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江《溪山野逸图》浅析--瓯波堂主·观因

瓯波堂主-观因

近期,笔者在学习研究渐江的书画,特别是对一幅《溪山野逸图》存有疑问,所以这里分享下。 《溪山野逸图》 <b><font color="#b06fbb">作品简介:</font></b><br>作品分2部分,远处山坡逶迤,近处山石峻峭,几棵高树耸立,旁边茅草屋,右上角有书法若干,整幅画宁静幽远。 <b><font color="#b06fbb">作者简介:</font></b><br>渐江(1610—1664),安徽歙县桃源坞人,俗姓江,名韬,字六奇,明末诸生。明清易祚,渐江有志抗清,曾改名为舫,字鸥盟。清顺治二年(1645年),南明弘光政权(1644—1645)在清兵南下围攻后覆灭,在“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现实打击下,时年38岁的渐江离歙赴闽入武夷山为僧,法名弘仁,字无智,号梅花古衲。皈依后他深居简出,寻师访友,游历名山大川,经常往来于黄山、白岳之间,师法造化,托欢翰墨,寄情山水,成为了新安画派奠基人。他的山水画初学宋人,后法倪黄,绘画风格静逸高简、清隽绝俗。他善用折带皴和干笔渴墨,造境多样,款识布局独特,以其独特的笔墨语言独树一格。<br>标准件:《冈陵图》《峭壁孤松图》《幽亭秀木图轴》《丰溪山水册》《雨余柳色图》《天都峰图》《黄海松石》《晓江风便图》《松涧清音图》《松溪石壁图》 《丰溪山水册》 《峭壁孤松图》 《松涧清音图》 《松溪石壁图》 《幽亭秀木图轴》 《雨余柳色图》 <b><font color="#b06fbb">时代特征:</font></b><br>··皆为明末遗民,基本特点是“愤世”<br>··深通禅学,寄情书画 <b><font color="#b06fbb">个人特征:</font></b><br>(1)艺术思想<br>··简洁之美,喜仿云林,遂臻极境。使用倪瓒的折带皴和干笔淡墨,效法古人,师自然。<br>··宁静之美,禅意的宁静,作品大多效法倪瓒一河两岸构图,远山呈现高耸的主峰,树木大回转,山石几何状的轮廓线,线内不施皴笔。<br>··荒寒之美,采用空钩无皴阳面留白,枯树突出,盘亘突兀,近似马远拖枝<br>··枯淡之美,大面积留白,极简的笔触,有一种幽远的梦幻世界。<br>··空灵之美,敢言天地是吾师,剧于老、依于儒。具有禅画天地人的情怀。<br>(2)书法特点<br>··以行书、楷书为主,以倪瓒书风为样板,结合北碑的结字、点画、部首。<br>··中期书法结字偏瘦长,晚期结字偏扁平,横画起笔呈雁尾,收笔反而蚕。<br>··中锋用笔,布白疏朗,字字独立。<br>(3)绘画特点<br>··笔如钢条,墨如烟海,境界宽阔,笔墨凝重。<br>··师法自然,很少用粗笔深墨,也少点染皴擦,山石几何形峻峭方硬,树木盘弩犹劲。 <b><font color="#b06fbb">技术分析:</font></b><br>山石:<br>渐江画的山石应呈几何状,峻峭方硬,山石平台上做类似插秧似的画法。<br>该作山石只有小部分做几何状,并且山石大面积留白,也无插秧似的排点画法。<br><br>树木:<br>渐江会点景松树,喜在房屋后用“簇竹”作为衬托。<br>该作有苔点松树,但房屋前后无簇竹。并且几棵树木画法都是一致的,而没有棵棵不同。<br><br>水口:<br>渐江的水口碎石呈现大小不一的几何状,方的圆的。<br>该作水口碎石尖三角,并且画有小草若干,囧。<br><br>书法:<br>作品找不到高清图,实在无法对比,此处省略一万字。<br><br>整体看,构图上下两部分靠的太近,有点压抑,没有开合的结构视角,风格刻意接近,但永远无法一致。 标准件《幽亭秀木图轴》,树树不同 标准件《雨余柳色图》,房屋后用“簇竹”,水口碎石大小不一几何状 标准件《松涧清音图》,插秧似的画法 标准件《松溪石壁图》,房屋后用“簇竹”,插秧似的画法 <b><font color="#b06fbb">总结:</font></b><br>从山石、树木、水口等角度分析,该作品存伪。<div><br></div><div><b><font color="#b06fbb">参考资料:</font></b></div><div>暨南大学书画班资料</div>