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灯研究系列之八:省油灯

缤纷宇宙

<p class="ql-block">“你可真不是省油的灯!”此话人人耳熟能详,甚至偶尔也会脱口而出,嗔怪某人精明、厉害、不好对付。当然,这里的“省油灯”并非无稽之词,而是古时确确实实存在的一项黑科技。</p> <p class="ql-block">省油灯究竟为何物?《景德镇陶瓷词典》:“省油灯,一种节能的油灯。唐代四川邛崃窑创烧。”可见,省油灯是古代一种能节省油耗的灯盏,出现在唐代,由四川邛崃窑工匠创造发明的节能灯具。</p> <p class="ql-block"> 唐代 邛窑灰白釉绿彩瓷省油灯</p> <p class="ql-block">  唐代 邛窑青釉绿彩莲花式瓷省油灯</p> <p class="ql-block">唐朝末年特别是两宋时期,以大张灯火粉饰太平盛世之风十分炽盛,这种奢靡的风气,耗去了大量的油料。据《卻扫编》记载,宋哲元元祐年间,蔡京以待制守永兴,在元宵灯节时,擅自挪用政库贮油,被转运使告到朝廷,结果是“帅臣妄用油数千斤,何足加罪”,蔡京被皇帝一言了事。由此可见当时点灯耗油的浪费。在另一本古书《晁氏客话》里也记载着一个故事。蔡君漠任福州知州时,在上元节命令民间每家必须点灯七盏。当时有个叫陈烈的人制作一盏大灯笼,径长丈余,并在上面题诗一首,以示讽刺。诗云:“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贫家一盏灯,父子相对哭。风流太守知不知,犹恨笙歌无妙曲。”正是在这种大肆放灯的情况下,省油灯应运而生。</p> <p class="ql-block"> 宋代 邛窑灰白釉绿彩瓷省油灯 </p> <p class="ql-block"> 宋代 邛窑灰白釉青瓷省油灯 </p> <p class="ql-block">省油灯之名源于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宋孝宗乾道年间,陆游到四川任嘉州代理刺史,他对邛崃窑生产的省油灯推崇备至,不仅用于挑灯夜读,而且反复揣摩研究并吟诗作文二十余篇进行大力宣传,生花妙笔使得省油灯大放异彩流传千古。陆游在《老学庵笔记》里写道:“《宋文安公集》中有《省油灯盏》诗,今汉嘉有之,盖夹灯盏也。一端作小窍,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寻常盏为火所灼而燥,故速干,此独不然,其省油几半。邵公济牧汉嘉时,数以遗中朝士大夫。按:(宋)文安亦尝为玉津令,则汉嘉出此物几三百年矣。”</p> <p class="ql-block"> 宋代 邛窑绿釉瓷省油灯</p> <p class="ql-block">陆游离开四川后,还一直对神奇的省油灯念念不忘,后来他又在《陆放翁全集·斋居纪事》中对省油灯做出了更详细的记载:“照书烛必令粗而短,勿过一尺。粗则耐,短则近。书灯勿用铜盏,惟瓷盏最省油。蜀有瓷盏注水于盏唇窍中,可省油之半。灯檠法,高七寸,盘阔六寸,受盏圈径二寸半,择与圈称者。”从陆游的诗文中我们看出了省油灯的大致模样。</p> <p class="ql-block"> 宋代 邛窑青釉瓷省油灯</p> <p class="ql-block">省油灯材质均采用陶瓷,战国两汉时期常用的铜灯盏由于速热且易挥发灯油而被弃用。省油灯基本形制为敞口,腹微鼓,腹下渐收呈假圈足。短灯嘴置于腹部一侧,通至腹内,另一侧置环形柄,器身为碗型夹层,中空,夹层内可注水。灯芯及油置于灯盏表面的内凹处。所以,省油灯又叫夹瓷盏。</p> <p class="ql-block"> 四川博物馆藏宋代邛窑省油灯</p> <p class="ql-block">省油灯的基本造型有高足和无足两大类。高足的省油灯,通常为书房里的灯具。其使用方法,陆游认为将这种灯盏放到高七寸的灯台上效果最佳。在当时,省油灯是炙手可热的宠儿,四川官员也常将其作为“伴手礼”馈赠友人,甚至送给朝廷达官贵人,成为当时的时尚。</p> <p class="ql-block">  宋代 邛窑黄釉瓷高足省油灯</p> <p class="ql-block"> 宋代 邛窑双龙青瓷高足省油灯</p> <p class="ql-block"> 宋代 莲花青釉瓷高足省油灯</p> <p class="ql-block">省油灯能够省油的奥秘在于夹层的设计上。省油灯一般都设有夹层,上层盛油,下层贮水,而关键就在这下层。点燃灯油前,先往注水孔中注入冷水,当灯盏点燃后,下层低温的冷水能降低上层灯油在持续燃烧时所产生的高温。与油相比,水在受热时蒸发速度更快,并会不断吸收灯油燃烧所产生的热量,这样就可以避免因油温过高而致使灯油急速蒸发、快速耗油的状况。最终不仅能达到省油的效果,同时还能减少燃烧所产生的烟灰,使屋内更为洁净。若每日按时更换盏中冷水,便能达到持续降温省油的效用了。</p> <p class="ql-block">上图:省油灯盏底部 </p><p class="ql-block">下图:省油灯盏夹层注水孔及灯炷</p> <p class="ql-block">省油灯的这种冷却方法,在现代工业中称之为水套冷却法。这就表明古代的工匠们在发明这种灯时已经认识而且能灵活运用如下物理原理:液体蒸发的速度快慢与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是密切相关的;水比较起菜子油等植物油更容易蒸发,并且在其蒸发过程中还要吸收大量热能,因此将其用作升温较快物体的冷却剂是行之有效的。这样的物理原理,在西方是19世纪中叶才被普遍认识,并形成定律的。而在中国的四川先民,却早于1100年前的唐代,就已经能在日常生活中认识和具体运用这个物理学原理了。</p> <p class="ql-block">省油灯的结构并不复杂,材料也是一般瓷器的材料,但它的省油性能很强,能比寻常油灯节省近百分之五十,不可谓不厉害。作个不恰当的对比,现代社会节能灯的性能也就节能百分之七十到八十,而早在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创造出了可以节能百分之五十的油灯。这样的强悍能力,让它被视为千年前的科技之星也不为过。</p> <p class="ql-block">省油灯虽是其貌不扬,但历朝历代的能工巧匠为了提升其节油性能却是煞费苦心。匠人们通过对灯体形状、比例的改变,加大了灯内的贮水空间,调节了水位,使其省油的功效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在唐宋早期,省油灯的设计所使用的是封闭式冷却原理,主要是在灯盏侧壁开注水孔,储水位相对较低,蓄水量也较少。后来又逐渐演变为高注式注水孔,主要区别在于孔位的高低,储水量也有了增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宋代省油灯剖面图</p> <p class="ql-block">到了宋元时期,人们开始采用敞开式冷却原理,这使省油灯原来的注水小孔变成了敞开式注水广口,更便于水量的增减,也使水位与油位可以达到平齐。虽然造型设计上略有改变,但这段时期的省油灯都还是利用冷水的特性来实现省油的目的。而到了明清时期省油灯的制造原理便有了重大的变化。</p> <p class="ql-block"> 元代 敞开式双池省油灯</p> <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 敞开式双池省油灯</p> <p class="ql-block">明清时的省油灯首先从灯型上就有了很大的改变,成为一种不带注水口的封闭式长流壶形灯。既然取消了注水口,也就意味着不再使用清水作为省油灯的冷却剂,而是将盛油盏置于封闭的灯腹之中,这样的封闭式设计使灯油不易蒸发,灯芯距离油池也更远了,能使灯盏长时间保持在低温状态,同样也达到了省油的效果。明清省油灯的设计更为精巧节能,逐渐取代了之前各种形制的省油灯。</p> <p class="ql-block"> 清代 青瓷壶形省油灯</p> <p class="ql-block"> 民国 酱釉瓷省油灯</p> <p class="ql-block">省油灯是我国古代灯具中的佼佼者。据说,至今在其他国家中尚未发现过这种造型的省油灯。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就曾高度评价过中国宋代的省油灯。称它:“省油灯是一个有趣的化学冷却、水套预处理蒸馏法,它包含了蒸汽和水循环系统的全部现代技术。”省油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才华的结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