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六月上旬,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小住期间,大学同学慧玲学姐电话告诉我,青岛的几位同学定于十日上午十点,在“青岛德国风情街”与我见面、吃饭,顺便参观几家博物馆。工作时,我去过法、意、荷、瑞典等西、北欧十多个国家,却没去过德国。我发自内心感谢同学们热情接待、细心安排的同时,亦打算十日那天早出发,仔细品位一下“德国风情”,以免与同学们见面后光顾了叙友情耽搁了看“风情”。</span></p> <p class="ql-block">东方影都</p> <p class="ql-block">西海岸(黄岛)生态植物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十日清晨,我从青岛西海岸东方影都和生态植物园附近的公交站乘车,经两次换乘,再按慧玲学姐的指点,坐“隧道1”直达车,穿过胶洲湾海底隧道,经过青岛火车站,在中山路上行驶不久,上午八点前便到了“青岛德国风情街”所在地一一市北区馆陶路。从起程到落脚,用了不到两个小时。这在十多年前,没建胶州湾大桥、未通海底隧道、“青(岛)黄(岛)不接”,靠坐轮渡过海的时侯是无法想象的。我在感叹青岛交通之便捷,发展之迅速的同时,对世界上称我国为“基建狂魔”,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反华势力对我们“羡慕嫉妒恨”,进而遏制、围堵,自然多了些“理解”,自豪之情更是油然而生。</span></p> <p class="ql-block">胶州湾海底隧道西海岸入口</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十日上午,青岛市区天气薄阴,微风拂面,清爽宜人。青岛市于馆陶路整治打造的“德国风情街”,路面平坦、宽阔、整洁,路两旁一棵棵粗壮的法桐枝繁叶茂;一座座面街而踞的欧式、日式建筑,大多虽不宏伟却不失古典庄重;棱角分明的凸面石块垒就的街墙,敦厚强固,隐隐透露着森严之气。整条街区没有行驶的车辆,也很少行人和参观者,更没看到欧州国家城市里随处都有的雕塑、酒吧、橱窗、商摊、卖艺人等等的风情万种,反倒给人以空阔、古朴、清逸、静䀄的感觉。整个街区犹如在不卑不亢、静静地沉思默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据有关资料记载:一八九七年十一月,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逼迫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签署期限九十九年《胶澳租借条约》(胶澳即青岛),不费一枪一炮,强行侵占青岛为其殖民地。一八九九年,青岛德国市政当局开始建设馆陶路,并将此策划为“洋行区”。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取代德国占领青岛后,承袭德国人衣钵,将馆陶路逐步发展成为上世纪三十年代青岛的经济金融中心,并号称“青岛的华尔街”。最多时有汇丰、三井、朝鲜(属日本)银行等五十多家洋行进驻,德日美英法及丹麦、比利时、葡萄牙等国的大公司,都在此驻有分支机构,合力操控和影响着我华东地区的经济和转口贸易。</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德国侵占青岛时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自馆陶路西端顺路东遊,首先冲击眼球的是路北一座立柱粗壮、柱廊阔廠,挺拔恢宏,彰显霸气的欧式建筑一一日本官办的“取引交易所(日文汉译)”旧址。“取引交易所”始建于一九二零年,历时五年,耗资银元四十八万四千余、金票十一万六千余,建筑面积一万八千二百五十三平方米,是当时日本人管理的证卷、钱钞、纱布、土产交易所,也是当时亚州体量最大的证卷交易所。日本投降后,曾为国民党青岛警备区司令部驻地。青岛解放和新中国成立后,曾先后为三十二军军部兼青岛警备区司令部、海军政治部干部学校、北海舰队军人俱乐部等驻地。现为青岛金融博物馆。慧玲学姐后来告许我,电视剧《父母爱情》的很多场景,就是在这栋建筑内拍摄的。我没看过这部电视剧,对这栋建筑内部是何模样,没有一点“映象”。</span></p> <p class="ql-block">取引交易所现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馆陶路即“德国风情街”上,现共有各种历史建筑物二十五座,其中德式、日式风格的优秀历史建筑十四栋,计二十万平方米,包括原三井银行、朝鲜银行(属日本)、汇丰银行驻地,丹麦领事馆、德国高级船员公寓旧址等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走到“德国风情街”最东段的馆陶路与陵县路路口,一座非常漂亮的欧式风格建筑映入眼帘。近看,是青岛市交通博物馆。它的前身是青岛德国市政当局于一九一零年建设的馆陶路汽车站。一百多年了,仍然风格依旧,光彩夺目。馆陶路汽车站是我国最早的汽车站,是当时青岛的客流中心。我国的道路客运事业发端于此,青岛也由此成为我国近代道路交通的发祥地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从不同角度拍摄的馆陶路汽车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岛交通博物馆与对面现在的市北区汽车站拱卫的广场上,摆放着多辆老式汽车和用汽车零部件构建的多个造型,是德国风情街上雅俗共赏、最招人关注的遊览项目。</span></p> <p class="ql-block">市北区汽车站大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青岛德国风情街的几家博物馆不知何故都未开放,千米长的街区一个多小时就遊览完了。我坐在“取引所”对面路边连椅上静等青岛的同学,脑袋里“天马行空″地回味遊览的所见所知,忽然就想起了鲁迅先生评价《红楼梦》的一段话:“单就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遊览这德国风情街也可能是这样的:懂建筑的对欧、日风格的楼宇最注意,懂金融的对钱钞交易的遗存最上心,从事交通事业的对汽车站的起源感兴趣,研究近现代史的对各种资料都看得很仔佃,帅男靓女们对在此谈情说爱感到很惬意,……。这都无可厚非。但作为一个有良知和正义感的中国人,我们遊览风景时,切不能漠视街区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匾牌的警示作用,不能忘记这异域风情街记载着我们曾经的国家懦弱,承载着我们历史上的民族屈辱,见证着我们的被瓜分、被殖民、被剝削和被压迫……。更不能享于安乐,对当前世界上以美国为首的反华势力掀起的又一轮“反华大合唱”麻木不仁,熟视无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岛的同学们陆续到齐了。可能他(她)们都到过这德国风情街不知多少次了,听说我已认真遊览了一遍,便共同边走边谈边拍照,顺路走马观花的转了一圈,然后到这风情街上最大的酒店就歺,叙情言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饭毕乘车返程,在车上再回望青岛德国风情街:依然没有行驶的车辆,只有少数的行人和几伙沿路遊览者。我想,这是因为青岛现在的经济金融中心已经他移,德、日侵占时期的这里可不会这样,会滿街尽是来回穿梭的洋车,志高气昂的洋人,间或有德国女人、日本艺伎在路边徘徊……。公交车穿过胶州湾海底隧道,天空下起了大雨。是天公有记,又在为我们那段屈辱的过往哭泣吗?还是天佑中华,为驱除旱魔加快胶东大地的发展而驰援?若苍天有灵,但愿如此,……。</span></p><p class="ql-block"> (部分照片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 二零二一年六月十五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