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端午节

二酉山人孙国纬

<h1> <b><font color="#ed2308">  </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 家乡的端午节</font></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font color="#39b54a"> </font><font color="#333333">乌宿镇 龙船坪 飚滩乐</font></b></p><p class="ql-block"><br></p><h3>  我的童年是在神奇秀美的湘西沅江支流酉水之滨 乌宿小镇度过的。乌宿 与被尊为中华文化圣山的二酉山隔水相望 。成语”书通二酉”即典出于此。小镇深得二酉文脉滋养,民风古朴谆良,耕读传家,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乡民子弟志存高远,勤学善思,人才辈出。经多家媒体宣扬,赢得”教授村”美誉。沈从文先生《白河流域的几个码头》有这样的描述:“ 由沅陵沿白河( 酉水)上行三十里名“乌宿”,地方风景清奇秀美,古木丛竹,滨水极多。传说中的大酉洞即在附近。洞中高大宏敞,气象万千……” 他最心疼的九妹沈岳萌因精神受伤被送回沅陵芸庐大哥家,后与泥瓦匠莫仕进成亲,就居住在乌宿周家河头原天主堂院内的一栋木屋内 。</h3><p class="ql-block">  我家的老宅位于乌宿中街。儿时,穿过我家街对面的小巷可以直达龙船坪。那里科学地分布着稻田、菜地、果园和池塘,更蕴藏着我至今仍感到神秘和崇拜的关于乌宿龙船化着真龙回归东海的传奇故事。在那里随手摘取桃李杏梨赏鲜是孩子们的特权,恰巧碰上的果园主人也只是笑笑的说一声“怕是还没熟透啊!”。龙船坪是我和儿时玩伴最熟悉最喜欢的去处。经过这里是从乌宿街通达大河塔浒滩头的捷径。滩头上是乌宿通街婶娘嫂子大姐幺妹洗菜涮衣挑水的热闹地方,也是孩子们的滨水乐园。一群半大小伢儿毫无顾忌光屁股拥进沙滩河水,放肆浇水糊泥嘻笑打闹……忽然,只听“飚滩去”一声吆喝,小伙伴们便蜂拥而上跨越大栗溪,兴高采烈踩着大大小小晒得滚巴的鹅卵石,跳跃着沿北河逆行約一里半,看准地势水情,争先恐后兴奋异常地跃入激浪险滩,尽情享受穿波逐浪任凭沉浮击水飚滩的乐趣和刺激!正是有了这种令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的惊险体验,一九八七年,我在应邀为《乌宿区志》题写的诗中,才有了“最忆伴君飚滩乐,浪大方识乌宿人”的豪情,为睿智豁达万事争先的二酉乌宿乡亲擂鼓摇旗!祈望家乡文脉赓续,经济繁荣!</p><p class="ql-block"> 前些年清明还乡祭祖期间,我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处于水库消落区已经荒蕪的龙船坪。寻觅当年的足迹,回味儿时的心境,怀念童年的玩伴。身边的老黄牛令我倍感亲切,远处迷雾笼罩中的二酉山,似乎又平添了几分神圣和仙幻……</p><p class="ql-block">  退休以后曾几度还乡,乌宿小镇和酉山酉水已经发生很大变化。清澈湍急的酉水变成五强溪水电站平静的水库。二酉山也开发成有好几处亭台楼阁的文化名胜游览区。互联网上,随处可见现今的二酉山水彩色照片。然而,我仍然怀念早年自然、朴实又灵秀的酉山酉水----它是我心中的山水,是我精神的一脉,早已构成我生命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p> “二酉藏书”号龙舟 由于兴建沅江五强溪水电站,乌宿古镇整体拆迁后靠。所幸我家的老墙还可以和二酉文化圣山同框。 <p class="ql-block"> <b>扒龙船 二酉洞 五強溪</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两千多年前,三闾大夫屈原被放逐南方蛮荒僻野。诗祖溯沅江而上,悲愤中写下《涉江》、《桔颂》等千古名篇。赛龙舟成为 端午节我的家乡最隆重热烈又神圣的传统习俗。</p><p class="ql-block"> 湘西沅江酉水一方称龙舟竞渡为扒龙船。一个鲜活的“扒”字,突显出当地激情火辣的民风和奋勇争先的动态美。聚集到乌宿扒龙船比赛的,以北河(酉水)上游洪树坪、猢狲溪、鱼梁岩、四方坪等几个滨水村寨为主力,下游石牌楼以及小酉溪畔的田家庄、牛窝头寨也曾派船参赛。至于东道主乌宿 镇,因为居民多以小生意为业,不大习船上功夫。即便是可数的几户船上人,也都是掌舵运客的老板。镇上虽然也热热闹闹组队,但不曾想过一定要扒个蠃头。主要好处是借主办扒龙船比赛的人气为小镇争得面子,更加实惠的是可以换来商机。</p><p class="ql-block">  鸟宿扒龙船比赛一直沿用横渡赛程。其起点在酉水左岸蟠龙山下的古渡口堂门前,终点就设在闻名于世的二酉藏书洞的山脚,靠近前两年新竖起的“二酉名山”牌坊的河岸。酉水干流这一段水面位于塔浒滩和磨钩滩(又名乌宿滩)之间,水域比较宽阔(约 250米),流速不是太快。但因为酉水闯过一道险滩后即接纳对冲而来的小酉溪,至使水流紊乱,形成多处旋涡水经,且随着水位高低变化。比赛前,各村寨龙船的主事、艄公、鼓手、旗手和头桡等骨干人物,都要事先驾船来摸摸水性。根据水情和往年经验,商定今年比赛的对策和计谋。</p><p class="ql-block">  端午节一大清早,河面就传来“咚咚、单单”的锣鼓声。各路龙船气势飞扬地陆续划到比赛水域。锣鼓点子的花样翻新、旗手的千姿百态和龙舟的穿梭游弋构成了赛前的一场精彩水上表演。随着日头升高,酉水两岸,二酉山下挤满附近十里八乡专门赶来看热闹的乡民。正式比赛开始了,几条龙船一字齐头排开,发令锣声一响,龙船如离弦之箭,在震耳欲聋的锣鼓声中直冲对岸,豪爽激情的观众和着锣鼓声渴力呐喊助阵,吼声震天!龙船桡手与两岸观众心心相连,其热烈火爆场面决不亚于现今的世界杯足球决赛。扒龙船过程中的万千花絮,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扯谈的焦点 ……</p><p class="ql-block">  记得有一年端午,我和乌宿码头口几位玩伴,涉过酉溪到二酉山脚龙船奔岸的地方看热闹。扒龙船比赛偃旗息鼓以后,余兴难尽,便随着进香朝拜的人群往二酉洞攀登。当年,二酉洞前有前清修建的悬空亭阁,常年有两位尼姑住持。不过,那时侯我们都还不懂得求神许愿,只是为了去验证一个传说。乌宿街上老一辈的人时常绘声绘色地说:二酉洞是神仙洞,里面有条小洞与山脚河水相通。在二酉洞里,只要你虔诚,随时都可以听到扒龙船的锣鼓响。我们仗着年少路熟,在登山的人群中左穿右突,最先赶到洞里。慈眉善目的尼姑奶奶(姑姑)得知我们的来意后,热心地引导我们到靠里的一处洞壁前。我们默了默神,屏住呼吸,竖起耳朶靠近岩壁轮流聆听。结果,有两位伙伴兴奋地说:听到了“咚、咚咚、单单”的锣鼓声,我和另一位伙伴听了三次也听不清楚。当时,我很有些失落……多年以后,我似乎有了感悟,保持这种有人说听到、有人说没听到的状态真好,它至少可以使诸如此类亦真亦假的美好传说永运传颂下去。下山前,我们各人在洞口捡了几块“书岩”(二酉洞附近山体分布板状结构、层厚极薄的板岩,相传此洞系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咸阳学者藏书处。成语“书通二酉”即典出于此。当地无论书生、商贾、还是农夫都愿意相信这些石块就是书的化身,于是便称这类石扳为“书岩”)。也祘是我们勉励自己刻苦求学的一件信物。</p><p class="ql-block">  如今,被中国龙舟协会授予“ 传统龙舟之乡 ”美誉的沅陵县在沅江上举办的国际龙舟比赛一屆比一屆火爆。而在我的记忆里,印象最深的则是我上初二那一年端午节扒龙船比赛。我们沅陵一中首次参赛就一举夺得亚军。喜讯传来,全校欢声雷动。一时间,高十三乙班那位有着水上人血脉、担纲头桡的李同学简直成了全校师生心目中的英雄。更加有意思的是,奋然登上龙船击鼓指挥的竟然是一向文质彬彬的教导主任刘历炳老师。当时,沅陵境内的沅江五强溪水电站正在抓紧勘探,人们传说那里河底下都挖通了(直到我学了水利专业,方才理解那个传闻的意思是打通了供坝基地质勘探用的过江平硐)。记得一次全校升旗仪式以后,刘主任在训话中还特别加上了一段极富想象又颇为幽默的话:等到五强溪水电站建成以后,水位抬高了,扒龙船比赛就要从我们学校门口出发了……也许,正是这位十分受尊敬的师长当年的美好展望,启发了我对江河的热爱,对水利事业的忠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作者 何重礼(著名画家,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教授,沅陵籍) 沅陵龙舟国际邀请赛旗鼓浩荡,万民欢腾 前排右二 沅陵一中教导主任刘历炳老师 <b>  端午粽 雄黄酒 栀子花</b><br><br>  每逢端午,家家户户都要包棕子。农历芒种一过,妈妈就提前采摘回宽大的粽子叶洗晒干净;父亲则设法从酉溪河棋坪乡里亲戚家弄来质量上乘的糯米。妈妈喜欢包比较秀气的碱水粽,父亲则乐意在糯米里包进腊肉火腿。碱水粽淡黄清香,黏润可口;腊肉粽咸腊入味、油而不腻,都是我的最爱。十七岁以后,我出门求学做事,多年客居他乡,这种家乡口味的粽子,就成为我永远的思念和永远挥之不去的乡愁…<br>在我的记忆中,端午节的歺桌上,总有一碗浓烈的雄黄酒。父亲母亲平日都不沾酒,可到了端午这一天,他们总要喝几口雄黄酒。我和我的大姐、二姐、哥哥、大妹、小妹,也要一本正经的端起雄黄酒碗,兴奋地抿上一口。妈妈还把雄黄点在我们兄弟姊妹的额头上。父亲则让我们把雄黄粉洒在房前屋后,柱基墙脚。有一年,妈妈从二酉山采来多种不知名的野草,放进锅里烧热水,为我们姐弟逐个沐浴。这些风俗,大概都是为了驱瘴避邪,期望儿辈易养成人,健康成长。 <br>  与供端午节食用的粽子同样令我怀念的,是姐妹们精心编织的“ 丝粽 ” 。丝粽的做法是,先用纸折叠成指姆大小、有如粽子外型的八菱体,然后用五颜六色的丝线贴着菱体表面缠绕成各种花色图案,再用丝线穿过菱体尖角,上端作为提带,下端添加丝缨即成。絲粽内放入香料,便兼具香囊功能。编织丝粽,是故乡伴随端午食粽而来的一种习俗,最初为驱瘴之用,久而久之,成了衡量姑娘是否心灵手巧的标志。有些妹仔还把絲粽作为信物(有如香包)送给心爱的后生家。端午前后,姑娘、媳妇和小女生们纷纷将自己精心编织的“丝粽”佩挂在胸前,有的还在头上夹一朶雪白喷香的栀子花。构成了大街小巷、校園内外一道靚丽的风景。<br>  六十多年过去了,我不知道,我的家乡是否还传承着这种文明高洁的习俗?在人山人海的沅陵龙舟广场,是否还能够寻觅见那一道令人陶醉的美妙风景……<br><br> ( 2007年6月初稿 2021年端午修订 )<br><br><br><br><br><br> 新建成的跨越酉水的二酉大桥 我离开可爱的家乡六十多年了!《家乡的端午节》引领我回到家乡、回到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