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七律 端午节</p><p class="ql-block"> 作者/忠诚</p><p class="ql-block">今逢端午祭忠魂</p><p class="ql-block">兰草熬汤敬屈原</p><p class="ql-block">黄酒朝来歌傲骨</p><p class="ql-block">菖蒲挂去叙沉冤</p><p class="ql-block">抛江香粽一时没</p><p class="ql-block">系臂青丝遍地暄</p><p class="ql-block">文采风流传万古</p><p class="ql-block">五湖四海福禧源</p> <p class="ql-block">鹧鸪天 咏端午</p><p class="ql-block"> 作者/忠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月端阳石榴红</p><p class="ql-block">龙舟竞渡傲苍穹</p><p class="ql-block">屈原感知汩罗怨</p><p class="ql-block">湘浦行吟沅水汹</p><p class="ql-block">粽子洒</p><p class="ql-block">鼓声隆</p><p class="ql-block">菖蒲艾草避邪虫</p><p class="ql-block">离骚天问今人咏</p><p class="ql-block">华夏振兴立世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七律 吟端午</p><p class="ql-block"> 作者/忠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菖蒲高挂福门框</p><p class="ql-block">艾草低垂敬九章</p><p class="ql-block">龙起竞驰渔艇小</p><p class="ql-block">鹤飞清坐酒樽凉</p><p class="ql-block">天涯旧事庙堂远</p><p class="ql-block">月下离骚江海长</p><p class="ql-block">桃李桑麻山色美</p><p class="ql-block">麦油丰硕乐安康</p> <p class="ql-block">七绝 端午有感</p><p class="ql-block"> 作者/忠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艾草菖蒲飘野芳</p><p class="ql-block">离骚悲壮泣端阳</p><p class="ql-block">龙舟竞渡鼓声急</p><p class="ql-block">振兴乡村谱华章</p> <p class="ql-block"> 五 绝</p><p class="ql-block">端午粽子香</p><p class="ql-block"> 作者/忠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风吹粽子香</p><p class="ql-block">今日又端阳</p><p class="ql-block">艾草悬门户</p><p class="ql-block">沅江楚水长</p> <p class="ql-block"> 七 绝</p><p class="ql-block">端午节祭拜屈原</p><p class="ql-block"> 作者/忠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先贤忠谏赋离歌</p><p class="ql-block">屈子悲鸣投汨罗</p><p class="ql-block">古渡年年舟竞赛</p><p class="ql-block">雄黄点点泪成河</p> <p class="ql-block">江城子.端午感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作者/忠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龙舟香粽祭忠魂。</p><p class="ql-block">汨罗浑。</p><p class="ql-block">叙情真。</p><p class="ql-block">屈子英烈、</p><p class="ql-block">警世万年春。</p><p class="ql-block">华夏古今多壮士,</p><p class="ql-block">好年景,</p><p class="ql-block">绕祥云。</p> <p class="ql-block"> 五 律</p><p class="ql-block">端午思屈原</p><p class="ql-block"> 作者/忠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轮旭日亮</p><p class="ql-block">千里渡江长</p><p class="ql-block">门户艾蒲挂</p><p class="ql-block">胸前药袋香</p><p class="ql-block">离骚惊后代</p><p class="ql-block">壮士谏君王</p><p class="ql-block">投跃天河恸</p><p class="ql-block">芳名万古扬</p> <p class="ql-block">七绝 端午</p><p class="ql-block"> 作者/忠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瓜桃香艳又端午,</p><p class="ql-block">欢舞龙舟唱荆楚。</p><p class="ql-block">屈子伟词万古传,</p><p class="ql-block">强邦变法丰稌黍。</p> <p class="ql-block">七绝 端阳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作者/忠诚</p><p class="ql-block">艾草菖蒲粽枣香,</p><p class="ql-block">龙舟竞渡点雄黄。</p><p class="ql-block">古今佳节传文脉,</p><p class="ql-block">屈子精神万代扬。</p> <p class="ql-block">小知识</p> <p class="ql-block">人间好时节丨端午·竞渡</p><p class="ql-block">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中国四大传统节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p><p class="ql-block"> “端午”两字,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元代《岁时广记》写道:“五月初一曰端一,初二曰端二,数以至五曰端五。”</p><p class="ql-block"> 千百年来,端午节不断被赋予纪念历史人物的内容,其中“纪念屈原说”流传甚广。屈原的爱国精神深入人心,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赛龙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唐宋时期,端午节龙舟竞渡活动已经盛行。</p><p class="ql-block">宋代词人黄裳的《减字木兰花·竞渡》是描写赛龙舟盛况最知名的诗篇之一。“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字里行间仿佛能让人听到龙舟竞渡时鼙鼓响动、万人助威的声势。</p><p class="ql-block"> 古往今来,人们观龙舟竞渡时,也抒发对屈原的怀念之情。北宋诗人张耒《和端午》诗云:“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明代诗人边贡《午日观竞渡》写道:“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p><p class="ql-block"> 如今,赛龙舟成为海内外华人共度端午的习俗,传承着中华文化中团结一心、奋发进取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2.端午节还有插艾叶菖蒲、饮雄黄酒、洗草药水、挂钟馗像、放纸鸢、制凉茶、赏“五端”(石榴、葵花、菖蒲、艾叶、黄栀子)、吃“五黄”(黄鱼、黄瓜、黄鳝、鸭蛋黄、雄黄酒)等习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端午只能安康?民俗学家田兆元:错!不符合历史也不符合现实</p><p class="ql-block"> 这两年每逢端午节都会流传一个说法:端午节是屈原投水日,是悲伤的日子,还是祛病防疫的节日,不是一个快乐的节日,所以不该说“端午快乐”,应该说“端午安康”。</p><p class="ql-block"> 这个说法流传广泛,以至于到了今年,人们的问候中,“端午快乐”少了很多,大都以“端午安康”代替。</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每逢端午,网上就会出现各种“端午安康”的表情包,那么,这种说法是有根据的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了华东师范大学民俗研究所教授田兆元。</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从来没有端午安康的说法。”田兆元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所谓端午安康是近几年人们新发明出的一种祝福语。</p><p class="ql-block"> 对于端午是纪念屈原投江,因而不该“快乐”的说法,田兆元认为“非常不负责任”。</p><p class="ql-block"> “端午节历史上就是一个快乐的节日,是我们的’狂欢节’。”田兆元说,在端午,龙舟竞渡是很重要的一项活动,水中大家相互比拼,岸边民众聚集观赏呼喝,场面热烈欢乐,毫无悲伤之说。端午确实是破除疫情的节日,“但我们通过昂扬的运动来破除疫情,锻炼自己,这本身就是一种奋发昂扬的精神。这是一个充满激情的节日。”</p><p class="ql-block"> 至于纪念屈原,田兆元也认为不该将之理解为悲伤,屈原本身就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作品中充满各种香草和美好的事物,屈原的故事和传说本身也是浪漫楚国文化的一个部分,“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在这一天说端午快乐。”</p><p class="ql-block"> 在田兆元看来,端午的祝福语该是什么样的本来不应该成为一个问题,之所以流传开来,大概是因为每年的端午节大家缺乏一点新鲜感,突然有一种新说法流传,很快在社交媒体上传播发酵开来,形成了很大影响力,“这种说法形成影响之后,大家说端午快乐的时候就怕犯错,觉得说端午安康比较保险,慢慢地,端午快乐就消失了。其实说端午快乐、端午安康、端午吉祥都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历史上从来就没有端午节一定要说端午安康的说法。”</p><p class="ql-block"> 但田兆元认为说“端午安康”也没什么问题,他认为最值得担忧的是这种说法导致端午的祝福语开始变得单一化,“大家开始觉得除了‘端午安康’其他祝福语都是错的,本来是该有很多问候的一个节日,变成了只能说‘端午安康’,这是比较可怕的。既不符合历史,也不符合现实。”</p><p class="ql-block"> 田兆元认为现在很多民俗节日其实都面临这种单一化,单一化使节日逐渐丧失丰富性。比如端午节,目前大家只知道龙舟竞渡,但实际上凤舟竞渡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种,现在凤舟在湖北、四川、广东等很多地方依旧存在,但是龙舟“一舟独大”以后,凤舟就被边缘化了。另一个值得一提的是端午的香草,现在大家只知道艾草,但历史上端午节本来叫“浴兰节”,兰花是比艾草更为主流的一种香草,在端午节人们会用兰花做成的草药沐浴祛病,但现在大家强调艾草之后,兰花被完全边缘化了。</p><p class="ql-block"> “这次强调只能说‘端午安康’也是这样,我们又犯了一个毛病,把多样性的问候变成了单一的问候,这是对节日文化的一种破坏,不利于我们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活力,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端午文化是有多样性的,我们应该崇尚这种多样性。”</p><p class="ql-block"> 在今天,端午是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三天的小长假,田兆元认为,在3天的小长假,大家完全可以互祝“快乐”,尽情出门旅行。今年端午,他发给大家的祝福是一张艾草的图片,上面写了“端午有爱”,“爱”谐音“艾”,在这个家家户户挂艾草的传统节日,他希望大家可以心中有“爱”,度过快乐的节日</p> <p class="ql-block">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的简短介绍</p><p class="ql-block">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更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端午</p><p class="ql-block">自始至終,端正為本,天地人和。</p><p class="ql-block">自始至終謂之端;</p><p class="ql-block">上午中午和下午、</p><p class="ql-block">午時午日合午月、</p><p class="ql-block">天地人和合端午、</p><p class="ql-block">所謂午指十方天干,上午下午,</p><p class="ql-block">中時正午,午日午月。</p><p class="ql-block">天安門後門為端門,</p><p class="ql-block">端門後門為午門,端午安天,為天安門。</p><p class="ql-block">天安門前為中華門,中華門之前為正陽門,正陽門前為前門。端為開端、為始端、為中端,端為高端、為頂端、為極端、</p><p class="ql-block">開端始端運行端、行端中端運高端、中端端正運中正、頂端極端運終端、所謂端指尃一而立,三皇文化潤中華、五帝文明育華夏、天安地安萬國安、世界共和人民安。</p><p class="ql-block">數千年來,端午節賽龍舟,萬民食粽祭屈原,千年迷霧何時開?開悟了。</p><p class="ql-block">賽龍舟之意乃為。</p><p class="ql-block">同舟共濟,齊心合力,龍的傳人,共圓天地。粽子之意為。米+宗+子。</p><p class="ql-block">米為人行八方,運行八卦、縱橫十方,運行上下。宗為祖宗、大宗、正宗。</p><p class="ql-block">子為諸子、天子、才子屈為出屍。</p><p class="ql-block">原為原根原靈、其意不言而予、龍舟竟智五月五粽子屈原話厚土、世人入陣開華魂、破迷去�知端午、明心見性悟真理、天人合一通千古、正氣無量聚宇能、和合天地真君主13579之和數為25天數246810之和數為30 地數25+30=55 天地合數、故五五端午是天地和合。</p> <p class="ql-block">端午节起源传说 端午节的来历故事</p><p class="ql-block">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又成为端五,端阳。在这天人们会有食粽子、赛龙舟、挂艾草、饮雄黄酒、佩香囊等习俗。那么端午节的来历是什么呢?</p><p class="ql-block">一:纪念屈原</p><p class="ql-block">最广为流传的就是纪念屈原的故事。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初五,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p><p class="ql-block">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p><p class="ql-block">二:纪念伍子胥</p><p class="ql-block">这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伍子胥也是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他投奔吴国,屡立战功,却被谗言陷害,含冤自刎而死。吴王夫差令人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初五投入江中。人们把端午节亦称为纪念伍子胥之日。</p><p class="ql-block"> 三:纪念曹娥</p><p class="ql-block">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遮天投江自杀。没想到,五天后曹娥抱出父亲尸体浮出水面,世人惊奇。之后曹娥所住之村镇即更名为曹娥镇,舜江被改为曹娥江,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还有著名的《曹娥碑》一文作为佐证,五月初五就变成纪念曹娥的节日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弘扬端午文化,增强文化自信</p><p class="ql-block"> “五月五,是端阳;吃粽子,挂香囊;门插艾,香满堂;龙舟下水喜洋洋。”6月14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端午节。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等等,是集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2006年,“汨罗江畔端午习俗”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中国端午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p><p class="ql-block"> 历经岁月洗礼,民俗文化代代相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端午节习俗主要有赛龙舟、吃龙舟饭、吃粽子、拴五色丝线、佩香囊等等,其中食粽习俗在各地盛行不衰,已成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这也再次表明,端午文化已经融入到了我们民族的血液之中。事实上,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历经5000多年而不衰,就在于我们没有抛弃传统,没有割断精神命脉。</p><p class="ql-block"> 端午节全球共享,中华文化世界绽放。随着中华文化的魅力日益渗透到全世界,古老的端午节也一步步走入世界各国的视线。比如,中国的传统运动赛龙舟就已经悄悄地渗入了部分美国人的运动习惯,成为了美国发展最快的流行体育娱乐项目之一;印尼人使用大米包裹肉类,再搭配咖喱香料,创新出咖喱猪肉粽、咖喱牛肉粽、咖喱鸡肉粽。作为端午节文化符号的屈原及其所代表的爱国精神更是已经超越国界,被海外所接受。</p><p class="ql-block">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有着创新发力,端午节与“互联网+”就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端午节来临之际,各大粽子厂商纷纷“触网”,“网上过端午”越来越成为时尚。比如,有企业就推出“大师手作定制粽”产品,商家提供多种馅料,消费者可进行自由组合,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大快朵颐。传统民俗在与互联网的融合中锻造出了新的时代内涵,端午文化也越来越受到年轻一代的喜爱和青睐。</p><p class="ql-block"> 一个民族的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传统节日作为中华文化的基本元素,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其不仅清晰地记录着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从食粽、赛龙舟等端午文化中挖掘讲仁爱、重民本、崇正义等思想时代价值,将进一步激发中华儿女爱祖国、爱家乡、爱亲人、爱他人、爱自然的深厚情感。</p><p class="ql-block">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端午节期间,各种传统民俗活动展演既能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今天,走向复兴的中华民族正以前所未有的自信和勇气,向着美好生活的幸福彼岸逐梦前行。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14亿多中华儿女将在携手同心中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秦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端午节----</p><p class="ql-block"> 又称端阳节、龙舟节、天中节等,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天,处于全年最“正中”之位,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其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p><p class="ql-block">端午节</p><p class="ql-block"> 本是上古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飞龙在天”吉日拜祭龙祖、祈福辟邪,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p><p class="ql-block">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菖蒲</p><p class="ql-block">花语:避邪镇灾</p><p class="ql-block">唐菖蒲</p><p class="ql-block">花语:怀念之情</p><p class="ql-block">跳舞草</p><p class="ql-block">花语:快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历史渊源相关诸说民间习俗国外影响传承发展文学记述放假安排</p><p class="ql-block">节日名称</p><p class="ql-block">端午节知识科普,除了吃粽子关于端午节还有这些小知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端阳节</p><p class="ql-block">古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通用天干地支,根据干支历,按十二地支顺序推算,第五个月即“午月”,而午日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称为“端阳”。</p><p class="ql-block">●天中节</p><p class="ql-block">因端午节恰在夏至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太阳在天空位置是一年里最当中,故名。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熙朝乐事》:“端午为天中节,是因为午日太阳行至中天,达到最高点,午时尤然。”</p><p class="ql-block">●重午节</p><p class="ql-block">上古干支纪元法,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纪元通用天干地支。端午原为干支历的午月午日,正月建寅,第五个月即为午月,午月午日谓之重午,午月午日“中正”也。到了汉代时,由于南北统一,历法变动,朝廷为了方便过节,规定每年的端午节改为阴历五月初五。</p><p class="ql-block">●龙舟节</p><p class="ql-block">龙舟竞度最早是古代先民祭龙祖的一种祭祀活动形式,先民使用舟船普遍,往往在舟船画上龙图形作为部族的图腾或保护神。扒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故又称龙舟节。</p><p class="ql-block">●当五汛</p><p class="ql-block">在上海部分农村,靠杭州湾北岸一带区域,如奉贤、南汇等地区,习惯上称“端五节”为“当五汛”。亦有个别地区称为“五月当午”。</p><p class="ql-block">●龙节</p><p class="ql-block">上古先民在端午进行祭龙,端午节在当时其实是“龙的节日”。仲夏端午“飞龙在天”,苍龙的主星“大火”(心宿二)高悬正南中天,龙气(阳气)旺盛。由于易经的阴阳转化之道,盛极必衰,“上九”(乾卦第六爻)则为“亢龙有悔”;从卦辞而言,“上九”为最阳之爻,再无上升的余地,必然要走向衰落。而仲夏端午的“九五”是为“飞龙在天”,龙星处于全年最“中正”之位,喻事物处于鼎盛时期,大吉大利。《易经·乾卦》爻辞中所言的“龙”,实质是对苍龙七宿一年四时运行的阐发。</p><p class="ql-block">●浴兰节</p><p class="ql-block">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而端午日是草木药性在一年里最强的一天,这天采的草药治皮肤病、去邪气最为灵验、有效。民间有在端午采草药煲水沐浴的习俗,故亦有浴兰节之称,如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p><p class="ql-block">●上日</p><p class="ql-block">端午,有的地方’称为‘上日’,意思是“神的日子”。亦有佳日、佳节的意思。</p><p class="ql-block">●菖蒲节、艾节</p><p class="ql-block">古人认为菖蒲、艾草有辟邪作用,端午阳气旺,且艾、菖长势茂盛,每年端午人们有在门上挂菖蒲或艾草辟阴邪的习俗,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艾节”。</p><p class="ql-block">●躲午节</p><p class="ql-block">五月,古时北方中原称之为“恶月”,所以有的地方在端午节这天,父母便把未满周岁的儿童,送到外婆家去躲藏,以避恶,故有“躲午节”之称。</p><p class="ql-block">●女儿节</p><p class="ql-block">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p><p class="ql-block">●地腊节</p><p class="ql-block">道教把全年分为五腊,正月一日天腊,五月五日地腊。据《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与《云笈七笺》中说,五月初五名地腊,五帝攒会之日,此日五帝会于南方三炁丹天,查生人祖考及见世子孙所行善恶,以定罪福,校定生人官爵。道教认为一年中的几个腊日是良辰吉日,适合祭祀祖先和诸神以获得福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端午节的称呼有哪些?关于它的起源又有哪些可靠的说法?</p><p class="ql-block">历史渊源</p><p class="ql-block">源流</p><p class="ql-block">古老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及天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根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古老节日多数形成于古人择吉日祭祀,以谢天地神灵、祖先恩德的活动。早期的节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固本思源等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则蕴含着祗敬感德、礼乐文明深邃文化内涵。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与普及的过程。古时南北风俗各异,先秦时代端午节的节俗活动鲜见于中原文献记载,就现存文献没法直接考证其源流。关于端午节的相关文字记载,“端午”二字,最早出现在晋代的《风土记》中,但端午的习俗却早已有之,譬如龙舟竞渡祭祀之俗,早已存在。</p> <p class="ql-block">端午节习俗:</p><p class="ql-block">1、吃粽子。</p><p class="ql-block"> 端午节为纪念诗人屈原有吃粽子的习惯,现今粽子的种类非常多,口味大不相同,有鲜肉粽、蛋黄粽、蜜枣粽、原味等等。这时,根据实际情况控制粽子的摄入量,不要因为贪美味而伤了身体。同时记得将粽子加热后再吃,既安全卫生,又减轻消化负担。</p><p class="ql-block">2、吃蛋。</p><p class="ql-block"> 煮粽子的锅里一定要煮鸡蛋,据说吃端午节粽锅里的煮鸡蛋夏天不会生疮;把粽子锅里煮的蛋放在正午时阳光下晒一会再吃,整个夏天不都不会头痛。</p><p class="ql-block">3、赛龙舟:</p><p class="ql-block">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由此可见,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p><p class="ql-block">4、门口挂艾草和菖蒲:</p><p class="ql-block"> 端午节门口插艾草和菖蒲是人们的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草插于门口、悬于堂中,以求除疫避邪,家庭平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点雄黄酒。</p><p class="ql-block"> 雄黄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所以在端午节时,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p><p class="ql-block">6、菖蒲水洗手。</p><p class="ql-block"> 因菖蒲的叶子形状似剑,民间方士称之为“水剑”,说它可“斩千邪”。</p><p class="ql-block">7、挂艾虎。</p><p class="ql-block"> 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中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p><p class="ql-block">8、画额。</p><p class="ql-block"> 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人们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虎为兽中之王,以示镇邪。</p><p class="ql-block">9、佩香囊。</p><p class="ql-block"> 传统香囊配方为:苍术、川芎、香白芷、菖蒲、山奈、甘松、灵香草、冰片等。香囊中药物散发的芳香对流行性感冒、白喉、水痘等传染病均有一定的预防作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人民网评:今天,我们如何传承端午的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人民网原创</p><p class="ql-block">2021.6.14</p><p class="ql-block">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端午至,人们又蒸起了粽子、插上了艾叶、斟上了雄黄。加上三天小长假,处处是一派喜乐的节日气氛。</p><p class="ql-block">端午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正因如此,这个节日也被赋予了很多文化内涵。记得几年前,关于端午祝福是该说“快乐”还是“安康”,还曾引发过不小的讨论。看似一个小小的言语之争,背后其实是民众对节日精髓、传统面目的探寻,是希望能原汁原味地还原端午节的文化意蕴。而这些文化意蕴中,纪念屈原是接受度最广的。端午节在粽叶的丝丝飘香之中,浸透着家国情怀,也被赋予了更多的厚重与深刻。</p><p class="ql-block">人们纪念屈原,当然不只是因为他的艺术造诣,更是因为他伟大的灵魂和深沉的爱国之情。我们每过一次端午,就是对这种精神的致敬与汲取,也是对我们自身精神世界的一次锤炼与雕琢。</p><p class="ql-block"> 在今天,端午节里的家国情怀,更有大力弘扬的必要。对于很多人来说,端午节是个小长假,但对于医务工作者、社区工作人员、客运工作者、环卫工人等许许多多奋战在一线岗位的人来说,依然是“战斗”的节奏。正是他们的默默坚守和负重前行,才有了我们“安康”的端午节。他们的行为本身,就是对家国情怀的诠释,也值得全社会感念。值此端午节之际,对他们道一声“辛苦”,也希望他们能够安康顺遂。</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吃着香喷喷的粽子时,也该思考如何让端午节里的这种家国情怀传承下去。可以看到,每到端午节,各地都会组织各式各样的节日活动——诵读《离骚》、包粽子、做香包、划龙舟等等。通过这些活动,构筑起节日的仪式感,人们在参与的过程中,渐渐地与传统亲近。而文化也在人们有意识地参与中,穿越时空、流淌到未来。</p><p class="ql-block">当然,要让这种家国情怀能够持久,除了要在形式上重现端午习俗外,更重要的是在内心深处与端午节的精神内核相共鸣。尤其是在今天,我们依然需要面临疫情的挑战,我们依然需要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力拼搏。而端午节所承载的这种对祖国、对民族赤忱的爱,足以凝聚起我们持续拼搏和奋斗的磅礴力量。</p><p class="ql-block">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传承好发扬好端午节的文化内涵,是历史交予我们的责任。当然,最好的传承,就是让端午节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而这离不开我们始终保持昂扬进取、求索不止的面貌与状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忠诚</p><p class="ql-block">四川成都,研究生,诗歌爱好者。四川省诗词协会会员。先后在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的国家级刊物《中国当代诗人诗选》中任执行主编、在《新时代诗词集萃》中任执行主编、在《中国当代诗词精选》中任副主编,在《中国当代诗坛名家代表作》任副主编。作品散见国家、省市报刊。多家报刊网刊及《今日头条》签约作家。</p> <p class="ql-block">农历二O二一年五月五日</p><p class="ql-block">(2021.6.14.)</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