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着红军的足迹 追忆红石窝会议,作者:甘 泉

甘泉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七律·党颂》</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甘 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南湖红船举大帜,</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神州沧桑风雨狂。</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喋血井岗朱毛会,</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万里长征扭乾坤。</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立党为民天下戴,</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为民造福心向党。</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牢记使命不忘本,</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民族复兴耀中华。</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__为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而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2021年6月16日于张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写在前面的话</b><b style="font-size: 20px;">:2021年6月12日,应朋友邀请再次沿着红军的足迹,来到了今年张掖庆祝建党百年红色旅游打卡地__红石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说来也巧,在去的路上闲聊中,开车的小刘,竟是我小时候邻居、小学同学的姑娘,便让我们回忆起我小时候常去她们家玩,怀念起了她的奶奶。我小的时候就听说小刘的奶奶是一名四川籍“流落红军”,董桂芳,女,四川巴中县人,1917年出生,2002年逝世,享年85岁,原红四方面军前进剧团战士。1936年底剧团在被派往红九军军部的路上,同王定国等人被马步芳部队俘虏,押入俘虏营。剧团被马步芳强行编为自己的文工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怀着对红西路军悲壮历史的追忆中,沿着红军走过的路,一路驱车向地处全国最美七大草原的康乐草原的红石窝村进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二零二一年六月十六日于张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董桂芳与老红军王定国、杨文敂合影。图中左为董桂芳、中为王定国、右为杨文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红西路军前进剧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36年红西路军前进剧团随总政治部到达永昌县城后,立即投入到发动群众、支援红军的工作。被红军战士称为“军中百灵”的剧团干部既是宣传员,又是战斗员,用生命和鲜血在西路军西征历史上写下了悲壮的一页。本期《金昌红色故事》一起关注——红西路军前进剧团遭遇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36年12月5日,红西路军前进剧团按总部指示,从县城出发前往永昌县城东二十里铺慰问红九军指战员,途中突遇敌军马部銮骑兵团,遂退守郭家下磨庄。激战中,剧团团长周汝功、政委易云均、支部书记廖赤健、导演任炳煌、副团长汪贤臣等二三十名主要干部、战士和保卫人员相继牺牲,还有多人受伤,其余五六十名剧团女战士全部被俘,自此,西路军的前进剧团便不复存在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为红西路军流落老战士恢复荣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时间到了1980年初,四十多年过去了,据有关统计,流落甘肃、青海等地的红西路军战士尚有2000余人。他们大都是西路军兵败祁连后被俘和失散的人员,有的是从敌人屠九下和被活埋战俘的万人坑中逃出来的。由于时过境迁,无法证明其红军身份。并且大多经历了文革等的摧残,被当成“逃兵”和“叛徒”。政治、生活待遇无着,面临若干困难。为了证明自己曾作为红军战士的名誉和光荣,他们四处奔走,却因对西路军已有明确结论而无结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83年8月,王定国重返河西,来到高台红西路军烈士陵园(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凭吊西路军烈士,并赋诗一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烈士陵园物候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巍峨遗像见成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将军虽死山河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留取丹心照后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寄托了对长眠于此的西路军将士的怀念之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王定国深入调研、座谈,与老战士们和有关部门做了大量工作。之后,王定国起草了关于解决“红西路军流落人员”(当时的提法)一些问题的报告。列出的都是关键性的实在项目,如户口、医疗、恢复老红军身份等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报告完成后,王定国返京找到时任中顾委常委的伍修权,请伍修权审阅,并签了字。之后王定国又找到李先念、徐向前等原红西路军领导人同意报告并签名。1983年10月,王定国给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写信,反映红西路军流落人员的待遇问题,并随信提交了多人签名的报告。胡耀邦在报告上批示:“转中组部请拿一个意见。”胡耀邦还对中组部的同志讲:“这个问题你不解决,我们对得起人民吗?国内革命战争期间,整个四川有二十万多人参加了红军,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他们中间的绝大多数没回来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胡耀邦的坚持下,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1984年2月,民政部、财政部、卫生部、总政治部联合发文,对流落甘肃、青海等地的红西路军战士落实政策。改过去的“红军流落人员”称谓为“红军西路军老战士”;改变政治、生活待遇,发放生活费;实行公费医疗,改善生活状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红军西路军西征的悲壮历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追忆红石窝会议还必须从红西路军说起。西路军西征发生在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10月至1937年3月,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一部在甘肃省西北部,与国民党军马步芳、马步青等部进行的作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36年11月11日,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正式命令河西红军部队组成西路军,同时批准成立西路军军政委员会,陈昌浩任主席,徐向前任副主席,陈昌浩、徐向前、曾传六、李特、李卓然等5人为常委,熊国炳、杨克明、王树声、李先念、陈海松、郑义斋任委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三十军为第一纵队,在右翼,由一条山地区向大靖前进;九军为第二纵队,在左翼,由镇虏堡地区向古浪前进;五军为第三纵队,经关家川等地在九军之后跟进,徐向前率总部和直属部队随三十军行动。西路军在敌我力量对比处于极大劣势的情况下,踏上了艰苦卓绝、英勇悲壮的西征之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西路军和马家军在河西的浴血较量,是我军战史上一次绝无仅有的恶战。面对10余万马家军的围堵,西路军冒着零下三十多度的严寒,英勇奋战四个多月,歼敌约25000余人,但由于孤军作战,寡不敌众,弹尽粮绝,待援无望,终于在1937年3月不幸兵败祁连山梨园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血战高台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37年1月12日,马元海调集部队和民团2万余人,在大炮的配合下,攻击高台城。董振堂指挥红五军孤军奋战,抗击敌人进攻,但由于敌军攻势猛烈,只能逐步退入城内,依托城墙打击敌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月15日,敌人两个营在炮火掩护下,向财神楼连续发动进攻,我军将士严正以待,用机枪、步枪、手榴弹和石块,不断打退敌人的进攻。激烈的战斗进行了四天,歼敌六百多人。由于城堡工事遭到严重破坏,我军伤亡很大,情况异常紧急。在一无援兵、二无弹药的情况下,率部驻守东城的董振堂命令骑兵团长吕仁礼率部突围,但由于高台是西进必经之地和重要据点,西路军总部命令五军死守,不能防弃。面对严竣的形势,红五军指战员采取灵活多样的攻守策略,打退了敌人数次进攻,又艰难的坚守了三天四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月20日晨,敌人集中全部兵力,用人海战术四面硬拼攻城,指战员们用刺刀、枪托拼杀,用石块砸,用矛戳,用口咬,和敌人同归于尽,继续浴血奋战,打退了敌人的一次又一次进攻,使两千多敌人横尸城下。我军因疲惫之师,孤军奋战,也伤亡惨重,处境十分危险。一次一次的失利,使敌人更加疯狂。政治部主任杨克明在率军政人员增援西关途中,不幸中弹壮烈牺牲,年仅32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一直率四十五团坚守城东南的军长董振堂最后身边仅剩1名同志,且已伤痕累累。董振堂本人腿部中弹负伤,在跳下城墙时又摔断了腰。面对敌人的前堵后追,董振堂命身边的战士赶快突围,自己掩护,等这位同志含泪离去后,他将左轮手枪子弹尽数射向敌人,右手持枪将剩余的最后一颗子弹射向了自己。董军长、杨主任、叶团长等同志的头颅被割下挂在高台城门楼上示众。马匪还把董军长的头连同相片一起送到南京领了重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马家军攻陷高台后,气焰更加嚣张,烧杀抢掠,无恶不做,全城处于一片白色恐怖之中,进城三天时间前后捕获、残害红军伤病员和群众2400多人,城东北角和城南沙滩处,活埋红军数百人,一部分被送往张掖、武威、青海后惨遭杀害;290余间民房被焚烧,几条街巷几乎变成火海,有不少妇女被奸,财产被抢,其惨状目不忍睹。马匪的暴行罄竹难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浴血倪家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37年1月中旬,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各部在高台战斗后,分别由临泽(今蓼泉镇)、倪家营子、沙河堡(今临泽县城)等地向南转移,准备经甘州以南地区东返,至23日,全军进至西洞堡、龙首堡地区。国民党西北“剿匪”第二防区司令马步芳部发觉红军转移,即调重兵对红军实施堵击和追击。红30军对追击之敌进行反击,取得击溃追敌1个团,全歼1个宪兵团的胜利。随后,西路军领导人为调动和寻机歼灭敌人,于28日率全军返回倪家营子地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月31日~2月1日,马步芳部以步骑兵5个旅另1个团和大批民团,在炮火掩护下分由西南和东北连续猛攻倪家营子。西路军英勇抗击,毙伤其600余人,自身伤亡400余人。至2月中旬,西路军又先后击退马步芳部大规模进攻八九次,歼其近万人,自身亦伤亡很大,全部兵力不足万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2月15~16日,马步芳部在调整部署后又发起全面进攻。西路军战斗部队和机关人员及伤病员一起上阵,依托村寨顽强抗击,与之反复争夺,坚守了阵地。21日晚曾突围向西北转移至威敌堡,因地形不利,又连夜返回倪家营子。从22日起,马步芳部又集中兵力围攻倪家营子。西路军忍饥耐寒,苦战5昼夜,毙伤其旅、团长以下1500余人,但西路军伤亡亦大,于27日晚再次突围转至威敌堡、东柳沟、西柳沟和南柳沟地区。28日,马步芳部跟踪追击,将西路军包围。3月上旬,西路军与其血战5昼夜,终因伤亡过重被迫于11日夜向南突围。12日,在梨园口至康龙寺一带同尾追之敌3个骑兵旅及2个步兵团浴血鏖战,部队大部损失。红9军政治委员陈海松、红25师政治委员杨朝礼牺牲。西路军总部率余部约3000人,边打边退入祁连山。至此,西路军经过4个多月的艰苦奋战,终于失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红石窝会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37年3月,正是祁连山里寒风刺骨、滴水成冰的季节。红西路军与马家军展开了殊死拼搏,经过一夜急行军刚抵达梨园口,马家军的骑兵就追了上来。红西路军从梨园口撤进祁连山里。这时的红西路军包括伤病员已不足3000人,进山后又与装备精良的马家军在马场滩、牛毛山浴血奋战后,连夜撤退到海拔3000多米的石窝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37年3月14日的傍晚,在与马家军的多次交战后,西路军总部和第九军余部集中到了肃南县康乐乡的石窝山头。当时在第三十军二六八团的掩护下,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__红石窝会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红石窝会议于1937年3月13日在红石窝召开,会议决定了以后行动方案,并取得同党中央的联系,会议结束后,西路军余部成立了西路军工作委员会,成员有李卓然、李先念、李特、曾传六、王树声、程世才、黄超、熊国炳八人。其中李先念负责西路军余部的军事指挥,而李卓然则负责政治领导。西部军余部在会议结束后重新编成了三个支队,分别执行不同的任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为了让余下的三千多人能够安全回到党组织的怀抱,西路军的军政委员们决定把军队改为分散游击队,以此来保存力量,等待刘伯承率领的援西军渡过黄河以后,再过去会合。而陈昌浩和徐向前等重要领导人物则就地离开大部队,为了回到陕北延安向中央汇报情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营救红西路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苍茫起伏的祁连山深处,有一处山势巍峨嶙峋,坂坡起伏,地势地形十分险恶偏僻的地方,它叫石窝山,是红西路军最后一次军政委员会会议“石窝会议”所在地。解放后,因其曾经被红军西路军先烈的鲜血浸透,被河西走廊的当地群众冠之名为红石窝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红石窝会议决定兵分三路:王树声率九军有战斗能力的指战员组为一个支队;张荣率特务团一部及伤病员、妇女团余部和总部部分人员千余人为一个支队;李先念率三十军余部及总部机关人员共1000余人为一个支队,红西路军工委会随这个支队行动。黑夜茫茫,寒风悲鸣。生死与共的战友依依含泪告别。陈昌浩、徐向前在警卫人员的护送下东返,为缩小目标,他们分开行动,历尽艰难险阻,先后返回延安。王树声和张荣率领的支队,先后被敌人打散,李屏仁、曾日三、吴永康、、熊厚发和大部分同志在游击战中英勇战死,有一部分被俘,只有少部分历尽艰辛返回陕北或原籍。李先念、李卓然、程世才率领的支队,在祁连山中艰苦跋涉43天,冲出绝境,后通过电台与中央取得联系,按中央指示抵达甘新交接的星星峡,420多名西路军指战员回到党的怀抱。半个世纪之后,时任国家主席的李先念动情的讲到这次战斗:“与敌激战一整天后的红西路军被迫向祁连山腹地转移,李先念主席在临终前留下遗愿:将骨灰撒向祁连山,与英勇献身的红西路军将士千古同眠。</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早在“西安事变”发生后,西路军进至永昌地区休整时,党中央就开始了对西路军的救援工作。周恩来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谈判中,向国民党提出应允许西路军在甘西地区活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在国共开始的第二次合作的谈判中,周恩来按中央指示,与国民党西安行营代主任蒋鼎文进行多次会谈,要求他本着国共合作的原则,电令“二马”停止进攻西路军,但未能达成协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西路军已面临覆灭危险之时,党中央、毛泽东十分焦急,指示在西安谈判的周恩来强烈要求国民党令“二马”停止进攻,并决定组成援西军,司令员为刘伯承、政治委员为张浩。毛泽东还曾想动用金钱,来买动“二马”停止进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为营救西路军,毛泽东、周恩来殚精竭虑,动用了各种可能的关系和途径。在西宁,赵守钰还同马步芳进行了谈判,虽未获成功,但随着国内政治形势的发展,“二马”对被俘人员的态度有所转变,他们在4月上旬,把被俘的2000多名西路军分批押送兰州,这些人大部分被八路军兰州办事处所营救。在李先念的带领下,左支队终于在5月初到达新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36年10月下旬到1937年3月中旬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在甘肃河西走廊悲壮中完全失败。西路军两万一千八百人中战死者7000多人,被俘12000多人。被俘后惨遭杀害者6000多人,回到家乡者3000多人,经过营救回到延安者4500多人,流落西北各地者1000多人。 仅余400多人的西路军指战员溃至新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红石窝会议纪念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红石窝地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康乐乡境内,它的名字同高 台、古浪、虎豹口、星星峡一起载入中国革命史。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会址纪念碑就坐落在这一海拔3400米得石窝山上,这是中国近百座纪念红军英雄业绩纪念设施中海拔最高的一座纪念碑。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为缅怀红西路军,当地裕固族人民把石窝山改称红石窝,把所在乡、村都以红石窝冠名。纪念碑为砖混结构,碑座为方形,碑体为一面红旗,红旗左上方有红五星,右边有党徽图案,碑高3.7米,意为1937年。红旗象征着红西路军浴血奋战、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碑座上镌刻着231个字的纪念碑简介。如今,军旗状的纪念碑已与茫茫祁连山融为一体,它将永远矗立在各族人民的心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石窝会议纪念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石窝会议纪念馆位于肃南县红湾寺镇夹心滩公园内,成立于1986年5月,现隶属于肃南县文物局,是全面展现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征战祁连山的专题纪念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布展分为浴血河西铸功勋、慷慨悲歌梨园口、碧血遍洒马场滩、巾帼赴难康隆寺、情怀永系石窝山、千秋绝唱映祁连6个单元。年接待观众1万多人次。2011年被省委宣传部确定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美丽的康乐草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b><b style="font-size: 20px;">康乐草原草原总面积268万亩,森林面积约45万亩。境内有丹霞地质风光区、马场滩草原、康隆寺、雪山探险旅游区、石窝会址等旅游景区。这里风光秀美,气候宜人,交通通讯便利,已建成度假、娱乐、观光、领略民族风情为一体的功能齐全完备的草原风光旅游景区,离张掖60公里,九排松景点是马场滩草原久负盛名的景点之一,因九排有序排列的青松而得名。这里山势起伏磅礴,林木参天傲立,花草茂盛芳馨,空气清新凉爽,百鸟鸣啼林涧。春夏涛涛林海,茫茫草原碧绿如毯,繁花似锦;金秋野果累累,红叶涕零;严冬皑皑白雪,银装素裹,景色壮观美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甘泉影视工作室出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二零二一年六月张掖发布</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注:部分资料来源《百度》</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