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父亲的背影

振业君

<p class="ql-block">到了1969年秋冬季,停办了几年的中学,又开始恢复招生了。当时,只要是贫下中农子女,不用考试,搞个指标,填上个表,到大队盖个章,就可以入学报到。当然,这个指标也是有限的,并非谁都可以上。我是沾了兄长的光,才争取到了上学的机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当时在公社放大站做事,有近水楼台之便。其实,那个时候找关系、“走后门”的风气,丝毫不差于今天。也曾开展过反对“走后门”的运动。最后伟人发话:“前门进来的有坏人,后门进来的有好人”,运动不了了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接到入学通知后,我就到十几里外的公社拖拉机站报到。那里只有一个初中班,是公社开办的。半年之后,这个班撤销。连同老师和学生,一起合并到了东风中学(即玫瑰营中学)。这是一所最先恢复起来的旗直属完全中学。学校的师资力量超强,有各地的老教师,还有新分来的大学生,人才济济,汇于一校。尔后,于1972年春季,未经文化考试,直接升入高中。两年后,高中毕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读了四年半书之后,又回到了村里,成为一名“返乡知青”,实际上是子承父业,继续做农民。不过,在那个文化教育荒漠化的年代,能够接受比较正规的初高中教育,实属不易。这也为后来国家恢复高考制度时,能够顺利考上77级本科院校,奠定了比较好的学力基础。</p> <p class="ql-block">那时的学校,有一门学农课,就是定期到周围的农村,去参加义务劳动。对此,我们倒也比较向往,因为一般情况下,伙食要比学校好一些,气氛也要比学校里热闹。记得高中一年级时,我们全班出动,到邻近的弓沟公社,参加修水库、抬土石的义务劳动。去工地路上的那段经历,着实令我终身难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时,我们全班师生,乘坐的是一辆公社派来的带斗拖拉机。那时的乡村土路,坑坑洼洼,高低不平。虽然一路上摇摇晃晃,大家也随着拥来拥去,但心情还是不错的。那个时候,我们这些少男少女们,恪守封建的“授受不亲”传统,男女生间很少过话,绝少交往。如今,同挤在一个小小的车斗内,大家自是情绪高昂,欢声笑语,乐不可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悲剧,就在这欢声笑语中突然降临了。真是应了那句老话“乐极生悲”。拖拉机“突突突”地喷着黑烟,向着北方的工地奔驰。当走上一个斜坡路段时,我们全都身不由己,顺着低坡的方向,拥挤过去。这样,就使得车斗,严重失去了平衡。拖拉机连接车斗的三角铁架,瞬间被扭断。猛的一下子,车翻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事发时,我正处于靠下面车帮的位置。车子一翻,那么多的人,都重重地压在了我的身上。那个感觉,就像自己瞬间被挤扁了,既吸不进气,也呼不出气。呼吸完全停止了,脑袋血管也膨胀的难受……那时我感到恐惧,有一个念头十分强烈:看来我要见阎王爷去了。直到上面的人,踩着我的身子和脑袋,一个个滚爬出去,我才慢慢恢复过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好在我们乘坐的那个车斗,只是立了起来,没有继续翻扣下去。否则,在那次车祸中,我们都难逃厄运,许多人都会成为无辜殒命的“小烈士”。当时的现场一片狼迹,甩掉了的鞋子,压平了的饭盒,撕烂的衣服丶书包……有十多个受伤的同学,被紧急送往公社卫生院。公社的韩俊武书记,脸色煞白,神情严肃地指挥现场抢救。好在除了武文科同学鼻骨骨折外,大家都是轻伤,基本无大碍。当天下午,多数同学就上了修建水库的工地。</p> <p class="ql-block">车祸发生不久,我蓦然发现,父亲也竟然来到了现场。他的行动如此神速,令我惊讶。要知道,我们村离这里,起码有二十多里地啊!只见父亲的衣服,都被汗水湿透了,脸色红扑扑的、汗津津的。他和我说,村里有人讲,去弓沟的路上,有一挂拖拉机翻了,上面都是你们学校的学生。我寻思着,你是不是也在车上,就赶紧过来看看。看来你没啥事儿,我和你妈也就放心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圪蹴在路旁,我们父子聊了一小会儿。之后,他就起身拍拍浮土,扯开大步,从原路又步行着返了回去。看着他那烈日炎炎之下,潮湿的、远去的背影,我的心是热热的,眼睛也是潮湿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作者韩振业,内蒙古集宁人,现居呼和浩特市</b><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