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座古代名桥

小娃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111, 187);"> 桥,是架空的人造道路,是巧夺天工的交通建筑。</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111, 187);"> 我国造桥历史悠久,即使在古代我国掌握的造桥技术已远远领先世界水平。赵州桥,洛阳桥,广济桥,安平桥,卢沟桥,这些跨越了几百年的桥梁精品是中国古代的建筑杰作。它们在方便交通的同时,更是当时海内外交通发达,社会经济繁荣,科技水平进步的实物标志。</span></p><p class="ql-block"><br></p> 河北赵县-赵州桥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世界现存最完好、最古老的单孔敞肩石拱桥</h5> 赵州桥又称安济桥,横跨在洨河37米多宽的河面上,因桥体全部用石料建成,当地称作"大石桥"。<br><br>赵州桥建于隋朝年间公元595年-605年,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建造,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现存第二早(还有一座小商桥)、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单孔敞肩石拱桥。<br><div><br></div> <br>赵州桥的主要创造性是:1、长达37.4米的弓型大拱(时为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没有陡坡,桥面便于车马上下,桥下利于舟船航行。2、大拱的两肩各有小拱,减轻了桥身自重,增加了桥洞过水量。3、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一个弧形桥洞。各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br><br>专家考证,这样的敞肩拱桥,欧洲到19世纪中期才出现,比我国晚了1200多年。<div><br></div> <p class="ql-block">李春,现今河北邢台临城人士,我国隋代著名的桥梁工匠。因未进仕途,生平籍贯无考。</p><p class="ql-block"><br></p> 福建泉州-洛阳桥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国第一座跨海梁式石桥</h5> 泉州洛阳桥又称万安桥,座落泉州东北洛阳江入海处,宋皇佑五年(1053年)兴建,嘉佑四年(1059年)建成,历时六年。桥长834八米,宽7米,有桥墩46座,全部用巨大石块砌成。<div><br></div><div>造桥首创的“筏式基础”“浮梁架运”“养蛎固基”代表了当时中国最先进的造桥技术,处于世界前列。</div><div><div><br></div></div> <div>洛阳桥头的蔡襄石雕像。<br>蔡襄(1012-1067),北宋名臣,书法家(宋代“苏、黄、米、蔡”四大家之一)、文学家,今福建省仙游县人,在泉州太守任上主持修建洛阳桥。<br></div><div><br></div>他撰写的《万安桥记》碑刻为历代书法家珍视,现保存在桥头蔡忠惠公祠内。<div><br></div><div>洛阳桥是一座创新桥,也是一座宝藏桥。主要看点有六个:</div><div><div><br></div></div> <p class="ql-block">看点一:7座古佛塔和4座石将军<br><br>洛阳桥上共有7座古佛塔,其中3座楼阁式,2座宝箧印经式,另陀罗尼经幢塔、五轮塔各1座。它们全是北宋末期建筑,造型轻巧纤细线条优美,有“宋瘦”之美。这些石塔虽然形制多样,但共同的目的都是镇风镇水,俗称“风水塔”。<br><br>洛阳桥南北各有2座石将军,古时称为介士。桥北和桥南对应的石将军以一老一少的形象出现,意在传承。<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看点二:月光菩萨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塔上菩萨雕像面向大海,只有从海上看过来,才能和她照面。菩萨额头原来镶有建桥时番客捐/赠的夜明珠,到了晚上,夜明珠发出光亮,如同月光一般,指引着海上的船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塔上雕刻的那些尚未被人破译的外国文字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见证。</p><p class="ql-block"><br></p> 看点三:北宋石狮石柱和护栏石柱<br><br>北宋建桥时,为纪念28名工程师和500个施工员,桥上建28只石狮石柱和500个护栏石柱。<div><br>但1993年—1996年最后一次重修时,为了美观,在同等距离增加了石狮石柱和护栏石柱。其中,石狮增加至104只,护栏石柱增加到645个。<br><br></div> 看点四:中亭碑林<br><br>洛阳桥历代摩刻的石碑很多,国家文物局认定其中26块价值较高。其中以蔡襄祠内一方蔡襄亲笔撰书的三绝碑《万安桥记》、中亭宋代刘泽所书的摩崖石刻“万安桥”、明朝李待问所书“万古安澜”最为有名。<div><br></div><div>“万安桥”是洛阳桥原名,沿用建桥前渡口的名称。<br></div><div><br></div> 看点五:筏型桥墩<br><br>大桥桥墩用石条垒成,为防止石条被江水冲走,工匠们在潮水低落时,同时出动大批船只,将装载的石条一起填进江里,构成长500米、宽25米的桥基,宛如长龙静卧江底。<br><br>桥墩垒好后状似石船,桥北边建尖头“筏型桥墩”,减小退潮时海水对桥身的冲击。桥面的300多块巨大石板和上万块石料则是借涨潮的浮力安置就位,即“浮梁架运”。再应用生物学原理,在基石上养殖牡蛎,使之胶结成牢固的中流砥柱。<div><div><br></div><div>洛阳桥首创的“筏型基础”“浮运架梁”和“种蛎固基”三大建筑技术,在中国乃至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br><br></div></div> 看点六:西川甘雨亭<br><br>明代嘉靖年间,泉州久旱无雨,太守方克求雨心切,拦截前往西川(即现在的四川)降雨的雨神,求雨神降雨于泉州。雨神为之诚心感动,于是分雨给了泉州。世人建亭以示纪念。<div><br></div> <div>洛阳桥上旧有及后建复建的宗教建筑。</div><div><br></div> 洛阳桥地标。下图“晋惠交界”,一边是晋江,一边是惠安。<div><br></div> <div>洛阳桥中亭内展出的古地图、牌匾和石刻镇水神兽。<br></div><div><br></div><div>在中国桥梁史上,洛阳桥与赵州桥齐名,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称之为"中国古代桥梁的状元"。洛阳桥的建成引发轰动,闽南一带纷纷效仿,之后仅泉州就建了十座宋代石桥,其中建在晋江上的安平桥,规模更是宏伟。</div><div><br></div> 洛阳桥边海滩上的红树林。<br>   洛阳桥北万安街上的昭惠庙,与洛阳桥同时修建,庙内外存有明清碑记5方,其中2方记述有关重修洛阳桥事。<div><br></div> 广东潮州-广济桥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h5> 潮州广济桥,俗称湘子桥,位于潮州古城东门外,横跨韩江,为古代广东通向闽浙交通要津。广济桥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明朝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格局。<div><br></div><div>广济桥为浮梁拱于一体的特殊结构。全桥由东西二段石梁桥和中间一段浮桥组合而成,梁桥由桥墩、石梁和桥亭三部分组成。其形式为我国桥梁史上的孤例。</div><div><br></div> 广济桥的桥墩用韩山大青麻条石砌成,大小不一,石条叠合很有规律,石与石之间没有勾灰,全部卯榫。桥墩有二种造型,一种是六边型的船型墩,一种是五边型的半船型墩。所有的桥墩上游都做成尖型,有效地分解径流的冲击力。<div><br></div> 桥亭建在桥墩上,全部为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形态多种多样,空间大小不一。殿式阁为东西向,横跨桥面,一阁独占一墩,规矩威严。杂式亭台二亭合占一墩,分立大桥中轴线南北两侧。亭台依地势而立,形式多样,桥亭多以一殿配两亭,沿大桥中轴线纵向排列。<div><br></div> 浮桥由十八只木船横向并排连接而成,船中央铺设木板作为桥面。浮桥桥面宽5米,桥面二侧各有一段长约5米的船体。浮桥二端用铁链固定在梁桥的矶头墩,矶头墩建石阶梯供人上下浮桥。浮桥闭合可连接两边梁桥,开启能通行大型船舶和快速排洪。“过河拆桥”是这里天天上演的戏码。<div><br></div> 广济桥上原有二头镇水鉎牛,分立东西梁桥矶头墩,其中一只被洪水冲走,下落不明,剩一只独立西桥第八墩。韩江水患频繁,大桥屡屡受损,镇水鉎牛是广济桥重要的组成部分。<div><br></div> 广济桥的栏杆造型简单,梁桥部分是常见的横条式石栏杆;浮桥部分为木质栏杆,分段独立再用铁链连接,栏杆处在两舟之间,安全防护的同时连接两船。<div><br></div> 广济桥上殿式阁匾黑底金字,亭台匾黑底黛字。亭阁正面正中挂匾,楹联刻在白色花岗石柱上。<div><br></div> <p class="ql-block">“民不能忘”坊立于桥东,落款“为太守刘浔、分司吴均建”。</p><p class="ql-block">道光二十二年(1842)七月,潮州遭受特大洪水,广济桥东段石墩损失很大,鉎牛也冲跑一只。太守刘浔、分司吴均建主持修复了桥墩。</p><p class="ql-block"><br></p> 广济桥选材十分科学。<br>桥墩用大青麻条石卯榫叠合,桥上不用石灰用贝灰,都是适应海洋气候的选择。近年大修时,桥亭屋顶一律采用硬度大、强度高的坤甸木,也是为了应对广济桥所处的酸性环境。<div><br></div> 广济桥上原有互不相连的桥屋,一为桥梁和过往行人提供遮护,二能增加桥身重量和稳定性,提高桥身的抗风御潮功能。<br>2003年最近一次维修时,桥屋改建成独立通透的桥亭,有效降低了台风对大桥的伤害。<div><br></div> 广济桥的主要建设成果:浮梁结合,船型和半船型桥墩,桥屋桥亭,选材造法。<div><br></div> 福建泉州-安平桥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世界上中古时代最长梁式石桥</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国现存最长海港大石桥</h5> <p class="ql-block">安平桥,座落泉州安海湾,安海古称安平,因此得名。安平桥连接晋江和南安,全长2255米,又称五里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竣工,属于连梁式石板平桥,以“天下无桥长此桥”享誉天下。</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 <div>安平桥西端文物建筑:海潮庵山门和桥头隘门听潮楼。古时这里海水汹涌,潮声澎湃,所以以“潮”命名。二者初始建筑已毁,现存为后期重建,但当年南安知县盛本所写的楷书“水国安澜”四字的匾额依然嵌存听潮楼上。</div><div><br></div> 隘门旁边有一方与古桥同龄的“桥”字残碑,原碑为南宋绍兴末年南安县县尉陈大方题写的“安平桥”三字,中为复制碑。<div><br>注:据《泉州府志》记载,南安县尉虽有陈大方之名,但其并未就任。陈大方题了匾转身而去竟也名垂千古了。<br></div><div><br></div> <div>安平桥桥面宽3米至3.6米,均以巨型花岗岩石板铺架,桥板又阔又厚,最长者11米,最重的25吨。这些巨石采自咫尺相望的金门岛大百屿,用船由水道运来。再按照洛阳桥“浮梁架运”的方式架设就位。<br></div><div><br></div> <p class="ql-block">361座桥墩一气呵成,状如长虹。长条石和方形石有规律的横纵叠砌,呈四方形、单边船形、双边船形三种形式。单边船形一端成尖状,另一端为方形,设于较缓的港道;双边船形墩,两端成尖状,便于排水,设在水流较急而较宽的主要港道。</p><p class="ql-block"><br></p> 桥上筑憩亭5座,每座相距约一里。现憩亭为80年代重建。 桥上筑路亭两座,桥西部的路亭又名“新兴宫”,设有香炉,石凳。<div><br></div> <div>桥上有五座镇风石塔,原塔于解放初被拆毁,现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重建。</div><div><br></div><div>圆塔筑于桥中亭南侧,塔高6米左右。系由周边发现的历代零散石塔构件拼筑而成。四座方形实心小石塔,分别建于桥之东西两段的南北侧。</div><div><br></div> 水心亭原称“泗洲亭”,位于桥中部,又是晋江、南安的分界处,俗称“中亭”,系桥成时所建,后又多次重修或重建,现存建筑是清同治五年(1866年)重建。亭前伫立2尊护桥将军,头戴盔,身着甲,手执剑,形象威武,为宋代石雕艺术品。<div><div><br></div><div>亭侧的寺庙门柱上刻着一对闻名遐迩的楹联:“世间有佛宗斯佛,天下无桥长此桥。”<div><br></div></div></div> 中亭四周立有历次修桥的14方碑刻。从工程技术、人文艺术、文物考古都很有价值,也是宋元时期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重要遗迹。其中,明代的《重修安平桥记》,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div><br></div><div>《剔奸保民》碑最引人注目,此碑立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碑文记录了一宗商民告官派销食盐,勒索百姓,得到胜诉的典型案件。</div><div><br></div> <p class="ql-block">东桥头隘门称“望高楼”,为清代同治三年(1864年)重修时建造,上嵌里人黄章烈所题的楷书“望高楼”、“金汤永固”等石匾额和石刻。</p><p class="ql-block"><br></p> 透过隘门回望长桥。多年的泥沙淤积加之填海造地,原有海湾不复存在,安平桥已成内陆湖泊上的长桥了。<div><br></div> <div>超然亭位于桥东段入口处,其前身原是佛宫,桥成时改亭,明清间两次重建。道光年间,为方便信徒进香祈祷,将水心亭菩萨分炉于桥头超然亭,建寺供祀,超然亭的名称逐渐为水心亭所代替。亭虽小,雕梁画栋,颇为雅观,拥有众多海外善信。</div><div><br></div><div>1938年秋,著名高僧弘一法师曾在此住锡讲经月余,并为斗室书题“澄渟院”门匾及对联“如来境界无有边际,普贤身相犹如虚空”。<br></div><div><br></div> 史料记载,安海人自古便漂洋过海发展贸易,南海明珠,越裳翡翠,无所不有,文身之地,雕题之国,无所不到……由此可见宋时安海海外通商之繁荣。这些铸就了晋江一镇创建桥梁工程的胆识魄力和经济底气。<div><br></div> 走出五里长桥,出东隘门约100米,矗立着瑞光塔。白塔通高22米,为空心阁楼式砖塔,宋时用安平桥余资建造。<div><div><br></div><div>瑞光塔既是安平桥的桥头堡,又是船舶出入的航标。古代曾有“白塔点灯,金榜题名”的佳话广为流传。如今她与五里长桥一起构成了一幅“白塔凌空,长虹跨海”的壮美画卷。<br></div></div><div><br></div> 北京丰台-卢沟桥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h5> 卢沟桥是北京西南郊永定河上的联拱石桥。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成于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元、明两代曾经修缮,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修建。1937年在此发生的“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本土的开始。<br><br>卢沟桥为十一孔联拱桥,拱洞由两岸向桥中心逐渐增大,总长266.5米。整个桥身都是石体结构,关键部位由银锭铁榫连接,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它被形容为一座巨丽的石桥,后来外国人都称它为"马可波罗桥"。<div><div><br></div></div> <div> 卢沟桥以桥上众多栩栩如生的各态石狮为最大看点,此外还有乾隆亲笔的“卢沟晓月”汉白玉碑和康熙年间的重修石碑。桥面上的石板路经过岁月的洗礼倍显沧桑,周围配套建成的雕塑园更为卢沟桥增添了历史厚重感。<br></div><div><br></div>桥的东头是宛平县城,这是一座建于明末拱卫京都的拱极城。1937年7月7日在这里爆发的"卢沟桥事变",点燃了抗日战争的熊熊烈火,城墙上至今还留着累累弹痕。现在,宛平县城已成为一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纪念地。城内北侧建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城东侧辟为"抗日战争烈士陵园"。<div><br><div><br></div></div> <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