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妈妈的端午粽</b></p><p class="ql-block"> (2021.6.12夜)</p><p class="ql-block"> 当下端午正浓、粽叶飘香。爱人和孩子回老家看望母亲去了,从老妈口中得知:她们娘俩到家当晚就开始忙碌起来一一洗脚、擦背、刷鞋、换洗床单被套……,听到这些,我内心即欣慰,又有一些动容,也勾起我对儿时端午的向往和对母亲包的粽子的回味……</p><p class="ql-block"> 儿时,每逢端午前后,会有一种名叫家俪子的候鸟飞回来,它体形与喜鹊相似,通体羽毛黝黑发亮,鸣叫起来清脆悦耳,一旦它的叫声愈加欢快,便喻示着端午的脚步更近了,村里的人们也陆续插上桃枝,枝头上系挂我们手折的粉斣,家家准备包粽子……</p><p class="ql-block"> 妈妈包的粽子软糯黏香,散发出的气息浓厚、香甜、绵长,有柴锅和柴草的味道,细品——还有老宅和岁月的味道,再品——还能嗅出妈妈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妈妈包的粽子,质朴且费时。 </p><p class="ql-block"> <b>先从食材说起。米,</b>妈妈用的是一种名叫黍子,其米粒金黄,大小与小米类似,是一种产量低、不受害虫侵害、适合在新开垦的山坡地上种植的植物。<b>粽叶,</b>是妈妈从沟里苇塘采来的,那里水草肥沃、鱼蛙众多、芦苇成片,也是我们孩子经常偷偷跑去游泳、捉鱼的地方。刚采回来的苇叶青绿、湿润、肥大,片片都透着池塘与泉水怡人的清新。<b>马莲,</b>是用来捆扎粽子的,路边野生的马莲随手可得,茎叶窄长、肥厚,根根都带着山野的气息。黍子、粽叶、马莲三种食材的组合,简直就是绝配,自然的无法再自然,质朴的无法再质朴。</p><p class="ql-block"> <b>再从包制与炖煮说起。</b>包粽前,母亲都要提前将黍米洗净,至少浸泡两至三天,有时甚至一周有余,期间不停更换清水,这样才确保颗颗浸透饱满,粒粒清香淡郁。包粽时,将三片新鲜苇叶重叠,卷成圆锥状,放米、压实。随后用马莲捆紧扎实,包好的粽子放入柴锅中,添入清水,用柴火炖煮一两个小时后,再用余火焐煮五六个小时。期间,妈妈偶尔还会往灶膛里添加一些木柴,整个炖煮下来,往往已到傍晚时分,熟透了的粽香已从锅盖的缝隙中钻了出来,屋前、屋后、院中都弥漫着诱人的粽香味,那粽香最为深刻、让我至今回味。</p><p class="ql-block"> <b>最后从熬制糖浆说起</b>。这可是母亲粽子好吃的灵魂所在,母亲先是将红糖用水稀释,放在灶膛炭火上慢慢煨炖搅拌,直至糖水起泡变色后,加入擀成粉面的芝麻和适量食盐,然后再继续煨炖搅拌,最后将糖浆熬成粘稠状即可,趁热与熟透的粽子食用,那甜咸软糯的味道无法形容,只有回味。</p><p class="ql-block"> 时间的长河不断向未来流去,逝水年华,现如今,儿时的苇塘也不像壮年时那样水深草盛,母亲的身体也不像年轻时那样健壮,我也深深感知到:母亲这条时间之河正在慢慢流淌,也明白自己永远不可能回到儿时,不管我如何追忆过去,情景不会再现。只有珍惜当下,与哥哥、姐姐三家河流汇聚,共同为母亲之河注入源源动力,伴随着妈妈一同向前奔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