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傍晚的街头,几天来添了许多平日里见不着的小贩。售卖起绒线、香囊什么的小饰品。大致浏览凢个摊点,售卖的东西大同小异,绣出的兔子、老虎的图案一模一样,全无拙朴之态,似乎是出自同一地区,甚至可能是同一台机器的产品,虽是五彩斑斓,还是觉得少了些什么?</p><p class="ql-block"> 就是这些花花绿绿的提示,端午节渐渐地临近,还勾起了我的端午节的记忆,一时陶然,竞让我似乎也嗅着了菖蒲和艾叶的清香…</p> <p class="ql-block"> 街头售卖端午小饰品的摊贩</p> <p class="ql-block"> 曾经,我的端午节是这样的。</p><p class="ql-block"> 才刚进入五月(农历),奶奶便张罗着捉蟾蜍。也奇怪,前几日雨前雨后聒噪的"咕蛙、咕蛙"叫声突然听不到了,在潮湿地儿,墙角阴暗处,寻常可见的蟾蜍们,都看不见了。有人说:"癞蛤蟆"(蟾蜍的俗称)躲正午时去了。</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淮安城里,不是如今的钢筋水泥世界,硬化的路面不多,居民家里的地板,大多还是原生态的黄土,城里多有大量未开发的池塘和草泽,城市距离农田也是很近的很。因此,运气好,花点功夫,在节前逮几只躲"正午时“的蟾蜍也不是太难的事。</p><p class="ql-block"> 捉住的蟾蜍,奶奶会用布条扣成一串,罩在破盆下面,等着端午的"正午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妈妈永远是最忙的。端午节包粽子是一定要糯米的。很早的时候,妈妈便开始储备糯米。那时候是计划经济时代,糯米不是常年供应的。平时不留意着,端午节时就可能无"米"可包。</p><p class="ql-block"> 进了五月,就可采买粽叶了(淮安的粽叶,取材于本地的芦苇叶子)。买回粽叶后,一般是在端午节的头一天下午开始包粽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对我们孩子们来说,包粽子就是一场游戏。浸米、整理粽叶这些事,我们自不必管。妈妈包粽子时,我们都是要"帮忙"的,往往是你窝一个"小脚粽",他包一个三角粽;他的扎不紧,你的米又漏了;手忙脚乱,结果是水弄了一地,浸过水的白胖的米粒流落到粽叶盆里盆外,还有米粒掉在地上…</p><p class="ql-block"> 妈妈只管忙她的,偶而抬头指点一下。孩子们包成包不成,包了几个妈妈并不在乎。至于什么叶子弄坏,米撒到盆里的事,只要不过分,她也不恼。</p><p class="ql-block"> 粽子包好,一个个整齐地码进大的锅里,添上清水等着。</p><p class="ql-block"> 晚饭后,妈妈又忙着将之前买的菖蒲和艾草分插在门、户上。传说,门户上悬上菖蒲剑和艾条是可以避邪去瘟神的。</p><p class="ql-block"> 晚饭与睡觉前,炉子空闲下来,将粽锅坐在炉子上。临睡前,得替炉子续二块新的蜂窝煤,让炉火可以持续至半夜,这样可保证所有粽子个个都是透熟的。</p><p class="ql-block"> 端午早上醒来,粽子的清香包围了屋子。从锅里取出的粽子,温度也是恰好的。剥去粽叶,温润如玉般的泛着微青又透着淡黄的粽子就露了出来。撒上少许的白糖,新剥的粽子能迷人。用筷子轻轻夹开粽子,绵而粘软的米粒,相互依偎着,你侬我侬地,透着淡淡的清香,真令人垂涎!待得咬上一口,那甜软而糯的口感,真不枉一年的等待…</p> <p class="ql-block">端午的中餐都是丰盛的。要晒的鲜红萝卜片、黄瓜片、切开的鸭蛋、小盏里不多的雄黄粉、一个打开的粽子、五色绒线、一小碟白糖还有一面小镜子等,早就备妥摆在托盘中,等待着正午时阳光的巡礼;</p><p class="ql-block"> 此前捉来的蟾蜍们,无奈地晒着正午时的太阳,它们炼狱,可为人们解除些许病痛,也是蟾蜍生命中一次升华吧。</p><p class="ql-block"> 正午时后,爸妈通常会象征性地喝上一点雄黄酒,我们小孩子也吃点甜萝卜片或是用雄黄粉兑酒抹抹额头和肚皮之类,就算是完成端午仪式了。据说,吃过这些和这番操作,可去湿毒,也可保证一夏天肚子不疼。</p> <p class="ql-block">傍晚,家里小一点的弟妹在端午这天是用晒过正午时的菖蒲和艾叶煮水后洗浴的。有几个易于起湿疹、皮肤易过敏或"赤气"重的弟妹(我们家堂姊妹等十余个,当时都住在一起),通常由奶奶操作,拿晒过正午时太阳的蟾蜍的肚皮在这些患处等进行揉擦,翼以蟾蜍之毒为易患皮肤做一次防疫治疗。被晒的昏昏然的蟾蜍也很配合,也算是有了功德了。</p><p class="ql-block"> 沐浴过的孩子,手腕上扣上了五彩线;女孩子脖子上挂起了香囊(内盛中药,有淡药香),男孩子胸前也多了一个内盛熟鸭蛋的五色线打成的络子。据说,带上这般的佩饰是可以避瘟疫和促长命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端午节,人们又称为娃娃节。我们小孩子,沐浴后挂起端午的佩饰,节就算过去了。但,系在手腕和挂在胸前的五色线,还有用处。废弃不要的,要扔在屋上,七月初七日,牛郎织女天河相会前,喜鹊会衔这些五彩线为他们搭彩桥,好让他们夫妻在彩桥上相会。</p> <p class="ql-block"> 窗前阳光下,被插在瓶中菖蒲艾</p> <p class="ql-block"> 转眼几十年。如今,粽子不在是端午节的专属,门户挂菖蒲剑、饮雄黄酒之类传统习俗也不在被人们信奉。真难想象,没有了文化加持的节日,还能留住的多少美好记忆呢?</p><p class="ql-block"> 二0二一年端午节前</p><p class="ql-block">注:部分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