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五十年

weiyu(马儿)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岁月如梭</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光阴似箭</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芳华已逝</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记忆永恒</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1971年~2021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半个世纪过去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那时我们还只有17岁</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是长身体的年月</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是学知识的时候</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却从小学六年级起就被迫停止学业</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投入到文化大革命洪流之中</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初中还没毕业也没完成规定学业</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无奈成了“知青”被下乡</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去接受再教育</b></p> <p class="ql-block">本篇为纪念赴崇明岛上海市跃进农场二十连队(当时习惯用上海闲话叫“廿队”)下乡上山五十周年而作。</p><p class="ql-block">1971年10月27日,这个日子是铭刻在我们培光中学七〇届(是1954年8月31日前出生,于1961年9月上小学,应该1967年9月上中学,1970年初中毕业。由于1966年开始“文化大革命”,七〇届在小学只读到5年级,但在小学确待了7年,到1968年9月才进中学,在中学里待了3年,没读什么书,经常性的下乡劳动和到工厂劳动,最长一次是工厂学工半年、青浦学农半年,到1971年10月实打实刚满17周岁)76人心里一辈子抹不去的记忆;这一天,在强大的下乡上山政策和家庭双重压力下,我们跨出家门走向社会,无奈成了知青,到农场去接受再教育、去大有作为。</p><p class="ql-block">这一天,培光中学没租车送我们到吴淞码头,一大早我们怀里揣着通知书和船票,各自摸索着从市中心黄浦区乘车到当时的闸北区宝山路鸿兴路转乘51路(现在的51路已调整从人民广场到石洞口码头)公交车到吴淞淞兴路口,再提着背着行李徒步二十分钟穿过800米弹格路的淞兴路到吴淞码头,凭票乘上将于8点30分启航的沪航8号轮,约过了二个小时船靠上崇明岛南门港,下船后按举牌集合点名,然后又乘了一个多小时公交车(南跃线)前往跃进农场,到了农场场部再由连队接受人员领着我们走了一个多小时泥路到达连队报到(这时已是下午2点多了,好像中午饭也没吃),被通知各自按寝室门和床架上写的姓名找临时床铺和行李(由于连队刚筹建,第一排有两间寝室的窗玻璃还没装、床也没有,有十几个农友就这样睡了一晚地铺)。晚上连队召开欢迎大会并宣布二十:</p><p class="ql-block">如今回想起来……真是尝尽艰苦、一言难尽!</p><p class="ql-block">那年末,连队还分来了六十二中学等三个中学近50余人。以后几年陆续有七二届、七三届、七四届、七五届和七六届少部分人分来连队。</p><p class="ql-block">在若干年的艰苦奋斗中,培光中学的76人中有近20人先后担任过排长;有4人先后担任了连队干部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大概从1975年下半年起就有了以培光中学七〇届校友(农友)为主、全知青组成的连队领导班子,一帮初中没毕业的就在这广阔天地里自己管自己、自己教育自己了。比较出色的工作是针对连队经营性亏损状况,尝试实行农机具考核和农具集中管理来降低农机具成本消耗和杜绝农具丢失损坏等现象。通过单位消耗同期类比公示和成立农具间配备专人集中管理与维护(实行凭牌领取、清洁完好归还、损坏折价赔偿等措施),经过连队全体人员的认同与努力,仅用了一年时间就降低了消耗成本,并获得了上海市农场系统农业连队第一个摘掉经营性亏损的荣誉证书和8000元的企业奖励,场部到连队召开了现场交流推广会议。连队后来将这8000元企业奖励用于了生活设施的改善:生活区架电杆装路灯;寝室门前到食堂、厕所、浴室之间铺上了水泥路;厕所接通了自来水和亮了照明灯;寝室与食堂电灯全部更换成日光灯;食堂安装了吊扇等。</p> <p class="ql-block">下图红点箭头指向处是我们当年生活、工作过的崇明岛跃进农场二十连队所在地,更是我们留下青春、洒下血泪汗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虽说农场在上海市范围内,一天时间里能从家里出门到达连队,但那时的交通很不便捷,从吴淞码头到南门港轮船一天只有早上和下午2个航班(现在都从石洞口乘高速轮船了,每天从早上6点半到下午16点半每隔30分钟一班,一共有21班,还不包括每隔一小时的车渡;造了长江隧桥后又开通了多条申崇公交车,直达车等),需要经乘车-步行-乘船-乘车-步行几个转乘还提着背着行李也是够累的。</p><p class="ql-block">那时,通讯极不方便,别说手机,公用电话也没有(连队办公室只有一部手摇呼叫机),联系方式是写信,邮票得贴8分,属于市外邮费;有急事要打电话得请假走到场部邮政所,也属于长途电话。</p><p class="ql-block">那时,最盼望的可能是收到家里来信!有些“宝贝”还能收到父母寄来的汇款单和包裹(吃货)!最暖心的是有些父母专程到连队来看望,记忆最深的是一个叫陶*荣的父亲从上海骑着自行车到连队来看望。</p><p class="ql-block">那时,第一年工资都是18元,第二年才评定为24或27元。一日三顿至少是早饭5分(馒头2个3分+粥2分);午饭2角(小块肉1角3分+菜3分+饭5~8分);晚饭2角(肉片1角4分+菜3分+饭5~8分),一个月饭菜票(至少要13元)及生活必需品(大有外衣外裤、内衣内裤、床单、草蓆,小到针、线、信笺、信封、邮票、笔墨、牙膏、牙刷、毛巾、肥皂、卫生纸、祙子、手帕、驱蚊水、扇子等)都得自己买,农场还规定每人必须订一份《红旗》杂志月刊,作每天工前学习用,18元就省不下多少钱了。想回趟上海(南跃线车票6角×2+船票6角5分×2+路上吃的2角+上海公交车多趟3角)至少也要3元钱,在上海还要零花钱呢,如果父母不给零花钱,说真的没钱回上海。如果没有家里汇款和带点父母为其准备(如:炒面粉、白砂糖、猪肉辣酱)什么来,特别是男的体力消耗大,饭量也大的,不吃肉没有力气干活,现在想想这日子不知是怎么“活”过来的?而那些享受政策留在上海吃在家里用在家里没去过下乡上山的是没有这种感受与体会的!</p><p class="ql-block">下图显示为现在实行承包的名称。</p> <p class="ql-block">以下四张连队房屋的照片,是2008年11月9日由原连队干部组织的“百人返农场连队一日行”时农友所拍,<span style="font-size: 18px;">现已拆除夷为农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下图是新建了一排寢室。</span></p> <p class="ql-block">下图昰新建的浴室和锅炉房,极大的改善了连队全体人员的饮水和洗澡问题。</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新建的二层家属楼,房型为套间,改善了家属居住条件及生活质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下图为《下乡上山》刊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本刊物是由当时的上海市革命委员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室汇编出版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现在这本刊物好像找不到了。该刊物曾在1976年有一期介绍过连队机修班组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以下照片选自网络,向原作者表示感谢!</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下乡上山《通知书》。</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们每人有一份,现在都在个人档案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张旧船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别看只有0.65元,相当于当时一天的工资。那天我们去崇明农场的船票是免费的。</span></p> <p class="ql-block">工作证。</p> <p class="ql-block">以下照片反映我们在农场部分工作环境与状况。</p> <p class="ql-block">《红旗》杂志月刊。</p> <p class="ql-block">刚去的时候没有自来水,收工后就在河边洗衣服,出工时食堂人员会在河边洗菜。</p> <p class="ql-block">架在河上废物利用的水泥楼板。</p> <p class="ql-block">寝室。</p><p class="ql-block">一间将近20平方,住8个人,二层铺。</p> <p class="ql-block">插秧。</p><p class="ql-block">春耕时插早稻秧苗,那时上身还穿着棉袄,赤脚在水里绝对是透心凉。</p><p class="ql-block">三抢时插晚稻秧苗,那时头顶烈日,赤脚在水里有点烫。</p> <p class="ql-block">收割。</p><p class="ql-block">靠一把镰刀弯着腰。一年中要割麦子、割油菜,割早稻,割晚稻。</p> <p class="ql-block">农<span style="font-size: 18px;">闲没事时,就去割野草,然后与牛粪搅和在一起埋在土坑里发酵做肥料。</span></p> <p class="ql-block">挖河泥当肥料。</p><p class="ql-block">真的是没事找事干,不知道是哪个“畜牲”(领导自己是不会下水的)想出来的?那时河水还蛮冷的,不是在残害人生吗!用的还是私人的面盆。</p><p class="ql-block">后来这种事好像没有了。</p> <p class="ql-block">脱粒。</p><p class="ql-block">一年中要脱麦子,脱早稻,脱晚稻。脱好后要送到水泥晒谷场,白天晒谷、晚上扬谷…。</p> <p class="ql-block">4个人平排站在脱粒机后面徒手拿着一梱稻(麦)穗脱粒。</p><p class="ql-block">现在看来属于野蛮操作,安全防范措施很不到位,如是疲劳操作或相互挤推很容易把手带进去。</p> <p class="ql-block">春耕时播种的棉花待出苗之后,需要用锄头经常松士、除草。</p> <p class="ql-block">农具之一:开沟、开河挖泥用的铧锹。</p> <p class="ql-block">晒棉花。</p> <p class="ql-block">开河。</p><p class="ql-block">一年中最苦的农活,基本上每年人均30土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以上各种工作劳动所穿的各式各样衣裤都是自己带去的,农场除了每年发一顶不尽用的草帽和一件一穿就老化的塑料雨衣外,不发套鞋、手套、工作服等其它劳防用品,还不如……;就连採个花生、掏个河泥也是用自己的脸盆,摔坏了自认倒霉!那个年代衣裤补了再补(臀部、膝盖、肩膀等部位都打着补丁),短了接一段,而且还是待有机会回沪探亲时带到上海老家用缝纫机补的,可以说从上海回农场的行李中不少是补好的旧衣裤、新买的套鞋和手套等,有些人还会带理发工具或补套鞋的胶水、砂片等。这些事好像从未听说哪个领导及有关部门关注过,说实话是一种失职与亏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往事不堪回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若干年后,我们先后离开农场连队回了城,最早离开的是第二年冬季征兵参军去了;最多的是1975年1月七〇届可以上调了,由于新来的支部书记争取到很多名额,一下子离开了近60人,几乎达到2比1,这时已经担任连队干部的被强制稳定不能上调了;之后几年每年能上调离开的人不多,就20来个名额,并且中间还停了一次,可以说1975年上调的人最幸运,在农场只待了三年多点的时间;1979年开始实施”顶替”政策后,就不断有人离开,原来被强制稳定的干部也可以“顶替”了;最晚离开的大概是1980年知青大清退。现在农场还在知青没了,这个结果也是始料未及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不管谁在农场待过多少年,我们都把人生最美的时光、青春留在了农场。今天的农场应记得我们曾经来过,这块土地上留下过我们的血泪汗。</span></p><p class="ql-block">一晃半个世纪过去了,如今我们都成了大爷大妈。此时此刻的你有什么想说的?请在阅后提出宝贵意见或美评,也欢迎你分享亲身经历的素材(照片与文字);如发现本篇中所述人物、时间及事件等存在异议,请及时反馈。</p><p class="ql-block">附:本篇分享后,收到众多农友及朋友的鼓励与建议,并进行了修改更新,在此表示感谢与谅解!</p> <p class="ql-block">以下视频是农友为纪念跃进农场二十连队五十周年制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