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北京颐和园仁寿殿门内正中矗立着一块巨型南太湖石峰,连石座高约5米,宽2米,正面欣赏该石,酷似一鹤发童颜的老人,因而又称寿星石。石背面孔洞沟壑繁密,颇具山川灵秀之美,周围以汉白玉栏杆维护,下衬六角须弥汉白玉石座。</p> <p class="ql-block">导游说不能和下面的它合影。我查了一下为什么?民间说法,说这些神兽能够辨忠奸,如果照相后,人的好运被带走,厄运被留下。</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里的仁寿殿,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朝会大臣的地方。殿前宽阔的院子里,种着四季常青的松柏树,点缀着玲珑剔透的太湖石,丹墀上摆着古铜宝鼎和龙凤。大殿里边儿就更气派啦,紫檀雕的高台子上摆着龙案、屏风、宝座、孔雀翎掌扇、仙鹤景泰兰香炉。殿里还有两面一模一样的大镜子,在宝座的左右对着脸儿摆着,足有门扇那么大。人们来到仁寿殿都爱问问这两面大镜子的用处。听老辈子人说,这两面大镜子还真是有来历的。</p><p class="ql-block">光绪皇帝有一个宠爱的妃子,叫珍妃。这珍妃生得聪明伶俐,长相又很漂亮。她知书达礼,遇事有主见,看到国家内忧外患,慈禧专权,更是忧虑不安。</p><p class="ql-block">光绪名为皇帝,实际上朝廷大事全是慈禧一人说了算。光绪老想亲理朝政,革除弊端,挽救大清王朝,可是干生气没办法。</p><p class="ql-block">光绪把珍妃看成是自己的知音,免不了向她发发牢骚。珍妃除了开导光绪外,也短不了出点儿主意。</p><p class="ql-block">慈禧最害怕有人暗地里打她的主意,在宫里安插了很多耳目,为她打探消息。她听说珍妃老给光绪出主意,心里就恨上珍妃了,老想找碴儿治珍妃的罪。</p><p class="ql-block">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囚禁了光绪,杀害了六君子,把光绪的老师翁同龢赶回了老家。她忙完了这几档子事儿,没顾得上喘口气儿,就开始折磨珍妃,把她打入冷宫受苦。</p><p class="ql-block">光绪被关起来后,连气带怕,就病了。可慈禧还不算完,她把光绪和珍妃召到仁寿殿,当着光绪的面,亲自动手抽珍妃的嘴巴,一边儿打还一边骂:“打死你这个狐狸精,看你还出不出馊主意!”还咬着牙说:“谁要是让我一时不痛快,我就让他一辈子不痛快!”</p><p class="ql-block">庚子年,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慈禧一溜烟儿跑到了西安。逃跑之前,慈禧想起了冷宫里的珍妃,带着她一块跑吧,值不得,把她留下吧,又不放心,干脆,弄死她得啦!就叫二总管崔玉桂把珍妃骗出来,推在井里淹死了。</p><p class="ql-block">后来,慈禧和八国联军签订了卖国条约,又回到了北京。当天晚上,慈禧在仁寿殿召见大臣,刚坐在宝座上,就想起在这儿打珍妃嘴巴的事儿来,不由得一阵头皮发紧。</p><p class="ql-block">常言说,疑心生暗鬼。慈禧想着想着,忽然觉得灯光发暗,迎面吹来一股阴森森的风,恍恍惚惚见一个浑身水淋淋的女子走进殿来。慈禧仔细一瞧,原来是珍妃,吓得她大叫一声,背过了气。</p><p class="ql-block">王公大臣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儿,一看太后昏过去了,也顾不得什么君臣礼仪,男女有别,乱哄哄地围上来,又掐人中又捶背,又拽胳膊又拽腿,总算把慈禧给撅把过来了。</p><p class="ql-block">打那以后,慈禧说什么也不敢到仁寿殿来了。这一下王公大臣们可为难了,按清朝的规矩,朝廷的一些重大活动得在仁寿殿进行,老佛爷参加不了,这些活动全得告吹。大伙儿一商量,就在城里请了一位跳大神儿的,到仁寿殿捉鬼。</p><p class="ql-block">跳大神儿的拿着桃木宝剑,在仁寿殿里连砍带喊,折腾了一通,又烧了几道符,就说鬼被他赶跑了。为了防备鬼再闯进来,跳大神儿的还叫在宝座上方挂一块匾“大圆宝镜”四个字,说这样能避邪。</p><p class="ql-block">有的大臣看他说得太邪乎,有点半信半疑。跳大神儿的振振有词地说:“这大圆宝镜本是太乙真人的一块铜镜。汉武帝的时候,长安未央宫中闹鬼,搅得武帝六神不安。太乙真人把这块镜子送给了武帝,悬在未央宫里,从此平安无事。打那儿以后,凡是不干净的地方,只要写上大圆宝镜几个字,神鬼就不敢来了。”</p><p class="ql-block">王公大臣们见他说得头头是道,就深信不疑,赶紧写了块大圆宝镜匾,挂在仁寿殿里。接着奏明慈禧,殿里的鬼已被赶跑,并且高悬神匾一块,作为避邪之物,老佛爷尽可放心。</p><p class="ql-block">慈禧这才战战兢兢来到仁寿殿朝会群臣。她坐在宝座上,不知怎么又想起了惨死的珍妃,心里就一阵发毛。正害怕呢,她好象听到宝座右边儿有人冷笑,扭头儿一看,珍妃披头散发在那儿站着呢。慈禧也顾不得体面不体面啦,一头就钻到龙案下边儿去了,大声喊着:“鬼……鬼……”</p><p class="ql-block">李莲英冲着大臣们骂开了:“猴崽子们,敢蒙老佛爷,你们说这块匾有灵气儿,能避邪,怎么鬼又进来啦?”</p><p class="ql-block">这一下大臣们可吓坏啦,问个欺君之罪,这脑袋就得搬家呀!他们连忙派人去捉那个跳大神儿的,这主意是他出的,要宰也得先宰他!</p><p class="ql-block">跳大神儿的被捉来了,他一听是这么回事儿,不但不害怕,还高兴得直想笑。他想,上回在仁寿殿忙了不到两个时辰,就捞了二十两银子的赏赐,这回我得想法在颐和园里混份差事干,哪怕每月给五两银子呢,这可是旱涝保收的买卖,比在外边跳大神儿强多啦!想到这儿,他就象真事儿似的说:“这匾千真万确能避邪,它对着门挂着,鬼就不敢从门口进来,它的灵气儿只管正面,管不了左右。这回老佛爷看见鬼在她右边儿站着,说明鬼是从南墙上过来的。你们想想,这大圆宝镜要是不灵验,鬼干嘛不走门儿走墙呢?”</p><p class="ql-block">王公大臣们听了,觉得这话挺在理儿,就换了一副笑脸儿,让跳大神儿的再想个招儿,使鬼不敢再走进仁寿殿。</p><p class="ql-block">跳大神儿的皱着眉头子,好象真动了番脑筋,说:“这么着吧,在老佛爷的宝座两边儿对着脸儿摆两块大镜子,鬼从右边来,有左边儿的镜子照它,鬼从左边儿来,有右边儿的镜子照它。”</p><p class="ql-block">王公大臣们都说这是个好主意。很快置办了一对大镜子,摆在仁寿殿里。</p><p class="ql-block">跳大神儿的又掐着手指头算了一会儿,说:“这个鬼道行不小,怕以后还会跑进殿里,惊老佛爷的圣驾。”</p><p class="ql-block">王公大臣们又想起了欺君之罪,一边儿摸着后脑勺,一边儿请跳大神儿的想个万全之策。</p><p class="ql-block">跳大神儿的说:“除了我留在这儿,没什么好法子,为了老佛爷的圣安,我辛苦点儿也没什么。”</p><p class="ql-block">大家觉得这样最稳妥,有事儿还可以往跳大神儿的身上推,自己不担责任。他们联名奏请慈禧,封跳大神儿的一个官职,让他留在颐和园,随时驱鬼。</p><p class="ql-block">慈禧就说:“封他为镇殿将军,赏顶戴花翎,黄马褂。”</p><p class="ql-block">从此,仁寿殿里就多了两面大镜子和一块大圆宝镜匾,还多了一位跳大神儿的镇殿将军。</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这戏院子老年卡是免费进的哦</p> <p class="ql-block">中国清代有三大戏楼驰名中外,它们是颐和园内德和园大戏楼、故宫博物院畅音阁大戏楼和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内的清音阁大戏楼。它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整、建筑规模最大的古戏楼。它位于仁寿殿西北,宜芸馆东。它总高约22米,第三层檐口以下的高度18米,底层舞台总宽17米,总深16米。戏台共有三层台面,名福、禄、寿三台 。每一层台面都设上下场门,可同时演出。大戏楼首层上部有七个天井,地面有六个地井,天井、地井都通向后台,演员可从中出入。雪花可从天井飘下,水景可从地井喷出。台面地板下还安置了水缸,起聚音和共鸣作用。戏台还设有翻板和高压水机等机关。神仙自天而降,鬼怪由地而出,十分惊险壮观。</p> <p class="ql-block">如果您去北京颐和园玩,肯定会逛到一个地方,那是慈禧睡觉的寝宫,叫乐寿堂。进了乐寿堂呢,您会一眼看到一块大石头,四周有栅栏围着保护起来。这石头有名字,叫“青芝岫”,就写在上面,还是乾隆老爷子亲笔御题的字。不过,如果您看得仔细,会发现在围着它的栅栏上挂着一块注牌,上面写着它的另一个称呼——“败家石”。一块乾隆皇帝亲笔御提的石头怎么又被称为“败家石”了呢?这里面有个故事。</p><p class="ql-block">明朝的时候有个著名的诗人和书画家叫米万钟。一听这人姓“米”,又是书画家,估计您会想到一代大书法家米芾,没错,米万钟正是鼎鼎大名的书法家米芾的后代。这姓米的人家,估计血管里都流淌着书法的墨水,米万钟也写得一手好字,与当时南方的著名书法家董其昌齐名,人称“南董北米”。当然了,凭借着肚子里的一点墨水,米万钟在明朝也做过一官半职,出任过太仆少卿、江西按察使等职。</p><p class="ql-block">显然米万钟对做官的兴趣不是很大,倒是对庭园、石头情有独钟,当时人们都说米家有四奇:米家园、米家石、米家灯,米家童。</p><p class="ql-block">米万钟《寿石图》</p><p class="ql-block">一个偶然的机会,或许是缘份,米万钟在北京城西边的房山发现一块巨型奇石,“房山有石,长三丈,广七尺,色青而润……叩之则声清而越”,米万钟很是喜欢,并决定将这块石头搬到他在海淀的私家园林——勺园。为了搬运这块巨石,他打造了一辆多轮马车,用四十匹马、上百名夫役拖拽拉扯,费了七天时间才将巨石拖出深山,又费了五天才拖到良乡。当时是冬天,而且山路难走,人工费是很吓人的,此时米万钟几乎耗尽了所有的积蓄,他再也无力将巨石运到勺园了。再加上他因不肯顺从宦官魏忠贤而被陷害罢了官,双重困难之下,他只得将石头留在良乡,并为大石盖起一间草房,同时雇人在此看守,以期以后再运。</p><p class="ql-block">米万钟的仕途遭遇了打击,也因搬运大石而耗去大部分家底,家境一下困窘起来。这事儿很快传遍京城,人们都传说他家是因那块石头而衰败如此,因此都管那块巨石叫“败家石”。</p><p class="ql-block">后来米万钟再也没有能够将巨石从良乡运出来,这块巨石也就这样静静地在良乡沉睡了一百多年。此时已经到了清朝乾隆年间。有一年,乾隆皇帝去西陵祭祖,无意间听说了这块石头的传说,刻意要见一下这块巨石。我们都知道乾隆皇帝是个“玉痴”,对玉石的喜爱不亚于米万钟。乾隆皇帝见到这块巨石后,发现它突兀雄伟,顿生喜爱之心,很是夸奖了一番前朝的米万钟先生眼力超群。他当即下旨,将巨石运到正在修建的颐和园里的乐寿堂。</p><p class="ql-block">米万钟没能完成的事儿,乾隆皇帝很容易就做到了。这块巨石很快被运到了颐和园。由于乐寿堂正门“水木自亲”已经建好,巨石无法从门口进入,工人们只得拆墙破门,将巨石搬进去,放置于楼前庭院南部正中,就好像门前的一堵影壁。龙颜大悦的乾隆皇帝将此石命名为“青芝岫”,并舞文弄墨一翻,在上面题了字和诗,两旁还题着“莲秀”和“玉英”。</p><p class="ql-block">这块由米万钟发现、乾隆运回海淀的房山巨石,如今还完好地横卧在颐和园乐寿堂院中的海浪纹石座上,供千百万人观摩欣赏。它已成为当代中国最著名的奇石之一。</p> <p class="ql-block">北京颐和园里有座佛香阁,这是一座宏伟的塔式宗教建筑,为全园建筑布局的中心,建筑在60多米高的山坡上,仿杭州的六和塔建造,外形按武昌黄鹤楼设计,八面三层四重檐。佛香阁结构复杂,独具匠心,高台矗立,气势磅礴,是颐和园的标志, 也是中国古建筑精品之一,具有很高的建筑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佛香阁始建于清乾隆时期,咸丰十年(即1860年)毁于英法联军,光绪时(1875一1908)在原址依样重建。关于颐和园佛香阁,也有传说故事:据说在乾隆皇帝建造佛香阁的时候,最初准备建塔而不是阁。那时候不叫颐和园,叫清漪园,是乾隆十五年,乾隆皇帝为其母庆祝六十大寿而建。当年乾隆下令改瓮山湖为昆明湖,在湖北岸兴建大报恩延寿寺,并寺后兴建一座九级的延寿塔。可是塔都已经盖到第八层了,施工队突然又接到命令,让把快兴建完成的延寿塔拆掉,改成阁,也就是后来的佛香阁。</p><p class="ql-block">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说来就有些迷信色彩了:传说在修建清漪园的时候,施工过程中工人在瓮山下发现一个古墓,工人不敢妄动,请示皇帝。乾隆为母祝寿心切,下令把古墓挖开。可是大家一起动手,墓门始终挖不动。于是就有人说,这是一位明朝某王妃的墓,这王妃活着的时候就不是善茬儿,死后恐怕也不好惹,她的墓动不得!乾隆听到这个消息,有点儿不信邪,亲自到现场“督战”,并传令,如果挖不动就用炸药炸开。</p><p class="ql-block">终于古墓的大石门被打开了,就在这一瞬间,墓里吹出一阵阴风,直吹得飞沙走石,把在场的人吓得纷纷躲避。等风住尘消之后,人们再到现场一看,发现墓门里面刻着八个大字:“你不动我,我不动你!”乾隆皇帝吓出一身冷汗,赶忙命人把土都盖回去,并让施工的工人把快要建好的延寿塔拆掉,改成能够镇住不冥的鬼魂的佛香阁。</p><p class="ql-block">当然这是传说故事了,不过关于乾隆拆塔建阁,倒是确有其事,究其原因,当然与什么镇住冤魂无关。而是当初乾隆想在此处建一座标志性建筑,把三山五园连为一体,但是延寿塔建到第八层时,发现达不到理想效果。因为京西一带,本来塔就不少,其中还不乏年代久远的古塔。你再建一座九层宝塔,也不显得十分突出,反而因塔影重叠而被忽视,于是乾隆才下决心拆塔建阁。实践证明,这种“独树一帜”的行为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到如今,提起西山的这个塔、那个塔,也许您不知道,但是提起佛香阁,恐怕无人不知!</p> <p class="ql-block">北京颐和园石舫又名清晏舫,位于昆明湖的西北部,万寿山的西麓岸边。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船体乃用巨石雕成,全长36米。船上二层白色木结构楼房,都用油漆装饰成大理石纹样,顶部有砖雕装饰,精巧华丽,是颐和园内著名的水上建筑珍品。</p><p class="ql-block">舫上舱楼原为古建筑形式,但在英法联军入侵时,舫上的中式舱楼被焚毁。光绪十九年(1893年),按慈禧意图,将原来的中式舱楼改建成西式舱楼,窗上镶嵌五色玻璃,是园中唯一具有西洋风格的建筑。并取河清晏之义,取名清晏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