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溪镇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三国志》中记载:“黄龙见(作“现”解)犍为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区江口镇平茯村,东汉时称武阳县,为犍为郡治所在地)之赤水,九日乃去。”此时为东汉建安24年(公元219年)黄龙溪由此得名。诸葛亮等800大臣以此为征兆拥戴刘备称帝。因此,黄龙溪可以说是蜀汉政权的风水宝地。 黄龙溪因龙得名,因龙而灵,围绕着“龙”作足了文章,龙佛、龙寺、龙灯、龙舟,构成丰富多彩的龙文化主题,为“中国民间艺术火龙之乡”。 黄龙溪的龙文化体现在有形的旱龙和水龙。旱龙以“古榕藏龙头,寺院收龙尾”为特色,龙头藏于王爷坎镇江寺,龙身游走东大门古街龙形街道,潮音寺是龙的七寸,龙尾收于古龙寺,寺中有龙,龙中有寺。 古镇街巷总体保持着清代鱼骨形路网的传统格局。街面全为石板铺就,宽约3米,两侧清代前店后居联排式民居,均为木穿逗结构,竹编夹壁粉墙,清瓦屋面,雕花窗棂,飞檐翘角,为檐廊式建筑。 借黄龙溪得名典故,根据“黄龙渡清江,真龙内中藏”的概念,引溪水顺街中而形成一条景观内河,并在相应节点设置“龙首”、“龙尾”的景观造型,以“神似龙头,具象龙尾”为特色,涵盖神龙抬头,龙颈飞瀑、真龙现身、黄龙摆尾四大主题,将水龙发挥得淋漓尽致。 当我们来到黄龙溪的圆池边,只见地下圆池中矗立一只大鼎,一条巨龙头从池壁探出,圆瞪大眼,张开嘴巴,一股清泉喷勃而出,形象地展示了充满传奇色的黄龙色彩。 黄龙摆尾。 龙颈飞瀑。 “玩水”成为游客一项极具吸引力的游乐体验。溪内水质清澈,淹没脚背,极适合戏水。“亲水、戏水、看水”在与水的亲密互动中度过一段舒适的休闲时光。 一根古木没有修饰、没有雕琢,随意横卧在小溪上,承担起沟通小溪两岸民居的纽带,与古镇、与小溪自然而和谐的融合在一起,自成一景。<br><br> 一条清清的溪流穿镇而过,小溪两岸是石板路铺就的整洁街道。路边柳条轻拂,配着花窗阁楼和水磨风情万种美不胜收。 清澈洁净的黄龙溪水,默默地滋润着两岸的生灵,给小镇的人们带来了生生不息的活力。 溪水两边的街面上,能工巧匠,借托地势环境,用石材、活水、花草、砖瓦等,起房屋、修长廊、堆顽石、造门坊、上下错落,亭台填空,灵动静物,花草生机,一路行来古色古香,韵味十足。 老任家当年的大宅门不会这样寒嘇吧。 黄龙溪位于三县交界(新津、彭山、双流)处,二江(府河、鹿溪河)环抱,牧马山、二峨山隔江对峙。清末民国初年华阳、彭山、仁寿三县在此共设一衙门,称之为“三县一衙门”。 衙门大门两旁有副对联:“黄龙宝山伸出龙爪抱鸡翅,白马临江勒转马头望虎岩”,联上的六个地名这副联中巧妙嵌入了6个地名:“黄龙”、“龙爪”、“鸡翅”、“白马”、“马头”、“虎岩”。巧妙地包含了三县衙门的管辖范围。 衙门正堂上“为民作主”四字,赫然入目。两边门楣上嵌有一联曰:“法重如山一衙三管,心平似水历造廉德”。如此标榜,怕也经不住中央巡查组的细查。<br><br> 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铭记古稀之年的相聚欢乐,盼望下次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