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阿布辛拜勒神庙(Abu Simbel Temples)

Mica

<p class="ql-block">古埃及文明距今至少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我们现在仍然能见到的遗迹主要是墓葬和神庙,那是古埃及人留给人类和阿拉伯埃及宝贵的文化财富,更是该国经济赖以发展的丰富旅游资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般而言,古埃及人建的神庙多位于尼罗河两岸(以东岸为多),集中在卢克索至阿斯旺流域一带,如著名的卡尔纳克-卢克索神庙群。阿布辛拜神庙群有点离群索居,位于埃及南部古老的努比亚山谷(Nubian Valley),尼罗河西岸一侧的崖壁中,上面这张航拍图清晰地显示了神庙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上图,源自网络)。图中显示了两座神庙,左侧为拉美西斯二世太阳神庙,奉献给卜塔神、阿蒙-拉神、隼鹰神和神祗化的国王自已。右边距离不远处的小型神庙为哈索尔神庙,奉献给爱神哈索尔和神祗化的奈菲尔塔莉(国王最宠爱的妻子)。阿尔辛拜勒神庙群的特殊点有二。其一,衪是座大型的岩窟神庙,这在趋于雷同的神庙建筑结构中风格迥异,独步天下。其二,它是现代人类成功抢救历史文化遗产的典型范例,正是由于阿尔辛拜勒神庙的成功搬迁,才催生出了世界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诞生,才有了今天上榜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就这两点而言,阿尔辛拜勒便是埃及访古必到之处,即便是行程不易也不该错过。</p> 这处文化遗址地处埃及和苏丹两国边界,有飞机可直航,大多数人选择走陆路。从阿斯旺市到阿尔辛拜勒,两地相距约290公里,单次车程近四个小时,往返需时八小时,单日往返确实比较辛苦。<div><br></div><div>前往阿布辛拜勒的75号沙漠公路一直通往北非苏丹,路况真心不错,偶见有车辆驶过,但不到300公里的车程却要耗时4小时。埃及旅游系统为了保证游客安全,沿途设置了许多检查站,凡通行的车辆均需遇站停车,登记核查身份后方可放行,这样走走停停必然耗费了很多时间。这几年听说租车自驾已经被允许,前提需要先取得警察局签属的许可证才能上路,比较麻烦。为方便安全起见,最好的方式还是和当地旅游公司合作,有空路,水路和陆路交通可供选择。</div> <br>我们由当地导游陪同,凌晨4点摸黑从阿斯旺市出发,直到沙漠边缘开始泛红,司机停车休息,给我们机会观沙海看日出(上图)。 <div class="cps-upload-file param-img"><br><div data-v-a814f724="" contenteditable="false" class="cps-img-container media-container editor-img-container"><img data-v-a814f724="" src="https://ss2.meipian.me/users/5930697/6bbcd0e0-c938-11eb-8b6f-59646da0cf88.jpg?imageView2/2/w/750/h/1400/q/80" data-src="https://ss2.meipian.me/users/5930697/6bbcd0e0-c938-11eb-8b6f-59646da0cf88.jpg?imageView2/2/w/750/h/1400/q/80" alt="" class="img ls-is-cached lazyloaded" style="height: 151.533px;"></div><div contenteditable="true" class="edit-container media-inner-editor bottom">日出沙海时绮丽的自然风光(上图)。</div></div> <p class="ql-block">撒哈拉沙漠浩瀚如海,寂静沉默,了无生机。自阿斯旺出发后的2个多小时里,一直穿行在无边无垠漆黑如墨的沙漠之中,四周一片死寂,令人恐惧。但当旭日初升,天边泛红,太阳慢慢升起的那一刻,沙海被渐渐地唤醒,柔和的阳光打在冷漠的旷野之上,泛起暖暖的橘红色,这橘色一直漫沿至天际,美的令人窒息(上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情此景,会令人联想到埃及神话中的"天空女神努特撑天图"和埃及人对太阳运行规律魔幻而奇特式的解读。记得在丹达拉哈托尔神庙大柱厅天花板上,古人以浮雕画的形式对此假想作了详细的描述,同时用数条板块描绘了白天的万物灵动和黑夜恐怖的场景,画面的效果和沙漠给人的感觉十分契合。个人感觉古埃及人的宗教信仰特别是太阳神崇拜的起源应该与此有关,正是由于长期对沙漠中太阳朝升暮落现象的观察,诱发人们产生了某种灵感,进而创造出解释自然现象的"神化理论",最终形成了他们精神信仰的一部分。</p> 北非的努比亚山谷横跨埃及南部和苏丹北部边境,地处偏远的沙漠地带,其间分佈着星点的绿洲。尼罗河自南向北穿经山谷,奔流至下埃及后汇入大海。拉美西斯二世正是在大约第二瀑布的位置,河西岸的山体上凿岩开洞修建了阿布辛拜勒神庙群。阿斯旺大坝建成之后,山谷水位抬升,拓展成面积达五千多平方米的湖面(上图1),神庙因避免水淹灭顶之灾故而搬迁上移,在保留了其原貌的基础上形成了现代版的宏伟景观。<div><br><div>座于新址高地上的两座神殿,坐西朝东,宛如俯视着宽阔如海的纳赛尔湖,气势磅礴,蔚为壮观(上图2)。</div></div> 神庙修建于公元前13世纪上半叶(约前1284年),历时20年,于前1264年完工,距今已存在了3000多年。拉美西斯二世为何在如此荒蛮之地修建这么壮丽的神庙,其用意考古学界只能加以推断。现在最普遍的观点认为,它是法老为自己制作的最伟大的宣传作品,目的为借此宣誓帝王强大的威慑力,令努比亚人臣服于他的统治之下。<div><br></div><div>努比亚与古埃及之间的恩怨情仇在《阿斯旺》一篇中已有详述,不再重复。拉美西斯二世所处的新王国第19王朝正是埃及最繁荣强盛的黄金时期。在历经几代国王的南征北讨过后,埃及南部疆域已经推进到了努比亚境内尼罗河第四瀑布的地界,那是片富含黄金、铜矿资源的丰饶之地,埃及人欲取之意由来已久。拉美西斯二世夺地之后留下这座神庙建筑,正是为了神圣的召告天下,他是神受王权的努比亚统治者,是这片土地上名符其实的王。<div><br></div><div>建庙的另一层意思是为了提升他自己的地位。众所周知,神庙即神的家,是世间凡人奉献给特定神灵的,非凡人不得入住。但从大岩石洞神庙内外的种种迹象推测,拉美西斯二世将此神庙同时献给他自已。他成了第一位迈向君神平等的法老,以君王神化的形象示人,使权力更加地合法化,稳固他的统治地位。</div></div> 但即使是这样一座显示王权的建筑,却也随着新王国的衰退渐渐失去了作用。当埃及成为罗马帝国的行省之后,异族的宗教也随之流入埃及,开始逐渐取代埃及人古老的信仰,神庙的命运便随着历史的更叠被废弃、挪用直至破坏,幸运的则掩埋于黄沙之下得到保护性的封存。阿布辛拜勒神庙同样未能幸免,在被弃用之后的数千年里,这处偏僻之地也有许多商人,军队和旅行者经过,有人或将此处作为临时落脚的居所,留下过他们驻足的痕迹,但他们当中却没有人真正意识到此神庙的历史文化价值,阿布辛拜勒最终没能逃脱被沙海掩埋的命运。<div><br></div><div>十九世纪初的1813年3月22日,瑞士旅行家、冒险家乔治.路德维希.伯克哈特(Joham Ludwig Burckhardt,1784年-1817年)途经此地,意外地发现了露在黄沙之外的拉美西斯二世巨像的头部,但他却因入口已被流沙堵塞而无法进入神庙内部(上图),至此,阿布辛拜勒神庙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div><br></div><div>系统性的发掘始于1817年,意大利考古学家乔瓦尼.巴蒂斯塔.贝尔佐尼(Giovanni Battista Belzoni ,1778-1823)来到了阿尔辛拜勒,请人清理疏通了神庙入口,进入神殿内部,揭开了祂的神秘面纱。从那时起,这座非同寻常的建筑开始吸引了众多埃及学者的目光,诱发了又一次"埃及学热",成为了古埃及代表性的象征之一。</div></div> 整座神庙群位于尼罗河西岸,以人工之力在岸边红色沙岩山体上劈凿而就。上图左是网上搜索的拉美西斯二世太阳神庙结构剖面图,从岩体向纵深掘进了60米的深度,殿高30米,宽36米,圣室部分为最低。 大岩凿洞神庙献给了三位大神,形象如上图所示,从左至右分别为卜塔神(Ptah),阿蒙-拉神(Amun-Re)和拉-哈拉赫梯神(Re-Harakhty)。卜塔神为非常古老的神祗,起源于孟菲斯,被视为造物之神。手握带有安卡(生命)和节德柱(稳定力量)的复合权杖,地位很高,仅次于阿蒙-拉和太阳拉神。阿蒙神产生于底比斯,是底比斯三神之首。古埃及王国异主迁都到中部底比斯之后,国王抬升了阿蒙神的地位,将衪与拉神结合成了至高无上的统治神阿蒙-拉神。拉-哈拉赫梯是荷鲁斯神的叫法之一,衪本是九柱神系统的成员。哈拉赫梯即"Horizon"地平线之意,太阳从地平线现身,该神又与东方有关,故被视为"日出之神"(Hoyus of Horizon),当与拉神结合后即为拉-哈拉赫梯神。<div><br></div><div><br></div> 除了奉献给上述三位大神之外,拉美西斯二世以神化的法老形象与三神平起平坐,选择上述三位神权最大,地位最高的神灵与他共处一室,用意极为明显。 拉美西斯二世(ramses II,上图)约生活于公元前1303-1213年,古埃及新王国第十九王朝第三位法老,是古埃及历史上最强大,最有影响力的国王之一,也是在位时间最长的法老,有"拉美西斯大帝"之美誉。其父是文治武功的塞提一世,他为儿子日后创建埃及的黄金时代,创下了坚固的基础。根据库斑石碑记载,拉美西斯年少有为,辅佐父王开疆拓土,登基时年仅24岁(前1279年)。他登基后的第二年,便成功击败了不断侵扰北部海域的施尔登人,终结了活跃在地中海的"海盗"困拢,维护了海上的贸易秩序,赢得了声望。他继续了其父尚武之遗风,多次发起重大军事行动,争服迦南和叙利亚一带,挺进北非国家努比亚。其中最被他津津乐道的"卡迭什之战"便是叙利亚战役的一部分。他也是世界人类史上最早与战争对手签订"和平条约"的君王,开创了用和约的方式保持与邻邦长久的友好关系的先例。<div><br></div><div>除了军事行为之外,拉美西斯二世对建筑极尽痴迷,被称为"基建狂魔",此点可与古罗马哈德良皇帝相互媲美。在他统治的66年中,由他下令建造的建筑之多,规模之宏大是其他法老无法比拟的。被载入史册的著名建筑有:培尔-拉美西斯新都,卢克索神庙建筑群(卡尔纳克和卢克索神庙)和眼前这座阿布辛拜勒神庙群…。这些建筑历经三千多年的风雨洗礼,至今仍然屹立在尼罗河两岸,成为后世之人了解人类发展史的活化石。</div><div><br></div><div>拉美西斯二世也是古埃及寿命最长的法老,他于公元前1213年以91岁高龄去世,这在平均寿命仅有40岁的当时实属罕见。死后,遗体被制成木乃伊,葬于西岸帝王谷地下墓穴中。后来因为墓葬被盗,木乃伊被守墓人多次搬动迁移,最后与其他木乃伊一起藏匿在阿尔代尔巴哈里哈特谢普苏特神庙内。公元1881年,被法国埃及学家加斯顿.马斯佩罗(Gaston.Maspero)发现,转移至开罗博物馆收藏。最近,新建的埃及文明博物馆落成,开罗市举行了隆重盛大的开馆仪式,18位法老,1位女王和3位王后的木乃伊被迁入新居,其中包括拉美西斯二世。</div> 新址神庙前是开放式宽广的主庭院,东临波光粼粼的纳赛尔湖。最初建庙时,原址庭院南北两端均砌有砖墙,呈完全封闭状态。神庙坐西朝东,一条坡道从前庭引领至大露台(上图)。 神庙正立面高33米,门前大露台竖立着四座拉美西斯二世的摩崖巨像(Colossi of Ramses II),高22米,由坚硬的沙岩凿刻而成,俩俩成双分置于神庙入口两侧,庄严的守卫着神殿。巨像无疑是阿布辛拜勒神庙中最精华的部分。雕像中的法老面容威严,双手平放于大腿前端,正襟危坐在王座之上,面向尼罗河,注视着太阳冉冉升起的东方(上图)。<div><br></div><div>巨像引发的视觉冲击力非比寻常,强烈震撼人的心灵,此种震撼力除非亲临而不可得。三千多年前人类的石刻造像艺术竟有如此高的水平,简直令人无法相信。<div><br></div></div> 四座巨像均以神化的拉美西斯二世状态呈现。左边两座法老是赫卡-塔维(Heka-Tawi)和拉-恩-赫考(Re-en-Hekw,上图)。赫卡神是古老的神祗,主司魔法和医药,于拉神结合的赫卡,获得更高的地位和魔力。<div><br></div><div>左边第一座巨像的面部表情被认为最能代表拉美西斯的个性,保存的也最完整。第二座的头部和肩部缺失,滚落在在脚前的地面上(上图)。推测可能是由于山顶巨石的下落或地震破坏的缘故。神庙顶端刻有一排动物狒狒的形象,狒狒在古埃及神话中是太阳神的使者,衪们每每在太阳升起时会举起上肢迎接它的到来,埃及人将此行为看作为向太阳神的祈祷,因此狒狒会经常出现在庙堂浮雕壁画和石刻雕像中。</div> 右边两座拉美西斯二世巨像分别作为梅里-阿蒙(Meri-Amun)和梅里-阿图姆的形象化身。在每座巨像的前胸、上臂和两腿之间均刻有法老的王名圈(cartouches)。法老的名字很多,王名圈也有多种呈现形式,大多与神灵相结合。拉美西斯将自己神化的唯一目的便是要君神平权,召告天下他是君神合一的王,具有神一样无边的权力。再次明示了这座神庙实际上真正的主人是法老自已。<br> 每座巨像的双腿之间塑有大小尺寸不同的人物雕像,他们是拉美西斯二世的妻子和儿女,一般讲公主雕像比王子要大些,王后奈菲尔塔莉站立在右边靠入口的巨像腿旁(上图左)。<div><br></div><div>据推测,拉美西斯的王室后宫妻妾成群,儿女达百多人之众。王后和妃子中包括了赫梯公主、他的姐妺甚至自己的女儿。其中最受宠爱的王后是奈菲尔塔莉,阿布辛拜勒另一座小岩洞神庙即是献给她的。奈菲尔塔莉在拉美西斯二世24年时病逝(前1255年),死后葬于帝王谷。在她之后重要的王后有宾塔娜特(Bintnath)和梅莉塔蒙(Meritamen),俩位都是拉美西斯二世的女儿。</div> 大门入口处的大幅浅浮雕为尼罗河神哈匹(Hapi god symbol 上图),Hapi神常被描绘成雌雄同体的形像,拥有肥胖的腹部和下垂的乳房,象征着尼罗河泛滥,代表了丰获和富足。画中两位河神的头顶饰物为分别代表上下埃及的莲花和纸莎草(Papyrus),手握交叉绳索,预意着上下埃及的统一,中间是国王的王名圈,标志着他是"两土地"的统治者。 河神浮雕下面刻有一排敌方战俘的画面,囚徒脖子上套着绳索,左侧为努比亚战俘,右侧为叙利亚战俘,以此展示拉美西斯二世功绩(上图)。 神庙正门上方一尊拉-哈拉赫梯全身雕像(Statue of Re-Horakhti in niche -Abu Simbel),隼鹰荷鲁斯神头带日轮(Re),左手持权杖象征着力量(user staff),右手持玛阿特羽毛象征着公平正义(Feather of Ma'at),三者正好组合成拉美西斯二世的王名"user-Ma'at-Re",刻在入口上方的王名圈中,进一步表明了这座神庙是献给国王自己的。 神庙的平面结构如上图右所示(源自网络),中轴线由大小柱厅,横厅和圣殿组成,大柱厅两侧分出几个侧室。开山破洞不容易,所以内部结构比盖的神庙要简单的多。庙门的钥匙与宗教氛围挺契合,制成了生命符号"安卡"的样子(Ankh 上图左)。<div><br></div><div>现在出台的新规较早先有些调整,神庙内部依然不允许使用任何相机和录相装置,但可以使用手机拍摄或短录。</div> 大柱厅(Hypostyle 上图)。进深17.7米,宽16.5米,用8根10米高的奥西里斯方柱作为支撑,分隔大厅成三条通道。中央通道的宽度是边道的一倍,八座奥西里斯法老塑像分立两旁。 奥西里斯化的法老头带上下埃及王冠,着短裙,双手交叉于胸前,一手持链枷,一手持曲柄权杖,高大,威严,震慑。 中央通道天花板呈现双翼日轮图案(上图)。 大柱厅的重点是那些保存完好,质量上乘的浅浮雕壁画,四面墙壁从顶到底密密麻麻,壁画的主题突出赞颂了拉美西斯二世在军事上的"伟业"一"卡迭什战役"。<div><br></div><div>南墙壁画没有战争的场面,主要表现了神灵们与法老之间的互动,国王献祭或神为法老加持的各种场面(上图)。<br><div><br></div></div> 北墙壁画重点是战争场面,分层分片突出的表现了卡迭什战役的各种场景。壁画下层描绘了埃及军队的行进和营地活动。还有拉美西斯二世举行战前会议,鞭打两名奸细的场景。上层壁画表现了战场的激烈,特别是马战车大战的壮观、法老驾车冲出战车圈、卡迭什敌人被围于奥罗特斯河(Orotes)和法老观看清点战俘等的情景(上图)。<div><br></div><div>卡迭什战役(Battle of Qadesh)发生于公元前1274年5月,交战双方为埃及拉美西斯二世和赫梯帝国国王穆瓦塔里二世,是两个帝国为争夺叙利亚地区控制权长期战争的一部分,此战役以古代发生的最大规模的战车交战被载入人类战争史册。据述,埃及方面共出动了2000辆战车,近16000兵力共四个军团。赫梯帝国集结了3000辆战车,约20000兵力配置于卡迭什城堡,以逸待劳诱敌深入。战役初期,埃及军队处于劣势,后期扳成平局,结果是两败俱伤,无出胜负。</div> 东墙用整幅巨大的浅浮雕表现拉美西斯二世在拉-哈拉赫梯神面前刺杀敌人(上图)。<div><br></div><div>埃及早在公元前2000年便试图向外扩张,但却受到了地理位置上的限制,对其扩张十分不利。埃及的主体是沿尼罗河狭长的地带,东西两侧受到两岸撒哈拉大沙漠的限制,北出地中海,扩张只能向南入侵努比亚,向东北方占领巴勒斯坦地区。在取得了上述地区后,拉美西斯二世欲继续夺取已被赫梯帝国控制下的叙利亚,为他初登王位建立功勋。<br><br>埃及军队从西奈半岛进入巴勒基坦,之后北上贝卡谷地,希望在赫梯军队没有完成布局前拿下要塞卡迭什,结果反遭敌方算计,虽然在后续兵团的持援下取得了主动,但最终并没能拿下卡迭什。这场战役以大规模战车和步兵军团协同作战为特点,双方均自称自己为赢家,更被拉美西斯二世拿来大肆宣扬,在多处神庙壁画中屡屡多有呈现,以彰显国王的神勇及功绩。<br></div><div><br></div> 此役无果,双方日后为此多次发生战事。长期的战争过程,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促使敌对双方均无心恋战。公元前1269年,赫梯国王穆瓦塔特二世去世,新王哈图西里三世继位。埃赫两国停战,两位国王鉴定了"卡迭什和平条约"(Qadesh Treaty)。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和平条约,埃及人用象形文字将条约铭刻在卡尔纳克和卢克索神庙的墙壁上,赫梯人用阿卡德语楔形文字书写在泥板上(上图源自网络,该泥板现收藏于土耳其东方博物馆)双方从此偃旗息鼓,和平共处。 浅浮雕拉美西斯二世在阿蒙-拉神前杀敌人(上图)。<div><br></div><div>赫梯帝国(Hittite)是存在于安纳托利亚山地的古老亚洲帝国,相当于现在土耳其亚洲部分。讲赫梯语,性质为军事强国。建立于前17世纪晚期,崛起于前15世纪,至前13世纪中叶成为当时亚洲强大的帝国,开始与埃及帝国在叙利亚争霸。埃及从18王朝的末代法老霍伦海布,到19王朝最出色的法老拉美西斯一世,塞提一世和拉美西期二世,均与赫梯人交过手,最大的交锋就是这场卡迭什战役,但最终埃及人也未能彻底征服过赫梯人。从前12世纪始,赫梯帝国开始出现衰退迹象,之后迅速被地中海强国腓尼基人肢解。至前8世纪,便被亚述帝国所灭,这个存在了5/6百年的帝国从此消失,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br></div><div><br></div> 大柱厅两侧连接着八个大小不一的贮藏室,用于放置祭品和存放贵重物品。贮藏室内低矮简陋,墙面刻满了各路大神和法老互动的浮雕壁画(上图左)。大柱厅和圣室之间还有一个前厅(Vestibule)及横厅(transvers Chamber),壁画大多也是国王向诸神献祭的场景(上图右)。 横厅有三座小门通向神庙最深处的三个小房间,正中长方形的一间是圣室,属于神庙最重要和隐密的地方,除法老之外无人可进入。圣室后墙塑有真人大小四座坐姿人物石像,从左至右分别为卜塔神,阿蒙-拉神,拉美西斯二世和拉-哈拉赫梯神。在圣室中,法老将自己放置在和众神平等的位置上,平起平坐,共处一室。四位神像前方有一石凿而成的方形基座,那是放置神所乘坐的三桅太阳船的地方,现在上面空无一物。<div><br></div><div>太阳照射现象是阿布辛拜勒大石窑神庙特有的奇特现象,每年的2月21日(拉美西斯二世生日当天)和10月21日(他登基之日),旭日的霞光便会穿堂入室投射到深达60米的圣室之中,不偏不倚披洒在拉美西斯二世全身坐像上,持续时长达20分钟。这一奇观充分体现了古埃及人丰富的天文历法知识和精准的计算能力。神庙抬高搬迁之后,大概是因为现代人天文计法不如古人之故,计算出现误差,太阳照射奇观被向后推迟了一天,改变成了每年的2月22日和10月22日这两天出现。太阳节庆典狂欢当天,会有成千上万的游客涌入阿布辛拜勒,为了是能亲眼目睹这一奇观。因为人多,奇观持续时间短,你若要想赶赴这短暂的"天人合一"的非常时刻,事先必要做好详细的行程安排。现在的圣室内,人为的用灯光模拟了相似的光照画面,以此来弥补大多数人未能亲历的缺憾(上图)。</div> 在太阳神庙以北不远处是一座规模较小的岩凿洞窟哈索尔神庙(temple of Hathor)也称奈菲尔塔莉神庙,奉献给爱神哈索尔和拉美西斯二世最宠爱的王后奈菲尔塔莉(上图)。该神庙最初的位置是在一块伸向尼罗河的岩石山内,每当尼罗河泛滥季便可以直接从河边走进庙里。 <p class="ql-block">神庙的正立面依山势而倾斜,高12米。六座10米高的石刻人物全身立像分置正门两侧,四男两女,他们是拉美西斯二世和妻子奈菲尔塔莉。两座王后的雕像一反常态被塑成了和国王等高、大小尺寸相同的样子,非比寻常。这是因为此处的奈菲尔塔莉不仅仅只是王后,而是被神祗化了,她的头上戴着哈托尔女神的牛角日轮,还顶着两根阿蒙-拉神的双羽。据此推测,和大岩石神庙一样,这座神庙实则是献给她自己的。(上图)。</p> 小岩洞神庙的构造非常简单,上图1所示为结构图。大厅柱也是三通道形式,采用了六根四方形"哈索尔式柱"加以分隔,柱子面朝主通道的一侧,塑有双牛耳哈索尔女神头像,头顶sistrum音箱(上图2)。这种柱式在《丹达拉神庙》篇中介绍过,只是19王朝时期的柱子要筒单朴素的多,无法和托勒密王朝的相比较。除了柱子外,最大的看点还是浮雕壁画。 选了几幅精美的献祭图,画中的王后奈菲尔塔莉被神化,头戴双羽毛和日轮,与国王一起向哈索尔女神献上各种祭品(上图左1,中),哈索尔为王后加持(右)。 在为宠妻建的神庙中,国王继续以浅浮雕画来展示他的战功。上图左表现了拉美西斯二世在隼鹰荷鲁斯神前杀死叙利亚战俘,上图右是他在阿蒙-拉神面前杀死努比亚战俘的场景(右) 阿尔辛拜勒除了神庙本身的魅力之外,就是令世人瞩目的搬迁工程。在网上搜索了一张神庙群搬迁前后的位置示意图(上图)。图中下半部为神庙原来位于尼罗河岸边的位置,上半部是神庙现在所处的位置,两地落差约60米。<div><br></div><div>1960年,埃及政府开始在尼罗河第一瀑布的位置修建阿斯旺高坝,坝成之后河面水位抬升,将形成面积达5千多平方米的水库,阿布辛拜勒神庙群无疑会被淹没。为了抢救这座重要的古建筑群,埃及和苏丹政府共同请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予以援助,一项前所未有的国际联合救援行动"努比亚行动计划"(Nubia Campaign)随即出台并得到实施。这项庞大的计划共耗资八千万美元,其中四千万来自50多个国家的集资,汇集了世界诸国的水文、地质、考古和工程等多学科专家,以及庞大的工程团队,用四年的时间完成了这一壮举,为后世保留下一座杰出的文化丰碑。同时,正是由于"努比亚行动计划"的成功,促进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诞生,持续拯救了一大批杰出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div> 阿布辛拜勒遗址中设置有一座博物馆,馆内展出了整个努比亚行动计划的实施过程,涉及内容非常详细。由于神庙的搬迁难度高,工作量巨大,计划执行之初并不顺利,仅方案就难以定夺,最终釆纳了埃及雕塑家艾哈迈德.奥萨玛(Ahmad Osama)的分部切割搬运,重新组装的方案。按照奥萨玛的方案,要先将神庙主体切割成适合搬运的局部石块,大神庙共切割了807块,小神庙切割了235块,之后逐一编号后运送至高地贮存,再重新拼接组装。在选定的新址上,用钢筋混凝土搭建框架和跨度达50米和24米的巨大覆盖圆顶,以此用来支撑神庙的内墙壁和悬挂天花板,之后覆上大量的碎石和岩石形成山的形状,整个工程的艰难程度和规模令人难以置信(上图)。 "努比亚行动计划"正式启动于1963年底,于1968年9正式峻工,神庙群被整体抬高了60米,后移了200米,四座法老巨像被重新安放在王位之上,面朝浩瀚的纳赛尔湖,眺望着日出东方。<div><br></div><div>这项浩大拯救工程的完成,被认为是一次非常成功的世界各国通力合作的结果,多学科协同和人类智慧的体现,也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之振奋,随即乘胜追击,又持续展开了一系列如"威尼斯水城"、"摩亨佐-达罗遗址等著名文物的拯救行动,呼吁"保护世界上最杰出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风景区"。1972年11月16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被正式通过,阿布辛拜勒神庙群与努比亚遗址一併被首批收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br><div><br></div><div><br></div></div> 这座三千多年前的文化古建筑能得以保留下来,无疑是人类的一大幸事,能亲眼见到衪的真容,更是幸中之幸。站在神庙群巨大的摩崖石像面前,你难以想象三千多年前人类曾拥有的智慧和具有的文明程度,更难以置信和理解为何如此强大的民族帝国最终会消亡。<div><br></div><div>阿布辛拜勒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绝非浪得虚名。</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