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后村”村名考

靳忠祥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池后村”村名考</b></p><p class="ql-block"><b> 靳 忠 祥</b></p><p class="ql-block"> 山西省壶关县龙泉镇东南方十多公里处有一个古老的小山村,名叫“池后村”。全村 137户,378口人(2020年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耕地面积 约569.49亩 (2018年土地确权面积);另有苹果树地约70亩,退耕还林地145亩,荒山林坡约2700亩,荒沟槐树林地若干亩。村民主要以种植、养殖和劳务输出为主,粮食主产作物为玉米、谷子。该村原隶属壶关县五龙山乡管辖,今年3月,因乡级行政区划调整, 五 龙山乡被撤销,现隶属壶关县龙泉镇管辖。</p><p class="ql-block"> 池后村依山傍池,山沟环绕,地 理 位置独特,周边与五龙头村、北塔 底村、向庄村、欢掌底村、迎乐村毗邻。该村民风淳朴、人杰地灵、文化历史底蕴深厚、名人轶事广为流传。历史上,该村庙宇(村大庙、奶奶庙、响钟庙、土地庙、关羽庙、河神庙)、戏台、祠堂等应有尽有;风流人物更是不胜枚举。诸如,山西近代医学奠基人靳瑞萱(村民称呼他为“四先生”。其个人 事迹 详见百度网);壶关县委干部王 杨松(个人事迹详见池后村口“纪念碑”)、靳松保(曾任壶关县粮食局局长、壶关县革委会副主任);公安干部靳生秀(又名靳福成,解放初期曾任平原省焦作矿区公安局副局长,新乡专署公安处分监狱狱长);革命军人靳炳耀(个人事迹详见百度网);南下干部吕文龙(曾任福建省南平地区副专员、福建省 莆田地区副专员、福建省老龄委主任)、靳铜山(曾任福建省南平市法院院长、建阳地区司法局筹建处负责人);模范教师靳其月(曾获山西省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班主任荣誉称号;曾任壶关县实验中学校长);国企高干王孝书(曾任山西化肥厂党委书记、厂长职务)等等,他们都曾闻名壶关,名噪一时。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池后村,因池得名。顾名思义就是池后面的一个村子。它是以“池”为参照物、以方位词“后”为基准而命名。然而,考察池后村的水池,历史上居然就有六口之多。这六口水池分别是:村中心现用的两口大、小配套水池;村北池垴山现已荒废的上水池和下水池;村西通往五龙头村之间大路旁现已荒废的池坡口水池;村东通往河东沟小.路旁现已埋没的小池道水池。这么多水池,究竟池后村名是以哪口水池为参照物命名的呢?据调查了解,现流传于池后村民间的说法有三种:第一种说法是:池后村名是以村中现大池为参照物命名的;第二种说法是:池后村名是以村中池垴山的下水池为参照物命名的;第三种说法是:池后村名是以通往五龙头村之间大路旁的池坡口水池为参照物命名的。</p> <p class="ql-block">  关于第一种说法的考察: </p><p class="ql-block"> 从壶关县城东南方驾车出发,沿着五龙山方向蜿蜒曲折的宽阔山路,驶入池后村中心广场,首先引人注目的便是两口一大、一小的圆形敞开式水池(小池是大池的配套池,供大池入水的过滤和溢水的排泄),不由得使人联想到“池后村”名的由来。这个大水池十分壮观,里面有水、有鱼。听村民们说,现在村里通上自来水了,人畜已不饮用池中水了,池中水供村民建筑施工、种菜、浇树等随便使用。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笔者回家乡探亲,对大池测量了一下,大池的外边周长约为84米。从大池的外边周长可推算出大池的口径约为 27米。池内结构为:池中间设有三级圆环体平台,平台平均宽度约1.8米。各级平台由若干价梯连接,供人们下池挑水、淘池使用。大池内壁由若干整齐的青石块浆砌而成。从池底往上数,第一阶平台为 6圈青石浆砌层;第二阶平台为8圈多青石浆砌层;第三阶平台为10圈多青石浆砌层。共25圈青石浆砌层。青石浆砌层平均高度约0.324米。从青石浆砌层的圈数及平均高度,可测算出大池的深度约为8.1米。据了解,该大池的规模在壶关县境内也是屈指可数的。该池是否就是池后村名命名的依据呢 ? 非也!据调查,该大池修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完工于1938年,由池后村靳瑞萱家组织修建。据我的父亲靳炳泉(1925年3月出生)生前回忆,大池所处位置原来是一片田地,后来“四先生”家将田地改成了打粮场,夏粮、秋粮收获时,六套石滚子可同时运转。再后来,就将打粮场改建成了祠堂和大、小水池。他还说,村上的祠堂和大、小水池都是“四先生”家雇佣老申(其名字不详,壶关人,全能匠人)设计指挥建设的。当年修建大、小池时,所用石料雇用了壶关县许多能工巧匠,每块石头都是从村外山上开采出来,再运到村中让石匠们精雕细琢出来的。据我的叔叔靳生爵 ( 1934年 1月出生,长钢铁运部退休军转干部)生前的回忆录中记载,“修池人每天靠敲锣上工。那些打夯人喊着自编的号子,把池底土夯实。为防池底漏水,采用在夯实的地面上挖小坑放水实验的方法,检验工程质量。池刚修好时,还曾在池门口两边临时摆放了两只泥捏的狮子,还没赶上把泥狮子回炉烧制,日本鬼子就入侵壶关县城了,那年大概是1938年”。从这些所调查了解到 的情况来看,显然,池后村名不是以现在的这个大池命名的。从池后村的历史角度考察,村名也不可能是以现在的这个大池命名的。据池后村西头石岸上的清代古石碑记载,该村已有167年的村 史(该石岸重修于清朝咸丰四年六月,即 1854年6月);据村委主任王小平在自家院大门外修建沼气井时,所发掘的明代古墓门楣文字记载,该村已有388 年的村史(该古墓的墓室石质门楣上刻有“王家之墓 崇祯六年”的文字,并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生活用具。崇祯六年,即 1633年)。那么,是否有这种可能性呢?即:现大池修建前,在其位置或附近原先就有一口小池呢?否则,为什么要在此处修建大池呢?从调查的结果看,村民说法不一。据村民靳记生讲 (1932年出生,是一位抗美援朝残疾复员军人),现大池位置西北侧原有一口小土水池,大小如同现村中的小池,约 1—2米深。小池水质浑浊,不能饮用。村民程虎良,家住现大池的西北旁边,今年 81岁。他回忆说,早年听他母亲生前说过,现大池修建前是一片田地,他家门前不远处有口小土水池,当年“四先生”家修建祠堂时,还占用了他家几分田地。我父亲在世时,我曾问过他此事项,他却说,没印象。调查村民靳进京(今年 83岁)、靳平生(今年77岁)时,他俩也持否定态度。其他持否定意见的村民认为,即便曾有过一口小土水池,也可能是口化粪池,从无听说谁家饮用过那池的水。从前,村中百姓有好多家大门前有过化粪池,不足为据!哪为什么偏要在此修大池呢? 我分析,靳 瑞萱家之所以在此修大池,主要是考察选中了大池所处的地理位置。此处原为村中一片开阔田地,地形较低,村西、村北、村东地形高,夏季雨水小河流经此处,水源丰富,适宜筑池。我推测,小池边的“蛇去沟”很可能是流经村中的 河水日积月累年复一年地冲刷形成。如此看来,以村中现大池修建前的小水池命名村名的可能性也不大。</p><p class="ql-block"> 关于第二种说法的考察:</p><p class="ql-block"> 池后村北池垴山的下水池位于池垴 山北坡的半山腰处。现场勘测,该池现被山坡松林环抱,依山傍沟,形状不规则,好似椭圆形。现池中无水,长满杂草和树木,基本处于荒废状态。从池中间测量,南、北边长度约为40米,东、西边宽度约为28米。据调查了解,村中大池修建前,村中百姓多数靠此池的水源生活,少数有钱人家靠自挖的水井生活(村中现有好多废弃水井,其中还有两眼泉水井)。村中大池修建后,此池曾作为备用池使用。据村民靳平生、王建设讲,有年天大旱,村中大池的水用完,大池被清掏时,不仅本村人生活用的是此池水,而且周边邻村的百姓也曾经来此池挑水。那年冬天,百姓们曾靠此池的冰块化水生活。据村民王满水讲(他今年74岁),此池当年水清鱼多,有很多大红鱼。现在村中大池的鱼就是从该池引进的。七十年代,村集体曾组织劳力清掏过一次,池内表面呈坡形,有村民讲,池底最深处有4--5米。笔者 生长此村,记得小时候,村中的牲畜牛、羊常到此池饮水,儿童、少年们夏季也常到此池玩水。七十年代,村中央的大池清淘时,也曾来此池挑过水。从笔者所调查了解到的情况来分析,该池地理位置优越,非常适宜蓄积夏季雨水,而且规模也不小,年代也久远。如果以该池为参照物而命名“池后村”名是 完全可以的。很可能“池垴山”的山名也是由此池而得名。然而,村民中持不同意见者认为,该池所处位置偏僻,周围没有人类居住的痕迹,离村中又较远,村民挑水需翻山越岭,上下坡多有不便。村中古人如果以该池为参照物命名村名,为何没叫“池南村”呢?这个问题 提的好!</p><p class="ql-block"> 大家知道,东、南、西、北,前、后、左、右都为方位词。一般而言,前、后、左、右是以自我为中心确定方位,东、西、南、北则是固定的大方向。我个人意见认为,前、后、左、右适宜确定近处的方位使用,东、南、西、北则适宜确定远处的方向使用。而参照物可选大,也可选小。大的参照物可选山川、河流、湖泊等,小的参照物可选戏台、佛塔、水池等。以小参照物来确定自我所处的位置,用前、后、左、右方位词表达较为直观、准确、合适;以大参照物来确定自我所处位置,用东、西、南、北方位词表达更为恰当。如此说来,古人将村名叫为“池后村”,没叫“池南村”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p><p class="ql-block"> 关于第三种说法的考究:</p><p class="ql-block"> 池坡口的 水池位于池后村通往五龙头村道路的旁边。该池规模比池垴山的下池小,离村中距离相比池垴山的下池更远些,现已荒废,基本埋没。据村民靳连红传说,该池七十年代曾清淘过一次,清淘时发现池中有一石碑。当问及碑的大小、有无碑文等情况时,现在无人说清。笔者经过调查分析认为,以该池为参照物命名“池后村”名的可能性不大,但也有可能。至于传说中的那块石碑,是否隐藏着什么秘密,有待后人去探索发掘。 </p><p class="ql-block"> 综合以上考察分析,笔者认为,第二种说法的可能性最大,即:池后村的村名是以池后村北池垴山的下水池为参照物命名的可能性最大。但是,由于没有客观的事实或史料佐证,因此,目前尚不可完全排除其它说法的可能性,只能说可能性极小吧了。池后村历史久远,至少有400多年的历史,尚有许多 史料传说留待后人去考究。比喻,村中原大庙院内的多块石碑哪去了,石碑上又刻有什么文字;池坡口水池的那块石碑是否存在,有无碑文;村中大池池门口铺在平台上的那块石碑上刻的文字是什么内容;村东口湾的路边被埋没的那块石碑哪去了,又记载了什么?如果这些史料都搞清了,说不定,池后村的村名来历就考究得更清楚、更明白了 。</p><p class="ql-block"> 2021年6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备注:本文在《长治方志》2021年第4期发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