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跟党走,九人当红军

哦蓝蓝的梦

<p class="ql-block">百年党史 奋进红后—— 成都红后艺术团庆祝建党100周年故事讲述系列活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用歌声演绎昂扬奋进;用朗诵播撒铿锵军魂;用文字描绘先辈事迹;用诗词传送激情人生……</p><p class="ql-block"> 我们红后人汇聚一堂,用不同形式讲述父辈和我们自己的故事,抒发共同心声:愿祖国繁荣昌盛,愿党旗永驻我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策划李宝川 贾远征</p><p class="ql-block">图文提供 李洋</p><p class="ql-block">编辑阚晓娟 </p><p class="ql-block">图片王和平 音乐罗寒松</p><p class="ql-block">审核校对李宝川 高翔 刘鸣江 吉晓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李中权(我团政委李洋同志的父亲),四川<span style="font-size: 18px;">达县碑牌河乡人,</span>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今天,就让我们聆听李中权的故事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全家跟党走 九人当红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b><b style="font-size: 18px;">李洋</b></p> <p class="ql-block">  在上世纪初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中国革命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先驱,为了人民的解放,民族的独立,毅然选择走上革命道路,发扬百折不挠的意志,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有的父子当红军,有的兄弟干革命,用年轻的生命和满腔热血,在这条铺满血与火的道路上,写就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p> <p class="ql-block">  在这一时期,也有一家老小全部都去参加红军,他们冒着枪林弹雨,出生入死、浴血奋战、前赴后继,留下载入史册的传奇佳话。这里介绍一家九口红军,最后革命胜利只剩下三兄妹的故事,其英雄事迹足以惊天地泣鬼神!令人荡气回肠,无比敬仰。</p> <p class="ql-block">  这家人的主人叫李惠荣,妻子叫王理诗,是四川省达县碑牌河乡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里祖祖辈辈都在务农,有田不够吃,靠租地过活,当时军阀苛捐杂税名目繁多,家庭生活十分清苦,一家七个孩子几乎都是在饥饿中度过的。</p> <p class="ql-block">  李惠荣不得不背粮食翻越大山,到一百二十里外的县城换盐,赚钱糊口。正当这家人在军阀横征暴敛下痛苦挣扎几无生路,这时平地惊雷,徐向前同志率领红四方面军入川,在地方党组织和川东红军游击队的有力配合下,一举创建了川陕苏区!红旗一展,八方呼应,劳苦大众拿起刀枪,参加革命。</p> <p class="ql-block">  在红红火火革命形势感召下,李中权一家九口全部投奔红军。大哥李中泮带领赤卫队配合红军作战,二哥李中池拖着病体和四弟李中柏为红军筹粮带路,五妹李中珍带领妇女队抢救伤员。</p> <p class="ql-block">  1933年10月,李中权担任了蒲家场红军游击队一大队政委,回到了家乡碑牌河,积极组织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建立地方政权,迅猛发展红军队伍。这年年底,四川军阀开始了疯狂反扑,残酷杀害红军家属和革命群众。</p> <p class="ql-block"> 李家是当地有名的红色堡垒户,红军走后,反动派对这样的革命家庭首先“血洗”。因此,在红军主力撤离时,李中权的父母毅然带着年幼的弟妹们,全家投奔了红军。从此一家人为红军带路、送信、筹粮、做饭、洗衣、照顾伤病员……</p> <p class="ql-block">  从红军主力开上前线后,为支前,父亲每天拖着带病的身体上山去为红军砍柴。一天中午,父亲在砍柴时遇到红军通信员从前方送信归来。当知道通信员还没吃饭时,父亲便将自己的干粮让给了他。通信员刚刚吃完,敌人侦察兵就朝他们摸来。为了掩护红军通信员,父亲一把摘下通信员的红星军帽戴在头上,毅然挺身而出,把敌人引向自己。面对敌人,父亲毫不畏惧,英勇搏斗。杀死两名敌兵后,他也身负重伤,昏倒在地。不知过了多久,父亲才苏醒过来。他咬紧牙关,忍着伤痛,用尽全力爬回家里。母亲、二哥和中柏弟弟立即找船送父亲去红军医院。由于敌情变化,医院已经撤走。当唯一一位留下来照顾红军重伤员的女医生赶来为父亲抢救时,一切都为时过晚了……,众乡亲来了,红军通信员也专程从部队赶来了。在悲痛的哭声中,大家动手在没棺材的情况下挖坑埋葬了父亲。母亲用颤抖的双手,在父亲坟上画了一个大大的五角星。红军通信员拿过父亲用来劈杀过敌兵的砍刀,向父亲的坟丘,向母亲,恭恭敬敬地行了个军礼,庄重地说:“娘!这把砍刀我带给首长,它能证明一切。”</p> <p class="ql-block">  父亲去世,母亲王理诗抱着病体,带着三个年幼的弟妹,跟随红军一起爬雪山、过草地。长征开始后,母亲王理诗已经53岁,而且从小就裹着小脚,但为了支持儿子,仍然跟着红军寸步不离,硬是用一双小脚,一步一步地走过了两万多里。在长征路上,李中权见到母亲有三次。</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是1934年4月在通江县茅峪镇,他正准备带领部队撤离,忽然发现村口上走来一位上了年纪的妇女,走近一看是自己的母亲,伸手拉住了她。出发的军号已经吹响,他把身上背的一袋炒米捧到母亲面前说:“娘,你放心,胜利就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  1936年3月,在山城宝兴县城他又一次见到了跟随红军主力行军的母亲和四弟李中柏、五弟李中衡、小妹李中秋。亲人相逢,格外高兴。年过半百的母亲一再对李中权说:“没事,娘能走,能跟红军走下去。”母亲苍老了,因为劳累和 缺乏营养,她的腿肿得像个紫萝卜。这时,二哥李中池、大妹李中珍他们已在战斗中光荣牺牲了。一家人在雪山下的农舍里晤面,千言万语。多少年之后,李中权还记得母亲的嘱咐:“儿呀,走吧,狠狠地打敌人!”</p> <p class="ql-block"> 最后一次见到母亲,是1936年5月,已任金川独立2师政治委员的李中权,率部第三次过草地时,又一次遇到阔别3个月的母亲,母亲肚子上长了一个大毒疮。这时,李中权虽已任师政委,但母亲最需要的药品、盐巴,他都没有。母子面对面流着眼泪,无言出口</p> <p class="ql-block">  然而,老人终究承受不了如此艰苦的生活,于1936年7月,在长征即将胜利的前夕病倒,老人家临终前听到儿子说:“娘,您放心,我一定把弟弟妹妹带到陕北参加红军!同三哥一起找毛主席,找党中央去!”母亲露出了会心的微笑。她老人家满足了,放心了,安详地闭上了眼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李中权在长征途中遇到四弟得知母亲病逝,兄弟抱头痛哭,万分悲痛。失去父母的子女们从此把党当作母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李中权安慰弟妹说:“四弟,坚强些,我们快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了,到达陕北的时间不会太久了。坚持下去就是胜利!我们在长征中失去了生身父母,在陕北还有我们伟大的母亲,有党中央、毛主席,有中央红军,有巩固的陕北根据地,那里就是我们的家……记住,把这些话告诉中衡和中秋!”</p> <p class="ql-block">  在保卫新生红色政权的战斗中,在艰苦卓绝的长征路上,李中权先后有五位亲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大哥李中泮被选为碑牌河场乡苏维埃政府主席,任红三十三军赤卫团政委,带领赤卫队配合红军作战,因奸人诬告,被无辜地杀害了。二哥李中池拖着病体为红军筹粮带路,跟随红军在战斗中牺牲。五妹李中珍任碑牌河场乡苏维埃妇女主席,带领妇女队为红军抢救伤员,长征时牺牲。</p> <p class="ql-block">  令人欣慰的是,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合后,李中权兄妹四人终于完成了长征,胜利到达了陕北,相聚在延安宝塔山下。为了纪念这一历史性的时刻,兄妹四人在革命圣地留影一张,那年,李中权22岁,四弟李中柏18岁,五弟李中衡15岁,幺妹李中秋年仅9岁。他们的脸上都写满了英雄的气色和自豪感。</p> <p class="ql-block">  这次团聚后,为了革命事业,兄妹们又分开了:李中权仍在抗大工作;四弟李中柏到了甘肃庆阳步兵学校学习、工作;五弟李中衡到了三五九旅做译电员,后不幸病逝于陕北。而小妹李中秋留在延安学习。</p> <p class="ql-block">  李中权先后参加了长征、抗日、解放、抗美援朝战争,历任师政委、军政委、北京军区空军代政委、南京军区空军第二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3年离休。2014年8月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p> <p class="ql-block">  李中柏在部队历任班长、仓库主任、师后勤处政委、军训练大队政委、仓库政委、沈阳军区后勤部工厂局顾问等职。离休后享受正师职待遇,因病于2002年4月18日在沈阳逝世,享年85岁。</p> <p class="ql-block">  李中秋先在延安文工团工作,后到陕北一所红军家属学校,专门学习文化,1939年初调总参通信学校第13期学习通讯工作。1940年,李中秋被调军委总部做通信工作。1949年3月,党中央、军委总部进入北平。李中权、李中柏、李中秋兄妹在这伟大胜利的日子里,也相见于北平,当然很高兴。21岁的李中秋已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了。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李中秋和丈夫沈昌荣奉命调到沈阳工作,被授予上校军衔,任军区训练大队长,于1965年8月6日逝世,享年不到40岁。</p> <p class="ql-block">  今天,在李中权将军故居原址的基础上修建了一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家乡人民用这种方式来铭记这一家人在革命路上的铁骨丹心,牢记使命,为革命事业作出的贡献,同时,各界群众都来这里举行革命传统教育活动,缅怀英烈,铭记初心,以此告慰英年早逝的先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2017年成都红后艺术团成立七周年之际团庆活动在李洋政委家乡展开……</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