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中国四大古桥之一:洛阳桥

大海之苏

<h3>      今天说的洛阳桥可不是河南洛阳市的洛阳桥,那是个牡丹花开的地方,也是最早的千年帝都;而是说东南沿海的另一座古城的一座桥,它就是位于福建泉州洛阳江上的洛阳桥。</h3></br><h3> <h3>       除了地名之惑,洛阳桥还真名声不小,因为它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桥之一,在国际造桥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h3></br><h3> <h3>        大家可能不太会去关注泉州,因为在当代,邻近的厦门更有名。而去泉州给人影响最深刻的事却是泉州人骨子里看不起厦门人,表达的是我辉煌时还没有你的意思……。</h3></br><h3>        泉州的辉煌在宋代,作为被联合国认定的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云集了八方客商,融合了多种文化,这就是当年建造洛阳桥的现实需求和资金实力的背景。</h3></br><h3>       下图是为当年商船远航进行祈风、回航活动而举行大型典礼的活动地:九日山,也由此被认定为宋代丝绸之地的发源地(山上有历来举行仪式时留下的碑文)。</h3></br><h3> <h3>        下图为从陆上丝绸之路转向海上丝绸之路的伊斯兰商人建的东南沿海唯一的一座清真寺。</h3></br><h3> <h3>       洛阳桥最早叫“万安桥”, 它是建在洛阳江上一座大桥,洛阳江和晋江是二条从海上分别进入泉州腹地的江,就像上海的黄浦江、天津的海河一样,而洛阳桥的名字就来自洛阳江,现在在洛阳桥附近建了一座新桥,就叫洛阳江桥。</h3></br><h3> <h3>        在宋庆历年间(1041年至1048年),曾经在洛阳江修建浮桥,但常被风浪冲垮;在宋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泉州太守蔡襄主持修建洛阳桥,到了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即历时六年,终于建成了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h3></br><h3>        蔡襄的雕像现在就立在洛阳桥的北桥头。</h3></br><h3>        那么洛阳桥凭什么跻身中国四大古桥呢?这是因为:</h3></br><h3>        (1)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h3></br><h3>        (2)是世界桥梁筏形基础的开端。</h3></br><h3>       理解一下跨海式大桥和内河大桥的不同,主要是每天周期性的潮涨潮落,造成水流湍急,桥基层极易被摧毁,所以要有一个适合的建造方法。</h3></br><h3>       下图为洛阳桥潮涨和潮落时的照片,可见水位落差极大。</h3></br><h3> <h3>        洛阳桥对世界造桥史的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直到近代才被人们认识的新型桥基——一筏形基础。即先沿着桥的中轴线抛置大量石块(桥墩的基础),形成一条连结江底的矮石堤,即桥基石,然后在上面建造船形墩。</h3></br><h3>        退潮后的船型墩可以看得清清楚楚。</h3></br><h3> <h3>       桥墩的剖面为流线型,以便减少水流对桥墩的作用力。而桥墩就是用简简单单的纵横交替的石条堆出来的。</h3></br><h3>       这里的石头很多,不仅是建桥,在崇武古城里发现在建的民居还在用石条,可见当地石头资源的丰富:</h3></br><h3> <h3>       建桥时,工匠们在桥下养殖大量牡蛎,用自然的方法把桥基石和桥墩石胶合凝结成坚固的一体, 现在在桥墩周围在落潮时可以看到养殖牡蛎的海底。</h3></br><h3> <h3>        这种方法叫“种蛎固基法”,是世界上首个生物造桥法,世界最早,世界第一!</h3></br><h3>       根据潮涨潮落的特点,工匠们采用“激浪涨舟,浮运架梁”的妙法,把一条条重达数吨的大石板架在桥面上。</h3></br><h3> <h3>       洛阳桥全系花岗岩石砌筑,耗银一千四百万两,初建时桥长360丈,宽1.5丈。建桥九百余年以来,先后修复十七次。现桥长731.29米、宽4.5米、高7.3米,有44座船形桥墩、645个扶栏、104只石狮、1座石亭、7座石塔,可见工程规模巨大,结构工艺技术高超,列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是名至实归。</h3></br><h3> <p class="ql-block">这是大海之苏(本人)在微信公众号上发表的原创文章,可直接进微信公众号”大海之苏”查看更多文章</p>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5Yz9VmEWchETQ6qGohJ0OQ"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