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背上书包,将世界作为课堂,在旅途中探索、收获、成长!”……</p><p class="ql-block">研学,作为一门新的综合实践活动,研学旅行可以促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的认知。在研学旅行中,孩子们用脚步丈量大地,遇见新奇的世界,也遇见更好的自己。</p> <p class="ql-block">5月29日,桂林卓然小学16级38名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前往柳州三江侗族自治县开展“揭秘山水建筑,传承非遗文化”主题研学活动。此次研学之旅,孩子们先后抵达三江民族博物馆、三江民族广场、程阳百家宴广场、程阳风雨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传承基地、程阳八寨景等地,全方位、多角度探秘侗族木构建筑,学习匠心精神,感受、体验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p> <p class="ql-block">在三江民族博物馆,孩子们深入了解了三江的建筑、节日、婚俗等风土人情;在三江民族广场,孩子们走进鼓楼,感触鼓楼复杂的结构、欣赏鼓楼建筑的艺术,动手绘制鼓楼的局部图;在程阳八寨景区,孩子们分工合作,针对侗族建筑所涉及到的文化、结构、用途、装饰等进行头脑风暴,汇报、展示,揭开了鼓楼、风雨桥、吊脚楼等非遗建筑的神秘面纱。</p> <p class="ql-block">作为侗寨风雨桥的代表作,程阳风雨桥是目前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风雨桥,是侗乡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木建筑中的艺术珍品。在程阳风雨桥,孩子们在近距离观赏、触摸风雨桥的基础上,现场学习了美术课程《美丽的风雨桥》,亲手绘制了风雨桥建筑结构图。</p> <p class="ql-block">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传承基地,孩子们听取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杨似玉先生关于三江侗族木构建筑的结构特点、历史文化的介绍,学习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了解“顶梁柱”和“栋梁”在建筑中的科学意义并动手制作了“顶梁柱”模型。</p> <p class="ql-block">学习之余,孩子们也深入体验了当地百家宴民族风俗,观看民俗表演,感受吊脚楼居住环境,了解传统建筑中的民族大义、家国情怀。</p> <p class="ql-block"> 此次活动,聚焦侗族木构建筑,以研学旅行为载体,紧密结合卓然小学正在开展的“山水教育”,基于教学实践提取侗族非遗建筑文化元素,用实践、手工、绘画、体验相结合的方式,巧妙的将非遗文化融入研学课堂,让学生们感受到最原始的技艺,助力孩子们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传承非遗文化,提升文化自信。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为他们成长为主动、健康发展的人,奠定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广西民族教育研究专项课题《广西非遗建筑在中小学研学旅行中的传承教育研究——以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为例》课题负责人贾金生老师表示,研学旅行是开展“五育”教育的非常好的方式。“我们聚焦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希望学生在研学实践中,学习建筑技艺,增进对中华传统建筑文化的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勇于担当‘顶梁柱’,争做国家的‘栋梁之材’。”</p><p class="ql-block"> 参与研学活动的周依桐同学写道:“这次研学我们学到了教室里学不到的榫卯结构,看到了教室里看不到的侗族服饰,听到了教室里听不到的侗族大歌,画了教室里画不了的风雨桥,还尝试用木棒搭建了简单的隼卯结构框架。”黄煜辰同学说:“这次研学活动对于我来说是人生道路上一段重要的经历,在感受大自然美丽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民族的文化传承、团体的力量。”董承逸同学写道:“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 ‘头脑风暴大赛 ’。因为,这场比赛不仅让我明白了如何整合梳理知识,还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一个团体的成功不是靠某一个人强出头,需要靠大家的沟通和交流,虚心听取他人建议,团结一心,有效的分工合作!”</p> 课程研发老师简介 <p class="ql-block">贾金生,STEAM教育和体验式教育领航者。广西大学生奋进之星,全国自强之星提名奖获得者,广西师范大学优秀毕业生,在校期间获得多个国家专利,组织开展多个自治区级以上教育课程。本科主修生物科学,研究生主修动物学,博士主修学校课程与教学,高级教师职称。</p> 课程老师·贾金生老师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