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传承人:祁伟成

山西古典▪匠心营造

传统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俗称“扎小样”,它是由十一个步骤组成,也就是古人要建造一个大的建筑时,需要做若干个小样来比对,确定其中一个小样后,才开始画草图,然后按照一定的比例作成所需要的建筑。 古人建造庙宇、塔楼的第一个步骤就是“扎小样”。从美学、建筑的稳定性、耐久性、节点、构造等进行推演,使每个节点结合准确、比例协调,榫卯应用恰当。 我国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在900年前就已经非常成熟了,山西省晋祠博物馆馆藏的宋代建筑小样,是我国最早的古建筑模型。 古建筑技艺里“升起”、“侧脚”、“卯榫”三个技艺非常独特,光卯榫技艺就有70余种,“升起”的计算和“侧脚”的放线方法难度更大。 五台佛光寺东大殿是祁伟成老师制作难度最大的模型,佛光寺东大殿是唐代建筑,仅比南禅寺大殿晚几十年,佛光寺东大殿历经一千多年的风雨,依然坚固,说明古代的木作技术相当了得。 古建筑模型制作很难,难就难在古建筑技艺都是言传身教,资料非常缺乏,也没有图纸,看不到已经建好的建筑的节点。 高校研究古建筑的学者,也常常因为很难直观的看到原物结构而发愁。 祁伟成老师受父亲影响,从小就掌握了木工操作技能。1986年,他拜在师付薄秀章门下,经过师付传统的口传心授,祁伟成老师掌握了师傅家代代相传的模型制作技艺。 为了更好的传承这门技艺,2010年祁伟成老师注册成立了山西古典艺术研究院,收徒传艺。 几年来,祁伟成老师带领两个学生制做了:鹳雀楼、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应县木塔等古建筑模型,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院校古建筑建造专业提供教具,为古建筑维修加固提供了第一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