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过家乡的端午节。

森林人

<p class="ql-block">  在外漂泊了十几年,虽然是生活在大都市,但是总感到过的每一个端午节都空洞乏味。所以在每个端午节来临的时候,我都会回想起在家乡过端午节的热烈场面。</p><p class="ql-block"> 70年代林区人民的生活必需品还很匮乏,吃供应粮的居民每人每月只有8斤白面,有的时候还能给一斤大米,但要扣去一斤白面。包粽子用的黏大米就从来也没有供应过,即使是自己花钱也没有地方去买,所以家家过端午包不起粽子。但这丝毫没有冲淡端午节给人们带来的欢乐。那时候林区的职工家家都会养几只小鸡,过完了清明节,鸡下的每一个蛋都要攒起来留到端午节。过端午节的这一天,家长们会毫不保留的把家里攒起来的鸡蛋都煮给孩子们吃。还有很多人家或者是用红钢笔水或者是大红纸泡湿了把鸡蛋皮染成红色的。那时候端午节不是法定假日,学生们都还要照常去上学。这一天所有上学的孩子们都会带一两个鸡蛋到学校,在同学们面前互相的拿出来显摆。未成年的孩子们早上起来还会发现,父母在他们熟睡的时候偷偷摸摸的在他们的手脖上和脚脖上拴上了五彩线,孩子们要把这些五彩线一直带到端午节后的第1个雨天才把它剪下来扔在水里,传统的说法是这样做会给孩子带来一年的好运。端午节的这一天早上,全场的人都会倾巢出动,在太阳没出来之前就来到河边洗脸,上草地里淌露水。在回家的路上还要顺便的折一些树枝,采一些艾蒿,把自己家用五彩纸叠的葫芦拴在上面,挂在自己家的房檐底下。这天早上走在上学的路上,可以看到家家户户在房檐底下挂的各式各样的葫芦,人们用这简单的方式,把简陋的小林场装扮的靓丽起来。</p><p class="ql-block"> 到了90年代,林区人民的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在过端午节的时候家家都能买得起黏大米开始包起粽子来。那时候家家包的粽子都是一样的黏大米,一样的红枣,一样的形状。不像现在市场上卖的粽子有肉的,有蛋黄的。有黄米的,有豆沙的,粽子的形状也有好多种,但我感到都没有家乡的黏米红枣粽子好吃。</p><p class="ql-block"> 从90年代开始,有些商家抓住了家家端午节挂葫芦的习俗,开始制作各种精美的葫芦上市去卖。端午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买很多这样的葫芦挂到自己的房檐上。家家房前被装饰的比过去过端午节更好看了。这个时候也有了录音机,有很多青年人自发的组织起来,在端午节的头一天晚上就带上酒,菜,录音机,来到河边儿又喝又唱又跳。一直到端午节的这一天早上。</p><p class="ql-block"> 进入21世纪。可以说林区人民的生活和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人不但能吃得饱穿得暖,而且吃得好,穿得漂亮。可是家乡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却丝毫没有改变。唯一有些改变的是,市场上卖的葫芦样式越来越多,色彩越来越鲜艳。家家也不是仅限于在自己的房前挂葫芦。有很多人在自己心爱的汽车上,在自己的自行车上,都挂上了好看的葫芦。有很多小学生在自己的书包上也拴上了葫芦。这时候葫芦不仅装扮了房屋,也装扮了行人,装扮了车辆,装扮的整个林区都五光十色。</p><p class="ql-block"> 可是在北京,家乡过端午节看到的这些都不存在。从整个城市的外表来看没有一点儿过端午节的气氛。我也想按家乡的习俗来过端午,可是清晨起来到河边踏露没有一人和我同伍,想在楼房的窗前挂起彩葫芦,但是到任何地方都买不到,万般无奈也就只好入乡随俗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