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5月底又逢周末相约户外好友一起重登庐山,4天3晚,徒步40公里,途经含鄱口,芦林湖,芦林一号毛主席旧居,庐山会议旧址,美庐,如琴湖,仙人洞,花径,五老峰,三叠泉下山。</p> <p class="ql-block">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山体呈椭圆形,典型的地垒式块段山,长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绵延的90余座山峰,犹如九叠屏风,屏蔽着江西的北大门,主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庐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群峰间散布冈岭26座,壑谷20条,岩洞16个,怪石22处。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形成许多急流与瀑布,瀑布22处,溪涧18条,湖潭14处。著名的三叠泉瀑布,落差达155米。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与鸡公山、北戴河、莫干山并称四大避暑胜地。庐山入选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首批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p> <p class="ql-block">周六早上6点半到达庐山脚下观音桥景区,7点半开始登山。</p> <p class="ql-block">52人行进在山野之间,徜徉在户外开心快乐的道路上。</p> <p class="ql-block">太乙村景区在含鄱口西太乙峰下,坐落于山南登山古道旁。太乙村全称太乙将军别墅村,原有国民党蔡庭楷、白崇禧、陈诚等十八位著名高级将领在此修建了大小不一、风格各异的十八幢别墅</p> <p class="ql-block">林萌下的登山古道石阶</p> <p class="ql-block">太乙村东有盘旋于林荫中的古石道至含鄱口。古道之东有白水漕,为锦庐飞瀑游览区。白水漕水自含鄱岭下,有上、下二瀑,上称寨口瀑,今名七彩瀑布。下瀑人极难至,是为三石梁瀑,明代刘同升有《庐山三石梁记》,唐李白诗中"银河倒挂三石梁"即此</p> <p class="ql-block">含鄱口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望鄱亭</p> <p class="ql-block">近处的犁头尖峰和云雾飘渺的太乙峰</p> <p class="ql-block">盘根错节</p> <p class="ql-block">庐山博物馆位于庐山芦林湖畔,九奇峰下,三面环山,背倚芦林湖,风景秀丽,幽绮胜绝。这是毛泽东同志在庐山期间曾住过的地方,人称芦林别墅,因为房号是一号,故亦称“芦林一号”别墅。始建于1960年,占地面积达20000余平方米。院内林荫蔽日,花香袭人,草坪如茵,不乏珍稀花木,如加拿大铁杉、日本金松、水杉、千头柏、云锦杜鹃等,还有喷薄鹿泉,溅洒水花,显得清静雅然。</p> <p class="ql-block">1961年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和1970年中共九届二中全会期间,毛泽东同志在这里工作、生活。曾在这里召开过政治局会议和接见中央其他领导同志。</p> <p class="ql-block">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p><p class="ql-block">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p> <p class="ql-block">庐山会议旧址始建于1935年,1937年竣工。系民国时期"庐山三大建筑(传习学舍、图书馆、庐山大礼堂)"之一--庐山大礼堂。新中国成立以后,这幢建筑更名为庐山人民剧院。自1959年开始,中共中央曾在这里召开过三次重要会议,即1959年的中共中央八届八中全会,1961年的中央工作会议和1970年的中共中央九届二中全会。旧址于1985年正式对外开放,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以后,这幢建筑更名为庐山人民剧院。自1959年开始,中共中央曾在这里召开过三次重要会议,即1959年的中共中央八届八中全会,1961年的中央工作会议和1970年的中共中央九届二中全会。旧址于1985年正式对外开放,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蒋介石手书:美庐</p> <p class="ql-block">1980年上影的电影《庐山恋》,是一部以庐山为背景的爱情片。影片很好的展示了庐山的风光,而且造就了男女主人公张瑜和郭凯敏的蹿红以及著名的被誉为“中国银幕第一吻”的经典一吻。</p><p class="ql-block">为此在庐山上还专门修了一座电影院,名为"庐山恋"电影院,天天重复放映该片,迄今为止从未间断,被列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是世界上“在同一个影院放映次数最多的影片”。《庐山恋》和庐山恋电影院也成为了庐山的一个新的地标。</p> <p class="ql-block">如琴湖</p> <p class="ql-block">天桥和远处的险峰</p> <p class="ql-block">花团锦簇</p> <p class="ql-block">花径,位于江西省九江市的庐山牯岭街西南方向2公里处,这里海拔高1035M,曾是庐山历史上的三大名寺(西林寺、东林寺、大林寺)之一的大林寺所在地。在唐代,这里被人们誉为“匡庐第一境”,花径曾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咏《大林寺桃花》的地方_“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p> <p class="ql-block">1886年,英国循道会传教士李德立(1864年-1939年)上庐山,看中了这里的凉爽气候,打算在牯牛岭长冲(东谷)租地建别墅,招徕外侨上山避暑。1895年,李德立从中国官府得到租契,开始把这里逐步开发为避暑胜地。并根据英文cooling(清凉)的音译,把牯牛岭简称为牯岭。这块避暑地由董事会和类似租界工部局的牯岭公司房根据《牯岭约法》进行行政管理。编号出售土地,征收捐税,派设警察,进行市政建设。在此配合地形和水系规划建设了纵横交错的道路,设立路灯,沿河滩种植了上万株树木,规定每号3.7亩的土地只准盖一幢别墅,保证建筑密度控制在15%以下。形成溪水潺潺,绿树成荫,一派田园城市风格的风景优美的居住环境。1904年又签订了推广租地合约。此后先后有20多个国家的传教士、商人以及中国各界人士,竞相到牯岭兴建避暑别墅,到1928年别墅总数达712栋。其中属于外国人的有518栋,属于中国人的有194栋。宛如万国建筑博物馆。每年夏天,从长江流域各省来山上避暑的外国人越2000人,其中仅英美两国传教士就有1000多人,常住人口也有约1000人。 在同一时期均由西方传教士开发的中国几大避暑胜地中,以江西牯岭的规模最大。其次是河北北戴河、浙江莫干山和河南鸡公山。规模较小的还有福建鼓岭(英文:Kuliang)等。</p> <p class="ql-block">庐山晚霞</p> <p class="ql-block">庐山日出</p> <p class="ql-block">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p><p class="ql-block">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p><p class="ql-block">_苏轼</p> <p class="ql-block">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p><p class="ql-block">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p><p class="ql-block">_李白 望庐山瀑布</p> <p class="ql-block">不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p> <p class="ql-block">下午3点半全体队友顺利下山,安全返程,圆满完成此次活动,感谢大家积极参加,牵手大名,一路好心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