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托海的神密矿坑~三号矿坑

周宁军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可可托海牧羊人》,这首歌,一下子让可可托海红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成了前往新疆网红打卡的必到之处。带着一种令人向往的神秘走进新疆,来到了北疆的可可托海国家地质公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可可托海的独特地貌以及异域风光,自不必说了,确实给了我视觉上的冲击和享受;但最让我心灵得到慰籍和震撼的是眼见所闻了一个与共和国生命息息相关的神秘矿坑~可可托海三号矿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这对于我们出生在那个年代和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过去是从未所闻,也从未听来过新疆的朋友介绍或谈及过。朋友,不知你听说过吗?不知道你所闻过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几十年后,首次来疆却让我这个孤陋寡闻的游者,有了重大而特别的收获,揭开了这个“神秘的面纱”。这里不妨把目睹和所闻神秘的三号矿坑简介一下与大家分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可可托海三号矿坑,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的东北边缘,阿尔泰山脉的东端南麓,中国唯一外流北冰洋的额尔齐斯河源头。这里群山环抱,确实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自建国以来就被列为国家高度机密的区域,随着岁月的流逝,这里已成为可可托海国家地质公园的一部分,供游人参观。目前正将“可可托海三号坑”申办为国家级世界罕见地质博物遗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可可托海三号矿是伟晶岩脉矿坑,深200米,长250米,宽240米,该矿坑形成层旋环运矿车道,边壁上的盘山道呈螺旋状,矿坑底部有积水。废弃的矿渣形成了长达数千米,高十多米的人工“平顶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该矿山是世界上已知最大的和最典型的含稀有金属矿的花岗岩脉之一,也是中外科学家研究花岗伟晶岩和稀有金属矿的经典地区。是中外地质学者心目中的“麦加”。三号矿脉稀有金属占到矿山储量的九成以上,世界上已知的140多种有用矿物中的86种矿蕴藏这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最具代表性的有:稀有金属铍、锂、钽、铌、铯等;有色金属铜、镍、铅、锌、钨、锰、铋、锡等;黑色金属铁等;非金属矿物云母、长石、石英、重晶石、兰晶石、石灰石、煤、盐、碱等;珠宝石矿海兰石、紫罗兰、石榴子石、芙蓉石等,占人类已知有用矿物种类的60%</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其中铍资源量居全国首位,铯、锂、钽资源量分别居全国第五、六、九位。其矿种之多,品位之高,储量之丰富,层次之分明,开采规模之大,为国内独有、世界罕见,与世界最著名的加拿大贝尔尼克湖矿齐名,是全球地质界公认的“天然地质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可可托海矿区发现于1930年,当时仅有当地少数民族对三号矿脉露头部分进行开采,产品用做珠宝装饰材料。1935年,前苏联政府两个地质分队来到阿勒泰。根据当地牧民的报矿地点,地质人员首次在阿勒泰地区五十万分之一的地质图上标出了绿柱石的矿化点八处,其中富蕴县可可托海矿床于1935年被阿牙阔孜拜(国籍、族别不详)等人发现,并列为八处绿柱石矿点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该矿产绿柱石(铍)等稀有金属矿床的发现,引起了前苏联政府和科技界及地测、采矿人员的重视,他们多次来华从事地质勘探,并在可可托海矿区以三号矿脉为主进行试采,开采了绿柱石和钽铌铁矿。1950年3月1日成立了“中苏有色及稀有金属股份公司阿山矿管处”。1955年1月1日,矿区全部企业移交中国独自经营,原阿山矿管处更名为冶金工业部有色金属管理总局新疆有色金属公司可可托海矿管处,直属中央管理。1958年,改名为可可托海矿务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958年8月30日,新疆有色金属公司发布产品代号及厂矿代字命令,规定绿柱石(铍)为“1号产品”,锂辉石为“2号产品”,钽铌石为“3号产品”,可可托海矿管为“111矿”。1982年,成都地质工程师韩凤鸣在额尔齐斯河畔发现了一块重5克的白色半透明自然晶体。1984年,它被国际矿物学会确认为世界上首次发现的新矿物,世界上仅此一块,被命名为额尔齐斯石。1999年11月,可可托海三号矿脉因矿体锂资源枯竭、经济效益持续低迷以及管理体制改革等原因,宣布暂时闭坑。2006年8月恢复开采可可托海三号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最让人感慨和为之动情的是:三号矿为替国家偿还巨额外债“;为我国两弹一星”的成功发射及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英雄矿”、“功勋矿”。1960年7月,前苏联单方面撕毁对华经济援助协议,撤走专家,逼迫我国限期还债。为争一口气,尽管面临“三年自然灾害”,全国人民还是勒紧裤腰带还清了这笔债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周恩来总理1964年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做的《政府工作报告》及李先念在二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做的《关于1961年和1962年国家决算的报告》中都有关于这段历史的记载:中国欠苏联的各项借款和应付利息共计14亿600万新卢布(其中相当大的部分是使用和消耗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军事物资的贷款和利息),折合人民币52亿余元。按照协议,这些外债应于1965年前全部还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当时我国建国仅十年有余,工业尚在起步阶段,所以只能用农产品来偿还。鸡蛋、苹果要过筛子,大了小了都不要;猪肉要卡一下膘,肥了瘦了都不行——这是前苏联当年验收中国抵债物资时的真实写照。以农产品还债,何时才能还清?中央研究决定,以苏联急需的稀有矿产品来抵债。按当时农产品与矿产品价值的对比,一吨一般的矿砂能抵数吨农产品,而一吨稀有金属矿产品比几十吨甚至上百吨农产品价格都高。用稀有矿产品来抵债,既可以省下粮食缓解人民生活困难的局面,又可以加快还清所欠债务的进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在中共中央1964年2月29日给苏共中央的信中有这样一段话:“到1962年底为止,我们向苏联供应的粮油和其他食品值二十一亿新卢布。在同时期内,我们向苏联提供矿产品和五金值十四亿多新卢布……到1964年,我国提前一年还清了上世纪50年代欠前苏联的全部贷款和利息,1965年10月前又还清了蔗糖贷款和贸易欠款,至此还清了欠前苏联的全部债务。正是这个三号坑,在上世纪60年代曾为国家偿还了前苏联47%的债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也就是这个坑,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爆炸立下了不朽功勋,这个大坑,不仅为中国第一颗核弹提供了必须的稀有金属,而且更为核弹的成功爆炸、航空航天事业以及相关尖端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资金后盾。当年在成功爆炸核弹之后,国防科工委向矿区专发了一份贺电和感谢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我国制造原子弹、氢弹、卫星所用的锂、铍、钽、铌、铯等稀有金属主要来自可可托海矿。第一颗氢弹,其中的“炸药”就是氢化锂和氘化锂。1公斤氘化锂的爆炸力相当于5万吨烈性TNT炸药。氢弹的‘引信’用的是原子弹,由此可见其爆炸所产生的能量有多大</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锂是一种应用范围十分广泛的稀有金属,其化合物多达数百种,被誉为“工业味精”、“能源金属”、“最轻金属”。锂和它的某些化合物是优质高能燃料,已经用于近代尖端技术如宇宙火箭、洲际火箭、人造卫星和超声速飞机等系统方面</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当1960年苏联撤走专家、带走图纸时,一些外国人曾经断言:“中国人二十年也搞不出原子弹来。”然而,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爆破了第一枚原子弹,1966年10月又成功实现了导弹与原子弹的结合,1967年6月成功爆破第一枚氢弹。这些成绩的取得,可可托海三号矿脉功不可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该矿为我国航天事业也作出了重要贡献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由长征一号火箭成功发射升空。从此,不仅开创了我国航天事业的新纪元,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独立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东方红一号卫星使用了可可托海提供的铯。</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在自然界里,铯的分布相当广泛,岩石、土壤、海水以及某些植物机体,到处都有它的“住地”,可是它没有形成单独的矿场,在其它矿物中含量又少。而在可可托海矿区,铯的储量居全国第五位。那里的人们称含铯的矿石为“铯镏石”</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上世纪五十年代,人们根据铯原子最外层的电子绕着原子核旋转一周的时间总是精确在几十亿分之一秒的特点,制成了一种新型的钟——铯原子钟,并据此对“秒”作了最新的定义。有了像铯原子钟这样的钟表,人类就有可能从事更为精细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比如对原子弹和氢弹的爆炸、火箭和导弹的发射以及宇宙航行等实行高度精确的控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许多国家对冶炼过的“废矿石”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日本。日本人曾经提出要用一公斤粮食换取这里的一公斤“废矿石”。因为即使是冶炼过的“废矿石”里,仍然含有丰富的各种金属元素,只不过因为考虑冶炼技术和成本等方面的原因暂时封存。矿区的人们这样说“宁愿饿死,也要把日本馋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三号矿脉曾采到过16公斤重的海蓝宝石、17公斤重的黄玉、60公斤重的钽铌单晶矿、500公斤重的水晶块、12吨重的石榴石、30吨重的绿柱石晶体等。其中最著名的是60公斤重的“宇宙天空时代的稀有金属”——钽铌单晶矿,通体黝黑,钽铌含量超70%,非常罕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据勘探,三号矿脉仅氧化铍已探明储量达300万吨,约占中国储量的70%,潜在市场价值达80亿元,可以继续开采到2030年。其中三号矿脉露天采矿场外侧、底部铍矿石保有储量达到2500多万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青山不老,绿水长流。看到当年在开采这地下宝藏的矿山生活设施后,不由自主又想到了当年那些地质学家和矿山工人们,在征服宇宙的征途上,他们默默无闻的奉献,无私无畏的拼搏着,把美好的青春融进了祖国的江河,把人生的光辉融进了共和国的星座,为祖国的建设和国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阿尔泰山知道你们,额尔齐斯河知道你们,祖国不会忘记你们!人民永远会记住你们!</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