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您转北京胡同访名人故居

辽宁号

<p class="ql-block">  今天打算去蔡元培故居参观,由于阴天起了稍晚些,故居9点钟开门,我到了故居后就见几个人在门口刷码准备进馆,等我走进门口时,工作人员问我予约了吗?我说;现场予约可以吗?他说;不行!要提前一周予约,我就想不明白了,为什么北京各个景点予约时间都不一样,有现场予约的、有提前一天予约的、只有这里要提前一周予约,搞不懂也没办法,只好撤退了,于是在大门口拍了两张照片就离开了。</p><p class="ql-block"> 东单这条街有不少胡同或名人故居,北京是凡胡同里有故事的都在入口处的墙面上写出介绍,于是我就开始找胡同,这一找确实收获不小,找到了我许多未知的名人故居和建筑。下面请您跟随我的镜头探访一下东单和崇文门附近的名人故居和古建筑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蔡元培故居在东城区东堂子胡同75号,1917~1920年蔡元培在此居住。故居为东西各三进四合院格局,建筑面积368.49平方米。故居原门牌33 号,为东、西各三进的院落,原大门在中间。现分为75、77 号两个院落,蔡元培寓此时,将5间倒座作为客厅。二进院北房3间,前有走廊,左右各带1间耳房,东西厢房各 3间,南房4间,第三进北房5间,带走廊。北京故居于1985年10月,东城区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蔡元培在北大任职多年,自己却未购置房屋,一直是租房住。他先后在西城、宣武、东城居住过。文物部门唯独将东城的东堂子胡同75号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就是因为这里与伟大的“五四”运动有着密切联系。</p> <p class="ql-block">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祖籍浙江诸暨。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五四运动的引发者和助推者。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1917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国民政府奠都南京后,主持教育行政委员会、筹设中华民国大学院及中央研究院,主导教育及学术体制改革。1928年至1940年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抗战爆发初期,蔡元培与上海文化界知名人士联合组织成立了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积极组织发动文化界人士及民众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940年3月在香港病逝。</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评价蔡元培:学界泰斗,人世楷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外交部街</p><p class="ql-block"> 外交部街,明朝属黄华坊,清朝属镶白旗。称石大人胡同,因武清侯石亨宅第在此而得名。明代宗景泰七年(1456),石亨勾结宦官迎英宗复辟,并命所司为石亨营建住宅,石亨在赐第旁大肆营建。该府浩大,约占整个胡同路北的四分之一。</p><p class="ql-block"> 位于东城区东南部,东起朝阳门南小街,西至东单北大街,南临西总布胡同,北与协和胡同相通,全长721米,属建国门街道办事处管辖,因民国时外交部设此得名。</p><p class="ql-block"> 外交部街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物遗存,也是北京市内保存相对完整的胡同之一。分布于外交部街的一些重要建筑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旧址、睿亲王府、藏经馆、协和医院别墅、通圣堂等。</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协和医院住宅群,位于东城区外交部街59号、北极阁三条26号。建于20世纪20年代,原协和医院高级住宅区1984年被公布为划定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系原协和医院围墙以内,含南小院现首都医院使用范围。</p> <p class="ql-block">  住宅群南北两区门口都有一座三个并排拱形门洞的大门,向里望去一座座风格特别的别墅楼显示出这里的与众不同。如果不是门口“协和医院住宅群”牌子上的介绍,恐怕很难猜到这里是什么地方。</p><p class="ql-block"> 20几年前,风靡全国的电视剧《渴望》曾在这里取景拍摄。</p><p class="ql-block"> 由于胡同太窄,拍摄距离不够,所以建筑物无法拍完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协和医院别墅</p><p class="ql-block"> 协和医院别墅是1913年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出资兴建的,用作协和医学院外籍教师的寓所,其中建筑均为精致的西式别墅、小楼。这些西式建筑至今保存完好,2003年协和医院别墅成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独立式住宅建筑平面布局灵活,均为矩形平面组合,每栋建筑面积约为600平方米。首层地坪高出室外约60厘米,地上两层,地下一层。住宅内部除设有客厅、厨房、餐厅、卧室、卫生间等主要房间外,还设有辅助用房、小储藏室多处。首层入口常结合单层坡顶的拱形门廊处理,形象生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小区布局</p><p class="ql-block"> 该住宅区主要由两层半的美国近代折衷主义式独立别墅形式的住宅构成,院落南北长约127米,东西长约140米。中轴线南端为大门,以突出的三角门罩装饰。轴线北端为两层半的连排式住宅。院落南区由围绕中轴线对称的三组独立住宅组成,每组建筑与中轴线基本对称,又相对灵活有所变化。南区轴线中部为一圆形环路与花坛,形成中心。北区的住宅布局相对灵活,不求绝对对称。此园东侧布置有一栋于本院落建筑风格不一致的西洋建筑,建造年代早于园内建筑。</p> <p class="ql-block">  此住宅原由十余幢典型的由两层半的美国近代折衷主义乡村独立别墅形式的住宅构成,大门处用突出的三角门罩装饰,砖木结构,灰砖清水墙,有连排住宅,也有独立式住宅;有的是古堡式尖顶,也有的是乡村别墅式坡顶,形式多样,工艺考究。上世纪90年代中期,拆除了南端的四幢独立式住宅,现尚存六幢,保存较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林巧稚(1901年12月23日-1983年4月22日),医学家。她在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妇科肿瘤、新生儿溶血症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贡献,是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奠基人之一。</p><p class="ql-block"> 她是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及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院士),虽然一生没有结婚,却亲自接生了5万多婴儿,被尊称为“万婴之母”、“生命天使”、“中国医学圣母”,又与梁毅文被合称为“南梁北林”。</p><p class="ql-block"> 2019年9月25日,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p><p class="ql-block"> 1954、1959、1964、1975、1978,分别担任第一至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p><p class="ql-block"> 1955,受聘为中国科学院第一届学部委员,是中国科学院首届当选的唯一女学部委员。</p><p class="ql-block"> 1956,当选为中华医学会副会长,担任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杂志外文版编辑委员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妇产学会主任委员。</p><p class="ql-block"> 1957,受聘任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医学组成员,当选中华医学会节育技术指导委员会委员。</p><p class="ql-block"> 1959,由国务院任命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担任北京市政协副主席。</p><p class="ql-block"> 1973年至1977年,受聘担任世界卫生组织医学研究顾问委员会顾问,任期5年。</p><p class="ql-block"> 除此之外,还曾担任中央技术管理局发明审查委员会委员;卫生部教材编审委员、考试委员会委员、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委员以及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委员等。</p> <p class="ql-block">  从协合医院住宅群进来,右手第一栋独立别墅就是林巧稚的住宅,住宅周围长满了银杏树和其它树木,由于树木太多,影响了拍摄效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林巧稚别墅入户门</p><p class="ql-block"> 由于第一次来,情况不熟,于是和院里一个老太太问了一下情况,院中的别墅群一般的都是一楼住两户或三户,林巧稚家是独户,现在屋内住的是她家的后人。正谈着,来了一个社区的人,她告诉我,此院不让参观,更不让拍照,所以我才依依不舍地离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睿亲王府</p><p class="ql-block"> 睿亲王府是清初摄政王多尔衮后裔的府邸,多尔衮曾经是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在顺治八年因为谋逆削去爵位,差没宅邸,乾隆年间,多尔衮案平反,其后人承袭睿亲王爵位,赐邸于石大人胡同。睿亲王府规模宏大,曾经有多达500间房屋,但现在房屋尽毁仅余围墙一段、石狮子两尊。如今,这里为北京市第二十四中学。</p><p class="ql-block"> 由于正赶上高考,学校门口有许警察和保安,横在路中间有个牌子,上写道:行人和考生家长请绕行的警告语,所以我只能远远的拍了一张。</p> <p class="ql-block">  清外务部迎宾馆大门遗存位于北京东城区外交部街33号建于清宣统末年。</p> <p class="ql-block">  清宣统末年,为了迎接访华的德国皇太子,清外务部在宝源局的旧址上兴建了迎宾馆。迎宾馆专门用作迎接国宾,相当于现在的国宾馆,是当时北京城内最豪华的西洋建筑。</p><p class="ql-block"> 辛亥革命爆发后,清廷开始宪政改革,袁世凯被任命为清政府内阁总理,从河南老家进京后的袁世凯将内阁政府设在石大人胡同迎宾馆内,此后不久袁世凯便将家眷接来北京,和他本人一起入住迎宾馆。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石大人胡同迎宾馆也就成为了临时大总统府。1912年8月24日孙中山抵达北京会晤袁世凯,为了表示尊敬,袁世凯迁往铁狮子胡同陆军部居住,将石大人胡同迎宾馆作为孙中山的临时行辕。1912年9月18日孙中山离京,袁世凯下令将东堂子胡同的北洋政府外交部迁往石大人胡同迎宾馆,从此石大人胡同改名外交部街。</p> <p class="ql-block">  1949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设立在北洋政府外交部的旧址上。第一任外交部长周恩来和第二任外交部长陈毅都曾经在这里办公。1960年代初期外交部大楼迁往朝阳门内大街北侧,外交部街的原址改为仓库。自1974年起,院内的假山和老楼被逐渐拆除,大院逐渐变成外交部职工宿舍和世界知识出版社等,院内建筑被逐一拆建,至今仅有曾经是迎宾馆正门的一座灰色的西洋式门楼还是当年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  总布胡同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街道,元代既已形成,明朝属明时坊,因总捕衙署设于此,故称总捕胡同或总铺胡同。清朝属镶白旗,乾隆时称总部胡同,宣统时以南小街为界,分称东总布胡同、西总布胡同。民国三十六年(1947)将原城隍庙街改称北总布胡同,并沿称至今。</p><p class="ql-block">1913年,家住东总布胡同、时任财政总长的周自齐,捐资修建了东总布胡同马路,这也是北京的第一条马路。</p><p class="ql-block"> 1900年6月20日,清兵神机营领崔恩海将专横跋扈、肆意挑衅的德国公使克林德击毙于西总布西口外。成为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主要导火索。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辛丑条约》还在谈判中,清廷便按照八国联军公使团的要求,在事件发生地点,为克林德建造大理石牌坊。历时7个月始成。额题“克林德碑”四字,碑文由光绪帝亲写,此被国人视为国耻。</p><p class="ql-block"> 胡同里还有一处是李鸿章公祠,由于建国后和文革期间破坏严重,公祠现只存有半堵墙并改变了颜色。</p><p class="ql-block"> 1931年,梁思成与林徽因居住北总布胡同,那所房子成了有名的“太太的客厅”,这座“太太的客厅”正像有人说的:“更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孕育出了无数思想、作品和人才。</p> <p class="ql-block">  这是总布胡同薄熙来一家曾经在北京东城区的住所。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南部,东起朝阳门南小街,西至东单北大街,南与春雨胡同、北极阁胡同相通,并有二支巷通北极阁三条,北邻西总布胡同,属建国门街道办事处管辖。</p><p class="ql-block"> 新开路胡同71号是一座两层宅子,大部分被2.4米高的灰色砖遮挡,两扇传统的褪了色的大门旁装着两块现代的密码板。青砖灰瓦,高墙阁楼,茂密的枝桠从院内探出,这座据称民国时就已建成的别院气派又富神韵。至今(2013年10月),除了正门上的芦苇已经拆除外,两翼墙头依旧保留,阻挡着四邻的目光。</p><p class="ql-block"> 该院与薄家的真正交集始于2004年。当年,薄熙来履新商务部,原外贸部副部长陈洁从此处搬走,整座房子开始大规模地重新装修。</p><p class="ql-block">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薄熙来是新开路胡同里的禁忌话题。自薄熙来一案庭审曝光后,新开路胡同71号便热闹起来,逛完东单顺道参观“旧居”,成了时髦线路。慕名前来的人络绎不绝,彼此间心照不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连英故居遗址北门</p><p class="ql-block"> 游览完了上述故居后,我又不甘心,因为经验告诉我,北京的一些名人和故居都有扎堆的现象,于是我上百度搜了一下,果然有所发现,在离我准备回家处1公里左右有李连英故居,如果坐地铁就一站地,我想欣赏一下东单和崇文门的风景,所以没有选择坐地铁,打开导航,冒着小雨赶到了李连英故居北门,可到了这里怎么也找不到李连英故居的影子,于是我就围着建筑转了一圈,找到了建筑的大门口,问了一下保安,他告诉我;李连英的故居早以拆除,准确地说,这是李连英故居遗址,这个院子现在是同仁堂的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崇文区东兴隆街52号院始建于清末光绪年间,共91间房,建筑面积1868平方米,是北京典型的多进四合院,全院共分四进,建筑风格属晚清时期大户宅门的民居,原为清末太监李莲英私邸之一。专家介绍,如此规模的四合院在外城甚是少见,也是崇文区少有的大型四合院建筑,1984年,李莲英故居被定为崇文区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52号四合院体现了老北京四合院文化的精髓,传统建筑形式在这里得以充分的展现,它布局合理,院落进深错落有致,院与院之间用回廊联通,使每个院落即能单成一体,又能和其他院落连成一片,这不仅体现了建筑上森严的等级观念,也体现了原汁原味老北京民居建筑。</p><p class="ql-block"> 民国时期成为民居。曾为前中华戏曲学校旧址,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焦菊隐先生曾在这里生活工作过;一代名伶王金璐等名家也曾在这里学习过,后由同仁堂集团做为药品仓库使用。</p><p class="ql-block"> 之后,同仁堂几经修缮,把该院作为同仁堂博物馆的馆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