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村的舞蹈队

斟灌安贞堂 李东洋

<p class="ql-block">  在我们村活跃着一支民间自发组成的舞蹈队,每逢村里有喜事,庆典等活动,就少不了她们的身影,他们穿上统一的服装,精神抖擞的扭起来,给人们带去喜庆与欢乐。</p><p class="ql-block"> 我们村便是侯镇所辖的“黄疃村”,它位于寿光的东北部,村东头种地便与潍坊寒亭区搭界,西南毗邻洛城东斟灌村。世代以农耕为主,近些年主要大棚种植,建村约三百余年历史,距离城市较远,经济薄弱,但民风淳朴,路不拾遗。</p><p class="ql-block"> 辛丑年,五月二十二日,正值周六,好日子,自家二哥儿子新婚大喜,我们前去参加婚礼,才近距离、全程目睹舞蹈队“阵容”,感觉很赞。</p> <p class="ql-block">  舞蹈队有十余人,基本上是本村自家嫂子们,平均年龄在55岁左右,个个多才多艺,闲暇之余聚在一起,平时晚上跳跳广场舞,有活动便扭起大秧歌。</p><p class="ql-block"> 舞蹈队的领头人便是我家的后邻,族兄元清家嫂子,姓王名美荣。嫂子今年已经65岁,精神头可足了,每次回家见到她,总是老远笑呵呵的打招呼,走路也是唱,性格开朗,在她身上似乎没有任何“愁事”。元青大哥比嫂子大一岁,更是乐观,孙子已上高中,家庭优越,但不服输的他们还依然和年轻人一样种着大棚,搞着养殖。</p><p class="ql-block"> 大哥和我聊起,恁嫂业余就是好跳舞。舞蹈队她年龄最大,也最活跃,刚开始,都不好意思跳,逐渐在她熏陶下,慢慢的认了头,人越来越多。当地风俗,结婚前一天下午活动叫“顶门、铺新床”,婚庆早就扎好舞台,司仪、摄影师到位,舞蹈队的嫂子们便开始活跃起来,天气有些炎热,每个人丝毫没有怠倦。主持人诙谐幽默,一段段热情、洋溢的舞姿,时不时加点搞笑,惹得台下老少爷们捧腹大笑。元清大哥拿着手机,时不时录上一段抖音,发出去。</p><p class="ql-block"> 结婚的当天早上新娘卯时过门(5至7点),舞蹈队成员早早的集合起来,等候在村头,随着婚车的到来,“好日子”的音乐响起,夹杂着鞭炮声,他们踩着鼓点,每个人手中的扇子就像蝴蝶一样,翩翩起舞,引领着婚车缓缓前行,等待吉时的到来,也引来路人驻足而观。</p><p class="ql-block"> 期间,我与老少爷们聊起舞蹈队,他们无不自豪。言到:“这些年咱村种大棚日子好多了,自发形成了这支舞蹈队,原来结婚要想热闹,得花钱到外边请,现在咱村有了,而且还是义务的,既省了钱,又增加了喜庆气氛,但她们确实受累了”。</p><p class="ql-block">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农民的精神生活,我们村西头也硬化了小广场,安装了体育器材,购置了音响,晚上村民们聚集在广场上,跳舞的,锻炼的,孩子们在人群中穿梭着,嘻笑着……农村现在和城里没啥两样了,我经常回老家,也确实感受到了变化。</p><p class="ql-block"> 像我们村这样的舞蹈队,近些年各地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不少,劳作了一天的人们有个好的环境和场所去放松放松心情,再好不过了。广场舞等早已不再是城里人的专利。其实,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各级政府给人们带来的福祉远远不止于这些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nbsp;&nbsp;李东洋</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李东洋,1973年生,出生于吉林省白山市板石铁矿上清沟,现工作于山东寿光。喜爱读书、写作、运动,热衷于传统中医药研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