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粽子情怀

張守強

<p>《想到小辰光的端午節》</p><p>今天是端午節,想想當年小辰光,劃龍船、戴香袋好象與我們這群城市窮人家小囡沒多大關糸,但粽子倒是每年要包的(上海人不叫包粽子,叫裹粽子),粽子裹着太多的童年記忆。</p><p>粽子的包法有很多种:三角棕,四角粽,枕头棕,锥形粽,还有小脚粽等。超市里卖的最多是三角棕和四角粽,很难看到传统的锥形粽,枕头棕和小脚粽,原因无它,工业化大量生产必定做相对简单和大众化的造型。这些粽子买回家加热了以后吃起来软趴趴,不结实,远不如自家裹的小脚粽紧实有嚼頭。</p><p>小脚粽因其外形如旧时女人三寸金莲的形状,因此得名。小脚粽裹好不容易散开漏米,因为有添米的动作,成品比较紧实,就是包裹手法比较复杂一些。</p><p>老上海人家,习惯自家屋裏裹粽子,然后作为节日人情互相赠送,很少去买现成的粽子。所以在端午節前,家家都在泡糯米,買粽葉,記得當時我的工作就是做竹針,我們家包的是小腳粽,勿用線扎,一根竹針將粽葉尾穿過粽子,一只小腳粽就包好了。</p><p>粽子传说是为祭奠投江的屈原而传承下来的,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粽子种类繁多,从馅料看,北方有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八宝、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广东咸肉粽、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2012年粽子入选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集《主食的故事》系列美食之一。</p><p>我吃過不少粽子,有廣東大鹹肉粽,還有傣族荷葉粽,有三角粽,我認為最漂亮的是自家屋裏包的小腳粽,現在的粽子就是用線裹著粽葉,裏面的糯米卻是松松的。</p><p>粽子裏面內容?過去窮人家一般只有白米粽和赤豆粽,有鈔票人家的娘姨才會包肉粽。當年吃粽子是將粽子剝了殼,放到碗裏,放半匙白糖沾沾裹得緊緊的白米粽和赤豆粽,吃的還是蠻有味道,一輩子說到粽子,倒只想到是甜味。後來肉松粽、鹹蛋黃粽只是現在人嘴刁,用來吃一口解解讒的。</p><p>粽子包完後,我伲小囡就將剩下來的粽葉卷成一個個喇叭形,可吹出聲,當年小家夥比的是誰的喇叭長,誰就贏,有的卷的很長,一吹中間斷了,引來一陣大笑,哈哈,還有一人在哭,就是斷了粽葉喇叭的阿二。</p><p>兒時的童趣年年都有,回憶真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