block"> 母亲手巧,垒的土灶好烧。邻家的土灶也是母亲垒的。一次邻家夫妻斗气,妻子叫丈夫烧火,丈夫不干,饭熟了揭锅去盛,妻子用铁锹连锅加饭捣得粉碎,丈夫怒火中烧,把土灶甩到院子,跌成好几片,家中好几天开不了伙。接着丈夫赌钱输了,妻子下地被狗咬了,央我母亲垒新灶时,又是烧纸,又是祭品,请灶老爷海谅。</p><p class="ql-block"> 198o年,19岁的我,到生产队劳动,第一份活是在渔船上烧锅做饭,类似学徒。这期间要学会摇撸,补网,开网,才能升任水手。土灶年年更换,每年春讯前,是磊土灶的日子,码头上,烧锅的徒工们两三人一伙,熟手带着生手做,星罗棋布的土灶晒着太阳,也成了别致的景象。土灶安放是有讲究的,俗称支锅,要选黄道吉日,方位不能冲太岁。船上也是,有讲究的船老大,在土灶进仓时,会放上一挂鞭。土灶炉堂与烟囱的配置都有讲究,搭配不好,就会倒烟倒火。我一小学同学在邻船烧锅,把一勺废柴油浇进炉堂,然后猛拉风箱,结果火从锅门倒窜出,把眉毛都烧光了,我给他起了个"火烧腚"绰号,至今村里人都不叫他原来的名字。在潍坊渤海湾炸虾皮时,曾连续几天几夜不熄火,碳火把土灶烤红,烧坏了好几个风箱。苦中有乐的是把硕大的梭子蟹,放在炉堂里烤,朵颐的味道比水煮的不知好多少倍!</p><p class="ql-block"> 家家的灶台都是母亲们耗时最多的地方。新媳三天下灶房,是老家的规矩,从当新娘到做母亲,从当奶奶到太奶奶,子孙成群,却不离三尺灶台。“我嫁的是你家灶台了,从早到晚,一天三顿没闲的时候!"邻家大婶常落不干家务的大叔。的确,每家的土灶都耗尽主妇的一生韶华,有大鱼大肉之乐,也有巧妇难为无米时。酱醋油盐柴,酸甜苦辣,有夫唱妇随的和谐之曲,也有夫妻反目为仇的激战,土灶也是人生百态的一面镜子。土灶即是代代相传的烟火,也是社会变迁的镜子,更是我们的生命之灶。严冬来袭,天寒地冻,一家人在土灶前进餐,抱团取暖,其乐融融,让家的氛围热气腾腾。让人难以忘怀的是春节做豆腐,土灶燃起的熊熊大火,把豆香煮得四溢。母亲把雪白的豆脑,浇上鱼滷泡的大椒面,润滑香爽,辣出的汗在风箱的拍叭声中滚了出来,口中品出的自豪感,何止是一声叹息!</p><p class="ql-block"> 如今,只能从记忆的长河中,寻找土灶的身影,在生我养我的地方,对土灶的感恩,连带着对母亲的缅怀,象永远不熄的灶火,点燃尘世间的光明,象诗一样,飞向无际的苍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