黒河记忆(散文)

唐梦

<p class="ql-block">  下了汽车,一脚踏上黑土地,心里呼喊着,黑河,我的黑河,我回来了!不,我不是这里的原住民,也不是这里的父母官,黑河怎会是我的?是的,黑河不是我的,她只是我的第二故乡,但我在这里停留过,留下了生命中最宝贵的一段岁月,那是青春初绽的芳华,因此,固执地认为她是我的,我拥有思恋她的权利,在离开后四十多年的日子里梦萦魂牵,她是我汗水浇灌过的土地!</p><p class="ql-block"> 6月10日,循着梦里集合号的余音,我们启程,飞过蓝天,驶过高速,当收到黑龙江省委边防办的“您已进入边境地区”的提示,我知道终于回归!仿佛一草一木都在欢呼,公路上一排排白杨长成的隔风带列队致意,高大的棠槭树为我遮挡夏日的骄阳,当年的主人,如今的异乡客,远眺广阔的地平线,仰望碧空白云,一颗心雀跃着,黑河,还识得当年扎着羊角辫的女孩吗?在你光阴匆匆流淌的长河里我曾是这里的一个过客,摆渡过春夏秋冬,见识过风霜雨雪,然后把心遗落,从此,寻找就成了执念。</p><p class="ql-block"> 6月11日晚,我们沿王肃大街走向江畔,华灯绽放的江岸美不胜收,再也寻不出当年的模样,被霓虹装饰的建筑物林立,彼此呼应着,闪烁着信息时代的光辉。如果不是朋友导航我们绝对会迷失在这座整洁精致的小城中,记忆中的黑河县城只有一条街,沿着扬灰的土路便可以准确无误地直达江畔。我们来这里乘团部的公交车,还肩负着战友的委托买几瓶水果罐头、白沙糖等回去调计生活,如今一切都变了,近百万人口的黑河如果已是一个美丽的旅游胜地,一处繁华的对外贸易口岸。对岸的景致却变化不大,那个高高的瞭望塔还依然挺立着,当年两国会谈时会升起国旗。</p><p class="ql-block"> 6月12日,我们到了独立二营的营部旧址,那栋平房还在,熟悉的大门前我曾在那里手执红宝书拍过一张照片,返城后被城里的同学讥笑成不会站丁字步,还穿着一身臃肿的黄棉衣的二傻子。再见营部仿佛又看见了当年的自己,一个年轻的兵团战士和数千万战友一起忠诚地守护着祖国的北大门,屯垦戍边。</p><p class="ql-block"> 路边的小草泛着葱心绿,此时,正是北方最好的季节,广阔天地展开壮美的画卷,一草一木都被夏风染绿。营部旁边的一排白墙青瓦的房子里走出一对母女,上前搭话后才知那母亲叫关继红,竟是我们同一个连队的人,原来她是在我们返城后去了我们后组建的连队,和我们聊起连队的事情,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和生动的音容重合在一起,带着遥远的记忆纷沓而来,寂寥的营部欢腾了,有人骑着高大的战马奔来,马脖子上暗红色的粽毛扬起,马蹄荡起的尘土久久不落……</p><p class="ql-block"> 从关继红那得知我们最初生活在龙水的营房早已没有了。急切地问起营房不远处那座小河上的石桥,回说还在,想必桥墩下那缝隙中藏着的肥皂片早已了无踪影,如今当年在河边洗衣裳的小姑娘已华发满头,可记忆中依旧有那潺潺流水,那一件件洗好的衣裳依旧在树丛中晒着,一件件黄绿色的衣裤和树叶融为一体,河边姑娘们的笑声依旧震落了已开成伞状的蒲公英……</p><p class="ql-block"> 这日我们还看望了原供给连面粉厂的老师傅姜玉歧,老人家88岁了,真个是精神矍铄、红光满面。他坐在工棚的床上和我们聊起往事,竟像一部独立二营的活历史,一个个故事,一个个人物都在他的讲述中鲜活起来,半个世纪的往事,知青们返城后的各种消息难为这老人家丝缕分明一一道来。和姜同住的小儿子姜秋子为我们切开了镇在深井里的西瓜, 回家的感觉更浓了。毕竟路边大睁着眼睛的白桦树目睹了我们的壮志豪情,山坡上哗哗作响的玻璃棵子同我们一起迷茫在秋风中。这里不只是我们人生苦旅的一处驿站,她是我们离开妈妈的怀抱最初建设的一个家,一个有着众多兄弟姐妹的大家庭。那份感情,那份牵绊非同寻常,分散后的家人只要一声呼唤便抛下了身边的琐事,义无反顾地奔来,知青情结此生不解!</p><p class="ql-block"> 告别姜师傅,中午在利源小吃用餐,一桌正宗的满族菜,泛着几片五花肉的酸汤子一碗一碗,喝得舒服了肠胃。久违了的干豆角和茄子条储存着太阳的滋味,就着玉米面的发糕,再挟两片闷子肠、薄薄的蒸肉片,大家一致赞叹东北菜系这种浓郁的味道,真是香极了!</p><p class="ql-block"> 午晚后我们去了黑龙江大桥,红色的横跨大江的长桥彩虹般绚烂着流线的美,桥因为疫情等原因还未开放,想来两岸畅通的日子不会很远,那将是一个热闹的场面,边境地区无论境内外,和平稳定是两岸百姓的最大愿望。</p><p class="ql-block"> 在高高的桥头堡上眺望,对岸是幽静的树木,像翻转了的底片,如今我方的岸上却是灯火辉煌。今年的江水很大,已淹了第一道堤坝,江水汨汨走得匆忙,带走了当年的时光,转眼我们老了,山河却换了新貌。</p><p class="ql-block"> 晚上当地的朋友安排在列娜餐厅用餐,那个大肉串把我惊到了,长长的铁钎足有一尺多长,方方的肉块串了十几个,吃一块就会顶住,真的是名附其实。俄罗斯的大列巴片涂上果酱或黄油很有饱腹感,熏鱼、苏泊汤都散发着诱人的香味。</p><p class="ql-block"> 一夜好眠,6月13日我们去了中国知青博物馆,一幕幕的场景,一句句动人的解说让我们回到从前,看着墙上那一幅幅战友年轻的尚存稚气的遗照,不禁泪目。那是一株株成长中的小白杨,还那么单纯挺拔,在长成参天大树前却倏忽间折断在水火中……愿烈士的英灵安息!</p><p class="ql-block"> 参观过瑷辉历史博物馆,了解这块黑土地的历史,战友们把诸多感慨化作一句话:落后就要挨打!</p><p class="ql-block"> 锦河农场场部是当年兵团一团团部的旧址,因为是休息日并没有多少人,值班的办公室主任潘宇向我们介绍了锦河农场的概况。他说有你们当初的屯垦戍边才有了今天边境地区的建设和发展,知青的作用不可抹去。感谢这位年轻的小同志,感谢后人的认可。这一次回归黑河,心愿已了,转瞬就踏入七十岁门槛的我们,这次是第一次也是可能最后一次的探家,临走前我们把祝福留下:祝福我的黑河,我青春滴梦的地方,愿父老乡亲平安长久,幸福安康!</p><p class="ql-block"> 此次黑河之行得雪犁文梅夫妇的多方关照,有黑河朋友秦岩、姚志等人的精心安排,有著名摄影师黑龙江省高校教育摄影学会副会长大明先生的相陪,不胜感激,一并致谢!</p><p class="ql-block">2021.6.13</p> <p class="ql-block">看望88岁的姜师傅,老人家很健谈,生活中过往的知青他能叫出一个个名字,记得每一件有关知青的往事。</p> <p class="ql-block">俊杰与他的师傅谈着面粉厂的故事。这次黑河之行就是桑俊杰的提议,时任鹤岗市作家协会主席的他开车去省作协开会,知道我们三人离开兵团后就再没有回去,因此联系我们可否和他一起回一次黑河。听到这个消息禁不住内心的雀跃,于是作协会议结束后我们便集合到哈尔滨,由俊杰驾车赶赴黑河。几百里的长途,四个人加起来近300岁的人,有人敢开车,有人敢乘车,就这样向着连队回归!这是战士的回归,一声召唤,热血沸腾!</p> <p class="ql-block">遇见了战友家属关继红,说起彼此都相识的战友,话语滔滔。她告诉我们每年都有知青故地重游。是的,载着我们青春和汗水的土地永远是此生的牵挂。</p> <p class="ql-block">背后的房子是关继红女儿的家,孩子们长大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后继有人。我们老了,但一颗心不老。故地重游,营房没了,兵团建制早已取消,可是依旧是一颗战士的心,欣慰于边境的和平,喜悦着大地生长的绿苗,骄傲着曾经的付出。</p> <p class="ql-block">我们仨是同龄同届的六九年毕业生,来兵团后分别在当时独立二营的七连和九连。</p> <p class="ql-block">工余,在女排宿舍前我和夏德敏。哦,晒得黑黑的。</p> <p class="ql-block">留个影吧,身后是独立二营供销社旧址,还记得那个小个子的王营长吧,很有气势的一个人,是现役军人转业的,那时有一大批现役军人集体转到兵团,成了兵团的各级首长。</p> <p class="ql-block">当年我就是在这里穿着一身黄棉衣,手拿红宝书拍了一张黑白照片寄回了家。</p> <p class="ql-block">三个战友从不同地方又汇集在黑河,如果黑河成了北疆美丽精致的口岸城市,处处是美景。</p> <p class="ql-block">这里有许多五颜六色的帐蓬。</p> <p class="ql-block">帐蓬上有各种动物的图案。</p> <p class="ql-block">这片青草地让我想起当年小秋收时,我们采嘟柿、撸榛子、挖药材……那次我们终于找到一片小树林,嘟柿特别的大,像小葡萄粒。大呼小叫地喊战友们一起过来,副连长说,知道为什么这里的嘟柿大吗?回说不知。副连长说你们仔细看看脚下,四处一望,脚下是一个个拱起的坟包,女战士们吓得急里咕噜跑下山坡……现在嘟柿改了名字叫蓝莓,也上了城市的餐桌。</p><p class="ql-block">这块土地的蓝天白云下,有许多故事,有苦有乐,也有青春的美丽。</p> <p class="ql-block">文丹,当年我们连的炊事班长,后来由知青成为一位优秀的企业家,其中的甘苦我们懂得。</p> <p class="ql-block">美丽依旧的立新是同龄中的佼佼者,在职时是企业中的管理人员,退休后写诗作歌生活丰富多彩。和她在一起,说到年龄总会有惊讶声响起。</p> <p class="ql-block">黑河是座混血的城市,欧式的风格也随处可见。</p> <p class="ql-block">如今五十多年过去,几首《兵团战歌》依旧耳熟能详:“沿着田野,沿着群山,筑起那钢铁的战线,英雄的队伍的阔步向前,去建设边疆、保卫边疆,啊,光荣的生产兵团,当年开发过南泥湾。一手持枪去战斗,一手握镐来生产。毛泽东思想武装我们,永远战斗在修的最前线……” “兵团是解放军的序列,战斗在边疆。一手握镐,一手持枪,任务多荣光……”</p> <p class="ql-block">知青宣传队演出中。</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一处汽车营地,也是一处野趣公园,有许多车。五十年过去,城市变化很大,不再是一条土路通江边。</p> <p class="ql-block">我(左一)和战友黄育衡(上),不好意思,另一位战友记不起名字了,这是我们在瑷辉照相馆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21连战友丁凤荣、赵淑云、贾金环等人五十年前后的对比照片。</p> <p class="ql-block">在知青博物馆里。足迹,一行行,都是难忘的经历。</p> <p class="ql-block">曾经在一口锅里吃饭,曾经一起熬过艰难的打翻身仗缺粮少食阶段。当年兵团司令员说我们把军马的口粮吃掉了,的确,麦子不足,我们开始吃豆面……饿急了的战士吃过病马的肉,上山吃过野菜,削土豆栽子时吃过生土豆块,翻地里露出来的百合更是甜美的食物……</p> <p class="ql-block">知青中的代表当年受过国家领导人的接见。</p> <p class="ql-block">一个时代结束了,知青已成为过去,但知青精神永存。</p> <p class="ql-block">这里装载着一部垦荒史,沉甸甸的,留给后人品读。</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锦河农场,昔日的一团团部所在地。《今夜有暴风雪》的作者梁晓声就曾是一团的战友。历经磨砺的兵团战士返城后大多是各行业的中坚力量,其中不乏走向上层领导岗位的管理者,甚至成为国家领导人。苦难是财富,这话有一定的道理。</p> <p class="ql-block">背后就是黑龙江,最初为中国的内河,盛产大马哈鱼,三花五罗。参观过地方的博物馆,了解了当年四十六屯的血案,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一句真理:落后就要挨打。当年百万知青的屯垦戍边功不可没。</p> <p class="ql-block">黑河是座整洁精致的城市,建设的速度特别快,而对岸似乎景色依旧,熟悉的那座高高的瞭望塔还在。</p> <p class="ql-block">左下方的长桥如果开放,便可以走出国门。</p> <p class="ql-block">故乡的云飘逸着美丽,在桥头堡远眺对岸,和平是两国人民的共同心愿。</p> <p class="ql-block">再见,战友!再见,黑河!或许此生不会再来,毕竟我们都已年近古稀,但这片黑土地是我们永远的牵挂,她广阔地平线上的日出日落都是我们心中最美的风景,愿她安宁幸福昌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