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话粽子

刘柏辰爸爸

端午前夕,长郡双语2006班一团的同学们聚在一起,大家一起包粽子,学习民俗知识。 你知道吗?端午节我们吃的粽子,最早并非是为了纪念屈原投江而发明的。 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粽子古称“角黍”,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发明的,真正有文字记载的粽子见于晋周处的《风土记》;而流传有序,历史最悠久的粽子则是西安的蜂蜜凉粽子,载于唐韦巨源《食谱》。特点是只用糯米,无馅,煮熟后晾凉,吃时用丝线勒成薄片,浇以蜂蜜与黄桂酱――白糖腌桂花酱。 早在屈原以前,远古的先民就会吃粽子了那是几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原地区的先民们便学会了用火烤但是,容易沾满灰尘,吃了起来口感也不适口后来又逐渐发明了用植物的叶子将小块的兽肉包裹起来再煨熟,这就是最原始的“肉粽” 再过了1000多年,到了屈原所生活的战国时代,也继承了这项活动将装有稻米的的竹筒投入水中,正是楚人祭祀河神古老的活动之一!当然屈原本人也可能吃过粽子,“离骚”中就带有疑似的句子“巫咸将夕降兮,怀椒糈而要之”的椒糈就是椒香伴精米制成的祭品。 端五节也不是为屈原而立的,只不过屈原投江刚好是五月端午,那天人们纷纷投粽入江,划小舟赶鱼儿。以后的五月端午,人们慢慢沿续下来,形成一个俗成。屈原投江而死是为了表达爱国情结,人们用粽子投江纪念屈原,是对他以死明志的追怀,而粽子并不是专为屈原而制做的产物,二者有关联,但不是必然的! 图:刘柏辰爸爸<div>文:网络</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