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是学生容易丢分的部分,我们以2017--2021这五年的全国卷为例来分析一下考点及对策。</p><p class="ql-block">大家都知道这一块内容,或者考小说阅读,或者考散文阅读,从这些年命题选材来讲,小说考的多,散文考的少,最近五年散文也就考了李娟《我们的裁缝铺》和林徽因的《窗子以外》。我们当然得两类文本都认真备考,但也得有所侧重。散文呢,重点在审美,教化功能就弱一些,小说则不然,小说在讲世道讲人心,告诉人们为人处世,所承担的教化功能强一些。</p> <p class="ql-block">我们接下来谈小说题型的命制,抛开客观题,我们以2017年与2021年全国山西卷为例来分析</p> <p class="ql-block">2017年的《天嚣》的两道主观题都是从作者构思行文角度来考察;而2021年的两道主观题都是从小说内容方面来考。学生们比较熟悉上手的是回答一些“是什么”之类的主观题,这些主要细细读一下文本内容就容易作答。而比较发怵“为什么”“怎么样”这类的题,这实在是让学生探究小说家的“构思”和行文特点或写作习惯、风格之类的,有难度。2017年吧,浙江卷考完后,学生们纷纷到所选文本作者微博下发问“究竟什么意思”。作者也是一头雾水,也是矛盾,是该为自己的作品被选入高考试卷高兴呢,还是为自己的有心无心的写作构思难倒一大片学生而遗憾。</p> <p class="ql-block">作家还真给不出标准答案,写作有时候像母鸡下蛋,作品完成后,蛋下了。至于这个鸡蛋是炒着吃好还是煮着吃好,那母鸡是不管的,也管不了。作品交给读者,了事了。</p><p class="ql-block">作答学生也是纳闷,我们又不是作者肚里的蛔虫,怎么知道人家“为什么”,再说了,不是说“1000名读者就有1000名哈姆莱特”,你这倒好,我们几十万名读者,为什么只有一个哈姆莱特。没办法,选拔性考试,既使不是作者肚子里的蛔虫,但我们必须寻找相对最像的“哈姆莱特”。</p> <p class="ql-block">小说从一定意义上说,可以理解为“说人”,这就是为什么小说中的“人物”是三要素之一。这些年小说中主观题考到人物形象的题还是多的,无论是人物形象有什么特点还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这些都比较简单。但这五年间,但凡讲到人物形象,考查探究人物心理的题明显多了起来。我们来看:</p> <p class="ql-block">五间年,有六道题或明或暗考小说中人物心理或心理变化,有难度,但该命题综合性较强,你想,人物心理肯定是置身于特别环境下,相当于也考环境。人物心理变化呢,涉及到情节,环境,只有情节变化,心理才会跟着变化。看似考心理,实际上人物,环境,情节三方面的把握缺一不同,此类综合性试题得多注意。</p> <p class="ql-block">作家的构思内化在作家大脑中,我们无从判别。但是构思外化为语言,我们通过这些语言还是可以见微知著。看近五年考的关于“语言”的试题</p> <p class="ql-block">不仅小说散文考,今年的诗歌也考了语言。回归到“语文”中的“语”。我们平时分析作家风格,是婉约派还是豪放派,是李白的飘逸还是杜甫的沉郁,从语言是可以看到的。</p><p class="ql-block">当下,一个故事,甲作家知道,乙作家也知道。那就不能以故事来吸引读者。就只有靠语言了,海派小说有海派的语言风格,山药蛋派有自己的叙述语言,我们甚至可以说,当下作家之间差异化最明显的就在“语言”。</p><p class="ql-block">2016年高考阅读考了《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陈忠实寻找的何尝不是属于自已的语言。只有这样,他才是白鹿原上的陈忠实,而不是其他作家。</p><p class="ql-block">因此,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多研究一下作家的语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