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大理随记

岁月如斯一路前行

<p class="ql-block">  又来大理啦。</p><p class="ql-block"> 大理市,是大理白族自治州的首府,地处云南省西部,云贵高原上的洱海平原,苍山之麓,洱海之滨,是古代南诏国和大理国的都城,作为古代云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时间长达五百余年。</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大理为1982年2月8日国务院公布的中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大理市有13个世居民族,分别是:汉、白、彝、回、傈僳、苗、纳西、壮、藏、布朗、拉祜、阿昌、傣等民族。以白族为主体,白族占有大理市人口的65%。白族风情多姿多彩,风俗习惯具有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p> <p class="ql-block">大理古城朝霞</p> <p class="ql-block">苍山洱海间的大理下关</p> <p class="ql-block">上关风下关花,下关风吹上关花。</p><p class="ql-block">苍山雪洱海月,洱海月照苍山雪。</p><p class="ql-block"> 在大理流传着这句歌谣。风花雪月成为大理的一张名片。</p> <p class="ql-block">崇圣寺</p><p class="ql-block"> 崇圣寺始建于南诏时期,位于大理古城北约一公里处,点苍山麓,洱海之滨。历史上有9位大理皇帝在崇圣寺出家,在金庸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称为“天龙寺”。</p><p class="ql-block"> 崇圣寺曾以五大重器(三塔、南诏建极大钟、雨铜观音像、三圣金像、“佛都”匾)闻名于世,但崇圣寺与另外的四大重器均毁于历代的战火及自然灾害。</p><p class="ql-block"> 崇圣寺于2003年开始重建。2005年全部竣工。</p> <p class="ql-block">崇圣寺三塔</p><p class="ql-block"> 崇圣寺三塔始建于南诏王劝丰祐时期(公元824—859年),先建了大塔“千寻塔”,高69.13米,是座方形密檐式砖塔,共16层。稍后又建了南、北小塔,均高42.19米,是一对八角形的砖塔,都是10级。修建三塔,除了佛家所宣扬的可以成佛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理古为“泽国多水患”。古籍《金石萃编》中记载:“世传龙性敬塔而畏鹏,大理旧为龙泽,故为此镇之"。</p><p class="ql-block"> 古籍记载修三塔,“役工匠七百七十万,耗四万余金,历时八年建成”。修建三塔后,又建了规模弘大的崇圣寺。</p> <p class="ql-block">洱海边白族姑娘的塑像</p><p class="ql-block"> 洱海,古代文献中曾称为叶榆泽、昆弥川、西洱河、西二河等,位于大理郊区,为云南省第二大淡水湖。洱海北起洱源,长约42.58公里,东西最大宽度9.0公里,湖面面积256.5平方公里,平均湖深10米,最大湖深达20米。</p><p class="ql-block"> 洱海是大理“风花雪月”四景之一“洱海月”之所在。据说因形状像一个耳朵而取名为“洱海”。</p><p class="ql-block"> 洱海水质优良,水产资源丰富,同时也是一个有着迤逦风光的风景区。洱海,虽然称之为海,但其实是一个湖泊,据说是因为云南深居内陆,白族人民为表示对海的向往,所以称之为洱海。</p> <p class="ql-block">生活在洱海边的人家</p> <p class="ql-block">洱海南诏风情岛</p><p class="ql-block"> 大理南诏风情岛是洱海三岛之一,位于苍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黄金地段洱源县东南端的双廊乡境内。</p><p class="ql-block"> 南诏风情岛四面环水,东靠著名佛教圣地鸡足山,北接石宝山,南连大理,西对苍山洱海,因占据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故素有“大理风光在苍洱 ,苍洱风光在双廊”之美誉。</p> <p class="ql-block">南诏风情岛广场上的大型观音壁雕</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双廊</p><p class="ql-block"> 双廊镇位于大理东北端,洱海东北岸,是云南省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和“苍洱风光第一镇”。</p> <p class="ql-block">双廊码头上停泊的船只</p> <p class="ql-block">蝴蝶泉</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 一部电影《五朵金花》,让大理和蝴蝶泉闻名中国。 蝴蝶泉,坐落在大理点苍山云弄峰下。它像一颗透明的宝石,镶嵌在绿荫之中,以它特有的奇观,吸引着远近游客。</p> <p class="ql-block">典型的白族风格建筑</p><p class="ql-block"> 白族民居一向外观整齐、庄重、大方,白墙青瓦,古朴大方。</p> <p class="ql-block">三月街</p><p class="ql-block"> 大理三月街,云南省大理市传统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p><p class="ql-block"> 大理三月街是白族人民盛大的传统节日,主要活动地在大理古城。它始于唐代永徽年间,系由庙会演变而成,其产生与佛教在大理的传播有着密切的关系。三月街街期为七天,从农历三月十五日开始,至二十一日结束。每年赶赴三月街的人数以百万计,全国各地及海外都有人参加。</p> <p class="ql-block">大理古城南城楼</p><p class="ql-block"> 大理古城位于云南省西部,又名叶榆城、紫城。古城其历史可追溯至唐天宝年间,南诏王阁逻凤筑的羊苴咩城,为其新都。在唐、宋500多年的历史间它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古城内的文物,承载着大理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 </p><p class="ql-block"> 现存古城始建于明洪武15年(1382年),占地面积三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 南城楼称双鹤楼又称承恩楼。南城门是古城四门之首,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为古城最古老雄伟的建筑,是大理古城的象征和标志。古城墙四面各长约1500米、高6米、厚达12米。城门上“大理”二字是郭沫若1961年游览大理时亲笔所提。“大理”是国号,意为“大治大理,富国兴邦”之意。</p> <p class="ql-block">南城楼上远望苍山</p> <p class="ql-block">朝阳下的古城一角</p> <p class="ql-block">复兴路</p><p class="ql-block"> 复兴路是大理古城主干道和最繁华的街道,连接南城门和北城门,总长1500米,路面为麻块石路面,是古城南北方向最长的主干道。复兴路两边商铺保持了民清时期的建筑风格,是大理古城主要商业街道。</p> <p class="ql-block">古城复兴路边和平卫士塑像</p> <p class="ql-block">红龙井</p><p class="ql-block"> 那棵神话故事中的白玉白菜还在。</p> <p class="ql-block">红龙井街道上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沿街的茶社和酒吧</p> <p class="ql-block">白族霸王鞭表演</p><p class="ql-block"> 白族服饰在色彩上大多为红白相间,对比鲜明。女子服饰艳丽、朴素,上身衣装以及头饰较为复杂,下身裙饰比较简单、朴素。“苍山绿,洱海青,月亮白,山茶红,风摆杨柳枝,白雪映霞红”正是对白族服饰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白族三道茶</p> <p class="ql-block">三角梅是云南春季最常见的花</p> <p class="ql-block">总统兵马大元帅府旧址</p> <p class="ql-block">白族风格的照壁</p> <p class="ql-block">五华楼</p><p class="ql-block"> 五华楼最早是南诏王的国宾馆,元世祖忽必烈征服大理时,曾经驻兵楼前。明朝初年,五华楼在战乱中被烧毁。明洪武年间,重修大理古城时,在五华楼旧址上修了钟鼓楼,其规模格局已远不如南诏时期的五华楼。</p> <p class="ql-block">复兴路两侧的溪水和鲜花</p> <p class="ql-block">香烟店</p> <p class="ql-block">扎染</p><p class="ql-block"> 扎染是白族的传统工艺,历史悠久。</p> <p class="ql-block">夜晚的南城楼灯火通明</p> <p class="ql-block">沿街的鲜花饼店一家接一家</p> <p class="ql-block">白族绣鞋</p> <p class="ql-block">茶叶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