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村行(三)小岗村的红手印

沉醉知归

<p class="ql-block">  安徽省凤阳县很早以来就名声在外,除了这里出了个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那段凤阳花鼓词更是耳熟能详:“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竟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咚隆咚锵……”。凤阳花鼓词唱出了凤阳数百年逃荒要饭的沧桑历史。</p><p class="ql-block"> 凤阳历史上确实是穷地方,朱元璋父母全家饿死,自己频临绝境才造了反,最后做了明太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真正使凤阳县声名远扬的是1978年一个冬天的晚上,这个县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小岗村18户农民按下红手印,立下生死状,私下将土地承包到户,农民获得了生产自主权,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从此摆脱了饥饿和贫困。这一创举像星星之火迅速燎原,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创造了著名的“小岗精神”,那就是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大包干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p> <p class="ql-block">  40多年前,凤阳县小岗村只是一个有20户、115人的生产队。当时,“干活大呼隆,分配大锅饭,上工像绵羊,休息似倒墙,一年累到头,还是饿肚皮”,小岗村“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是出了名的讨饭庄。</p><p class="ql-block"> 1978年,安徽发生百年不遇的大旱灾,大部分地区10个多月没有下雨,凤阳县的旱情更是严重,很多百姓面对无情的天灾,只能外出乞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78年11月24日晚上,小岗村20户人家,除两个单身汉流浪在外,其余18个衣衫褴褛的村民,在会计严立华家低矮破旧的茅草屋里就着昏黄的油灯,酝酿着一件“可能会坐牢”的“惊天大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年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 。十八个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着“坐牢杀头”的风险立下生死状,在土地承包书上摁下了红手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收藏在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小岗村大包干契约书原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小岗村村民签下大包干契约书的28天后,1978年12月22日通过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仍然强调“人民公社要坚决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稳定不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  纸包不住火,“秘密”很快被公社得知,在当时三令五申不允许分田单干的大环境下,小岗村的牛草贷款、粮种贷款全部被扣下来,粮农贷款也不给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十八红手印之一的严俊昌(中)回忆称,“实在没办法,为了吃饱只能走这条路,没有粮食没有种子,我们只能到处去借,硬是度过了难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分田单干、责任到人,小岗村的生产热情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第二年,小岗村迎来农业上的大丰收,粮食总产量达到13.3万斤,相当于前五年粮食产量的总和。村民的人均口粮由180斤增加到700斤,人均收入由22元增加到400元。这一年,小岗村十几年来第一次向国家交售粮食6.5万斤,并归还国家贷款800元。十八红手印之一的严立华说,“几乎每家都收了七八千斤粮,院子里堆不下也舍不得卖,饿怕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严宏昌,时任生产队长,大包干协议的起草人,初中毕业,是十八红手印中文化最高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80年,严宏昌借来拖拉机把收获了的粮食拉回家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  小岗村率先实行农业“大包干”,得到了时任安徽省委书记万里的支持和推广。1979年3月19日,万里在《让农民、集体、国家都增加收入就是好办法》的谈话中指出:“你们的办法,明年可以干,后年还可以干”。邓小平曾说,中国的改革始于农村,农村的改革始于安徽,万里是有功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大包干”模式几经波折,1982年1月1日,被称为“中央一号文件”的《农村工作会议纪要》充分肯定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在内的各种生产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制”开始在全国推广,点燃了农民的种粮热情,农村改革的星火迅速从小岗村传向中国大地。“大包干”这种家庭联产承包制度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最终上升为中国农村的基本制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82年春节,解决了温饱问题、连年丰收的小岗人,在村口打谷场举行拔河比赛,欢度春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98年,14位在“契约合同”上按红手印的农民,在当年的茅草屋前合影留念(缺少的4位已相继离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一年越过温饱线,20年没过富裕坎,大包干后的小岗村农民生活依然清贫。2003年,</span>小岗村人均收入仅2000元,低于全县平均水平,村集体欠债3万元,村里连续多年没有选出“两委”班子,小岗村一度陷入困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小岗村的二次改革和大发展,与一个叫沈浩的下派干部紧紧连在一起。2004年2月,安徽省财政厅干部沈浩,作为选派到农村任职干部来到小岗村,任小岗村党支部第一书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他<span style="font-size: 18px;">组织大包干带头人、村两委干部、党员群众代表到外地参观学习,让村民直观感受小岗村与外界发展的巨大差距。</span>结合小岗村实际,制定了“发展现代农业、开发旅游业、招商引资办工业”三步走发展思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沈浩的带领下,小岗村重振改革创新的“大包干”精神,探索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规模经营,以村民持股的形式组建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把分散的耕地重新整合起来,村民从“户户包田”转向对村集体资产的“人人持股”、“人人分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他从外地引进人才,帮助村里成立了蘑菇、葡萄产销合作社,建设高科技产业园,建起了大包干纪念馆,修筑了通往村外的水泥路,大力开辟乡村旅游,小岗村开始从传统耕作走向“现代农业——旅游产业——工农业协调发展”转变的改革致富之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06年,小岗村人均收入超过5000元,沈浩为小岗村的改革发展事业鞠躬尽瘁,深受小岗村民爱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07年秋天,沈浩三年挂职期将满,小岗村民满怀深情写下挽留沈浩的请愿书,第二次摁下鲜红的手印。还有什么比红手印更能表达农民的情感,沈浩选择留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08年9月,沈浩当选中国农村改革“百名优秀村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寒来暑往,又是三年。2009年10月,小岗人满怀着对富裕的渴望和对深化改革的期盼,<span style="font-size: 18px;">第三次按下红手印,请求省委组织部和省财政厅继续留任沈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  2009年11月6日,沈浩同志因过度疲劳突发心脏病,在他的小岗村临时租住房内去世,年仅46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09年11月7日,一封在一夜之间落满小岗村村民红手印的请愿书递到上级组织和沈浩家属手中,恳求让他们的沈书记长眠于这片土地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小岗村万人空巷,村民<span style="font-size: 18px;">拖儿带女、扶老携幼,为沈浩同志送行</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沈浩同志逝世后,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批示:沉痛悼念沈浩同志,请转达对沈浩同志家属和小岗村村民的亲切慰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考察小岗村时说,沈浩同志是一面镜子,我们所有的党员干部都应该和他对照,想一想应该怎样对待群众,怎样对待组织,怎样对待责任,怎样对待人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10年5月科学出版社出版<span style="font-size: 18px;">《沈浩日记》</span>,本书以时间为轴线,真实记录了沈浩的人生观形成轨迹和内心独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以沈浩先进事迹为题材的电影《第一书记》和电视剧《永远的忠诚》先后开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沈浩逝世前后,先后获得全国农村基层干部“十大新闻人物”、安徽省第二批选派干部标兵、全国百名优秀村官、感动中国2009年度人物、全国敬业奉献模范、<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等荣誉称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  十八红手印之一严金昌老人说,当年,我们小岗<span style="font-size: 18px;">“肚子是饱了,钱袋子仍是空的</span>。沈浩来了以后,带领我们听从党中央和省委的号召,抓住国家的好政策,才有了我们小岗的今天!一次次抓住机遇,一次次留下沈浩,我们的日子过好了,也累走了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沈浩先进事迹的激励下,小岗村重振改革创新的“大包干”精神,并得到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帮助扶持,安徽省财政厅继续派出四位干部先后到小岗村任第一书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安徽省财政厅等部门的扶持下,耗资300多万元重建大包干纪念馆,沈浩先进事迹陈列馆、农贸市场、信息综合大楼相继建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14年12月,安徽省政府特批建设小岗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园,项目总投资8个亿。<span style="font-size: 18px;">小岗盼盼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蛋黄派、盼盼梅尼耶蛋糕、山药薄片等成为当下的网红零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  张家港市的长江村与小岗村结为友好村,小岗村的主干道---“友谊大道”由长江村投资80万元修建。长江村还投入150万元帮助小岗村建成80亩葡萄园示范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小岗村在二次改革中,走上了<span style="font-size: 18px;">做大做强村集体经济的路子,</span>葡萄园、养殖场、蘑菇种植大棚等土地集中经营已经初具规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小岗村”、“大包干”等商标品牌成为小岗村重要的无形资产,是小岗村产业发展的优势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近年来小岗村着力打造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和特色旅游品牌,形成大包干纪念馆、当年农家、花鼓工坊一条街、葡萄采摘园、村文化广场、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等一批旅游景点,已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9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0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8亿元,成为带动小岗村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  “当年农家”景点是18户农民按“红手印”的原址,再现了上世纪70年代的小岗村农民的生活场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那座在1973年盖成的破旧不堪的茅草屋,整修后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小岗村友谊大道鸟瞰图。道路左侧是农家乐,右侧是凤阳花鼓工坊一条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小岗村游客中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小岗村有了自己的学校、幼儿园、敬老院。</p> <p class="ql-block">  小岗村文化广场一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小岗村住宅小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小岗村村委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从“分田”到“分股”再到“分红”,小岗村在深化改革道路上不停步,2020年小岗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600元(2008年周边两个村并入小岗村,全村有4000多人)。被评为“中国十大名村”、“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安徽省农家乐旅游示范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18位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p> <p class="ql-block">  1998年9月22日,江泽民考察小岗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08年9月30日,胡锦涛考察小岗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考察小岗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十八红手印之一的严立华,当年秘密会议就是在他家的茅草房里召开的。他在友谊大道上的“红手印农家菜馆”每年有近20万收入,其他还有土地流转分红收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小岗村人”公司聘请严立华为公司终身顾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19年9月16日小编专程到小岗村旅游观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中午在“红手印农家菜馆”用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小岗村,一个中国农村的缩影,一个承载太多期望的村庄。 30年来,小岗走过了贫困,走过了温饱,走过了困惑,走出了希望,从他们的奋斗过程中看到了中国农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发展轨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与大寨、南街不同的是,小岗村缺少一个像陈永贵、王宏斌这样的威望极高的带头人,小岗村的发展主要还是依赖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帮扶,特别是2004年来的下派干部“第一书记”制度,是推动小岗村二次改革发展的主要因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小岗村改革发展的道路表明,分田包干只能解决农民温饱,真正要使农民富起来,还是要从本地实际出发,搞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如河南的南街村、江苏的华西村、浙江萧山的航民村和凤凰村,全国类似这样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有三千多家,它们的经济发展反而更加迅速,率先进入共同富裕的先进行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整理于2021年6月</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