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受朋友之托,给一群七十岁左右的人拍照。 </div><div>半个世纪前,响应国家号召,这些少男少女们从国际大都市上海来到含山县西伯利亚——贫穷落后荒凉的骆集公社插队落户。 晚上照明是煤油灯,居住的房屋是泥巴墙稻草盖,饮食中平时很难见到荤腥,生活极其艰苦,可他们挺过来了。 </div><div>有的人在乡下待了八年之久才回城,还有的扎根农村——嫁给当地人,永远回不了大上海。 </div><div>他们将人生中最宝贵的年华奉献在这里,令人崇敬也令人感慨。</div> <div></div> 6月的初夏,天气非常炎热。在这蓝天白云的阳光直射下,丝毫没有阻挡我们追寻第二故乡的行程。含山骆集公社我们来了,这里有我们挥之不去的记忆,也有我们燃烧青春的岁月,践行追逐的理想,化不开的情愫,此时总让人心潮澎湃,思绪万千。<br>此行中,展现了父老乡亲们的热情和许多感人的故事,如我们车还未到,乡亲们就早早在村口等候着,奔走相告,告诉大家,当年的知青回来了。见面的第一句话:你们现在还好吗?叙旧的情怀无法用言语来表达,大家紧握的双手,久久未能离开,因为问候的话太多,也无法一一叙完,只能用两句话来归纳:“你们都好吧”,”见到你们很开心”!<br>上海知青在含山骆集公社这块热土上,与乡亲们多年来同吃住,共生活,在艰苦的环境里,知青们学会了生活中的自理、生存中的能力,磨练了我们意志。为今后的人生路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教会了我们不怕苦,不怕累,只有在不断勤奋努力中,才能看到未来的希望和明天;“好好干”,朴实简短的话语,时常深深印入我的脑海。<br>在这次知青50周年庆祝纪念活动中,我们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重视,特别感谢我们的汪主席,在炎热的天气里,亲自带领我们全体知青,重温曾经生活工作过的各个大队,并耐心细致的告诉大家,全村在脱贫致富过程中,不断努力,换来了今天的青山绿水,经济指标破亿。汪主席的话虽不多,但非常有亲和力,和你交谈中,始终用心和你说话,用情与你交流,在会上给我们传递的信号,就是用“激动”两个字作为开场白,“我有点激动”。瞬间拉近了我们间的距离,肺腑之言的情感交流,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兄弟般的情感,此刻立即融为一体,有这样的好领导,金洼人民会感到更加的欣慰。<br>这次含山之行,在大家的帮助下,我们每一位知青都非常珍惜,大家也玩得很嗨,几乎忘却了自己年龄,在不断的释放,也是释怀,这一切的一切,只有读懂知青的人才会明白。在这激情、兴奋快乐中,也给我们留下一段永远抹不去的回忆。<br>相遇是缘,我会珍惜人生中每一次相遇,因为有你的相遇,才会在我生活的履历中,增添一份色彩,不断地提升自我,所以珍惜每一次,每一位的相遇。<br>现实让我们无法留住时光的脚步,但可以让知青这个宝贵财富,永久永久载入史册,爱你,“知青”这个光荣的称呼!爱你,我的父老乡亲!<br>尤国雄<br><br> <div>哇塞!有那么多的人点赞啊,也许会飘。我们真正应该好好感谢,含山这片热土养育着我们的成长,磨练了我们意志,使我们珍惜当下的每天,每时,每刻,感谢安徽含山,使我们在红灯酒绿、槟榔璀璨的都市里,有着一个小小的空间,我爱上海,更爱含山,加油!</div><div>尤国雄</div> 人生风雨五十载,重温含山故乡梦<br>年年岁岁人相同,岁岁月月人不同,不知不觉咱们知青渐渐迈入古稀。带着五十年时光的痕迹,老知青集结含山,故地重游,开怀畅谈,对比今昔。咱们虽不再有年轻时的蓬勃朝气,也不再有年少时的青春年华,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岁月沉淀,我们从年青的懵懂无知,渐渐走向成熟,懂得了生活不易,更懂得知足和感恩。五十年后再次走访含山县城镇乡村,感慨万千,惊叹不已。<br>回首经年,再看今朝,含山县城高楼林立,交通便利,超市,影院,歌厅,餐饮,医院,快递等无处不在,还有公交,出租车,短短几十年的发展如此神速堪称奇迹。再观村镇,没了草房土墙,家家户户电器齐全,水泥路通往每个村落,和开车师傅聊天的时候他说,逢年过节,农村交通也拥挤,在外省市、县城的孩子回家探亲几乎都开着小汽车。回首往事真的非常震撼,无法想象如此巨大变化。因为50年前整个大队几乎没有一家瓦房,更别提家用电器,连一辆自行车都没有。<br>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毛主席创建了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邓小平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习主席让中国人民强大起来,唯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真理,事实证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完全正确。<br>深信在不远的将来咱们的祖国一定会更繁荣,人民生活会更进一步改善。<br>再次感谢知青的挚友石洁先生,感谢汪主任,给予咱们的大力支持。<br>傅慧明<br> 国雄所发一帖图文并茂,言语朴实,贴近生活,真实反映出咱们老知青的心声。<br>知青群人才济济,我早有耳闻,今天得以证实。<br>这次含山之行石洁先生功劳最大,旅游景点全由他一人搞定,包括观光旅游車,讲解员费用等,咱们集体分文未出。他四天全程陪同,还请来仙踪镇最高领导汪主任,陪伴咱们走访各个知青点,讲述当年各种变迁。<br>衷心感谢渡妹,还有咱们的亲家无私付出使咱们愉快的度过美好的5天时光。<br>还要感谢恒福、大姐、二姐、国雄、金娣,还有默默为此付出劳动的各位朋友。<br>含山之行的圆满成功,离不开大家的齐心协力,谢谢大家!<br>傅慧明<br> <div><br><br></div> 六月一日8:36分由上海出发马鞍山G7084的列车上,有一群特殊的乘客…<br>50年前,当曾经风华正茂的我们走出校园,响应党的号召,背上行囊,奔赴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来到了含山县骆集公社。<br>在那片热土上,在乡亲们手把手的指导下,不仅学会了插秧、割稻、种植树苗等农活,更主要锻炼了我们的意志,磨练了我们艰苦奋斗的品格。乡亲们那纯朴、坚韧的品行已深深在我心里打下了烙印。<br>第二天在汪主席、石主任的陪同下知青们一一追寻了邵集、岗湖、张塘、骆集、金汤我们曾经留下的足迹,改革开放含山日新月异的变化使我们激动不已。<br>一户户脱贫的百姓<br>一条条通往各地的公路<br>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br>我们的心情无比感慨、激动,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含山的明天会更辉煌!<br>时光任茬,我们早已褪去芳华,虽已俩鬓染霜,但我们那颗思念第二故乡的情永远不会褪去。<br>G7084列车满载着我们的热情,在期盼中看到了故乡的巨变,带着欣慰、带着祝福——<br>再见了含山,再见了父老乡亲们…<br>陈梅婷<br> 到底是尤国雄,图文并茂,创意到位!<br>含山行,时间虽短收获很大,影响之大。我们是千百个含山县所有下放知青回第二故乡的代表,是所有知青的缩影,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是人生途中辉煌的里程碑。五十年的回忆,5~10年的磨炼,五十年的变化,五十年的光辉业迹,五十年的浓浓鱼水情,这几个五十年的回忆、拼博、变迁,成功架起了上海一含山仙踪的友谊天桥。感谢为我们默默付出的各位领导,和挚友石洁先生,感谢渡妹,亲家母,才能有上海知青下乡50周年的纪念庆典圆满成功!谢谢大家助兴感言,情真意切,众人拾柴火焰高。<br>袁恒福<br> 这是一个和谐的早晨,阳光还是一样的灿烂,花儿还是一样的盛开。50年前我们风华正茂,一群不知天高地厚的少男少女们,响应国家号召奔赴祖国各地,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含山县骆集公社,就是我们的第二家乡,在那里和当地农民一起同生活,同干活,知道了各种作物生长情况,也学会了基本种栽等农活。 <br>6月2日我们一帮老玩童在汪主席和石主任的带领下,来到曾经战天斗地生活过的地方。简直不敢相信,以前正规的路都是碎石子路面凹凸不平,从古河到大队各村就是泥泞小路,晚上也不见光,老乡的房子大部分都是泥墙,茅草屋顶。今天早已没有了,出门干净整洁的沥青路面四通八达。二三层的楼房随处可见,家家灯光通明,随手一开自来水就流了出来,方便轻松。县城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商业发达生意红火,人脉兴旺。<br>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含山的明天会更好!<br>王社成 随感<br>50年前当火车一声长鸣,我们怀揣着青春的梦想,离开了喧哗的城市和亲人,来到了含山县骆集公社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当时的我们是个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懵懂青年,在当地干部和乡亲们的指导下,才逐步熟悉了一些农活,分清了韭菜和小麦的区别。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艰苦的生活和劳动锻炼了我们的身体,磨练了我们的精神和意志,也使我们和当地的父老乡亲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他们质朴、善良、勤劳的品德成了我永久的记忆。<br>50年后,我们都已成各个岗位退休后的老顽童,趁着“六一”这个有意义的日子,在大家的提议下,由袁恒福组织,管理员徐美玲、尤国雄、张渡妹的积极配合下,随着高铁在旷野上奔驰,我们怀揣着对第二故乡的眷恋,开启了“重温岁月梦,重拾故乡情”的旅程。<br>这次回归故里活动,惊动了县领导石洁和仙踪镇汪书记,他们精心为我们安排了县电视台跟踪报道和采访,还走访了各大队我们当年生活过的地方,并参观了含山县各地改革开放后带来的变化。张渡妹的亲家(现在也成了我们的亲家)闻此消息不辞辛劳全程陪同,安排了摄影师及食、宿、行等娱乐活动,让我们更多的了解了含山人们生活的状况。我们也来到了知青王金娣的家,当踏进她家大门的一瞬间,亲切感就油然而生。她家的桌上摆满了准备好的防暑降温西瓜和自家鸡生的茶叶蛋,我们拍照留念,欢聚一堂。<br>含山之行圆满拉下惟幕,千言万语难以言表,在这里我要感谢石洁领导百忙之中全程陪同!感谢汪书记的支持和厚爱!感谢张渡妹和知青的亲家母热情款待并给我们带来了欢乐!感谢摄影师为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美照!感谢王金娣夫妇的热情好客!感谢来看我们的父老乡亲!感谢组织者和管理员们的辛勤付出!通过这次活动,更拉近了我们和父老乡亲的距离和感情,也看到了含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愿我们的第二故乡日新月异,繁荣昌盛!<br>黄继红<br> 清风迁衣袖,白云绕泉流,一石一草唤我回,乡音醉心头。<br>在建党百年即将到来之际,上海知青一行为完成共同的心愿,踏上了阔别50年的第二故乡仙踪这片热土。<br>仙踪镇党政领导高度重视,百忙之中热情接待,专门召开了座谈会,肯定了当年这批风华正茂的知青所作的历史贡献,详尽介绍了仙踪这片热土地建设发展和明天美好的愿景,老知青们倍感温暖鼓舞。<br>随着走访寻亲,游览名胜,老知青们对含山的政治历史、地理人文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全方位地提升了这次寻亲探访之旅的意义所在,使老知青们精神境界得到再一次的升华。<br>我想寻你依稀的模样,你已披上美丽衣裳。要问你为什么变得如此美丽,这是各级党政领导和父老乡亲们共同的努力,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壮美画卷。<br>青山在,人未老。含山,我永远将你铭刻在心头。<br>罗令絮<br> 含山行虽然短,但是我这辈子都忘不了的一次旅程,她让我们知青见证了含山昨天和今天,巨大变化是共产党为民执政谋幸福的见证,是含山各级党政领导为民办实事办真事的结果,所有城镇街道和开发的景观景区,旅游还在谋划着,没有想到我们花甲之年还能走访和游玩含山县的各个景点,全程吃住行玩享受的是贵宾待遇,而且助兴高潮一个接一个,这种氛围心态多像当初十七八岁的我们。祝福你含山明天更美好!<br>袁恒福<br> 50年弹指一挥间忆往昔蹉跎岁月一腔热血洒满江淮大地看今朝天翻地覆慨而慷故乡啊故乡今非昔比茅屋荡浪无存高楼林立泥泞小路如今条条大道通罗马奔向小康众所归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吴建骅 五日含山行袁外公付慧明的总结点评所言极是,相当到位。<br>外婆奶奶和渡妹制作的相册、彩视,我一遍又一遍默默地看,静静地听,她俩是用心在记录含山之行,随着音乐看着熟悉脸庞,五日含山行的每时每刻点点滴滴,心潮起伏,感动不已。<br>我将电视台的视频,相册和彩视转发给同学、亲属,纷纷点赞,留言道:看了视频,50年后重返第二故乡,重温故乡情,真的很温馨很感动,你们这次活动太有意义了,值得珍藏留念。<br>含山行圆满成功为后知青时代的我们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br>罗令絮<br> <div>含山行——重温岁月梦、重拾故乡情<br>50年后知青返乡活动,此情此景是动心的,而且留下了很多记忆,往事洪水似的在脑海里涌腾翻滚,过去的一切在我眼前旋转着。我们每一个知青人都在思索着自已的经历自已的一生,这里是我们人生初级阶段(17~18岁)学习生活、农作过的地方,有过激情还有欢乐同时还伴有泪水,这才是人生。</div><div>随着时代变迁,当年情景已不复存在,但父老乡亲们的质朴善良勤劳坚韧优品德,是我们一生吸取的榜样力量。看到含山仙踪的巨大变化多么高兴,今天有幸再次欢聚含山仙踪,说明已架起了一座彩虹的友谊桥梁,把我们知青心与含山情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弹指挥手50年已过,人生有多少个青春,现如今我们已是两鬓班白的老人,历史的时空让我们实践了当年的诺言”骆集我们来了!“是我们的缘份更是我们的福份!</div><div>膝下承欢,天伦之乐。惟愿,离开时你我无憾,重逢时你我都在,才是我们知青下放插队50周年纪念活动的意义阶值所在。借此机会,感谢仙踪镇父老乡亲,感谢各位领导的关心支持,感谢知青挚友石洁先生,感谢我们知青"亲家"为此次含山行的贴心安排和热情接待,我代表知青谢谢你,渡妹,亲家!<br>袁恒福<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