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丝一缕寄传承,一针一线绣人生 ——大山里的刺绣手工艺人安兆蕊

N

<p class="ql-block">“以布为纸、以线当墨、以针做笔”,刺绣,古代称之为针绣,是用绣针引彩线,将设计的花纹在纺织品上刺绣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的一种工艺。刺绣是中国古老的手工技艺之一,中国的手工刺绣工艺,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在刺绣艺人的手指翻飞间,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刺绣作品跃然眼前,流淌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接续与传承。</p> <p class="ql-block">在房山区大山深处的蒲洼村,有一位叫安兆蕊的刺绣老艺人,她出生于1943年,初中文化,在那个教育并不普及的年代,她是村里为数不多的“文化人”。她从小喜欢针线活,尤其是刺绣,小的时候看到村里姑娘绣花很是羡慕,但在那个穷苦的年代,吃饭都是问题,更别提专门去学刺绣了。但这并没有消磨她对刺绣的热爱,她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自学以及过人的艺术天分,逐渐学习掌握了刺绣技术,达到了看到的就能画出来、绣出来的水平,同时还学会了裁剪、绘画、根雕等工艺手艺。</p> <p class="ql-block">年轻时,她用自己做针线活儿的天赋和特长养家,是十里八乡有名的裁缝,很多人都是慕名而来找她做衣服。她性格开朗,为人热情,特别乐于助人。那时乡里有很多煤矿,但是因为当时落后的生产水平,时常会有事故发生,经常会有意外死亡的矿工。矿工家属一般都会来找她做寿衣等殡葬用品,这种工作一般都是比较急的,所以这时她会推掉其他的活儿,即使夜里请她,也从不拒绝,哪怕是自己受到损失,也要帮矿工家属把事情办好,让矿工家属在悲痛中得到一丝慰藉。特别是遇到家庭生活困难或者是外地的民工,她经常分文不取,甚至是自己倒贴钱。有人说她傻,她却认为这都是值得的,总是笑着说“有的事总得有傻人去做”。</p> <p class="ql-block">现在家里条件好了,不需要她养家挣钱,子女们经常劝她多出去走一走、旅旅游,好好享受一下生活。可是她还是放不下刺绣,每天一个人坐在窗边安静的绣着,她说她就想守着这份安静做着自己喜欢的事。现在无论是在村里居住还是在城关社区居住,家里总有来学手艺或是要花样子的,她也总是热衷于教给别人。有时也去社区养老驿站做公益开展绣花课程,丰富社区老人的业余生活。“再不教就要失传了,我希望这门技艺能继续传承下去。”她说。和许多非遗文化在传承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一样,如何让年轻人接受、喜爱,继而传承这门技艺,让传统技艺在新时代展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也是她经常考虑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她认为,现在年轻人喜欢个性化的东西,一味地固守陈旧、默守陈规肯定是不行的。于是,她就自己钻研、创新,改进技术、设计图案,设计符合时代特色和年轻人特点的作品。她改进刺绣手法,她根据内容和材质,采用针绣和机绣相结合的方式,使作品更充满生机,活灵活现;她丰富作品呈现方式,开发出挂表、装饰画、靠垫、笔筒、胸针等一系列符合现代人需求的作品,在刺绣的内容上,不仅有传统的山水花草鱼虫,还有春夏秋冬主题、卡通画等各种主题,适合多种场合和人群。传承有序、与时创新,安兆蕊老人的刺绣作品不仅受到身边群众的喜爱,还被推荐参加房山区第一届社区文化周活动,可以说蒲洼刺绣真正走出了大山,进入大众视野。</p> <p class="ql-block">今年恰逢建党百年,她也比平时更加忙碌了。她现在又在创作体现中国文化的长城、天坛等建筑和建党百年题材的作品。老人现在年近80岁,儿女们担心她的身体和视力,不想让她每天绣花,可老人说“我出生在旧社会,生长在红旗下,见证了党带领我们的祖国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也经历生活的从穷到富、从苦到甜,今天的一切都要感谢党。虽然我不是党员,但是在这个特殊的日子,要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她要用自己的一针一线念党情、感党恩,表达爱党爱国爱家的情怀。</p> <p class="ql-block">一丝一缕寄传承,一针一线绣人生。刺绣“绣”出了安兆蕊老人的一生,“绣”出了她的幸福,更“绣”出了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坚持。现在对她来讲,刺绣发展了,壮大了,传承了,她的人生才更有意义。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