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洛阳工程兵子弟学校同学聚会

安然

<p class="ql-block">原工程兵洛阳子弟学校校友联谊会2017年5月16日在洛阳圆满举行。</p> <p class="ql-block">别时少年,再聚已是花甲。</p> <p class="ql-block">暑去冬来,早已忘记度过了多少个春夏秋冬,不知不觉我们走到了最后一站,原以为分别遥遥无期,其实多次突然各奔东西,还记得我们最后的分别仪式吗?没有聚餐,没有晚会,仅有的只是一张黑白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不知不觉已分别近50个年头了。世间有这么一种情感,虽然不能时时相聚,但是却能一见如故,这就是同窗之情。</p> <p class="ql-block">我們可不同於社會的普通同學,我們是人們稱之為大院裡的子女。隨著父母的足跡风风雨雨走过了多少载。是父輩的戎馬生涯把我們召集到了洛阳龙门张沟的306、352兩所大院裡。</p> <p class="ql-block">这次难得的聚会,让我们渐行渐远的身影又回到彼此的双眸,让寒窗苦读情景重新定格在你我的记忆,让久别重逢的惊喜催化我们感情的纽带!</p> <p class="ql-block">大院同学们的聚会不分年级和年龄,我们从63届到71届跨越多個年头,因為我们都是工程兵的后代,我们血管里流淌着军人血,我们不是兄弟姐妹,勝是兄弟姐妹。</p> <p class="ql-block">同学一别近五十载,今日聚会分外亲。不论富贵与贫寒,举杯同饮情最真。追忆往事论当今,欢声笑语惹人醉。灯光杯影映笑脸,青春时光又重回。不知不觉夜已深,开怀畅饮无醉人。慨叹时光匆匆过,人生能有几回醉。一辈同学三辈亲,同窗友情别样深。声声祝福声声情,友谊万岁万万岁。</p> <p class="ql-block">大家相见的第一刻,竟是那样地放纵、那样无拘无束地惊喊、打趣戏谑、握手、拥抱……仿佛忘记了自己的年龄,仿佛又回到了50年前的校园。彼此想说的话太多,有聊不完的前尘往事,有说不尽离情别绪,更有道不完的喜悦与之沧桑。</p> <p class="ql-block">时光荏冉,岁月如歌,回首同学生涯,我们不仅收获了学业,更收获了友谊!回顾那青春燃烧的岁月,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亲切!同桌的笑声记忆犹新,老师的教诲至今难忘!回首风风雨雨,有太多的心得体会,有太多的追忆。如今的我们,已为人夫,为人妻,为人父,为人母。步入社会,成家立业后,才知道青春的可贵。青山在,人未老,同学情正浓;岁月增,水长流,情怀依旧深。期待着下次的相聚。</p> <p class="ql-block">转发朋友大院子女的特点,总结的很到位:当年50后和60后及70后前期出生的部队干部子女,无论是居住在按苏式标准建立的新式大院,还是部队接受的解放前的传统大院,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圈,面积也都比较大,既优于当时城区的居民区,又有优于乡下的农村,里面还配备着部队的各种装备和设施,为大院孩子们提供了有别于城区和农村的良好环境。</p><p class="ql-block">当时部队大院基本上都自成体系,有卫生队,服务社、大礼堂等全套生活娱乐设施,一切活动基本可以不出大院,与部队官兵们朝夕相处,加上门口有警卫,外人很少能进去。正因为部队大院这种独立封闭的环境,造成部队大院的孩子们所面对的人际关系与地方干部子女相比较为简单。那时大院的孩子们见了军人叫叔叔,见了家属叫阿姨,这种简单的称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当简单,这也是导致部队大院的孩子们单纯、天真、城府不深的原因。</p><p class="ql-block">大院的孩子们受部队环境的熏陶,往往对义气看的比金钱还重要,因为在部队以供给制为主的环境下,各家各户安于其所享受的待遇。在当时的管理制度和生活水平下,各户的住房和家具都是部队配备的,文化娱乐生活也是部队免费提供的,导致大院的孩子们对金钱不怎么看中。在日常生活中,大院的孩子们一般都喜欢戴着军帽,穿着军鞋,上学时还背着军用挎包。当有些孩子身高达到一定程度时,还能穿上父辈的军装,显得非常神气,别提有多风光了。当部队大院的孩子们长大后,还能享受内招参军的照顾,如果参军后能遇到父辈的老战友或老下级担任自己的领导,入党提干都不成问题。即便是参军后不一定都能提干,但毕竟部队已经给你铺好了路子,复员后国家也会分配工作,生活不成问题。由于上述的优越条件,使部队大院的孩子们自然会产生一定的优越感。所以当他们踏上社会后,就不如地方政府机关干部的孩子们世故圆滑。</p><p class="ql-block">由于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军人在社会中的特殊地位,军人及家属们对自己的道德定位都比较高, 似乎定低了就对不起自己所穿的那身军装,因此,他们对子女经常灌输大公无私、艰苦奋斗的英雄主义思想,家教大都比较严,但他们对孩子的学习却是不太放在心上,有些家庭的孩子学习不好,他们的父亲并没有当回事,因为他们在观念上认为没必要这么用功学习,况且,他们也没精力为孩子辅导。一般带兵的出身大多不顾家,也没顾家的习惯,再加上那个年代从整体上也不重视学习,所以部队的孩子们在大院这样封闭的环境下,只顾自由自在玩,很少有认真学习的,因此,他们的学习一般化的居多,出萃拔类的少。文革后国家恢复了高考,他们考上大学的不多。</p><p class="ql-block">部队大院的孩子们也是国家的一个特殊的群体,人数众多,甚至达数百万之多。没有经历过部队大院生活的人,很难真正了解他们。尤其是经过部队生活的磨练,他们在军事上的思维,甚至超过父辈,可以说天生就是当兵的财料。因为他们从小接受的、看到、听到的都是军人的生活,甚至连父辈对他们的惩罚都是军事化的。这种潜移默化养成了遵守纪律的习惯。所以说部队既是一所大学校,又是一座大熔炉,不管你是城里来的,还是农村来的,只要你走进部队大院,都会改变你。语言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不管部队大院周围讲什么话,或者讲什么方言,在部队大院里通通变成了地道的“八一”式普通话。当你踏上社会后,偶尔与一个陌生人交流时,同是部队大院出生的孩子立马就可以通过语言判断出对方是否也是部队大院的孩子。</p><p class="ql-block">由于以上这些特点,部队大院50后、60后及70后前期出生的孩子们从总体上说,人品正派,但不善于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求上进但不善争强;不甘居人后,但又不情愿为五斗米折腰,总的来说,他们是一个优秀的群体。</p> 原洛阳工程兵子弟学校同学聚会

大院

部队

孩子

他们

工程兵

父辈

军人

我們

我们

子弟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