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早晨去早市买菜,见许多人手里拿着一束艾草,市场里好几商家在卖粽叶、粽子,端午节到了。</p><p class="ql-block">昨天看到清代画家郎世宁的《午瑞图》。郎世宁是意大利米兰人,作为天主教耶稣会的修道士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来到中国广州,五年后到达北京,受到康熙帝的接见,并因为擅画,成为清宫如意馆的宫廷画师,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深受三朝帝王喜爱。据说乾隆帝登基后,每日必去画室看郎世宁作画。郎世宁作品包括人物、花鸟走兽,其中许多作品反映帝王、帝后生活的肖像画、行乐图、纪实画以及当时的重要历史史实,传世作品有《乾隆帝后妃嫔图卷》、《万树园赐宴图》、《乾隆皇帝大阅图》、《阿玉锡持矛荡寇图》、《乾隆平定准部回部战图底稿》、《百骏图》等。</p> <p class="ql-block">《午瑞图》是雍正十年,郎世宁奉帝王命作,画面分为三个部分:瓶花、果盘、粽子,如一幅静物画。画中花草、水果、食品来源于北京端午习俗,可以与北京俗曲“五月端午街前卖神符,女儿节令把雄黄酒沽,樱桃桑椹、粽子五毒,一朵朵似火榴花开端树。一枝枝艾叶菖蒲悬门户,孩子们头上写个王老虎,姑娘们鬓边斜簪五色绫蝠”相互印证。</p> <p class="ql-block">位于画幅正中的瓶花,绘一只青瓷梅瓶,瓶中折枝石榴花、蜀葵、艾草、菖蒲。石榴花与蜀葵是端午节所见花卉,早晨出门,在院子里就看到了蜀葵。</p><p class="ql-block">菖蒲外形如剑,艾草、菖蒲皆含有挥发性芳香油,能提神通窍,人们认为悬挂家门能驱除不祥。故清《燕京岁时记》说:“端午日用菖蒲、艾子插于门旁,以禳不祥,亦古者艾虎、蒲剑之遗意。”</p> <p class="ql-block">齐白石的《五日吉祥》,画面绘菖蒲、艾草、酒壶、粽子,描绘了端午挂菖蒲、艾草,喝雄黄酒,吃粽子的习俗。</p> <p class="ql-block">果盘在画幅左下,装满红色的樱桃和黄色的杏。北京人讲究端午节吃黑桑椹,据说吃了黑桑椹不招苍蝇。北京俗曲也有“樱桃桑椹”之说,郎世宁画中没有桑椹,而是画了黄橙橙的杏。在早市水果摊转了转,发现樱桃、杏、桑椹皆是时令水果,而且樱桃、杏正大量上市,或许郎世宁是从画面效果出发,选择画杏吧。</p> <p class="ql-block">画幅右下绘几只三角形粽子。粽子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神灵的贡品,因地域不同,味道各有差异,是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之一。老北京的粽子用江米、黄米、小枣做成,俗称“二米粽子”。上班时,每到端午节,食堂还会给职工发粽子,多是北方最常见的小枣或豆沙的。</p> <p class="ql-block">郎世宁在中国生活五十一年,对中国的风土习俗多有了解,因此,《午瑞图》在绘画题材上忠实于中国端午的习俗,与清代王时敏、罗聘的《端午图》比较,题材选择花草、水果皆有相似之处。但在绘画技法上,则保留了西画重视色彩深浅与光影明暗的变化,笔下瓷瓶、花果、粽子具有立体感,光影,令观者清晰地体会到西方油画的技法,可谓中西合璧的绘画作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