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弄战斗:开辟四明,建立四明山中心根据地的关键一战(上)

天高云淡

<p class="ql-block"><b>  梁弄战斗:开辟四明,建立四明山中心根据地的关键一战(上篇)</b></p><p class="ql-block"> 浙东千年古镇梁弄,是网红红色旅游地。登上梁弄镇西北百米高的狮子山,面前是一座高耸屹立的四明山革命烈士纪念碑。1943年4月23日,这里是我三五支队解放梁弄,攻克伪军制高据点的战场之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梁弄镇西北狮子山上的革命烈士纪念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span>解放梁弄,是开辟四明,建立四明山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心的一场关键战斗,我指战员十四人为之英勇牺牲,二十九人负伤。</p><p class="ql-block"> 梁弄是1942年12月被日伪占领的。这年十一月下旬,为集中兵力自卫还击国民党军统武装一一忠义救国军在三北敌后根据地的挑衅[1],我三北游击司令部率第四支队离开驻地梁弄横坎头,到慈溪游源与从诸暨枫桥前来参战的第三支队(南进支队)、诸暨八乡抗日自卫大队和在三北的第五支队、特务大队等汇合,集中全部兵力一千二百余人自卫还击国民党顽军近二千人的进逼。日伪乘梁弄空虚,乘机派遣伪军一个营兵力侵占。敌在镇上强掳民工,建立碉堡等工事;建立伪政权,强征税收等,企图长期盘踞,破坏我在四明山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战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司令部和第四支队离开梁弄到慈溪游源,与第三、第五支队、特务大队等汇合,集中全部兵力,自卫还击国民党军统武装一一忠义救国军的挑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12月16日凌晨,我攻克伪顽联守的上虞小越镇据点,历时半个多月的三北反顽战,歼俘伪军和顽军二千余人,取得全胜。浙东区党委根据这年九月在慈北鸣鹤场盐仓基会议上作出的</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坚持三北,开辟四明,在四明山完全占领下,再争取控制会稽山”的战略方针,</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决定第四、五支队留在三北,打击日寇、进一步建立基层政权,巩固三北根据地,使三北成为北跨杭州湾海上通道连接苏北新四军军部输入干部、上海浦东输入弹药,南连四明山输出三北粮食、食盐等物资的桥梁和基地;何克希司令、谭启龙政委率三北游击司令部、直属部队(司令部特务大队、教导大队)和第三支队渡姚江,重返四明山区,开辟四明山敌后抗日根据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四明湖畔的“四明山”山门</span></p><p class="ql-block"> 1943年1月上旬,何克希、谭启龙率第三支队等到达慈南鹿亭乡。2月中旬,浙东区党委在鹿亭乡杜徐村举行党委扩大会议,总结区党委建立半年来工作,反顽自卫战胜利经验,表彰英勇作战的连队和战士。作出建立与巩固浙东敌后根据地;加强主力部队,第四、第五支队合并,组建新第五支队[2];进行军事、政治训练,提高部队战斗力等决定。&nbsp;</p><p class="ql-block"> 杜徐会议后,第三支队和特务大队、教导大队在四明山晓岭、茭湖等村开展射击、投弹等军事训练。司令部作战参谋俞旭到各中队讲解三北反顽战中草楼、小越等夜袭成功的案例;重机枪射击能手、特务大队大队长周振庭到各中队讲解轻重机枪射击要领。我父亲说,部队为从伪军手中收复梁弄,上下备战的气氛浓厚,大队要他们三中侦察排作好侦察梁弄的各种准备。</p><p class="ql-block"> 我父亲张全岳(1938年8月入党,1942年7月入伍),在三北反顽自卫战中,特别是黄家埠横塘盐田作战只身抓获二个敌人、缴获二支步枪,在杜徐会议上受到区党委嘉奖。会后他所在的第四支队撤并,我父亲因家乡在嵊东四明山主峰旁,打猎熟悉嵊东地形,少年时曾随父和后来自己一路向南弹棉花多次到过梁弄;参加三北反顽自卫战前又刚从嵊东到梁弄寻找被国民党奋勇支队裹挟的嵊东抗日自卫独立大队[3],到三五支队报信解救,因此为侦察连队建立所需,从第四支队一中队(指导员周萍)调到司令部特务大队新建的三中队[4](中队长张道伦),在侦察排任副班长。</p><p class="ql-block"> 侦察合适集镇作为四明山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中心,三五支队已有时日。1941年12月,中共路南特委(领导沪宁铁路以南区域中共武装包括浦东)浙东军分会,在浦东部队南渡杭州湾立足三北不久,就派委员蔡群帆率淞沪五支队四大队新四中渡姚江经十五岙,到四明山茭湖、南黄、晓岭、大岚山等地侦察和发动群众二月余;次年三月再率队到樟村、翁岩、芝林等地活动一月余。1942年10月下旬,第四支队进入四明山不久,接我父亲报信和带队,从茭湖连夜赶赴龙坑再至梁弄,解救被国民党奋勇支队裹挟的嵊东抗日自卫独立大队,虽营救未果,但对梁弄有了首次接触。此后,司令部一度进驻梁弄横坎头,四明地委驻离横坎头五里地的紫溪[5]。</p><p class="ql-block"> 梁弄是四明山大镇,位于四明山西北,为进出四明山的主要门户。就地理位置而言,梁弄地处三北平原、四明山和会稽山脉倒“品”字形中心,是我在浙东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心的合适集镇。从战略角度所看,其所倚四明山,北接余姚、慈溪,东连鄞县,东南依奉化,南和西南靠嵊县,西北壤上虞等六县,方圆八百里,连绵二百八十峰。地理相比东西长约一百公里、南北宽约三十公里的三北根据地,更显山地广袤攻守兼备;产出虽不及三北的稻米、棉花、食盐“三白”,却也盛产五谷杂粮、茶叶山货。同时,日伪几乎没有军事力量存在和基层政权建立。1941年4月宁绍失陷,蒋介石给顾祝同电文中就强调:四明山川形势,易守难攻,是国军反攻宁绍的良好根据地。1942年秋,蒋介石再指示顾祝同:四明山为国民党军宁绍游击唯一之根据地,不得任意放弃为要[6]。</p><p class="ql-block"> 梁弄作为四明山主要出入门户和控制枢纽,虽北距日伪占领的余姚县城仅二十余公里,但处重峦叠嶂中,有险可守。同时,梁弄是四明山货集散地,又是日用百货进山首站,二千余年经济文化发展,镇内店铺鳞次栉比,集市庙会不断;弄巷纵横交错,民舍寺观书院俨然;书卷之气旺盛,秀才进士接连,千户集镇有仅次于宁波天一阁的浙东藏书第二楼“五桂楼”,足见梁弄在四明的地位,对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力。因此,开辟作为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心,梁弄镇相比鹿亭乡,在人口数量、经济基础、文化底蕴、信息流动、地理地形、攻守兼备等方面更具战略优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从东南位置眺望梁弄镇。镇后面的四明湖于1958年10月动工兴建,迁徒前方村等十三个村,建成面积二倍西湖大的四明湖水库。1944年2月11日,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为突破国民党十倍兵力三万人的第二次军事围剿,在“前方村战斗”中,我九十八名指战员英勇牺牲,一百余人受伤。九十八名英烈有九十一名没有姓名留下,找到遗骨的只有一名英烈,当年的战场和烈士遗骨,已沉入四明湖</span></p> <p class="ql-block">  占领梁弄的敌人是伪军第十师37团1营,有三个步兵连和团属情报队一部共三百六十多人、至少配有十挺机枪。一连驻镇西南的民众教育馆、镇西的文昌阁;二连驻镇北的关公庙、阴功会和黄家横街祠堂,祠堂为其营部;三连驻镇西北百米高的狮子山南峰和北峰。敌在民教馆南、关公庙门西侧路口、狮子山南峰各筑有二层火力的大碉堡;在狮子山北峰的东西北三面筑有地堡,以掩护暴露在射程下的南峰主阵地不被进攻;在镇内各据点高墙大院,开凿墙孔作为射击孔,楼房设置火力点,在祠堂前的横街口筑有地堡,控制横街;同时,南北峰和镇内各据点外围设有铁丝网、篱笆栅、拒马等多层障碍物。利用镇西三四十米宽的大溪作为民教馆和文昌阁西侧的天然屏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狮子山北峰、南峰,镇内敌营部黄家横街祠堂,关公庙、阴功会、民教馆、文昌阁据点及梁弄大溪上九洞桥位置。图由《梁弄镇志》编委张国源老师提供,致谢。致谢《梁弄镇志》编委黄志昌老师,梁弄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原梁弄镇副书记吴国强对梁弄战斗相关地点、建筑名称、位置及变迁的解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从狮子山南峰看东南方向镇内敌据点的位置一一左黄色圆点为敌营部黄家横街祠堂、关公庙、阴功会据点位置,右黄色圆点为民教馆、文昌阁据点及梁弄大溪上九洞桥位置</span></p> <p class="ql-block">  伪军和伪办事处人员白天在进出镇的路口、镇中最热闹地段牌轩头设卡,对前来早市交易山货等周边山民强征苛捐杂税,夜晚龟缩各据点,明岗暗哨警戒。</p><p class="ql-block"> 我父亲回忆说,他们侦察排汇总和分析侦察情况认为:敌人以狮子山为制高点,既可观察镇内和镇周边动静,火力又可支持文昌阁、封锁阁西九洞桥和桥西通向上虞的道路;镇内最高大的建筑文昌阁改造为碉楼,火力覆盖阁东道路、民教馆北端和西侧,又扼守阁西洞桥,使他们镇东南的民教馆、镇西北的黄家横街祠堂等据点,守可持退有依;而我进攻狮子山南峰在不宽的山脊上,进攻民教馆、文昌阁在建筑前面的开阔地,进攻敌营部祠堂等在狭窄的街弄中展开,完全在敌人高低、交叉火力射击下,将付出较大伤亡,是一场硬仗。同时,敌敢于孤军深入,占领四明门户,背后依仗着上虞、余姚日伪军在二个小时上下就可以赶到增援,使我腹背受敌,战斗时间十分紧迫。</p><p class="ql-block"> 攻打梁弄的一星期前,司令部俞旭作战参谋等和特务大队侦察排侦察员将侦察情况和梁弄地方党情报进一步印证,绘出街道走向,敌各据点、工事构筑、兵力分布、岗哨位置等图示。参谋长刘亨云率参谋处人员和中队长等,扺近梁弄观察地形和进攻路线,并将敌情和地形图发给参战部队,发动大家献计献策,制定具体作战方案。</p><p class="ql-block"> 1943年4月22日晚,第三支队、特务大队和教导大队、姚南办事处自卫队接到收复梁弄的命令,分别从晓岭、茭湖等驻地出发。</p><p class="ql-block"> 解放梁弄,是三五支队继1942年12月攻克伪顽联手的虞北小越镇据点后的第二次攻镇和巷战,但梁弄守敌的防御工事比上虞小越镇更坚固,火力也更强,同时,虞西和姚北日伪援军一、二个小时即可赶到。我当时全部战斗力为“1455人,重机枪7挺,轻机枪41挺,手提式机枪2挺,步马枪1332枝,驳壳枪5支”[7],由于第四、五支队合并组建的新第五支队须坚持和巩固三北根据地需要留在三北,不能集中全部力量组成进攻梁弄的绝对优势兵力,同时也没有大炮等重武器可以攻击敌精心修筑的碉堡等坚固工事,但我通过表彰反顽作战英勇连队和战士,开展军政训练一月余,上下精神饱满、战斗意志高涨。</p><p class="ql-block"> 我父亲回忆说,4月22日晚九点左右,他们特务大队随司令部从晓岭轻装出发。当走上直上直下,上下岭全是直道,有十六里长的斤岭不多久,天下起了大雨,雨越下越大,衣服很快被浇透,汗水和雨水夹在一起,大家扛着枪,踏着湿漉漉的山道,翻山下岭走得很快。走到斤岭一半多时,天晴了。大约凌晨一点左右,大队到达斤岭下第一个村庄集合地斤岭下村,村东边桥头的空地上,已有先到的大队。这里离梁弄只有七、八里路,各大队在这里集合后,按各自的偷袭和进攻目标,分头出发。</p><p class="ql-block"> 参谋长刘亨云等在《梁弄战斗》一文回忆进攻和阻援部队的部署:进攻由第三支队、司令部特务大队组成;阻击由第三支队第六中队、教导大队、姚南办事处自卫队组成。</p><p class="ql-block"> 具体部署为:三支四中由中队长都曼令、指导员姚三林、副中队长李树海带领,进攻梁弄镇西北制高点狮子山伪三连守敌;三支一中由中队长陈文鹤带领,进攻镇北关公庙、阴功会和敌营部黄家横街祠堂伪二连守敌;特大一中由中队长黄玉、指导员吴锡钦带领,特大三中由中队长张道伦带领侦察排、通讯排部分,分别进攻镇西南民众教育馆、镇西文昌阁伪一连守敌;特大二中三个重机枪排,二个排助攻三支一中进攻黄家横街祠堂敌营部和关公庙、一个排助攻特大一中进攻民教馆。姚南办事处自卫队由办事处主任朱之光带领,在高地岭、青雁岭,对余姚、马渚援敌进行游击;三支六中由中队长肖松林,指导员骆子钊带领,占领镇东铁帽山,阻击突破高地岭、青雁岭的余姚援敌;教导大队(实际不到一个连)由大队长蔡群帆、大队附唐炎带领,在狮子山西黄竹岭阻击上虞百官援敌。参谋长刘亨云率队和指挥,第三支队支队长余龙贵、特务大队大队长周振庭实施指挥。我与敌兵力之比为:我进攻力量四个半连比守敌三个连、一个情报队,我阻击兵力二个连队、一个民兵队比未知援敌数量。指挥部命令:战斗在凌晨三时开始,利用夜色进行偷袭和进攻;战斗次序为:以偷袭獅子山北峰成功后点燃的火把为信号,各中队对獅子山南峰和镇内守敌展开偷袭和进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注:</b></p><p class="ql-block"> [1]、1、三北。余姚、慈溪、镇海三县姚江以北地区的统称。北濒杭州湾,南临姚冮,东起镇海北蟹浦,西至余姚临山。东西长约100公里,南北宽约30公里 。2、三北反顽战。国民党第三战区为阻止我在三北扩大抗日游击区,南进到四明山建立抗日根据地,命在浦东的军统武装忠义救国军第一支队长艾庆璋为“忠义救国军海南指挥部”指挥官,集结兵力南渡三北,消灭三五支队。艾庆璋自恃兵力,指责我“以抗日为名,破坏蒋委员长政令”,毁我办事处、抓我人员、劫我冬装等,扬言“不退出三北,就赶下海”。10月下旬,我在慈北密家埭一带消灭伪军一个营,11月中旬,在姚南东岗村消灭忠救军第三纵队李文俊一个大队后,于11月28日深夜起至12月16日凌晨,以不到1200人兵力,歼俘艾庆璋部等及伪军2000余人,取得全胜。3,海南。杭州湾南和北地域当时也称海南、海北。</p><p class="ql-block"> [2]、加强主力部队。1943年2月中旬,浙东区党委在姚南杜徐举行扩大会议,决定第四支队和第五支队合并,组成新的第五支队。原第四支队编为第五支队第一大队,原第五支队编为第五支队第二大队。《战斗在沪杭甬一一新四军浙东纵队回忆与研究》,上海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浙东委员会编,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年。</p><p class="ql-block"> [3]、嵊东大队被国民党奋勇支队裹挟。见《嵊东抗日自卫独立大队为何"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1942年7月一1942年10月)》 宁波新四军研究会《情况与交流》2017第4期(总第82期)、绍兴新四军研究会《会稽星火》2017.12(总第27期)</p><p class="ql-block"> [4]、司令部特务大队及第三中队。1942年8月中旬,淞沪第五支队第五大队100多人,在大队长周振庭带领下,从浦东南渡到达浙东三北。同月,三北游击司令部成立,整编浙东主力部队。其中,淞沪五支队五大队整编为司令部特务大队,暂三纵特务大队整编为司令部特务(警卫)中队。1942年12月,三北反顽自卫战胜利后,特务大队编为第一中队,为步兵中队;特务大队重机枪排扩编为第二中队,为机炮中队;司令部特务(警卫)中队撤销,改为警卫排,新建侦察排、通讯排组成第三中队,任周振庭为特务大队大队长。1944年1月,特务大队编为第五支队第三大队,第三中队编为第五支队第八中队(指导员鲁冰)。《战斗在沪杭甬一一新四军浙东纵队回忆与研究》,上海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浙东委员会编,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年。</p><p class="ql-block"> [5]、“1942年10月,浙东第一次反顽自卫战爆发。当时区党委和司令部已迁至梁弄附近的横坎头,四明地委也就近驻横坎头五里地的紫溪。”见罗白桦之子所写:《终生革命奋斗一一根据父亲回忆而写的父亲的故事(修改4稿)》:“(5)开辟创建浙东四明山抗日敌后根据地。”罗白桦时为四明地委副书记。</p><p class="ql-block"> [6]、蒋介石二次给顾祝同电文。见《浙东抗日根据地统战工作再研究》 注12。吴敏超,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新四军研究会浙东分会网站</p><p class="ql-block"> [7] 、1942年底我三五支队全部兵力。见《浙东抗战与敌后抗日根据地史料丛书》第2卷,第39页。宁波市新四军暨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研究会编,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部分图片来自浙江财经大学副教授王序坤,网络。十分致谢作者。</p><p class="ql-block"> 明天见《梁弄战斗:开辟四明,建立四明山中心根据地的关键一战》下篇。</p><p class="ql-block"> 2021.6.17</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